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文学离线作业2.pdf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1)课程作业姓名:潘梦迁 学 号:7年级:春 学习中心:乐清学习中心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填空1、文学艺术起源于 人类的生产劳动 o2、马克思认为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 W 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3、中国古代神话大体分为三大类: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异人异物4、歌舞乐 融合在一起是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5、古代神话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浪谩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主义文学的萌芽。6、吕氏春秋勾践诡计外传所载一首 弹歌 礼 记 郊特牲记 载 的 一 首 相 传 为 伊 耆 氏 时 代 的 蜡辞都是古典文献中保存的原始歌谣。7、古 代 神 话 大 都 保 存 在 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等典籍中。二、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发明的部落神话。神话不同于传说、寓言和宗教,它重要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少见于神话。神话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限度上表达出远古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抱负的追求。2、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书名,全书共十八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内容重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涉及山川、地理、民族、物产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三:简述题:谈谈文学艺术的起源。(1)文学艺术的产生和起源并不是在人类有了文字之后,而是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己经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也就是在原始人当中口耳相传的一些作品,就是古老的歌谣和神话故事。(2)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它是根据劳动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3)文学艺术产生之后,成为组织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模仿和再现劳动生活情景,以巩固劳动经验,熟悉劳动技巧;或者是出于某种幻想,企图用它来战胜自然,争取丰收。(4)离开人类的社会性,离开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生活实践一一生产劳动,去探索和解答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都只能是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等,莫不如此。四、问答题1、原始诗歌的重要特点是什么?(1)原始诗歌的表现形式是歌舞与音乐融合在一起。(2)原始诗歌经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往往与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摹仿劳动生产中的动作。(3)原始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与原始宗教的“咒语”有关。(4 )原始诗歌的形式往往比较简朴,大多为二言句式。2、古代神话是如何产生的?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自然(指一切对象言,也涉及社会在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也许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因此,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发明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3、试举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古代神话大体分为三大类: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异人异物。自然神话都但是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人类的原始时期,人类还处在蒙昧或半蒙昧的状态,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的思维能力也是很简朴。他们对自然界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感到十分神奇,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释。他们经常凭借着一些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以至认为自然界也与人同样,是故意志、有性格、有情感的存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于是就形成了有关自然的各种观念。如认为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风有风伯,雨有雨师,雷有雷公,电有电母等等,一切山、川、动植物都有神灵的存在。在这些自然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自然界的幼稚结识和虚妄的想象;但从本质上讲,也表现原始人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索、解释的愿望。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中,就有关于风神飞廉,雨师屏翳,雷神丰隆、旱神女越和火神祝融等的传说故事。如古人心目中的风神飞廉,据 山海经的记载,它就是“鹿身,头颅雀有角,而蛇尾豹纹”。说风神集鹿、鸟、蛇、豹的专长。所以这样一些自然神都但是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关于英雄神话的产生,同样也是原始人对现实的虚妄的反映。原始时代,人们受到自然力的严重威胁,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但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制服自然。