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区域经济学.pdf

    • 资源ID:92163190       资源大小:5.43M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区域经济学.pdf

    区域经济学区 域 经 济 学 是 研 究 区 域 经 济 活 动 的 自 组 织 和 区 际 经 济 联 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 域 决 策 的 科 学,它 是 应 用 经 济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分 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 领 域 之 一。区 域 经 济 学 是 我 院 经 济 学 专 业 的 一 门 重 要 的 限 选 课 程,是该专业高年 级 学 生 在 修 完 数 理 记 录 与 概 率 论、线 性 代 数、西 方 经 济 学、财 政 学、记录学等学 科 基 础 课 后 继 续 从 事 经 济 学 专 业 的 学 习 与 实 践 所 规 定 的 必 修 课 程。对该课程的学 习 与 掌 握,有 助 于 开 阔 学 生 的 视 野,加 深 学 生 的 理 论 功 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 学 生 学 习 发 展 经 济 学、人 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本 课 程 由 三 大 部 分 组 成:第 一 部 分 着 重 介 绍 经 济 区 域 的 基 本 理 论 和 我 国 经 济区 域 形 成 和 发 展 的 过 程 及 现 存 格 局;第二部分重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 三 部 分 是 实 践 部 分,以 介 绍 区 域 经 济 开 发 与 发 展 的 基 本 知 识 及 总 结 我 国 有关 区 域 经 济 实 践 的 基 本 经 验 和 规 律 为 重 要 内 容。通 过 该 课 程 的 学 习,学生应能掌握“区 域”、“经 济 区 域”、“区 域 经 济 资 源 与 环 境”、“区 域 经 济 增 长 和 发 展”、“区域 产 业 结 构 与 空 间 结 构”、“区 际 经 济 关 系”、“区 域 经 济 发 展 战 略”、“区域经济规划 与 开 发”、“区 域 经 济 政 策 与 管 理”等 基 本 概 念、基 本 方 法 与 基 本 理 论,了解区域 经 济 学 的 形 成 背 景、发 展 历 程 及 未 来 展 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 术,并 能 理 论 联 系 实 际,培 养 分 析 区 域 经 济 问 题 的 思 维 和 能 力,学会解决区域经 济 具 体 问 题 的 方 法,并 能 独 立 地 进 行 区 域 经 济 政 策 与 管 理 方 面 的 思 考,且 能 较为 科 学 地 提 出 相 关 政 策 建 议。课时分派表章 节教 学 内 容学时安排第 一 章 经 济 区域的一般特性1.经济区域2.我国的经济区域3.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2第 二 章 经 济 区1.劳动地区分工理论4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2.区域发展阶段理论3.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第 三 章 区 域 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1.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2.资源地区组合与区域发展3.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2第 四 章 区 域 结构分析1.区域产业结构2.区域地区空间结构3.区域物质循环结构3第 五 章 区 际 关系分析1.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2.区际物流与网络系统3.区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3第 六 章 区 域 经济发展战略1.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2.城市发展战略3.乡镇发展战略3第 七 章 区 域 规划1.区域规划的发展2.区域规划的内容3.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3第 八 章 区 域 开发1.区域种植业的开发2.区域畜牧业的开发3.区域制造业的开发4.区域第三产业的开发3第 九 章 区 域 政策1.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2.区域政策的目的和手段3.区域政策效应及其评价4.国内外区域政策的实践3第 十 章 区 域 管理1.区域管理的一般原理2.区域管理的形成和发展3.我国区域管理的基本框架2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性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结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一一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性,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规定: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重要流派。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性,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结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理论: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结识;应用: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国经济区域的特点,我国经济区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难点1.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真正掌握;2.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3.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性的深刻把握;4.对我国经济区域形成的背景、历程、特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对的结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 一 节 概 述1.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涉及: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开发与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3.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4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区域发展理论;(2 )区际关系理论;(3 )区域政策理论。5.现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流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2)新制度学派;(3)区域管理学派。第 二 节 经 济 区 域1 .区域:泛指地球表面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2 .经济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乡以及广大的农村组成。3.走 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4 .对“经济区域”研究的概括分析经济区域的特性:(1)必须具有经济功能;(2)必须具有行政功能;(3)必须具有一定的地区结构;(4)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第 三 节 我 国 的 经 济 区 域1.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2 .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经济区的历史必然3 .