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pdf

    • 资源ID:92035955       资源大小:4.31MB        全文页数:8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pdf

    1 潍坊北海学校 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学 学科第 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 课题 1 食物到哪里去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教学难点:消化器官的各种作用及酶的实验的理解。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 1、课件、2、资料 3、实验材料: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板书设计 1 食物到哪里去了 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 肝、胆、胰 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 食物的消化:一靠牙齿的咀嚼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粉碎;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帮助把食物变成可以被吸收的成分。教学反思 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修改 一、导入 二、探究活动 同学们,今天是寒假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上课,猜一猜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品尝,体会一下,食物到哪去了?(一)认识消化器官 1、认识人体消化器官的名称(认识食道、胃、肠,并播放课件)指导学生认识肠分大肠、小肠、直肠及胃的位置形状等。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2、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还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让我们用自己的手跟踪食物的旅行好吗?每到达一个器官就告诉我好吗?3、跟踪到了吗?老师在小纸包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拿出来看看,认识他们吗?(指导学生认识肝、胰及其主要作用),认识了这些消化器官,你能把食物消化所经过的路线摆在人体合适的位置吗?4、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不是像同学们所说的这样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展示)食物进入口腔顺着食道到达胃,肝分泌胆汁,胰分泌胰液帮助食物消化,这时,食物再从胃进入小肠,有营养的物质留在身体里,没有营养的食物残渣再进入大肠,通过直肠、肛门排出体外。(二)口腔的作用 1、过渡:你看,食物的消化的确是个复杂的过程吧。脑筋急转弯:食物旅行的第一关要经过哪里?(口腔)一会让我们来嚼馒头,猜一猜馒头在口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除了形状、颗粒的变化外还会不会有变化?你们认为馒头会变成其他的物质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唾液)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咀嚼馒头,不要咽下去,仔细体会馒头在口腔里发生里什么变化?3 三、消化器官的卫生保健 四、课后拓展:2、请一名同学把嚼过的馒头吐在培养皿中。咀嚼过的馒头形状和颗粒的确发生了变化,他真的会变成了其他的物质吗?有没有办法证明一下?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淀粉液来代替馒头,看看桌上的材料,你能设计个实验证明唾液与馒头之间到底有没有变化吗?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4、归纳试验方法:课本第 3 页实验提示 5、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6、汇报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淀粉液滴入碘酒后不变色,没有加入唾液的淀粉液滴入碘酒后变成蓝色。7、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唾液能将淀粉转化成别的物质。8、课件出示: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细嚼馒头会有甜味。(三)食物的消化 1.给大家看一幅有趣的图画,能看懂这幅图吗?画得是什么内容?我们的消化器官每天都在辛勤的工作着。小组之间互相说说,讲给大家听听好吗?2.师小结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课本第 5页资料卡)1.师:我们的消化器官这样辛苦地为我们服务,你有没有话要对他们说。是呀,我们真应该好好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2.学生结合课本图片和生活经验说一说怎样保护消化器官。3、师小结: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吃饭定时定量;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饭后不要剧烈运动。办一期关于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的手抄报。4 潍坊北海学校 -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第 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课题 2.我们的呼吸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和阅读认识呼吸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3.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学难点:呼吸器官的各种作用及气体实验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收集呼吸器官的相关资料、实验材料;玻璃管、集气瓶、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气球、软尺、火柴等。板书设计 2.我们的呼吸器官 人吸气的路线: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人呼气的路线:肺 支气管 气管 喉 咽 鼻 教学反思 5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是因为要从食物中获得长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获得热量。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人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呼吸器官”。(板书课题)1、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1)分组用保鲜袋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谈话:我们不停地进行呼吸,吸进去的是什么?呼出来的又是什么?