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参考.docx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高一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降临之前,大家是不是要仔细梳理一下学问点,做个总结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盼望对你们有帮忙!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试题 一、(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70题每题1分) 下列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时期人口诞生率最高 B.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C.与时期相比,人口总数肯定相等 D.到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2.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A.韩国 B.尼日利亚 C.澳大利亚 D.美国 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答复34题。 3.在四个年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A. B. C. D. 4.当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以后,之前 B.以后,之前C.以后,之前 D.以后,之前 “PPE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图1。读图完成56题。 5.在图2 a、b、c、d四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状况中,最有可能产生“PPE怪圈”的是 A.a B.b C.c D.d 6.以下国家中目前根本不存在“PPE怪圈”的是 A.中国 B.印度 C.加拿大 D.巴西 右图是我国某年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读图答复78题。 7.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 D.60% 8.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因此,我国在这一时期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掌握人口盲目流淌 B.连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下列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示意图。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的功能区,且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根底上形成的。读图,完成第9题。 9.图中表示居住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列图为“某城市用地功能区规划示意图”。读图,答复1011题。 10.若从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用地规划合理。该地区最可能 A.属热带雨林气候 B.地势起伏小 C.河流自南向北流 D.盛行东北风 11.该城市功能区与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甲行政因素 B.乙历史因素 C.丙社会因素 D.丁经济因素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列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13.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以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根底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读某国家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415题。 14.与此人口分布状况比拟符合的国家是 A.阿根廷 B.印度 C.英国 D.埃塞俄比亚 15.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缘由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进展的必定结果 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 D.城市经济的进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下面是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读图答复1617题。 16.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在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0°E的地区D.2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17.导致图中P处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交通 B.土壤、矿产 C.地形、矿产 D.河流、交通 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交通的枢纽,更是城市进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读我国某城市高铁站位置示意图,答复1819题。 18.在高铁站核心区域最相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A.工业 B.园艺 C.物流 D.商务 19.高铁站将会导致该城市消失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空心化 C.逆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读下列图,完成第2022题。 20.图甲中不同工厂之间的关联属于 A.生产协作联系 B.空间联系 C.信息联系 D.技术联系 21.图乙表示 A.各元件厂集中分布于同一国家 B.各元件厂分布于不同国家 C.工业的信息联系 D.工业的集聚现象 22.图乙所示工厂元件生产的全球化,最终目的是 A.查找最优区位 B.降低本钱 C.减轻污染 D.促进全球经济进展 青藏高原位于一种特别的高原气候区,但利用大棚技术使得拉萨的瓜果蔬菜供给充分。据此,答复2324题。 23.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当地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 24.拉萨原来不产西瓜,引种后发觉,直接“铺”在地上的西瓜生长不好,只有将西瓜藤架空,西瓜“挂”后才能结果。西瓜“挂”着的缘由是 A.可以削减叶子对西瓜的遮掩,增加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B.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约土地、节约大棚面积,削减农业投入 C.土壤的湿度不够、枯燥,直接“搁”在地上,简单使瓜的水分蒸发 D.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利于西瓜的发育成熟 图3中阴影区域为铁观音茶产地,读图答复25-26题。 25.铁观音产地相宜种植茶树的自然条件是 A.海拔较低,热量充分 B雨水充足,云雾较多 C. 昼夜温差小 D.日照时间长 26.某校讨论性学习小组发觉,E地比F地更适于铁观音的种植,主要缘由是E地比F地 A.坡度陡 B.纬度高 C.劳动力多 D.更加适合商业化生产 读“某区域地图”(图1)及“某国家首都内罗毕的气候特征图”(图2),完成2728题。 27.内罗毕四周地区相宜种植园艺作物,传统园艺作物以茶叶和咖啡为主。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宽阔,土壤深厚肥沃B.地处低纬,地势较高,气候全年暖和,年温差小 C.河流众多,流量稳定,浇灌水源充分D.地处低纬,全年受赤道低压掌握,全年高温多雨 28.20世纪90年月以来,该国园艺作物以花卉为主,并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A.东临印度洋,海洋运输便利,便于花卉销售到国外市场 B.随着经济的进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内花卉市场需求量大 C.花卉种植历史悠久,阅历丰富,技术水平高 D.该国为进展中国家,土地、劳动力本钱低,政策支持 读“苹果种植的纬度分布示意图”,答复2930题 29. 苹果特别产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 B.