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1)地区规模与资源供应;(2)经济功能;(3)经济管理的功能,涉及财权、经济事权和人事权等;(4)经济核心地;(5)网络与经济流。4 .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1)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2)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3)省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第四节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1 .我国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变化:(1)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省区边界的模糊趋势;(2)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3)经济条带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五、重要参考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3.2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9.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9.4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2 3.5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3.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掌握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三大基本理论,即劳动地区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并熟悉三大理论在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后面各章从事区域分析和区域开发与规划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规定:了解劳动地区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重要流派和重要思想。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劳动地区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劳动地区分工的基础与测度;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产业组织演化规律;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应用:劳动地区分工与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新产业区的形成与我国“开发区”的实践(二)教学难点1 .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2.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3 .对的运用三大理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地区分工理论1 .分工的概念:(1)自然分工:是指在初期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人类以性别、年龄等为基础的原始分工;(2)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于自然分工之后以产品或商品互换为基础的分工;(3)劳动地区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照地区进行的分工,即是各个地区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产品的互换,输出剩余产品,进口所需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通过互换活动互相满足所需的现象,即是劳动地区分工。2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1)亚 当 斯 密的绝对利益理论;(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4 )艾萨德的要素替代理论;波斯勒的技术差距理论。3.地区分工的客观基础:(1)要素的空间不平衡分布是地区分工的必要条件;(2)劳动地区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4.劳动地区分工理论:(1)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2)扶持幼小产业理论;(3)协议分工学说;(4)新比较优势理论。5 .劳动地区分工限度的测度6 .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分工与区域市场;(2)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3)分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分 工 的“不平等”与区域发展问题。第 二 节 区 域 发 展 阶 段 理 论1 .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2)现代经济增长周期理论2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2)资源配置能力;(3)区位条件;(4)外部环境3.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区域增长极理论;(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3)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4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 )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3)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5 .区域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2)技术生命周期;(3)经济增长波动周期6 .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1)技术创新与区域周期;(2)技术扩散与区域成长第三节区域产业集聚理论1 .集聚机制:(1)区位指向;(2)产业联系2 .集聚经济:(1)集聚经济来源的“区位论”解释;(2)增长极机制与集聚经济;(3)规模报酬递增与集聚经济;(4 )交易成本节约与集聚经济3 .分工深化与产业组织演化:(1)福特制生产方式与公司组织;(2)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组织演进;(3)产业组织形式的新发展4 .公司网络的空间结构:(1)公司组织形态的网络结构;(2)本地化网络与全球化网络5 .产业区与新产业区:产业区是指专业化集聚的特定地区;新产业区是弹性生产体系相应的产业空间形式,是中小公司在弹性专业化基础上实现的集聚。6 .规划产业区:(1 )苏联“地区生产综合体”;(2)艾萨德的“产业综合体”;(3)我国的“开发区”;(4)生态产业群落五、重要参考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3.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9.4.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 9 9 9.5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3.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一一公司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2 3.第三章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弄清区域资源和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分析区域资源基础及组合状况的基本方法,善于运用区域资源组合与地理环境约束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及我国区域产业配置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为此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与开发”等内容奠定基础。