于是他们幻想可以出现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率领他们或帮助他们去战胜自然。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因而他们便不自觉地依照人的样子,特别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具有发明发明才干或有突出智慧的人物,加以夸张和想象,塑造出无比神通的英雄神的形象。如中国神话中有治理洪水的大禹、上射九日的后羿、战胜南方凶神恶煞蚩尤的黄帝等等。这些人物从历史上看,多属于原始时代某些部族的首领,但是在传说中他们的首领作用被夸大化和神明化了。古代神话中尚有许多有关异人异物的故事,诸如羽民国、雕头国和奇肱国等故事。据说羽民国的人都生有翅膀,可以象鸟同样在天上自由飞翔;酷头国的人,生得人面,鸟嘴,有翅膀,以捕鱼为生;奇肱国的人手臂很长,又很机灵,很会打猎。特别是会造一种飞车,可以驾车顺风飞得很远,可以免去奔走的劳苦。这些异人异事的故事,这种神奇的想象,无疑是出于原始人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某些自然障碍的向往。改造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幻想和想象,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巨大积极作用的,我们不能忽视古代这样一类神话故事的价值。4、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重要影响?一般说来,神话作品是从两方面对后世作家产生起积极影响的:一是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以及强烈规定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是起着积极的影响;二是神话当中的那种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新奇夸张的艺术手法等,对启发后世作家的艺术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构思,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一、填空。1、诗经共收作品 305 篇。2、诗经之“六义”为 风、雅、颂、赋、比、兴。3、诗 大雅中 的 周颂 雅 鲁颂 、商颂 可以看作周氏族初期发展的“三部曲4、某些汉代学者如司马迁认为 诗经三百篇是通过 孔子 删订而成的。5.周代朝廷对诗歌十分重视并建立了 采诗、献诗 的制度。6、西 汉 传 诗经有 齐、鲁、韩、毛四大家。其中由战国古文字写定的毛诗,被称为“古文经 工二、名词解释1、赋比兴 诗经的表现手法。毛诗序提 出“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曰颂”,后来学者大率以“六义”之“赋”、“比”、“兴”总 结 诗经的写作艺术手法。朱 熹 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般,古人把 诗经中常用的直述手法称为“赋”,把 诗经中常用的比方手法称为“比”,把 诗经中常用的借景起情、借物发端的手法称为“兴2、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即郑、卫两 国(个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这一地区初期是商民族聚届区。武王伐纣灭商后,将其一分为二,分别建立诸侯国,以监视殷商遗民,防其作乱。但武王死后,三国勾结叛乱,周公旦率军弹压,并将该地分封于康叔(武王之弟),永久监管。因此,可以说 郑卫之音,事实上就是保存了商民族音乐传统的 前朝遗声”。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也内含着某种团聚意识,因而使独宗“雅乐 的周王室及其维护者经常加以排斥和否认。三、简述题1、谈 谈 诗经对后世产生过哪些重要的影响。(1)诗经为我国文学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直 承 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也创作了许多被后人称作“汉魏风骨”的诗歌,这“汉魏风骨”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再现。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也承继 诗经写实传统。唐代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光大发扬了这一传统。宋以下,凡重视国计民生的诗人如王禹倩、范成大等,无不在创作中联系实际、反映现实。(2)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比兴手法,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且在以后的创作中愈传愈新,愈用愈妙。如 屈 原 离骚、荀卿的赋,尚有阮籍、李白、李商隐、李贺等诗作中多有比兴手法的继承与运用。(3)诗经的四言体诗,流行于汉魏六朝,曹操之诗,工于四言,嵇康、陶渊明、王维、柳宗元等诗集中均有四言体诗作。四言诗还影响了其它文体,如赋、颂、赞、诔、碑、箴、铭、序等。尚有历代统治阶级用于祭祀的乐歌,一般也均用四言。诗经中的杂言体,对对后世诸如两汉乐府民歌也有一定的影响。(4)诗经的词汇、押韵等,后人也习用之。如诗用叠字,从 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到 汉 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杜 甫 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 清 照 声声慢中 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皆 源 于 诗经。诗经的用韵有首句次句连用韵的,有一起即隔句用韵的,有自首至末句句用韵的,后世诗歌用韵的类型皆源于 诗经。2、简 述 诗经中民歌重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诗经中的民歌所反映的现实生活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西周至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从事农业生产、担负官府徭役的重要是依附领主土地、缺少人身自由的农奴。在残酷的剥削下,农奴过着的悲惨的生活,唱出了一首首反映生活艰难、劳作艰辛的诗歌。诗经中 豳风七月、魏风硕鼠、伐檀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代表作。其二,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西周初年,国内并不安定,内叛严重;西周后期,外患多次发生;春秋时,诸侯争霸,时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凉、骨肉分离。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之情。诗经中 豳风东山、卫风伯兮、齐风东方未明是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的代表作品。