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年学学科的演进与发展.pptx
老年学学科的演进与发展老年学学科的演进与发展匡匡 强强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一、老化:从个人“烦恼”到公众“麻烦”个人“烦恼”天若有情天亦老材料1、第二个千年已过,计算机,克隆技术,合成DNA都已发明,唯长生不老药至今不存在。材料2、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曾在他的狗心一书中有过将年轻死者身上的性腺移植给老年人的描述。类似的临床试验在俄罗斯也确实进行过。手术后,被试者也的确有过短暂的精力旺盛期。但很快复原,没能磨平岁月留下的衰老印迹。公众“麻烦”“银发”浪潮据统计,1995年全国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之比是14100,据预测到2030年变为56100,那时每2名职工就要负担1名退休人员。据科学家预测,到2015年俄罗斯丧失劳动力人数将与劳动力人数持平,引起政府的警觉。二、原因:从“短命”到“长寿”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8世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没有超过35岁,许多落后国家甚至不到30岁。19世纪初,牛痘接种法的发明和推广,使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其后来的100年间延长10岁,上升到约40岁。20世纪初,青霉素和一批抗生素的陆续发现及其所带动的医学进步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在近100年间增长26岁。200年来人类平均预期寿命发展的历史证明,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寿命延长的主导因素。想象:科技进步下的老年问题科学技术新发展将为21世纪中国解决老龄问题开辟广阔前景?自然寿限推算方法有以人的生长期(2025年)的57倍,性成熟期(1415年)的810倍,及胚胎细胞分裂次数(50次)及周期(每次分裂周期2.4年)来估算的,也有以人的怀孕期与发育结构改变来推算的,认为人的寿命最高点为167岁。大家比较公认的是120岁左右。基于自然科学的若干思考(1)我国应该有一个全面发展中国老年学科学技术研究的总体规划。(2)衰老进程和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应得到合理的重视。(3)我国老年健康标准及衰老指标的完善。(4)国人生命/生活质量量表的完善。(5)老年人合理膳食/营养及体力活动指南的普及教育。(6)老年人精神卫生状况及干预措施研究。(7)老年人信息检测(诊断)方法学及相关产品开发研究。(8)老年生物医学材料、功能性生物材料及康复保健器具的研发。(9)新药研究及传统医药研发。(10)构建老年学/衰老/老年生物学/老年医学中心。(11)老年人自我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12)卫生部门/社区/家庭结合的健康保障工程。(13)老年学研究队伍的建设。(14)国际合作,政策和资金保障。三、学科:从医学到社会学 老年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老年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到现在不过数十年时间。老年学起源于老年生物学和老年医学,也被称为“长寿的科学”。辞海对老年学的释义是“研究人类衰老问题的科学,主要包括老年医学和老年生物学”。1946年美国开始发行老年学杂志,标志着老年学学科的确立。国际老年学学会于1950年12月在比利时召开成立大会,提出老年学的新构思。会议指出,老年学的研究不仅包括医学,而且还必须包括社会保健等问题。会议还强调:“有鉴于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对老年人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研究,实属必要。”之后,国际老年学会和美国老年学会将老年学划分为四大领域:生物学、医学、行为与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研究、计划与实践等。从此,老年学的研究领域从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我国老年学主要进展我国现代老年学与老龄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成立,开始筹划老年学研究。1986年中国老年学会成立,老年学学科方面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主要为老年人口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老年生物学和老年医学等六个分支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1989年熊必俊、郑亚丽编著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首开我国老年学学科研究的先河;1992年美国学者的社会老年学多学科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西方学者对社会老年学学科的研究成果被翻译介绍到我国;1999年国际老人年时,由邬沧萍教授主编的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我国有了第一本系统论述该学科的著作,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人口老龄化及其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创建社会老年学的理论框架,为中国社会老年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重心: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要早于发展中国家一个多世纪,19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20世纪上半叶欧美工业化国家也相继成为老年型国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加重,老年学理论研究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21世纪初,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显现。据联合国统计,2002年全世界有1/3以上的国家成为老年型国家。全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68个已进人“老年型”,约占36.6%。其中亚洲老年人口占54%,欧洲占24%。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4亿,占世界老年人口 1/5(21.34%),占亚洲老年人口2/5(39.7%)。2002年在全世界6.6亿左右的老年人口中,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占六成(62.55%)。两次大会,重心转移1982年,联合国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认为,研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道主义问题,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及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研究发展问题,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发达国家:渐进老龄化且先富后老,人道主义和发展问题;2002年,第二届,国际战略目标,发挥21世纪长寿社会的巨大潜力,确保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够安全和有尊严地步人老年,并作为享有充分权利的公民参与社会。发展中国家:加速老龄化且未富先老,发展的潜力在于老年人口参与社会。