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七篇).docx
-
资源ID:92093574
资源大小:46.03K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七篇).docx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七篇)关于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一 1. 经受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根本特征。 2.培育观看、操作及思维力量。 3.培育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的力量。 教学重点: 使学生把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经受探究、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 1.今日教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指课题并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 2.观看:查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3. 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相互争论。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出示合作要求: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直尺、三角板,想一想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提示:用直尺量,看看出它的每条边长度怎样。 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验证; 通过对折,并重点理解对折的方法:引导学生说“把长方形的上下边对折,他们重合在一起,说明上下边相等;同样证明左右边相等。 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形成小组的意见。 2.集体沟通 学生依照讨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觉正方形的特征。全班沟通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比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样点和不同点。 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划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归纳总结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相互合作,也可以小组间4人一起合作,拼成即可。 (二)比照练习。 1.想想做做第3、4题。 如何在一个长方形里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强调: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5、6题。 针对学生错例,提示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的留意点。 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几个这样的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借助画图解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 熟悉周长 1. 通过观看和操作等活动,熟悉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受观看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阅历的同时进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制困难后获得的胜利,树立驾驭数学学问的自信。 教学重点: 熟悉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 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找一找,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直尺边线。 强调从哪里开头就要从哪里完毕。 2.观看:篮球场、游泳池、树叶的边线。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 3. 提醒课题:周长 用自己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二、自学例2。(15分钟左右) 1.同桌合作要求: 翻开书本39页,如何知道两个图形周长?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相互争论。 先自己测量,计算,再沟通 哪个图形周长长? 提示: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小组合作要求: 拿出预备好的树叶,(每个小组只要测量一片大小适中的树叶) 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预备什么工具?如何测量? 一人固定树叶,一人用线缠绕,一人预备直尺,一人记录。 细线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尽可能将细线与树叶外围的边重合在一起。 3.集体沟通: 每个小组测得树叶的详细长度; 在测量树叶周长时有什么留意点。 如何测量不规章图形的周长?感受“化曲为直”。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3题。 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留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如何计算各个图形周长?说说自己列式时思索过程。 (二)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鼓舞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三)创编练习。 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的周长( )a长方形长 b正方形长 c三角形长 d一样长 这句话中的重点字词是“分别” 不管怎么围,围成什么图形?什么不变?体会“变与不变”。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 使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初步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存图形与几何的学习阅历,进展数学思索。 3.使学生在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探究并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择优选择方法。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时间:3分钟) 1、出示一张篮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它的长和宽,提问:依据这张图以及相关的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相机出示问题: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启发:要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3、指出:今日我们就来讨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 1、自主学习导学单: (1)独立计算篮球场的周长。 (2)把你的计算方法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沟通: (1) 核对答案,订正错题。 (2)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2、全班沟通。 沟通重点: (1)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只有两个,但连加算式中却消失了4个数据,这是为什么? (2)28+15算出的是什么?把算出的结果再与2相乘算出的是什么? (3)上面的四周方法算的都是长方形几条边的长度之和?你认为哪些算法是比拟简便的? 预设: (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28+15=43(米) 432=86(米) 3、说说喜爱哪种方法。 4、完成“试一试” 全班沟通 (1)25+25+25+25=100(米) (2)254=100(米) 比拟:算出的都是正方形的几条边的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些? 小结:我们又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将课题补充完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 【根本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列加法连加算式的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准备量出哪几边的长度?为什么? 【拓展练习】 3、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小华跑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操场的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为什么要用“大约”这个词表达计算结果? 【创编题】 学校将原来边长为50米的正方形操场,扩建成一个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运动场。你知道扩建后操场的周长增加了多少米吗? 引导学生画图。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4课时 练习六(1) 1. 娴熟把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推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把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洁图形的周长。 2.估算并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育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使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3.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估算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敏捷应用相应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 54-13 54-18 34+49 49+14 69+26 25+63 48+27 36+35 二、梳理学问。(预设6分钟) 师生回忆复习所学学问。出示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 2.能正确、娴熟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会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周长。 三、练习(21分钟) 【根本练习】 练习六第2-3题 自主练习单: 完成书本第2-3题 先完成的同学思索: (1)在第2题中,你能用不同方法数或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第3题中,计算各图形周长时,怎样算比拟简便。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者算法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比照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4、5题。 比拟,说说求栅栏或者线的总长度就是求什么。 追问: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虽然计算方法不一样,但这两题其实都是求图形的周长。 【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6题。 先独立完成,在全班沟通。 提问:这题要先知道什么? 【估算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7题 给出规格一样的练习本组织学生进展相关估量和测量、计算活动。 提示学生先估量封面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的周长。 【创编练习】 一个长方形分成a、b两局部,这两局部哪一局部的周长大?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5课时 练习六(2) 1.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含义的理解,使其能正确、娴熟地进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2. 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正确、娴熟地进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口算热身。(3分钟) 练习六第8题 二、练习(27分钟) 【根底练习】 练习六第9题 指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般需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活用练习】 练习六第10题 自主练习单: 1.完成第10题 2.菜地一面靠墙,有哪几种状况? 3.“至少”两字是什么意思?应当选择哪一种状况? 引导学生理解:菜地一面靠墙有两种状况,一种是长靠墙,一种是宽靠墙。在此根底上争论哪种状况是篱笆用的最少的。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题意画简易图,帮忙学生理解题意。 【操作练习】 练习六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沟通 预设学生的答复可能有: 1.先求出围成这个图形6条边的长度,最终相加。 2.