其三,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 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谈情说爱的民间歌谣,在山乡田野、河畔溪边,时起时落。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以 诗经中占的比例很大,大 都 收 在 国风之中,这些情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恋人的喜怒哀乐与音容笑貌。邨风静女、郑风漆消、周南关雎、秦风兼葭等是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的代表作品。其四,悲戚的弃妇之歌。周代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的维系完全取决于丈夫的好恶。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许多妇女遭受的厄运。诗经中的一些诗,如 卫风氓、邨风谷风都是弃妇诗中的代表作。诗经当中的弃妇诗,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女主人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说明在当时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反映了广大妇女受压迫受迫害的现实,在我国两千数年的封建社会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五,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在 诗经中有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如 周南米甘就是一首描写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集车前子的诗。诗经中尚有一部分诗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如 秦风无衣就是一篇著名的爱国诗篇。四、问答题1、诗经是如何编定成书的。答:诗经之所以可以收集到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的诗歌,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制度有关。关于采诗制度,据 汉书 食 货 志 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又,汉 书 艺 文 志 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关于献诗,据 国 语 周 语 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晋语也载:“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诗经中除了“颂诗”也许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集中起来的。“采诗”是 诗经民歌的来源,“献诗”重 要 是 诗经贵族诗歌的来源。可以说,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朝廷采诗、献诗,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2、诗经中民歌重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它们各有什么代表作品?一,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西周至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从事农业生产、担负官府徭役的重要是依附领主土地、缺少人身自由的农奴。在残酷的剥削下,农奴过着的悲惨的生活,唱出了一首首反映生活艰难、劳作艰辛的诗歌。诗经中 豳风七月、魏风硕鼠、伐檀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代表作。二,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西周初年,国内并不安定,内叛严重;西周后期,外患多次发生:春秋时,诸侯争霸,时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凉、骨肉分离。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之情。诗经中 豳风东山、卫风伯兮、齐风东方未明是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的代表作品。三,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 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谈情说爱的民间歌谣,在山乡田野、河畔溪边,时起时落。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以 诗经中占的比例很大,大 都 收 在 国风之中,这些情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恋人的喜怒哀乐与音容笑貌。邺风静女、郑风凑消、周南关雎、秦风兼葭等是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的代表作品。四,悲戚的弃妇之歌。周代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的维系完全取决于丈夫的好恶。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许多妇女遭受的厄运。诗经中的一些诗,如 卫风氓、邺风谷风都是弃妇诗中的代表作。诗经当中的弃妇诗,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女主人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说明在当时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反映了广大妇女受压迫受迫害的现实,在我国两千数年的封建社会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五,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在 诗经中有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0如 周南荣营就是一首描写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集车前子的诗。诗经中尚有一部分诗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如 秦风无衣就是一篇著名的爱国诗篇。3、试 举 例 说 明 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直接地描述事件、景物和人物是 诗经展示生活的基本手法,运用事物作比方是 诗经讲道理说感受的基本手法,借用与所述事件或所抒情感密切关联的景物、事物为诗歌开头是 诗经为全诗创作一个情景交融的氛围的基本手法。