地形 C.技术 D.劳动力 30. 黄土高原与山东半岛苹果产区都位于“主要产地”,是我国苹果的主要产区,二者相比,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具有的优势是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劳动力本钱较低 A. B. C. D. 下列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和农业产值构成图,读图完成3132题。 31.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32.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劳动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生产敏捷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葡萄避雨栽培,是在葡萄的生长季节,在葡萄顶上搭架掩盖塑料薄膜,下雨时使水顺膜流下再排出园外。该技术是以防止和减轻葡萄病害发生,提高葡萄品质和生产效益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栽培技术。据此答复3334题。 33.以下省区种植葡萄,可能实行这种技术的是 A.福建 B.拉萨C.辽宁 D.x疆 34.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的优势有 降低栽培园中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提高栽培园中的气温,为葡萄生长供应更多的能量不利于病菌生殖,从而削减喷药次数和用药量转变光照条件和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的积存 A. B. C. D. 下列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四周农业分布示意图”,该城镇四周分布有种植业、花卉业、乳畜业和林果业。读图完成3536题。 35.有关图中a、b、c、d四地农业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a地种植青稞 B.b地种植花卉 C.c地饲养水牛 D.d地进展林果 36.图中a地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商品谷物农业地广人稀 B.大牧场放牧业雨热同期 C.乳畜业市场宽阔 D.季风水田农业劳动力丰富 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为2个月,前半期最相宜温度为1518°C,后半期最相宜温度为1214°C。据此并结合下列图答复3739题。 37.为争占“5.1节假日市场”甲地种植该作物需要实行的技术措施是全过程 A.温度掌握 B.地膜增温 C.黑网降温 D.人工增雨 38.该作物在乙地的最正确种植期是 A.34月 B.56月 C.89月 D.1011月 39.在自然状态下,乙地种植该作物比甲地 A.地势平坦 B.水源丰富 C.土壤肥沃 D.病虫害少 下表是“四个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比拟表”。据此4041题。 甲 乙 丙 丁 年降水量(mm) 622 1658 280 720 人口密度(人/km2) 26 620 10 170 机械化水平(相对值) 97 42 83 87 农产品商品率(%) 95 35 86 82 家庭(或农场)经营土地(公顷) 240 0.7 600 20 单位面积收益(元/公顷) 3500 6000 1500 8000 40.甲-丁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性最大的是 A.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4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A.爱护生态环境 B.合理利用土地 C.猎取最大利润 D.合理安排劳动力 某同学规划在院子中种植花卉。他对院子的通风、光线、空间等状况进展了测量,经处理后绘制成图1。读图完成4243题。 42.院子中同时满意通风、光明、空间充分的地点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43.若种植兰花(喜阴),则最相宜布置在图2中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下列图中的数字代表不同工业部门。读图,完成第4445题。 44.图中数字代表的工业部门属于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劳动力指向型 45.以下符合工业部门特点的工厂是 A.制糖厂 B.纺织厂 C.家具厂 D.钢铁厂 下表是某产业建厂的几个预选地点与本钱分析表,据此完成第4647题。 工厂地点 本钱分析 集货费 加工费 工资 甲 3 5 12 乙 4 5 9 丙 8 5 7 丁 5 5 14 46.从经济效益看,该厂最好建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7.假如该公司在丙地建厂,相宜进展的工业部门有 电视机装配厂软件开发公司有色金属冶炼厂 移动通信器材厂一般玩具厂 A. B. C. D. “世界手套看中国,中国手套看嘉祥”这是手套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一句流行语。“中国手套名城”山东嘉祥县形成了防寒、滑雪、打猎、射击等四大系列上百种手套产品的加工区,加工的手套95%销往国外市场。下列图示意嘉祥手套产业协作关系,读图完成4849题。 48.数百家手套生产加工及配套企业,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乡镇为依托,向全县多数乡村辐射传导的进展格局,大量手套企业集聚有利于 A.共同利用根底设施,加强沟通协作B.增加集聚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C.降低工人工资,增加利润D.降低生产本钱,提高批发价格 49.嘉祥手套产业的协作关系对当地的影响是 A.减弱同类企业间的竞争 B.提高区域竞争力 C.限制了其他产业的进展 D.降低专业化程度 读我国某区域图,答复5051题。 50.M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劳动力素养高 B.优质棉产区,原料丰富 C.经济兴旺,市场需求量大D.河流众多,用水充分 51.某大型纺织集团在该地区建立“农场轧花厂纱线厂”产业链,其主要缘由是 A.可形成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本钱 B.土地资源丰富,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C.优待政策多,根底设施完善 D.产业根底雄厚,人才技术优势突出 高纯硫酸锰是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广东省郁南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干电池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县承接了珠三角地区的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下列图为该县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253题。 52.郁南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干电池生产基地,主要优势在于 A.消费市场宽阔 B.水资源丰富 C.矿产资源丰富 D.科学技术水平先进 53.该地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主要条件为 环境质量好 能源资源丰富 劳动力充分 土地本钱低 A. B. C. D.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许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据此完成5455题。 54.区位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水产品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B.服装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C.造船厂、飞机制造厂、电子装配厂 D.钢铁厂、高级时装加工厂、家具厂 55.啤酒厂、家具厂、面包加工厂的区位属于 A.原料指向型 B.技术指向型 C.劳动力指向型 D.市场指向型 某地政府拟开办一家工厂,选定的甲、乙、丙、丁四地的本钱比拟如下列图所示。读图完5657题。 56.按主导因素划分,该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指向型 B.劳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57.从本钱构成看,该工厂应选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下列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据此完成5859题。 