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师生小结:保鲜袋刚刚罩在口和鼻上时,呼吸还正常,过一会儿,感觉到呼吸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保鲜袋内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了,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了。(2)推测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什么变化。谈话:开始时保鲜袋里是什么气体?现在保鲜袋里还有气体吗?它的成分有没有变化?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学生讨论。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开始时保鲜袋里的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现在保鲜袋内空气中氧气可能变少了,二氧化碳可能多了。我们可将燃烧的火柴棒放进袋中,火柴立刻熄灭了,说明缺氧;再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袋中,变浑浊,说明袋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3)实验:检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师生小结: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所以燃着的火柴会熄灭。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袋中晃动后,变浑浊了,说明袋中的二氧化碳较多。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在呼吸中,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体只有连续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氧气,“生命之火”才能旺盛,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2、指导学生测量每分呼吸的次数,认识 6 静坐时、活动后每分呼吸的次数是不同的。(1)测量静坐时,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讲述: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呼吸,你知道你1分钟呼吸多少次吗?每人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默数 1 分钟呼吸的次数,并作记录。学生活动:学生实验(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并填写测量结果。(2)测量做操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谈话:我们做操以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的一样呢?学生活动:做室内操。提问:请同学们用手摸胸部,与活动前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学生随即测每分呼吸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填写测量结果。师生小结:静坐时,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比较稳,儿童平静时的呼吸频率在每分 2025 次左右。运动时,因为需要用力,呼吸肌加快收缩,胸腔进一步扩大或缩小,呼吸深度急剧增加,呼吸次数同时急剧增加。3、指导学生认识人在呼吸中有最大的通气能力(肺活量),但各人不同。(1)谈话: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吹气球,轻轻吸一口气,然后全吹进一个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深深吸一口气,再全吹进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这说明什么?(2)学生实验,汇报。(3)师生小结:深吸气比轻吸气吹的气球大。因为深呼吸时,能使胸腔进一步扩大,身体内气体的容量随呼吸的加深而增大。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是在一次呼吸活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4)提问:全班同学都用最大的力气吸一口气吹气球,比一比,每个人吹起的气球有什么不同,这又说明了什么?(5)学生讨论。(6)师生小结:人吹的气球有的大,有的小。说明各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各人身体内呼吸气体的容量就不一样。那么是哪些器官能够容纳气体呢?现在我们一 7 道研究人的呼吸器官。4、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以及呼吸的过程(1)认识人的呼吸器官。谈话:人时刻都在呼吸,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它们在人体的位?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呼吸器官课件、挂图后再讨论、汇报。师生小结: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样。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肺很有弹性,由很多很多小肺泡构成。肺泡内是空的,可以容纳气体,与小支气管相通,表面包着很多很细的血管。让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出各个呼吸器官所在的部位。(2)认识呼吸的过程。讲述:观看空气在呼吸器官中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身呼吸的情况,说说人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归纳、汇报师生小结:空气首先进入鼻腔。鼻腔里有鼻毛和潮湿的黏膜,能滤去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鼻腔还能使干冷的空气变得湿润温暖。空气由鼻腔经喉进入气管。气管的下端分成左右两根支气管,分别进人左肺和右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进的氧气能从这里进人血管,再被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由血液送到肺泡里释放,再经支气管、气管、鼻腔呼出体外。5、向学生进行呼吸的卫生教育。(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呼吸器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就一定要注意保护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否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请你们思考: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病?得这些病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呼吸器官的疾病?(2)学生讨论并回答。(3)师生小结:为了保护呼吸器官健康,8 三、拓展活动:必须做到:一注意呼吸卫生,如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二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三不要吸烟。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使人得肺癌。调查吸烟和空气污染对呼吸器官的危害,并写出调查报告。潍坊北海学校 -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学学科第 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课题 3.