规定:了解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资源观的演化及资源开发运用方式的异同。掌握现代区域资源的概念、类型及其特性,学会定性和定量分析资源地区组合的基本方法,弄清资源地区组合的优劣对区域产业配置的影响,深刻把握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也许的制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区域资源、区位、区位资源、创新、资源地区组合、区域的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区域资源特性及其类型,资源地区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资源地区组合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应用:我国的资源短缺与浪费;我国的资源地区组合与产业配置类型(-)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区域资源”的概念与范畴;2 .对的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区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3 .学会理性而全面地分析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善于运用相关理论科学分析资源地区组合与我国产业配置类型的关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1 .资源:传统意义的资源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区域经济学中的资源则是指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制度资源等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子资源构成的有机系统,涉及了所有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要素。2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资源的开发运用:(1)采集渔猎时代;(2)农业经济时代;(3)工业经济时代;(4)可连续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特性重点产业或门主导产业能源动力类型资源主体地区结构采集渔猎时代低水平渔济于物口经融食集,动然中采猫而耒链无无人力可再生生物资源无农业经济时代初级自给自足的简朴再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冶炼、烧制等手工业第一产业iM水自,、属、业源锡金地农资、等源土等然铜铁资、蝌中核M忆曲帆地矿农区心心工业经济时代初期中级商 品 经济、社会化大生产重工业第二产业心等能能嘉化电/兀石添可耗竭的矿产资源心成业业通中、工农交现市的和、络出城熟区区网二战后高级经济、1知识密集型轻工业第三产业电能、核能资位科、源产区、源资产、源资济矿源资技经高等级核心地的城乡体系、现代化的高速交通通讯网可连续发展阶段高级可连续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清洁与可替代资源可连续发展型资源具有创新功能的大都市体系、信息高速公路第二节资源地区组合与区域发展1.区域资源的一般特性:(1)有用性;(2)稀缺性;(3)多用途性和可替代性;(4)地区性(空间差异性);(5)整体性及综合性2.区域资源的类型:(1)区位资源;(2)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3)经济资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进步;创新;制度结构与制度安排。3.资源地区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1)资源地区组合分析的原则;(2)自然资源的定量分析;(3)经济资源的定量分析;(4)社会资源的拟定与衡量;(5)资源替代与资源互补。4.区域的资源短缺:(1)资源短缺:概念:所谓区域的资源短缺是指由于资源在部门间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引起的经济现象,是在资源配置不均衡时,引起的某些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进而导致一部分地区或产业部门因某些资源局限性而停工、停产待料的现象。性质;资源短缺与资源空间配置。(2)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3)我国的资源短缺与浪费5.我国的资源地区组合与产业配置类型:(1)加工类型区;(2)加工主导类型区;(3)资源主导类型区;(4)资源加工混合类型区第三节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1.资源向要素的转换及其约束:(1)资源转换的一般过程;(2)资源转换中的约束2 .区域资源流动:(1)区域资源流动的必要性与也许性。(2)资源流动的障碍: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流动载体的阻碍;行政区划的限制;体制、政策、法律等阻挠正常的物质流动。(3)资源流动的方向: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要素的状态转换或空间位移;人力资源的流动具有收入指向、成就指向;资本资源的流动具有经济指向,以信息为载体,引起感应运动和相应流3 .环境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1)地理环境的约束作用;(2)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期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资源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五、重要参考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3.2.洪银兴.可连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2 3.3.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4.张敦富,孙久文,胡铁成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0 2 3.5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3.6 .美 莱 斯 特 R 布朗.生态经济一一有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上海:东方出版社,2 0 2 3.第四章区域结构分析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掌握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物质循环结构的概念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树 立“结构”乃区域经济发展的“指示器”的观念,通过结构分析,结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规定:对于区域产业结构问题,规定学生了解产业划分的标准及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精通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弄清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对于区域地区空间结构问题,规定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地区空间结构的意义与现实根据,掌握地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地区空间结构特性;对于区域物质循环结构问题,规定学生弄清产业结构与物质效率的关系,掌握物质效率的评价方法,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对的把握区域物质循环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相关系,了解我国工业结构的物质效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产业、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区域水平分工、区域垂直分工、主导产业、资源的层次、产品生命周期、区域生命周期、区域经济的内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区域就业结构、区域地区结构、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区域分工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区域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区域地区结构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与物质效率的关系,物质效率的评价方法,循环经济与区域物质循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应用:我国产业结构分析,我国省区经济发展的地区结构分析,我国工业结构的物质效率(二)教学难点1.