五、观念:从“悲观”到“乐观”所谓传统老龄理念,是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持悲观的思想,将老年人口作为“负担”、“包袱”,对社会日益老龄化现象感到恐惧,认为人类社会将面临老人危机和养老保障制度崩溃的危险。传统伦理道德观被市场经济价值观所取代,老年人面临经济上的贫困,身体衰弱,疾病困扰,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失落,使他们失去传统的地位和尊严。人们担忧尊老、敬老、养老的风尚改变,老年人失去传统的天伦之乐的晚年生活,受到歧视,甚至被遗弃。传统老龄理念从老年弱势群体分析多,从对社会消极影响方面分析多,将老年人的养生保健作为理想社会的追求目标。现代老龄理念,是将人口老龄化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成就。将老年人口作为宝贵的财富和资源,认为人口老龄化能够与社会协调发展,老龄社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养老保障制度更加健全,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全面提高。实行积极的老龄化对策,倡导公正伦理,代际和谐,发挥老年人社会功能,可以共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买断”与“啃老”六、战略:从“健康”到“积极”健康老龄化是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并采用的新的健康理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社会、经济、心理和智力等诸种功能状况良好,能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联合国在2001年全球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的奋斗目标中指出:“健康老龄化是指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从而使老年人在体力方面、才能方面、社会方面、感情方面、脑力和精神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国际老年学学会在1993年又进一步指出:“科学要为健康老龄化服务”。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缩短生存中带病伤残时间,使导致老年人病理性和社会性老化的因素减少到最小程度,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活自理的能力。21世纪初,积极老龄化问世,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提出积极的老龄化政策框架,政策框架中的三个支柱为健康、参与和保障。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如果说,健康老龄化强调的重点是人在进人老年之后,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在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良好的状态;那么,积极的老龄化是指老年人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不仅保持身心健康状态,而且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同时,全社会都要关心老年人,努力营造支持性环境,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我国成功老龄化战略框架设想七、理论:从“解脱”到“融入”解脱理论(伊莱恩卡明、威廉享利,1961)主张,进入老年时期的人应该退出重要角色,以便社会更好地发挥功能。随着老年人所担负的角色数量和重要性的减少,他们生活满足感的程度将会提高;解脱是一种渐进过程,如双亲角色的逐渐淡薄,工作角色的结束,社会角色的分离;解脱是不可避免的,走完所有生命期的人必定会经历这一过程;解脱是一种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能互相满足的过程,是社会和个人的共同期望。融人理论框架可以由角色理论、生活方式理论和参与社会发展理论组成。角色转变工作角色、双亲角色、交往角色等的变化,是部分角色的解脱,并不意味着成为无角色的角色,将自己置于社会之外,封闭度日。生活方式老年人要转换社会角色,调整生活方式,摆脱孤独、寂寞和失落,使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参与社会关注现代信息,坚持终身学习;充分利用自由空间和闲暇时间,保持良好的代际关系,发挥潜能。八、关怀:从“生活质量”到“生命质量”生活质量概念,用以评价人们的生活福利。1960-7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界、社会学界、人口学界和统计学界兴起研究热,认为生活质量是研究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状况的好坏,以及享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程度等。现代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保障是基础,但物质保障不能替代精神文化保障。文化教育的贫困,会导致老年人的边缘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必须以文化教育为依托,在学习型社会中不断汲取新营养。生命质量长寿不能与健康划等号观点的提出,使人们不满足于给生给生命以时间,命以时间,而更为关注给时间以生命给时间以生命。生命质量,从生物学和医学角度来说,指生命体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的优劣程度及其生存、繁衍、发展的能力。从政治和社会意义来说,指人应怎样度过他的一生才有价值,有意义。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加强对老年人价值、资源研究,为制定老年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老年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活的健康、独立,有尊严。九、政策:从“现行”保障到“持续”保障家庭养老保障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数千年来家庭成员一直是实施养老保障的主体。家庭养老指主要由家庭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赡养资源。社会养老保障是工业社会的产物。社会养老指主要是由社会提供物质和精神等赡养资源,包括国家、单位、社区、社团、家庭和个人等诸方面,是养老保障的主体、国家依法行政社会各方面依据社会保障的法规政策,从多渠道提供多层次资源,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持续发展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发展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法治社会基础上的养老保障制度,老年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传统社会是从孝道的角度,家庭后代成员回报养育之恩,以“养儿防老”的“反哺”方式,从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现代社会是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社会成果是代代延续创造而来的,要从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上认识问题,让老年人享有养老保障,是受法律保护的。持续发展的老年社会保障政策,与对老年人的价值认定是联系在一起的。现代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越得到认可,越受到社会的敬重,其社会地位也越高。老年人参与社会,老有所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作用,涉及到老年人的劳动权利、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尽管人的时序年龄与年俱增不能逆转,但生理年龄可以延缓,心理年龄可以保持青春,参与社会年龄则潜力很大。