心脏和血管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2、愿意合作交流,想知道,爱提问;珍爱生命,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心脏与血管的功能。教学难点:心脏与血管的功能及其特点。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长胶管、玻璃漏斗、秒表、人体半身模型 板书设计 9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修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指导学生测量心跳次数。三、指导学生认识心脏的位置、1、教师做手势,让学生猜表示人体那个器官。2、学生猜出“心脏”后,揭示课题“心脏和血管”。(板书课题)(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讲述: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学生实践,分别感觉。汇报感觉结果。讲述: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学生测量。(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学生汇报结果:每分心跳大约 65 次、70 次、75 次 小结:测得每分心跳 60100 次,都属正常的。(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谈话: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学生活动:小结: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说明同一个人,心跳的快慢与运动,情绪等有关,不同的人,心跳的快慢也不同,可能与身体的胖瘦,大小,是否经常锻炼有关。1、指导学生认识心脏的位置。10 形状、结构、作用 (1)出示心脏的图片和人体的正面画像,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把图片贴到人体正面画像心脏所在的位置。并提问:你依据什么贴在这里?(2)再出示人体半身模型,使学生感受心脏的准确位置。2、指导学生认识心脏的形状和构造。(1)认识心脏的形状。(2)教师课件展示心脏的结构 3、指导学生认识心脏的作用。(1)让我们来听一听心脏的声音吧,把耳朵贴近同位的心脏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听完后,看哪个同学准确地把它描述出来。(2)实验研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四、指导学生认识血管的的知识。1、指导学生针对科学书的第 9 页有详细的介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研究。使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是如何工作的,血管有哪些种类 并完成教师提供的阅读提示卡。2、生:探究血管的种类、血液循环的方式。并汇报学习情况。3、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自学课本第 9页资料卡 0 五、指导学生认识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和血管 1、学生先说一说应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与血管,2、共同总结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体育锻炼要适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科学饮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六、拓展活动 回家测一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跳,你会有什么发现?潍坊北海学校 -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学 学科第 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1 课题 4.脑与神经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三部分组成,以及脑和神经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3 使学生体会到人体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向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教育。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体验并理解脑和神经的作用。教学难点:体验并理解脑和神经的作用。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每生硬币 1 枚,白纸一张,封眼用的毛巾、笔等。教师准备:尺子 15把,探索反馈表每组 4 人一份。板书设计 4、脑与神经 神经系统的组成 比喻 作用 脑 司令部 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 神 经 电话线 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部分.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人体各部分。脊 髓 联络站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 次 修改 12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研究人体内部的秘密,首先我们来思考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要求: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大屏幕出示:要求:仔细阅读 认真思考夏天的晚上,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你的头脑中会即刻反应:“有蚊子!”当蚊子落到你的脖子上时,你会马上抬手“啪”的一声把它打死。你怎么知道蚊子在叮你?你打蚊子为什么不轻不重、又快又准,正好把它打死?课堂上,当老师叫某一学生的名字时,学生应声起立。请他坐下,学生坐下。为什么当喊到他的名字时他会站起来?请他坐下,他又能坐下?是他身体的哪一部分控制的?我们在抄写生字时,眼、手、脑等器官是怎样起指挥和协调作用的?讲述:为了更好的解决这几个问题,我们先来做几个探究实验?请同学们先注意看清、听准老师的三个实验全部要求:先提几个要求:第一在老师说开始后,各小组才能进行实验;第二每做完一个实验立即做好相关记录,再进行下一个;第三最先完成并坐得最好的小组将有机会上前汇报探究结果。探究实验:一、摆放硬币实验:沿一枚硬币的外轮廓在一张纸的不同位置画 6 个圆。随意给这几个圆标上 1-6这几个数字。再次拿起硬币,按照数字顺序依次摆放在这几个圆上。(请你来读一下)二测试反应小游戏:一人任意说出一种人体器官的名称,另一人迅速指出其位置。两人合作,每人说三个人体器官,错误一次轻拍打手心一次。三测试反应速度实验:手指与尺子的零刻度持平,准备捏住尺子。记录尺子掉下时捏住的刻度,这个距离可以说明自己的反应速度。(教师阅读并请一位同学做示范)每人做两次,记录下自己的最快反应速度记录(距离最短)探究实验报告单 人的反应到底是靠什么来完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脑与神经。(板书课题:4 脑与神经)(二)学习新课(传看脑结构模型)提问: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脑的外形像什么?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1)首先我们来认识下神经神经系统的组成,出示人神经系统的组成挂图。