通过平移可知,这个图形的周长就相当于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创编练习】 如下列图所示,喜羊羊和美羊羊同时从学校到村长家,喜羊羊沿a路线行走,美羊羊沿b路线行走,假如两人速度一样,谁先到村长家,为什么? 现学现用,学生通过上面拓展练习,已经积存了一些平移法的阅历,通过平移帮忙学生理解,两人走的路是一样长的,所以两人会同时到达。 三、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6课时 周长是多少 1.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熟悉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把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沟通争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育创新意识,进展数学思索及合作沟通的力量。 3.培育学生宠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进一步熟悉周长和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在探究中获得学问和力量。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认定目标(预设5分钟)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知教师吗?今日教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究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主动探究(预设3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导学单: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外形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察。学生互动沟通。 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沟通。 通过沟通,学生发觉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肯定相等。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量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想。 (2)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沟通算法。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为什么会相等?另一个多边形的周长也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转化的方法,把多边形的周长转化成正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就变得简洁了。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沟通下,看看有几种状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假如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师:依据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小结:通常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和,再有条理的列举出各种不同的长和宽。列举的时候要有肯定地条理。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沟通下。(其次幅图留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 你能估量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准备如何验证?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其次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留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估量周长时,先估量其中某一段的长,再通过估算得出结果。也可以先画出与相关图案大小接近的简洁平面图形,再由这些简洁平面图形的周长推算出该图案的周长。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围一围再量一量的策略到达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目的。 三、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关于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二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国标教材六年小学数学(下册)其次单元25页的例4教学。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学问的最终局部,是几何学问的综合运用。学好这局部学问,为今后学习简单的形体学问打下扎实的根底,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根底,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拟简单,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肯定的规律推理力量,因此,等积转化数学思想的培育以及观看比拟新旧图形的联系,做出合请推理,从而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受观看、猜测、操作、验证、沟通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并把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育应用已有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进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力量。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索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确实定性,获得胜利的喜悦。 从学生已有的学问水平和认知规律动身,经过观看、比拟、猜测、思索、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1、复习引导,提醒课题。 明确已有的圆柱的特征、体积概念的熟悉、平面图形公式的讨论方法等学问水平,建立新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2、观看比拟,建立猜测。 在观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底等高时,猜测他们的体积是否都想等?猜测后强调“可能“相等,由于是猜测的。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们还没有讨论出公式来,所以这里只能是一种没有经过验证的猜测,只能用“可能”相等,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不行以用“肯定“两个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3、鼓励思索,提出验证的方法。 有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好的讨论方法,来证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呢?或者说圆柱的体积也有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呢?学生可以通过回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猎取一些思索。 4、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在学生回忆的根底上,可以提出访用“切割转化观看比拟分析推理”等方法,四人一组,来争论下面的问题: 小组争论纲要: (1)用 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 体。 (2)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 变了, 没有变。 (3)通过观看比拟,你发觉了什么? (4) 怎么进展合情推理? (5)怎样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 5、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所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洁实际问题,理解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广泛领域。 6、全课小结,提升熟悉水平。 在讨论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这里的切割是指切割旧图形,还是切割要讨论的新图形?转化是指转化成已学过的旧图形,还是转化成没有学过的新图形?观看比拟什么?怎样分析推理?这里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最终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创造电灯重要,还是使用电灯重要,哪个更能造福人类,造福子孙万代?科学家、创造家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擅长猜测、擅长发觉,敢于探究。假如我们将来想成为科学家,我们必需具备这样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敢不敢大胆去尝试、去探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或是更广泛的讨论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三角形、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等一些直棱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呢?在讨论中,你会发觉,数学很美,它是思维的体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讨论的成果告知教师一起共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而获得学问。讲课时,我再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双重演示,让学生通过眼看、脑想、争论等一系列活动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的第一层次是复习。通过复习来导入新课。其次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根底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局部相对应局部,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问迁移法,把旧学问进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学问,使学生熟悉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育学生自学力量,动手力量,观看分析的和归纳力量。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学问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把握所学的新学问,并通过练习到达肯定技能。 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表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加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乐中学会新学问,使学生爱学、会学,培育了学生动手操作力量、口头表达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让学生充分体验胜利的喜悦。 固然,由于阅历缺乏,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没有处理好。恳请大家提出珍贵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三 敬重的各位评委、教师、 您们好! 我是第 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册其次单元的内容长方体的熟悉。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方面对此说明。 本课是在学生把握熟悉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马上学习长方体外表积和体积计算的根底,又是学生熟悉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学问及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熟悉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力量目标:培育学生动手操作、观看及空间想象力量,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教学重点:熟悉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预备:长方体的 长方体模型等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观看、比拟、综合的力量,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念和剧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制造了条件。 基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仆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现代教学理念,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向学生供应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时机。在本节课中,实行“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学问的“再制造”并遵循学生的熟悉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头是胜利的一半”。