这三种手法,简言之,就是描述、比方、发端起情。古 人 谓 之“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描述。比就是比方。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1)赋作为铺陈、描述的艺术表现手法,是 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用于写景、景物、写人。赋更多的用于描述生活片段,尚有一些诗则描述了大体完整的事情。如 卫风氓、豳风七月、大雅的 生民 公刘等,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叙事了。(2)比,即是比方,这 也 是 诗经经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据 明 人 谢 榛 四溟诗话的记录,诗经所 用 比 方 共 有11 0处。诗经的比方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明 喻 是“比”句 中 既 有“彼物”又 有“此物”,两者之间尚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作比方的标志。如 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暗 喻 是“彼物”与“此物”之 间 没 有“如”一类的关联词。如 卫风氓 于嗟鸠兮,无食桑算。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借喻是只说“彼物”,不 说“此物”。如 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方一个“此物”。如 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方,比方事业的蒸蒸日上。大雅板中“天之庸民,如填如僵,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连出六个比方,比方上天帮助下民。有的诗是通篇用“比”的,如 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特 别 是 鹤鸣,全诗集比成篇,叠喻为章,寓意野有遗贤,招之可用。是 雅 颂中独一无二的比体诗。兴,既要发端,先言之物一定位于诗篇的篇章或某章的章首。兴”既要起情,先言之物一定要与下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隐喻下文,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渲染气氛烘托下文,或者兼而有之。如 秦风兼葭、周南关睢。“兴”的艺术滋味与艺术魅力重要在于它通过触景生情、睹物有感或因情设景、因事借物往往为诗歌发明出形象生动、画面鲜明、情景交融、自然委婉、蕴藉深厚的意境。“兴”本来就是民间的技法,被 诗经民歌运用得最多最佳,这 正 是 诗经民间诗的意境总比 诗经文人诗优美的一个重要因素。第 三 章 先 秦 历 史 散 文一、填空1、尚书 是我国散文形成的标志。2、春 秋记载了从 鲁隐公元年(公 元 前7 2023)至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大事。3、左传是一部 编年 体 史 书,是 春秋左氏传 的简称。4、国语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5、战国策或 曰 国策 ,或 曰 国事应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 刘向 重加整理,定名为 战国策,遂相沿至今。6、易经涉及 卦 辞与 爻 辞。7、司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者是 左丘明 并说他是鲁国的太史。8、国语又 称“春秋外传 二二、名词解释1、春秋笔法古代学者认为孔子修 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 预 左传序),具 有“微有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含意深奥的文字 为“春秋笔法”。2、春秋三传指 阐 释 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丘明的 左传、毅 梁 赤 的 毂梁传和公羊高的 公羊传。三、简述题谈 谈 尚书是如何的一部书。产生殷商末年和西周初年的一些散文,后来被收到一本书里,叫 尚书。我国最早的长篇散文,保存在 尚书中间。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尚”是上古的意思,“书”是史书的意思。儒家曾把这本书奉为经典,所 以 又 叫 书经。这部书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它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虞书和夏书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某些传闻编写出来的,比较可信的还是商书、周书这两部分。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官方的文告,这些文章是用语录体写的,可以说是商、周两代统治者发言的记录。四、问答题1、左传有哪些艺术特色?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无选择,平铺直叙。例如僖公二十三年、四年写晋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国的通过,时间既长,故事情节又非常复杂,而选材布局均极恰当。二,善于写战事,辞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杰出。它们的特点一方面是对战争的见解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因此写战争并不是单写军事行动,经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如长勺之战(庄公十年),鲁弱齐强,曹刿一开口就问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直到听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财说“可以一战”。城濮之战(僖二十七、二十八年),事先着重叙述晋侯种种教育人民的措施等等。三,行人辞令之美。辞令之美就是语言美。但是辞令虽靠语言来表现,而更重要的是有充足的理由,出使专对才有说服力。例如烛之武对秦伯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群之薄也。”(僖公三十年)用事势必然之理来耸动秦伯,秦兵就非撤退不可。2、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碑合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说辞。它保存不少有关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突出了策士追求个人名利的人生观,如苏秦、张仪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这是一批依附于最高统治者,积极向上爬的人,书中描写这些人为着猎取名利如何向上纵横开合,到处钻营。