让学生看挂图(停 30 秒),提 13 问:仔细观察你能根据神经系统的分布形状,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吗?学生回答,教师不急于表态。(2)讲解: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教师赞叹。神经系统就象一株倒长的树,枝丫茂盛,长遍了全身各个角落,它的中心-脑非常脆弱,被包在头骨的里面。这部分就是脑(板书:脑)脑向下延伸位于躯干中央的粗大部分,就像树干一样。叫脊髓。(板书:脊髓)。由于脊髓也很娇贵,它被藏在脊柱里,同学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平时要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否则脊柱弯曲,会压迫脊髓,长期发展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由脑、脊髓发出许多一条一条象“树根”一样的是神经,(板书:神经)它们分布的范围最广,遍布全身各处。脑、脊髓和神经共同完成指挥和协调人体一切活动的任务,就组成了我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及作用 例 1:(1)谈话:那么这些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我们的身体的进行工作的。根据我们完成的几个探究实验和神经系统的组成,我们再来看看上课开始的几个问题?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回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夏天的晚上,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你的头脑中会即刻反应:“有蚊子!”当蚊子落到你的脖子上时,你会马上抬手“啪”的一声把它打死。你怎么知道蚊子在叮你?你打蚊子为什么不轻不重、又快又准,正好把它打死?神经系统在这件事上是怎样工作的?(2)讲解:(完整叙述)当蚊子飞近你的身旁时,耳朵首先听见蚊子嗡嗡的声音,连接耳的神经马上把蚊子入侵的信息报告给脑,脑接到信息后马上警觉起来。当蚊子落在脖子上时,连接皮肤的神经立刻把蚊子着陆的位置报告给脑,脑向手臂肌肉发出命令:收缩,打击。(3)提问:蚊子入侵的声音是哪个部位先发现的?(耳)蚊子落的部位是哪个部位发现的?(皮肤)它们把信息报告给谁?(脑)脑又把命令传递给谁?(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是谁在起作用?(神经)谁能完整的叙述一遍。回答的真棒,奖励你一下!例 2 14(1)谈话:谁再来解释下第二个问题?(2)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老师的声音是该同学身体的哪个部位先发现的?(耳)它把信息报告给谁?(脑)是通过什么传递的?(神经)起立需要身体的哪些部位完成?(腿)谁指挥它们完成这些动作的?(脑指挥的)命令是由谁传递的?(神经)谁能完整的叙述一遍。(3)讲解:当声音传递到耳时,连接耳的神经立即把接受到的信息报告给脑,脑下达命令起立,于是连接腿部肌肉的神经把指令送到肌肉,肌肉立即按照命令,带动身体站起来。例 3 第三个问题,谁能回答出来?同伴这间互相说一下?(做作业时,眼睛将文字信号通过神经传递给脑,脑经过思考向手臂发出命令,写出结果;同时脑还向眼发出命令,监视手书写的是否正确。)同学们结合刚才分析几个事例,你能说出脑在整个神经系统活动中起什么作用、神经起什么作用。并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小组讨论,集体订正。(6)小结神经系统的作用: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发现,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连接脑和身体各部分的“电话线”,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人体各部分。脊髓也分担一部分简单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它是脑和神经间的“联络站”。人体就是在神经系统的指挥和协调下,成为一个整体,各器官分工合作,完成各种活动。3用脑卫生保健教育 脑和神经组成一个整体,各器官分工合作,完成各种活动。如果当人的某一器官失去功能时,想象一下会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完成活动的?学生体验,用手巾蒙助眼睛,拿出笔写下自己的名字。谁先来想象一下,交流体会。师:残疾人都是在某一器官受损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感受器来感知外界信息的,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脑,通过脑的分析之后,再把相应的命令通过神经传达下来。这就增加传递信息的难度和时间,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力所能及的帮助残疾人士,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4.为什么要注意用脑卫生?15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表现,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喜欢动脑筋?经常动脑筋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学习。但你发现没有,连续几个小时长时间读书、写字、思考问题,常会感到头晕、头痛、头脑不灵活。这是为什么?讲解: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认识脑的结构和神经中枢分布。出示脑模型,脑的结构非常复杂,只大脑表面一层的神经细胞就有 140 亿个,并且(出示大脑中神经中枢分布示意图。)分为不同的区域,各部分管的工作不同。例如感觉中枢(草绿色部分)有的部分负责人体的感觉;有的部运动中枢(黄绿色部分)负责人体的运动如踢球、跑步;听觉中枢(深红色部分)有的部分负责人体的听觉如:听音乐、听讲课;视觉中枢(紫色部分)负责人体的视觉看东西等。认识了神经中枢分布,同学们再来思考刚才的问题?(做个小活动,双手举起来,时间一长什么感觉)如果一次看书时间过长,主管视觉的区域就会感到疲劳,大脑发给人体的信号头晕、头痛、头脑不灵活。谈话:针对这种情况你认为应该怎样科学用脑?长期不注意用脑卫生,会有什么结果?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讲解:1、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与劳动、休息时间相交错)。如果一次看书时间过长,主管视觉的区域就会感到疲劳,而其他区域却没有疲劳,此时如果做点其他的活动,比如:散步、听音乐,大脑就会轮流得到休息,始终使大脑保持清醒、灵活的状态。2、为了使大脑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还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睡眠。睡眠时大脑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少年儿童的身体各部分都在发育,大脑也在发育阶段,容易疲劳,每天必须保证 910 小时的睡眠,才能使大脑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休息,就能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三)自我评价。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那些收获?针对这节课你的表现,请你对你本课及本单元的表现情况进行一下评价,看课本12 页,给自己一个认真公正的评价。(四)布置作业(布置两个实践作业)根据用脑卫生的要求,制定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平时注意分析在日常生活事件中,神经系统是怎样起调节作用的?16 潍坊北海学校 -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学 学科第 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课题 5.