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文言文课课通劝学一、文白对译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 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合乎圆规(画的圆圈)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制的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也没有过失了。 青:靛(dian)青,一种染料。于:介词,从。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中:合乎。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规:圆规。有:同“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挺:直.然:指示代词,这样。受绳:经过墨线比量。金:金属制的刀斧等。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知:同“智”,见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我曾经整天思索,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来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但听到的人听得清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车子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尝:曾经。须臾:片刻。所学:“所”字结构,指学习的收获。跂:踮起脚后跟。博见:见得广。疾:劲疾。彰:清楚。假:借助。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利足:善于奔走。致:到达。舟楫:船和桨。能水:善于游水。水,游泳。绝:横渡。生:同“性”,天性。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潭,蛟龙在这里出现;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就得到了,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的行程,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的办法;不汇聚涓细的水流,就没有用来形成江河大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跳出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刻一下就停止(不刻),(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脚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螃蟹(虽然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内心浮躁。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神明:非凡的智慧。圣心:圣人的心怀。备:具备。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骐骥:骏马。驽马:劣马。驾:一天的行程。舍:停止、止息。锲:刻。镂:雕刻。埃土:泥土,尘土。黄泉:地下的泉水。一:专一。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螯:蟹钳。躁:浮躁,不专心。二、文化常识链接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况及其门人所著。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宝库。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运用排比,又善于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和本人的思想见解,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物提出看法,加之当时人们在思想和言说方面具有极大的自由,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为“诸子百家”,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古代君子的标准礼记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而谦让,一贯坚持做好事而不懈怠,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2.“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在本文中指的是金属制的刀斧等。( )3.“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文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答案:1.× 解析:1.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2. 3.说“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韩愈的师说就属于这一文体。古文运动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浮艳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1.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的男子。(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事物,也可记叙事件,还可发表议论。( )3.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4.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 )答案:1.× 解析:1.“都指未成年的男子”错。明、清科举制度中,没有考秀才或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都被称为童生。答案:2.3.4.三、课外深度拓展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节选自荀子·性恶)注 伪:人为。文理:礼仪制度。从:通“纵”,放纵。檃(yn)栝:竹木的整形工具。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现在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所以争抢掠夺产生了而推辞谦让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所以残杀陷害产生了而忠诚守信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视听方面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所以淫荡混乱产生了而礼义、礼仪制度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之常情,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跟僭越等级名分、扰乱礼制的行为相合而最终趋向暴乱。因此一定要有君师和法制的教化和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仪制度,(国家)就能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用这些看人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加热并使用檃栝矫正,这样以后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这样以后才能锋利。现在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君师和法制的教化后才能正直;(一定要)用礼义加以引导,这样以后社会才能安定。现在的人如果没有经过君师和法制的教化,就会偏向险恶而不正直;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迷惑昏乱而得不到整治。古代贤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是偏向险恶而不正直的,迷惑昏乱而得不到整治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驯服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使他们都是遵从社会秩序并合乎道德原则的。现在的人,被君师和法制教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如果)放纵性情、安于暴戾狂妄而违背礼义的就是小人。用这些看人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孟子说:“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说:这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而且对人的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不了解。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学习不到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通过学习能够得到、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那种不能通过学习得来、不能通过努力得到而就在人身上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人为:这就是本性和人为的区别。现在人的本性,比如说眼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到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眼睛(看事物)清晰、耳朵(听声音)清楚,不是可以学到的,这是很清楚的了。劝学挖空翻译与巩固练习一、挖空翻译君子( )曰:学不可以已( )。青( )取( )之于( )蓝而( )青于( )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 )水。木直中( )绳( ),( )以为( )轮,其曲( )中规( )。虽( )有( )槁暴( ),不复挺者,使之( )然( )也。故( )木受绳( )则( )直( ),金( )就( )砺( )则利( ),君子博学( )而( )日( )参( )省( )乎已,则知( )明( )而行( )无过( )矣。吾尝( )终日( )而( )思( )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 )而招,臂非加( )长也,而( )见者远( );顺风而( )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 )舆( )马者,非利( )足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 )备( )焉( )。故不积跬( )步( ),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 )在不舍。锲( )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 )也。蟹六跪( )而( )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 )也。二、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2.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的句子是:“ , ,”与之相反的是“ , ”,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 , ”这一做人的道理。4.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5.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6.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 ,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7.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8.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 , ”这一例作了补充。9.“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0.“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1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 , ”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12.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1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14.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先天弱小“ , ”但如果用心专一也会能“ , ”有所成。三、理解文章内容、赏析说理艺术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君子”之口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不可以停止,有针对性地指出人们在学习方面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并同理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C.第三段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就可以了”的观点。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说,君子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弥补自身的不足。2.劝学中提到的“善假于物”是劝导人们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吗?谈谈你的理解。答: 3.下列对原文第四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进行正面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进行反面设喻,加以进一步论证。B.作者用“蚓”和“蟹”进行对比,论述“学习要专一,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设喻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D.本段中,排比句与对偶句穿插使用,使语言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四、拓展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一)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节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二)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卤钝者醒悟。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欲超千里于终朝,必假追影之足;欲凌洪波而遐济,必因艘楫之器;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故朱绿所以改素丝,训诲所以移蒙蔽。披玄云而扬大明,则万物无所隐其状矣;舒竹帛而考古今,则天地无所藏其情矣。况于鬼神乎?而况于人事乎?泥涅可令齐坚乎金玉,曲木可攻之以应绳墨,百兽可教之以战陈,畜牲可习之以进退,沈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又况乎含五常而禀最灵者哉!低仰之驷,教之功也;鸷击之禽,习之驯也。与彼凡马野鹰,本实一类,此以饰贵,彼以质贱。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高乎峻极矣。大川滔瀁,则虬螭群游;日就月将,则德立道备。乃可以正梦乎丘旦,何徒解桎乎困蒙哉!(节选自抱朴子·勖学)注: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栝gu:箭末扣弦处。追影:形容马行迅疾。钧:同“均”,等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B.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C.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D.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宿瘤,指丑女。这可从文中西施因粉黛而更美,“宿瘤”因粉黛可“藏丑”推知。B.班输,即公输班,又名鲁班。鲁班技艺超绝,多有发明,被尊为建筑工匠的祖师。C.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和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含义完全不一样。D.丘旦,是孔丘、姬旦的并称。孔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有教无类”是他的教育主张之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可以使人品行端正,直道而行。文中孔子以“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B.学习可以使人扬长补短,日臻完善。文中写孔子说服子路的理由和西施、宿瘤的对举,其用意都体现了这一点。C.学习可以使人博识多闻,洞明事理。文中强调:只有学习典籍,才能见闻广博;只有请教明师,才能有所领悟。D.学习可以使人今非昔比,地位提高。文中通过驷马鸷禽与凡马野鹰之间的贵贱变化,突出了学习的这一种作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2)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高乎峻极矣。 5.“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荀子劝学一文中,也有相似的用法,请举出一例。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