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石壕吏》逐字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92188685
资源大小:6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4课《石壕吏》逐字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241石壕吏逐字稿【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3.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难点: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问题: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目睹一段战乱频仍的历史,历经一种颠沛流离的人生,但任是胸怀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朱德赞他道: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郭沫若称颂: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是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石壕吏,由诗入情,深入品读杜甫的对天下苍生的深沉情感。预设:1.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能读到一个心忧天下、心念苍生的杜甫。2.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作者杜甫。3.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即:"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带领学生齐背上学期学过的春望二.诵读感知(初读:辨音明意,走近石壕村)学生活动自由诵读,读准字音和节奏。逾(yú) 邺(yè) 戍(shù) 妪(yù) 咽(y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思考1.这是一首叙事诗,有那记叙文也要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再朗读第一段,读完复述故事内容。(要求:讲出时间(夜)、地点(石壕村)、人物(老妇一家、差役、杜甫)、事件(差役捉人)。)预设:(差役在夜晚到石壕村捉人征兵)2. 请同学们抓重点,1.捉人?为什么要捉人?(学生看背景资料并回答)预设:唐军全线崩溃,要四处捉人补充兵力。背景资料资料一:安史之乱: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微信公众号“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资料二:古代兵役制度:新唐书·兵志的话:“开元旧例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旧唐书·食货志上的记载:“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微信公众号“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过渡:战乱背景下,四处征兵,尽管已经年老体衰,还是敌不过被征兵的命运。微信公众号“彭波语文工作室”,3. 为什么是“捉人”而不是“征兵”?又为何在“夜里捉人”?预设:征兵(对比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提前告知,挑选壮劳力,准备时间充足。)捉人:官府不顾百姓意愿,强迫当兵。(再引导学生看羌村三首、浦起龙的话,感受会更深)预设:暗含官府不顾百姓意愿强迫当兵,采取“捉”的方式,征兵性质已变,表现差役的凶残霸道。一是官府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百姓在白天反抗或躲藏,二是侧面表明差役捉人手段凶狠,夜深突袭。三. 研读赏析,走进现实生活(一)品老妇之苦思考1.诗人在写这首沉重、悲哀的诗歌的时候,其实也把一个能够体现人生味道的词放在了诗句中,你们找到了吗?预设:“苦”2. 老妇之“苦”体现在何处?(提示:我从“”这几句中,读出了老妇的“”之苦。)预设: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三男两死晚年丧子之苦衣不蔽体生活困窘之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年老应征被迫服役之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品老年丧子之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妇一共有几个儿子?三加点,战死几个?两个,二加点,什么时候死的?最近,哪个字告诉你的?新,加点。加点的字要重读,齐读。你读出了老妇的什么?失去儿子的痛不欲生。古人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老妇不但老年丧子,而且是连丧两子。所有的悲痛都凝聚在一个新字上。拖一拖音,再试试。大家齐读试试。读出了老妇连丧两子的悲痛欲绝。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用刚才重读拖音的方法,自己先试试。齐读,读出了老妇的什么?无奈。(2)品生活困窘之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老妇想告诉差役的只是他家只剩自己和乳下孙吗?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写出了老妇家中异常贫困。那个词最能体现?无完裙。加点,重读。一生读,读出老妇家的贫穷。想个词形容一下老妇家贫穷的程度。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齐读体会。(3)品被迫服役之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齐读,你觉得老妇愿意去吗?不愿意能不去?不能。为什么?年纪大了;不放心幼孙。不愿意去又不能不去,真是无奈。读出老妇的无奈。愿意,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从、急应。年老体衰的老妇为什么愿意去呢?说不定能见到唯一的儿子。为了掩护老翁。为了避免儿媳被抓,不让孙子刚丧父又无母。所以老妇明知此去九死一生也别无选择呀!过渡:听了老妇的致词,不难看出,老妇苦在老年丧子,痛不欲生。苦在衣不蔽体、生活困窘。苦在被迫服役,命运凄惨。(4) 齐读老妇的致词部分,再次体会老妇的悲苦。(二) 观吏之怒全诗大多数语句都是老妇哭诉其“苦”,这个苦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请根据老妇“致词”的内容,设想出官吏的问话。汝家有男丁否?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完成下面吏与妇对话的情景。石壕吏:_尚有他人否?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_孙母现何在?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石壕吏:_汝家必出一人。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过渡:这里采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叫做藏问于答,它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这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的一种表现手法,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微信公众号“彭举例: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微四、走进诗人,悟杜甫之情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杜甫在干什么?预设:听妇前致词。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过渡:表明诗人一直在听,听差役怒呼,听老妇哭啼,直到深夜听到有人在小声哭泣。(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你觉得谁在哭呢?预设:儿媳,丈夫刚刚战死,婆婆为了照顾她,不让儿子丧父无母,被抓走了。老翁,两个儿子刚刚战死,老伴又被捉走,前途未卜,妻离子丧。孙子,饿的哭泣。吓得哭泣。过渡:一个家庭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除了妇人一家,还有谁在哭?石壕村的其他人。(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个“独”字写出了什么?预设:暗示老妇已经被抓走,表现了老翁的孤独,凄凉,形单影只,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家的深切同情。傍晚投宿老翁老妇都在,今早离开时只剩老翁相送,你读出了老翁的什么?预设:孤独、凄凉、难过、形单影只。(3)与形单影只的老翁告别的诗人心情如何?预设:难过,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难过。同情,对老夫妻离子丧的同情。.2.过渡:这首石壕吏,写的是一群可怜人的人生悲歌,而杜甫既然是心忧天下心念苍生的人,那么他将这一幕悲剧尽收眼底,却为何始终不发一言?资料一:资治通鉴:758年冬,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数十万大军,由于指挥不统一,又兼粮草不继,士气低落,虽相持到次年春天,终兵败邺城。为了力挽狂澜,拯国家于水火,他们积极组织兵力,与叛军作殊死决战。杜甫在758年由右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天宝十五年,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资料二: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根植于他心中的便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赋予了杜甫悲天悯民之心和以社稷为念的爱国之心,在杜甫心中,国家和人民没有轻重之分。均处于天平的两端。过渡:杜甫作为一个具有伟大情操的诗人,他的伟大之处是在于君与民、国家与个人的利益都要兼顾,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义之战。诗人作为唐朝官吏,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胜。但面对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却又不能相助。当两者不能两全,而又无计可施时,他心中便默默忍受着爱国忧君,及悯民伤乱的双重内心矛盾痛苦的煎熬,于是诗人便在这伤痛中无可奈何地沉默,所以只能有了这无声的控诉与安慰了。预设: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义之战。诗人作为唐朝官吏,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胜。但面对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却又不能相助。他就在这样的矛盾与纠结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一言不发,也许是兼有了无声的控诉、安慰与祝福吧。过渡:而在此处,杜甫上忧国难忠于君,下怜黎民系苍生的就矛盾达到了顶峰。3.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中都有体现。困居长安时目睹国都破败之景他悲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漂泊西南时深夜辗转难以成眠他慨叹: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回乡探亲时看到骄奢淫逸的权贵们他怒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过渡:他始终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这就是杜甫的伟大,这就是诗圣的情怀。五、 以读悟情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那种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诵读课文。师:自古征战悲,百姓多愁颜。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师:家破人亡苦生: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师:生活贫如洗。生: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师:力衰急应役。生: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师:忧心难入眠生: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齐:抒写忧国情,悲天悯人泪。六、 主旨归纳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 七、 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练习2、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完整的故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