如苏秦求官,先以连横说秦惠王,不成,又以合纵说赵;苏代运用东西周的矛盾,两边讨好骗取重金;张仪发迹之前,家里贫穷,他运用楚怀王好色及南后、郑袖好妒的心理,声称为楚王推荐郑、周之美女,亦得到双方的赠金。当然,战国策也反映了一部分以国家为重、推崇正义的谋臣策士。如触龙说赵太后,要赵太后对儿子长安君不要溺爱,不可让长安君过着那种“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安逸生活,应当为他计长远、为国立功。显示了触龙高远的政治眼光。又如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事迹。鲁仲连大义凛然,在辛垣衍面前表达:假如让秦称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以上这些人物的言论,与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图个人名利的游士说辞相比,是大相径庭的。3、左传的思想内容是?叙事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与鲜明的倾向性,比较重视人民的意志力量。随着社会急速变革,“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得到迅速发展,这明显地表现在民与神关系的结识上。如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随国贤臣季梁言:“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楚武王伐随,随侯想用尽力敬神的条件应战,而季梁却认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强调了成民比敬神还要重要的重民思想。而虢国太史嚣祭神则是亡国的征兆:“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三十二年)。揭露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斗争及其暴虐淫侈。如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明争暗斗。文公元年,记载了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的通过。僖公四年,记载了晋献公夫人骊姬谋害太子申生及群公子的事。宣公二年,记载了晋灵公不君的事:“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即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师熊躅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歌颂有作为的政治家和爱国思想的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霸主;齐管仲、晏婴,晋赵盾、叔向,郑子产等也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左传对他们的言行都有诸多记载。如郑子产去世,郑国的百姓言:“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幡,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襄公三十一年),表达了对子产的崇敬与哀悼之情。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人物,左传也有记载,如僖公三十三年则记载了郑商人弦高犒师救国;定公四年记载了楚申包胥救国之事,他至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出兵助楚击退了吴国的入侵。也表现出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思想。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体系,他 强 调“礼”,他 借“君子”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一年),认 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问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左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具有很深的等级观念。左传还记载了许多反映天命鬼神、因果报应之事,体 现 了 左传的时代局限性4试 以 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为例,说 明 国语一书的艺术成就。答:国语详于记言而略于记事,基本上是一部记言体的散文,所 以 称 为 国语。语是语录的意思。语言上比较浅显,接近当时的口语。如 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开始一段简短的文字,就勾划出西周末年王虐民怨的情景。接着所写的邵公劝谏厉王的一段话,特别生动。邵公用比方开导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用很通俗的比方说明了治国的重要道理,说明严禁人民说话,后果是必然要危身祸国。邵公这段谏词,除了用比方说理外,还举了历史上一些例证,其中有议论,有恳切的劝告。最后文章的结尾,是用简短而非常冷峻的语言结束的:“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全篇结构谨严,文字简明,着墨不多,活画出厉王这个昏君的形象。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邵公向他反映社会情况,他却怒气冲天,反而变本加厉,用杀人的办法来弭谤,并且还自认为得计。邵公语重心长地用比方劝告他,说明利害,他却仍然执迷不悟,毫不听从。文 章 中 用“王怒”、“王喜”、“王弗听”三个短语,非常简略而形象的刻划了厉王那种暴虐昏庸的形象。听到国人对他的批评,他就怒;当他把人民及时地弹压下去的时候,他就喜:当邵公对他好言相劝的时候,他不听,就用这样很短的语言,传神地写出了厉王的暴虐并且昏庸。文章最后用“流王于彘”作为结尾。全文寥寥数百字,但是逻辑谨严,也表达了邵公进步的思想观点。一般地说,国语重点是在记言,因此记事是比较简略的。但一些好的片断,往往可以把记事和记言交叉地进行,而又融合为一体。国语的文章,富有故事性,虽然总的成就不及 左传,但是有些片断还是很有文学性的。第 四 章 先 秦 诸 子 散 文一、填空1、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孔子、孟子、_ _ _ _ _ _ _ _ _ _ 苞_。2、法家的代表人物是 韩非子。3、论 语 是 一 部 _ _ _ _ _ _ _ _ _ _造圣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体 散 文,所 记 孔 子 的 思 想 核 心 是“仁_ _ _ _ _ _ _ _ _ _ _ _4、墨 子 主 张“兼爱与 _ _ _ _ _ _ _ _ _ _ 韭攻_ _ _ _ _ _ _ _ _ _ _5、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和“良知论6、庄 子 今 存3 3篇,其中涉及内篇 7 篇,外篇 15篇,杂 篇11篇。