对的理解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地区空间结构和区域物质循环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2.弄清我国省级经济区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物质循环结构形成、演变和发 展 的“主线”;3 .全面结识区域经济学中地区结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4.科学掌握循环经济理论5 .对就业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的的对的理解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 一 节 区 域 产 业 结 构1 .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2 .从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到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3 .区域间水平分工机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1)区域综合条件下产业结构的特点;(2)区域资源优势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3)区际贸易条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分析4 .区域间垂直分工机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1)对资源等级系统的分析;(2)不同层次的区域资源供应系统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垂直差异;(3)区际贸易条件下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中的垂直分工内涵5.区域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1)从产品生命周期到区域生命周期;(2)区域生命周期演变的资源、条件分析;(3)区际贸易条件下区域生命周期的阶段传递6.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一些问题:(1 )普遍的复杂化与高级化趋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方式与产业结构的复杂化;内生发展、外部推动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2)区域之间的分工与竞争:区域分工机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竞争机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3)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区域就业问题: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扩大就业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解决出路。第二节 区域地区-空间结构1 .区域经济学地区-空间结构研究的意义和根据:(1 )区域经济学地区结构研究的意义;(2)地区结构研究的现实根据:我国经济区发展实践中的地区结构因素;我国省级区发展障碍中的地区结构因素;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中的地区结构因素。2 .区域经济学地区结构研究的基本内容:(1)关于地区分布类型;(2)关于经济地区格局;(3)关于地理关联;(4)关于地区结构的演变过程;(5)关于地区结构功能的判断。3 .我国省区经济发展地区格局的发育状况:(1)面形区发育的重要特性;(2)点形格局发育的重要特性;(3)网状格局的发育。4 .我国省区经济地区分布类型:(1)平原型;(2)山地型;(3)界面型5 .我国省级经济区地区结构中的地理关联:(1)物流与结构关系中的地理关联;(2)省区内的地区分工;(3)省区地区结构的发展关联6 .我国省区经济地区结构的几种发展模式:(1)省会城市带动模式;(2)开发区带动模式;(3)商贸城乡带动模式;(4 )城市群带动模式;(5)网络带动模式7 .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多种发展模式共存、区域发展战略的决定第三节 区域物质循环结构1 .产业结构与物质效率的关系一一资源-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2 .我国工业结构的物质效率:(1)我国的工业结构变化;(2)“重化型”结构的物质效率;(3)物质效率的地区结构3 .物质效率的评价方法:(1)评价对象与范围;(2)重要指标及其解释4.循环经济与区域物质循环系统:(1)物质效率目的与循环经济;(2)区域物质循环系统:公司内部的物质循环一一施乐公司的模式;公司之间的物质循环一一卡伦堡模式;公司物质循环网络及其区域实现方式5 .区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与实践性课题:(1)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物质循环结构研究;(2)区域网络联系的开发与研究;(3)区域产业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机理研究;(4 )区域软环境建设与循环型经济发展的相关课题五、重要参考书1.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3.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3.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9.4.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 9 9 9.5.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3.6.毕世杰.发展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7.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第五章区域关系分析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了解区际关系存在的现实性和重要性,掌握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一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和区际物流的基本原理,树立可连续发展的区际关系观,推动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规定:了解生产要素区际流动所产生的重要效应,结识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重要方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弄清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搞清区域间网络系统的构成原理,掌握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区际关系的重要模式、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等内容,找到可连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区际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扩散效应、回波效应、规模效应、拥挤效应、二元结构、区际贸易、区域信息网络系统、封闭式区际关系、掠夺式区际关系、转嫁式区际关系、互补式区际关系、区域竞争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间网络系统的构成;区域关系的基本理论;区际关系模式;区域竞争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应用:我国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我国的区际物流;可连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区际关系的协调(二)教学难点1 .