充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能够缓解养老保障的压力,是发展中国家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措施之一。十、学科:从“分散”到“整合”老年学一直作为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处于学科边缘地位。目前老年学的学科主要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其中有若干分支学科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社会老年学包括老年人口学、老年经济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哲学、老年法学、老年教育学、老年管理学等;社会与自然交叉的学科包括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体育学、老年精神病学等;生物、医学老年学包括老年生物学、老年医学、老年营养学、老年康复学和老年护理学等分支学科。社会老年学除老年经济学和老年社会学外,大部分的分支学科都还没有系统论述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老年学学科自身在不断发展。每个分支学科又分出若干子学科。如老年经济学的子学科有:老年资源经济学、老年环境经济学、老年产业与市场学等;老年社会学的子学科有:老年社会心理学、老年社会保障学、老年社会发展学、老年婚姻家庭学、老年妇女问题研究和老年住宅社会学等。这些子学科可从不同角度对老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领域老年学研究的深化,从以研究个体老化为主,到进一步研究群体老化的规律。从微观研究发展到宏观研究,进一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社会和个人在老龄化文化环境中的互动关系。社会老年学将从尚不完整的学科走向更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国老年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在20002000年年8 8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上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上,提提到到“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只是局限于兴办各类老年只是局限于兴办各类老年大学大学,使更多的老年人能有就近就便学习的机会使更多的老年人能有就近就便学习的机会;对对社会其他年龄群体社会其他年龄群体,只强调中小学要把尊老、敬老作只强调中小学要把尊老、敬老作为德育教育的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而对老年学人才纳入教育体系。而对老年学人才培养的问题培养的问题,却只字未涉及。却只字未涉及。目前,中国老年学专门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目前,中国老年学专门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尚远远不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能满足社会需求。发达国家的老年学教育上世纪70年代前后即已纳入正规课程,并设有老年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和毕业证书。据1976年美国高等教育老年学会所作的调查,当时美国有1 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与老年学相关的课程。到80年代中期,有13万美国人接受过正规老年学教育或培训。在法国、挪威、日本等发达国家,老龄工作(即在宏观和微观上管理老年人事务和为老年人服务)已成为一种职业,准备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都必须接受系统教育和培训。职业培训现状2003年9月16日,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正式发布了家政行业指导服务项目,在9类83项家政服务项目中,“老年护理员”被列为须经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资格认证的90个职业之一,为包括老年照料在内的家政服务职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北京家庭服务业协会与北京世纪人才教育研究院,合作建立“家庭职业管理人”(HOM)认证机构,在HOM认证培训的考试课程中,开设了“中老年保健”(三级认证的基础课程)、“老年心理学”、“中老年常见疾病防治”(中老年护理专业的二级认证)等课程,对老年家居护理人才培养的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对于这块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北京市的所有部属和市属高校目前似乎都没有介入。护理专业现状1978年,卫生部规定医生与护理人员的比例应达到1:2。而1990年全国医护比为1:1.12。根据近5年的中国卫生年鉴提供的资料分析,19992003年,全国医护比例反而锐降到平均每个医生只配备了0.64个护士,远低于1952年1:1.99的医护比。护理人员如此匮乏,连正常的医疗卫生工作都难以顾及,更遑论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专科和本科的老年学教育现状根据一项调查,北京市仅有5所院校在本专科阶段,对个别专业学生开设了4门与老年学相关的课程。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基础心理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老年心理学”课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方向),开设了“老龄事业管理”课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及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开设了“老年社会工作”课程;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疗系中,开设了“老年医学”课程。很多211大学,在本科生课程设置中,都没有安排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或老年病学等)有关老年学的研究生学位教育现状我国有关老年学的学位教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但都是“挂靠”在其他学科的名义下,以医学和人口学、社会学为主,如“老年医学”隶属于临床医学,“老年病学”则归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内,“老年人口学”属于社会学专业等。直到2002年,老年学专业才基本得到正名,但仍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名下,并且招生资格仅限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研究所一家,不过,这毕竟标志着我国老年学人才培养进入了国家正规教育的新时代。近十几年来,我国在积极老龄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改善其经济、医疗、健康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仅有大楼、医院、公寓、安老所等硬件是不够的,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问题是人才培养。当前需要培养和建立一支包括老年学基础研究、医疗保健、老年心理、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工作、老龄政策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需求,为发展老龄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