7、金圣叹 称 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二、名词解释1、九流十家先秦诸子之学,司马迁在他的 太史公自序中载其父司马谈之说,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汉 书 艺 文 志 增以纵横、杂、农、小说,为诸子十家。并 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其中去小说家,谓之九流。2、稷下学派稷下是指当时齐国的国都临淄(现山东淄博市)的稷门附近,作为一个地名是由于附近有一座稷山,由于这个地方在稷山之下而得名。战国时代,齐宣王曾经继承他的祖父齐桓公和他的父亲齐威王,在这里建立了学宫,招揽当时各国的学者到这个地方来讲学争鸣,因而就成为战国时代各家学派的一个会萃中心。当时稷下讲学的,有些都是当时很著名的人物,如荀子等。三、简述题筒 述 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其语言风格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论语是语录体的散文,重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表现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如“岁寒,然后知桦柏之后即也”(子罕),借对松柏的礼赞,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又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看见孔子有道不仕。问道:”有美玉于斯,银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贾者也。”(子罕)宛转曲折地表达了孔门弟子间的亲切谈话,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其二,能在简朴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形象。如 先进篇弟子侍坐章,仲由的坦率,冉求、公西赤的谦逊,曾点的洒脱,以 及 微子篇长沮、桀溺、丈人遗世傲慢的隐逸的形象,都写得具体生动。其三,全书浅近易懂,接近口语。如 八僧篇“孰谓郛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及“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等都可以见出这一特点。四、问答题1、墨子说理散文的逻辑性和文学特点是?墨子一书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品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这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兼爱、非攻等篇层层推动,由小及大,以此例彼。如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都是亏人自利也。”(非攻上)以下再从攘人犬豕鸡豚说到攻国,都是亏人自利的行为。既是说理,又是譬喻,虽语言质而无华,却极为明白易懂,有些文章还保存了对话形式。2、试 述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一,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足反映战国时代锋利剧烈的阶级斗争。如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一方面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且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没有时间亲自耕种的因素;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是用夷变夏的不明智之举。声色俱厉,气盛言宜。二,善设机巧,引人入骰,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规避。如 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怪齐王为什 么“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之后,即紧接“王请度之”。但不待齐王回答,又进而诘问:“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逼使齐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将 以 求 吾 所 大 欲 也 这 种 层 层 追 问,步步紧逼的论战方式,有时弄得齐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三,常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如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之间,以战为喻;对齐宣王“不能”与“不为”之间,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及“为长者折枝”为喻等。其四,孟子的语言极为逼真,如答公孙丑说:“子诚刘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公孙丑上)大都接近口语,十分生动而富有风趣。总之,孟子的散文虽然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语录体,与 论语相较,却有了很大的发展。3、荀子和 韩非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是?荀子散文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荀子学问博通,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其二,比方层出不穷,前半篇儿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令人应接不暇,并且通篇用排偶句法。其三,有 赋篇,赋以四言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很象谜语,乃 战 国“隐书”一体。尚 有 成相一篇,也是韵文。都是采用民歌的形式。韩非子散文的重要艺术特色有以下儿个方面:其一,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其篇幅长者如 五蠹近七千言,这是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的发展。其二,表现出很强的分析能力。如 亡征一篇,分析可亡之道至四十七条之多,实属罕见。其三,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知识作为论证材料来说明问题。如 说林上下、内外 储说等篇,尤为集中。4、试 述 庄子的思想,它 的 思 想 与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有何联系?答: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庄子一书所表现出的庄子思想重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庄周和他的同学者们对当时社会现实极端不满,并从这种不满出发,对统治阶级的种种残暴、黑暗和虚伪行径进行揭露和批判。