对的结识区际生产要素的流动、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2.全面把握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3.对的理解区域竞争的本质;4 .科学探索可连续发展理念下协调我国区际关系的途径。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1.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效应: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2.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方式及意义:(1)流动方式:对流;传导;辐射。(2)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区际要素流动产生组合效应;区际要素流动使得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可以超越本地的市场,进一步以广大的区际市场为对象从事生产;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得到本区域稀缺的资源;区际要素的流动强化了区域的比较优势3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劳动力流动的分类与方式;(2)劳动力区际流动的因素;(3)我国劳动力的区际流动4.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资本流动的分类与流动方式;(2)资本流动的因素;(3)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5 .技术进步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1)技术流动的特殊性和重要形式;(2)技术流动的重要因素;(3)技术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区际物流与网络系统1 .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1)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联系与区别;(2)区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1)区际物流的特点;(2)我国的区际物流:我国区际物流的基本流向和重要品类;我国六大经济协作区区际与区内物流格局3 .区域间网络系统的构成:(1)交通运送网络;(2)运网系统组成及其特点;(3)区域信息网络系统第三节区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1.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1 )区域互相依赖理论;(2)地区分工与贸易理论: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区分工理论;动态比较优势原理。(3)核心区对边沿区的带动;(4)区域协同发展2 .区际关系模式:(1)封闭式区际关系;(2)掠夺式区际关系;(3)转嫁式区际关系;(4)互补式区际关系。3 .区域竞争:(1)概念:区域竞争是指一个区域由一个或多个利益主体代表通过区域经济活动与其它区域为获取非任何区域都能得到的,影响区域共同利益的对象而展开的角逐与较量。(2 )区域竞争的特性:区域间竞争主体的非单一性;区域竞争的不完全性;区域竞争既涉及市场竞争,又涉及非市场竞争;区域竞争是动态的跨区域竞争;区域竞争是区内竞争的延伸与扩展。4 .区域经济合作5.可连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区际关系的协调:(1)国际区际间的协调:与发达国家关系的协调;与邻边国家关系的协调。(2)国内区际关系的协调: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关系的协调;流域间区际关系的协调;行政区间区际关系的协调。五、重要参考书1 .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 02 3.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3.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 9 9.4 .陈计旺.地区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 02 3 .5.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3.6.黄宗捷.网络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 02 3.7.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5.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及其性质,充足结识编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掌握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一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和乡镇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重要内容、编制方法、编制环节和成果形式等基本知识,运用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规定:掌握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和层次结构,了解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组织及工作环节,弄清发展战略文献编写的重要内容;严格区分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自身发展战略在组成要素方面的差别,了解城市自身发展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及其基本原则;在了解制定乡村发展战略和进行小城乡建设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乡村发展战略和小城乡发展战略的基本特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发展战略、战略目的、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环节、战略措施、城市发展战略、首位城市、城市经济区、城市形象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层次;发展战略文献的构成;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城市自身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乡村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基本特性;小城乡发展战略的基本特性应用:我国小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意义及建设标准(二)教学难点1.全面掌握综合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及其层次结构;2.如何编写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文献;3.严格区分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自身发展战略的异同;4.对的理解乡村发展战略的特性。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1.发展战略的组成:(1)战略指导思想;(2)战略目的;(3)战略重点;(4)战略布局;(5 )战略环节;(6)战略措施2 .发展战略的层次:(1)总体发展战略;(2)部门发展战略;(3)“地区”发展战略3 .制定战略的组织一一战略委员会的组成、结构及组织:(1)组成:领导;干部;专家。(2)结构:部门结构;知识结构;权力结构。(3)组织:调查部门;方案设计部门;组织论证部门;专家征询委员会。4 .