凸透镜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2、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3、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及成像规律。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分组材料: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制作材料:土照相机制作材料课件:凸透镜光学示意图、照相机成像示意图。板书设计 5.凸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 边缘薄 透明的镜片 凸透镜的作用:放大、聚光、成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距纸屏近,距蜡烛远 缩小 距纸屏远,距蜡烛近 放大 17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玩水游戏,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3)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1.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5)认识凸透镜:像放大镜这样边缘薄、中间厚的透明镜片,称为“凸透镜”。2.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讨论、汇报。(提示:注意安全,不要用凸透镜看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不要用激光灯照射眼睛!)(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18 三、布置作业:学生制作土照相机 用凸透镜、蜡烛、纸屏实验,想办法让蜡烛火焰的像呈现在纸屏上。(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如果有些组的学生只发现一种情况,则汇报交流后再进行实验。)(5)分组实验:找一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6)汇报实验结果:(利用凸透镜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凸透镜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成倒立缩小的像。(7)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8)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9)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3.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2)学生讨论交流。(3)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5.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2)学生观察、比较。(3)学生汇报、起名。(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教师讲解演示制作方法(参照教材图示).教师指导学生制作 .教师评价和展示学生制作情况 .学生用土相机做照像游戏(以上制作活动,可根据时间情况课外进行)19 潍坊北海学校 -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第 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课题 6.照相机和眼睛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2、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最神奇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3、了解眼球的构造,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知道怎样保护眼睛。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教学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 板书设计 6、照相机和眼睛 照相机:光圈、凸透镜、暗箱、底片 眼 睛:瞳孔、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视神经 教学反思 20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 21 三、课后延伸: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机身(暗箱、快门、扳手)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板书,将相机的光圈、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瞳孔、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 17 页的基本内容。)(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 2 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猫的瞳孔早晚是圆的,中午成一条缝。)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4.制作照相机模型(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照相机模型吗?(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4)用自制相机给周围物体照相。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 22 考为什么?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23 潍坊北海学校 -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学 学科第 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课题 7.保护眼睛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查阅书刊等形式获取有关保护眼睛的信息;能利用统计等方法分析信息资料;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眼睛的保护提出合理建议。2、对保护眼睛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学会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关爱他人。3、了解眼睛常见疾病及发病原因,了解自己和同学的视力情况,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知道常见的保护眼睛的方法。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眼睛的特点及保护眼睛的方法。教学难点:眼睛常见疾病及发病原因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课件.板书设计 7、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 注意眼睛卫生 防止意外伤害 教学反思 24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修改 25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展开探究交流活动 “课前,同学们都对自己的视力进行了测试,从老师的抽查情况看,你们都做得很认真,大体符合你们的真实情况,老师根据大家的测试结果绘制了手中的这张班级学生视力表。