其二,庄子对非现实性生活的一种追求,企图凭借幻想逃避一切生活矛盾。并从这种愿望出发编造出许多离奇的故事,尚有传奇性的人物以及玄妙虚妄的说教。这两方面的思想内容交织在一起,就 构 成 了 庄子的悲观浪漫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庄子一派是一群虚无主义者,他 们 主 张“弃知去己”,就是丢掉一切知识,忘掉自己的存在;还主张“舍是与非”,不要是非观念,这当然是极端的虚无主义者了。同时他们也是一群悲观主义者,感慨人生无常,外世若梦。显然,这是一种十分悲观的思想。但是从书中看,他们这种悲观思想乃是一种生当乱世而产生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了,并且是网罗密布,简直使人“无可逃于天地之间”,躲也躲不了。于是他们带着极大的憎恶感情,对当时的社会作了揭露。庄子散文的艺术特性,它的重要的艺术风格,与庄子的世界观、思想感情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庄子对现实极端不满,走上否认一切的道路,但是单纯的否认并不是庄子的所有思想。庄子的思想与世界观就决定了庄子的作品必然是一种超现实的、纯然以想象为基调的艺术。庄子散文不是在真实地刻划现实,反映现实,而是从对现实的否认的立场出发,描写着自己的追求,编织着自己的幻想。庄子散文中几乎看不到对现实的具体、切实的描写,相反却是编造一些故事来宣传自己的主张。把庄子的散文与他同时代前后的许多历史散文、庄子散文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庄子散文的特点是相称显著的5、试 以 逍遥游为例,分 析 庄子散文的重要特色。其一,吸取神话的创作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的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如 逍遥游基本上是用一些幻想的故事组成,他 的“逍遥游”的思想都是通过这些故事来表现的。而故事人物的形象经常极为生动,逍遥游中的许由敝屣功名的形象,藐姑射的神人形象等。其二,善用譬喻。战国时代的文章一般都有这个特点,而 庄子则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用譬喻。不仅譬喻多,并且运用灵活,这在先秦散文中也是最突出的。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寓言的性质本来就用作譬喻的。如 逍遥游将要论证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先从大鹏说起,认为那么大的鸟,要想从北海飞向南海,非借大风之力不可,所以没有绝对自由。然后说到蜩与学鸠等等,并 通 过“小之笑大”,说明鲸鹏、蜩与学鸠所游虽有不同,但不能“无待”则是同样的。下文又从自然界讲到人类社会。从庸人的追求名位,到宋荣子的“不累于俗”,列 子 的“御风而行”,也是都有所待的,没有绝对的自由。最后才说出自己的“逍遥游”的境界:“若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全篇主旨到此才显露,从开篇的龌鹏展翅说起,一系列的事物都是比方,都是为了烘托游于无穷的至人神人而已。其三,诸子散文尚有一个特点就是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节奏和谐。如 逍遥游中载惠子与庄子关于“大树”的一段对话,全用韵文,巧妙自然,富有气势。逍遥游一 篇,构思奇特,想落天外,汪洋恣肆,妙趣横生,很能体现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 格。第 五 章 伟 大 的 爱 国 诗 人 屈 原 和 楚 辞一、填空1、至汉成帝时,刘向 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 为 楚辞,从此以后,“楚 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2、宋代研究楚辞的学者 黄伯思 曾 经 对 楚 辞 这 个 名 称 进 行 过 解 释,他 说:“盖 屈、宋诸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 可 谓 之 楚 词 J (校定楚辞序)3、分析楚辞的形式,其歌辞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兮”、思”之 类。4、九歌共有_ _ _ _ _ _ _ _ _ _ 口_ _ _ _ _ _ _ _ _ _ _篇,其 中 国有是一首对为国牺牲将士的挽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5、九 章 是 涉 及 九 篇 诗 歌 的 总 题,其 篇 目 为 惜诵 、抽思 、_ _ _ _ _ 涉江_ _ _ _ _ _ _ _ 、哀郢 、橘颂、怀沙 、_ _ _ _ _ _ _ _ 情往日、思美人、悲回风。二、名词解释1、楚辞亦 作“楚词”。本为楚地歌谣。战国楚屈原吸取其营养,创作出 离骚等洪篇巨制,后人仿效,各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 称“楚 辞”。西 汉 刘 向 编 辑 成 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分 章 加 注 成 楚辞章句。2、九歌 楚辞篇 名。“九 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 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殛、礼魂。国殛一篇,哀悼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 时 屈 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三、将下面一段古诗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瞰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 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认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翻译:颛顼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一 一是我先祖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赏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作为自己的佩巾。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四、简述题1、简述楚辞体的来源和它的重要文体特点。(1)来 源:其 一,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所谓楚声与楚歌有着直接的关系。楚声就是指楚地的音乐、乐调,楚歌就是指楚地的民歌。对楚辞体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民间巫歌。在 楚 地,祭祀时用巫,他 们“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从 屈 原 的 九歌和 招 魂 中可明显看出这种楚地巫歌的影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