制定战略的环节:(1)准备阶段;(2)调查分析阶段;(3)综合研究阶段;(4)论证完善阶段;(5)跟踪研究、反馈调整阶段5.发展战略文献的编制:(1)主体文献;(2)辅佐文献;(3)附录文献:基础资料;战略提纲;战略形成纪要。第 二 节 城 市 发 展 战 略1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内城市发展和城市自身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谋划,涉及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目的、重点、布局、环节以及对策的决策。2 .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1)区域城市化;(2)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位序一规模法则。(3)区域城市职能结构;(4)区域城市布局;(5)城市经济区3.城市自身发展战略:(1)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市场意识;弹性意识;超前意识;区域意识。(2)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可连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技术进步原则;因地制宜原则。(3)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城市性质定位;拟定城、郊关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注重城市形象塑造。第三节乡镇发展战略1 .制定乡村发展战略的意义和依据:(1)制定乡村发展战略的意义;(2)制定乡村发展战略的依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社会经济情况;生态环境。2 .乡村发展战略的基本特性:(1)以改善乡村居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本的战略任务;(2)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基本战略对策;(3)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是振兴乡村的另一基本战略对策;(4)乡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是乡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 .小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1)有助于促进乡村的城市化;(2)有助于促进乡村工业化;(3)有助于促进乡村现代化。4 .我国小城乡建设的标准5 .制定小城乡发展战略的注意事项:(1)在小城乡发展战略中应解决好城乡同乡村的关系及城乡与城市的关系;(2)在小城乡发展战略中必须严格保护环境;(3)鼓励农民进入小城乡;(4)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小城乡建设水平;(5)做好小城乡的规划。五、重要参考书1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5.2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7.3 .李成勋.经济发展战略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9.4 .叶大根.乡村发展规划.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9.5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3.6 .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 0 2 3.7.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2 3.第 七 章 区 域 规 划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了解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必要性,掌握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基本方法和工作程序,积极指导区域开发实践。规定:牢记区域规划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外区域规划的历史发展,认清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掌握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区域城乡体系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区域土地运用规划以及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学会区域规划的基本方法,知晓区域规划的一般工作程序和环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区域规划、城乡体系、基础设施、土地运用、容积率、土地运用集约度、土地运用分区、区域环境规划、功能区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区域城乡体系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区域土地运用规划以及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区域规划的重要方法;区域规划的程序和环节应用: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特点(二)教学难点1.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的重要内容;2.区域城乡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3.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4.区域土地运用规划的重要内容;5.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 一 节 区 域 规 划 的 发 展1 .区域规划是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是在科学结识区域系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地区空间角度出发,综合协调区域内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等要素的关系,以谋求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系统,对区域中长期发展作出部署。2 .区域规划的历史发展:(1)古代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2)现代区域规划思想的产生;(3)国外的区域规划3 .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特点:(1)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区域规划体系;(2)规划理论与规划内容不断与国际社会接轨;(3)规划手段与方法不断革新。第二节区域规划的内容1 .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1)第一次产业规划与布局:区域农业规划布局;采矿业生产布局。(2)第二次产业规划与布局:原材料工业的规划布局;加工制造业的规划布局;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与布局。(3)第三次产业规划与布局2 .区域城乡体系规划:(1)城乡体系的概念;(2 )城乡体系规划的任务;(3 )城乡体系规划的内容3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基础设施的内涵和意义;(2 )区域交通运送规划;(3)区域水利设施规划;(4)区域电力规划;(5)区域电信规划4 .区域土地运用规划:(1 )土地资源和土地运用评价;(2 )土地运用供求分析;(3)土地类型与土地运用分析;(4)土地资源整治与保护5.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1)区域环境特性与环境规划规定;(2)区域环境整治与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3 )区域环境整治与保护规划实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区域经济学.pdf)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