一节课开头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每个学生都有剧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我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猎取学问,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根底。 让学生思索“对看似简洁,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长方体中隐蔽着些什么隐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剧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熟悉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让学生应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纸盒)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发觉长方风光的个数,每个面的外形,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些面的长和宽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接着让学生沟通猎取的学问,同时运用课件演示,稳固新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用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预备12根小棒,分别是绿色、红色、黄色小棒各4根,各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等,8个三角接头。为学生供应一个操作,探究的空间,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拼出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触摸”感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觉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汇报长方全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归纳。 长方体是由6个面(特别状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主体图形。它有8个顶点,12条棱且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一样,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熟悉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据长方体所放位置的不同而转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让学生观看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绽开争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看,定位观看逐步抽象得出,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5、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看得到的棱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棱用虚线表示,帮忙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表达学问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三)稳固练习 这局部我主要设计了三类练习分别是针对练习,根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这样,表达了数学课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的根本理念。 (四)课堂体验 该局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胜利的喜悦。并用类似“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示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仆人。 本课从 “以人为本、关注进展”的理念动身,在整堂课上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为求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实践力量,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安康进展。 关于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四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从边和角的角度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局部名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看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地识别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正方形。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详细的操作思索过程中经受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学生观看、操作、猜测、验证等数学思维力量的培育。感受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加空间观念。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熟悉,在一年级时,主要是直观熟悉了其外形,在本册则需要从边和角两方面熟悉其特征,就要求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熟悉由表象到了实质,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打好根底。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内容本身又比拟枯燥。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折、量、比等形式的操作活动主动探究,在活动中充分积存探究阅历,从而探究发觉并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要留意通过比照和表达加深对图形的熟悉;当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初步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时,需要供应一些变式图形,如斜放的长、正方形,帮忙学生排解非本质属性的干扰,抓住图形的本质属性进展推断,更好地把握图形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看、猜测、验证自主探究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抢答教师逐张出示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教师将四边形张贴在黑板上。 2.说说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3.在这些四边形中,还有些图形比拟特别,请看(将长方形、正方形独立出来),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4.联系实际,查找长方形和正方形。 5.质疑揭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外表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作为四边形,它们很特别,有自己独特的名字,那它们的边和角是不是也藏着隐秘呢?今日,我们就从边和角上来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获得新旧学问的连接,并渗透长方形、正方形属于四边形的集合思想。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自己独特的名字,从而产生“它们的边和角是不是也藏着隐秘呢”的质疑,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 1.猜测。 认真观看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在小组里说一说。 2.验证。 (1)刚刚同学们对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进展了大胆的猜测,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想方法来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具有这些特征。 (2)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觉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觉什么? 3.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 (1)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 量一量。 学生演示并介绍,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 教师介绍“对边”的概念。 教师: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板书:量) 折一折。 学生演示并介绍,折的时候两条边重合了,说明对边相等。 教师:没有借助工具,只用折纸同样验证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折) 比一比。 a.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和长方形的四个角比,长方形上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完全重合,说明都是直角。(板书:比) b.对折再对折。 指出:通过这样的对折,原来的四个角就重合成了一个角,只要测量一次即可。 小结: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相互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一样)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2)汇报正方形的特征。 预设: 量一量。 展现作品,发觉每条边都相等。(板书:每条边都相等) 折一折。 a.对折发觉对边相等。 追问:这样折,说明正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但能说明每条边都相等吗? b.先对折成三角形再对折,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折合到一起。 教师: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为了让大家看清晰,教师把四条边都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先对折成三角形再对折,这四条边怎么样了?说明白什么? 请学他的样子一起动手折一折。 比一比。 学生用三角尺比后发觉: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刚刚我们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正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征? 4.教师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局部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5.比拟。 (1)我们已经发觉并且验证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2)同桌互说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猜测、验证及小组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验证环节,让学生开展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把长方形、正方形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在操作中积存丰富的活动阅历,进展空间观念。 (三)稳固提高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教材第81页第2题)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沟通时要让学生说说的推断理由。 教师:看来,一个图形不会由于摆放的位置而转变自身的外形。要推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既要看它的边,还要看它的角。 2.填一填。(教材第81页第4题) 教师:你们没有量就这么快填出了各边的长度,怎么又快又准地知道的? 3.画一画。(教材80页第1题)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小组争论在方格纸上如何画出4个直角,如何保证对边相等(4条边相等)。 (2)学生独立完成。 (3)教师巡察并收集代表性的作品展现,提示学生要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根本特征来进展验证、对比,准时检查。 (4)同桌互查。 4.猜一猜。 在信封里藏着一个图形(告知学生该图形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抽出这个图形的一局部,三次分别定格为图1、图2、图3,让学生猜猜信封里装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1)出示图1,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出示图2,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3)出示图3,现在能不能猜出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