从这份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同学的视力根本达不到视力要求,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眼睛有待加强保护,这正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眼睛的保护)1、交流话题一:共同了解眼睛常患的疾病。教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眼睛常见的疾病。”(学生根据调查、访问的情况汇报后。由教师进行简单小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扩大了解眼睛疾病的信息量。)2、交流话题二:我们的眼睛健康吗?教师:“在刚才的交流中,同学表现得很好,那么,儿童常见的疾病是哪一种呢?”(学生回答:近视)“你们说到点子上了!想想我们的测试结果确实如此。根据老师掌握的资料,近视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你们的身上,而且在全国的青少年中同样存在视力偏低的问题。健康时报 早在 2008 年 8 月 12 日就报道:暑期,到眼科查视力的青少年患者人数剧增,而且年龄越来越小,度数却越来越高,一项全国 24 省、市学生视力检测结果表明:15 万名小学生中,视力不良率达 19.8%,近视率为 14.9%;8 万余名初中生中,视力不良率达 50.7%,近视率为 44.2%;7万余名高中生的视力测验,情况更加严重,不良率达72.4%,近视率为 65.2%。你了解了这些资料,有什么想要说的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自由发言,使学达到有感而发依理而说的目的,提高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3、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眼睛非常容易得的一种病叫做近视.近视眼不能象正常的眼睛那样看东西,必须要 26 把书本放得很近才能看清楚.坐在教室后排的同学如果得了近视眼,就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了,必须戴眼镜.戴着眼镜,许多活动都不方便.长大以后参加工作,有许多工种患近视眼都不能做.(3)请班上患近视的同学说一说感受.(4)谈话:近视眼是怎样得的?(5)分组讨论.汇报.(6)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7)小结眼睛看远近物体的原理(8)归纳近视形成的原因 4、交流话题三:如何保护眼睛。(1)谈话:“大量的事实和同学们目前的视力情况告诉,保护我们的眼睛迫在眉睫。你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好吗?(2)分组讨论并汇报。(3)谈话:大家通过刚才热烈地讨论收获的确很多。要预防近视,保护眼睛,首先要搞清楚产生这种疾病的因素,请同学们听一听专家是怎么说的。A、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专家邹海兰认为,大多数青少年的近视是由环境造成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不合理的用眼方式所导致的眼睛过度疲劳;采光不好;体质较差,长时间接触电视、电脑荧光屏等。B、预防近视应该做到“六不要”不要躺着看书;不要走着看书;不要乘车看书;不要在暗弱的光线下看书;不要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书;不要歪着头写字。C、“三个一”要做到。大家知道“三个一”的具体内容吗?看书写字时,眼睛要距离书本一尺;写字时手指距离笔尖一寸;前胸与桌沿要保持一拳头。D、(1)谈话:眼睛还会因为不干净得病.怎样保持眼睛清洁卫生呢?(2)讲解:我们每天洗脸时,要用自己的毛巾.自己的脸盆,不要与其它人合用,这样可以防止传染上眼病.另外,眼睛痒痒或进了沙子,不要用手揉眼睛,需用干净的手娟擦除,这样可以保持眼睛清洁,不得砂眼等其他眼病。(3)27 布置作业 谈话:眼睛除了以上两种病以外,还可能受到外伤.谁来说说,眼睛怎么会受伤流血?小结:有些同学平时爱打闹,有的同学爱拿棍子打着玩,不小心会扎伤眼睛,在元旦.春节期间,大家还爱放鞭炮,可是每年都有许多孩子的眼睛被炸伤.所以要防止意外伤害。5、交流话题四:学以致用,落实行动 教师:“根据医学专家的分析和建议,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哪些方面符合要求?好的坚持下去,错的马上纠正过来。大家说好吗?应用:两人一组,互相检查看书和写字姿势是否正确,并用尺子量一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是否合适.拜访当地眼科医生,了解眼睛保护知识。28 潍坊北海学校 -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学 学科第 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课题 8.潜望镜的秘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课前学生能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整理本课所需的信息资源。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平面镜在军事及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教学难点: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简易潜望镜。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板书设计 潜望镜利用平面镜反光原理制成 教学反思 29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修改 30 一、游 戏 导入:二、提出疑惑,自主探究 1师:老师在教室外依然可以看到你们的一举一动,信吗?(教师躲到外面,报出学生的动作)2是什么让我看到你们的?秘密就在我手中的仪器中。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潜望镜的秘密(板书课题)1、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想探究有关潜望镜的哪些秘密?(师简易板书学生的问题)(潜望镜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潜望镜是谁发明的?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制作潜望镜的材料是哪些?潜望镜又有什么作用?)2、交流资料,整体感知 (1)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潜望镜的资料,小组交流手中的资料信息,看能揭开有关潜望镜的哪些秘密?(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资料的情况。)(2)学生汇报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信息。(3)、教师补充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潜望镜的了解。3、拆解模型,深入研究。(1)师:刚才同学们还谈到了想了解潜望镜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它的工作原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每组桌面上 31 的简易潜望镜(牙膏盒自制型)揭开它的秘密吧!(2)出示实验小提示:实验前请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pdf)为本站会员(C****o)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