58.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 B.技术 C.原料 D.市场 59.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A.企业的集聚避开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其次产业的联系 假设每生产1吨钢要消耗1.5吨煤炭和2吨铁矿石,每吨煤炭、铁矿石和钢材的运费一样,乙地为钢铁消费市场,图中数值表示两地距离(单位:千米)。读图答复6061题。 60.只考虑运输费用,钢铁厂最适合建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1.上题布局的钢铁厂属 A.市场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能源指向型 62.在古代,我国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以下关于我国古代聚落分布与形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 B.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团块状分布 C.北方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四周形成 D.北方没有沿河设置的城市 下列图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h为小时)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3题。 63.高铁建立对城市进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 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效劳范围扩大 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读世界生态系统受到严峻威逼示意图,完成第6465题。 64.图中没有显示的环境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削减 B.土地退化 C.自然资源衰竭 D.大气污染 65.以下环境问题不是由图中显示的问题引起的是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全球气候变暖 D.臭氧层破坏 66.关于环境问题产生缘由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是人们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产生的 B.是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造成环境的破坏和退化 C.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产生的 D.是由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形成的只危害人类生存与进展的全部问题 报告指出“努力建立漂亮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进展”。报告首次提出了“漂亮中国”的表述,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事关社会主义建立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永续进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态文明建立的重大战略地位。据此答复6768题。 67.“建立漂亮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进展”的根底是 A.经济可持续进展 B.社会可持续进展 C.文化可持续进展 D.生态可持续进展 68.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立理念的是 A.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 B.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全面关停污染性的工业 2023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69-70题。 69.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沿途需要提水,运营本钱大 B.可以缓解山东半岛缺水问题 C.中线工程水质比东线工程好 D.可以增加黄河下游的径流量 7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长江武汉段河流通航力量增加 B.汉江下游的水文情势引起关注 C.黄土高原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大 D.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得到缓 二、 7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23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工程商务合同。该工程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纳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工程。下列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4分)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4分)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立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4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工程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 72.图Z8?8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简要说明图中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就业条件的积极影响。(4分) (2)简述赣南地区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6分) (3)图Z8?8所示过程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分布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答案 A卷:1-5 DBDAB 6-10 CBBBB 11-15 DBCCB 16-20 CDDAA 21-25 BBBDB 26-30 DBDBD31-35 CBADD 36-40 DACDD 41-45 BBBCB 46-50 BDABB 51-55 ACBAD56-60 ACCDA 61-65 BCCDD 66-70CCABD B卷:1-5ADDAB 6-10 BBBBB 11-15 DBCCB 16-20 CDDAA 21-25 BBBDB 26-30 DBDBD31-35 CBADD 36-40 DACDD 41-45 BBBCB 46-50 BDABB 51-55 ACBAD56-60 ACCDA 61-65 BCCDD 66-70BDBCB 71. 答案 (1)路网特点:线路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 作用:便利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 (3)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立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72. (1)人口数量削减,就业压力下降;产业规模扩大,就业时机增多。 (2)(土地)劳动力廉价,自然资源丰富,靠近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进展产业升级。 (3)人口密度提高,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知,我国中西部人口向珠江三角洲迁移,而珠江三角洲局部产业则向中西部转移,从而降低了中西部人口数量和就业压力,中西部产业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第(2)题,从土地租金、劳动力、自然资源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构造调整等方面说明。第(3)题,大量中西部人口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导致其人口密度增加。而珠江三角洲农业集约化则使大量农村人口得以解放并迁移到城市。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