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92188967
资源大小:76.5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2田余庆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写到:秦统一后,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叫做“七科谪”。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他认为这一措施()A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C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D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3秦朝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明确规定“有事请殹(也)必以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秦还建立起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这些措施和规定()A彰显了皇帝工作繁重B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密切了郡国间的联系4秦朝设有监御史,其地位不高,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但因其隶属御史大夫,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而具有相当大的权力。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A维护地方统治权的需要B树立监察体系独立性的要求C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D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手段5秦朝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加强管理,政府设立多种职官及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这表明秦朝()A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B农本观念受冲击C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D以立法管理经济6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同时,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A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B贯彻法家治国理念C强化中央集权体制 D削弱藩镇割据势力7汉武帝时期为商业借贷制定利率上限,禁止高利贷盘剥。汉成帝永始三年颁布“还息与贷者必不可许”的诏书,免除已发生债务的利息。这说明政府()A强化对经济的管控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商业借贷活动D保护债权人的利益8下图分别为某一朝代初年和后期的行政区体系。前后的变化反映出()A地方治理体系更加便捷高效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C全国行政区划制度完全统一D经济发展促进行政体系变革9.西汉农学经典氾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代表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四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这折射出两汉时期()A土地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C土地占有形式的根本变化D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10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曹魏建立后,“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北魏孝文帝时虽铸五铢钱并大力推行,但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东晋南朝币制混乱,钱币与谷帛并行。这()A说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B反映君主专制日渐衰弱C表明中央集权亟待加强D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11汉武帝时,关中开凿了六辅渠等许多渠道,形成了“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朔方、酒泉等郡引黄河水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各地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更不悉数。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A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B精耕细作技术基本定型C政府主导水利工程建设D水利工程为灌溉而修建12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13下图是成书于东汉后期的四民月令所载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东汉时期()逢年过节,田庄和田庄之间要进行访候活动对田庄中的贫户,要通过“分厚彻重”“振赡匮乏”等活动形式进行救助年终时,田庄主要集合“宗族、婚姻、宾旅”聚会,“讲好和礼,以笃恩纪”A民间礼仪规范趋于完备B田庄成为主要经济形态C社会救济机制基本健全D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增强14东汉光武帝下令“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将民间品评歌谣作为郡国长官政绩考评参照;明帝时,荆州刺史郭贺因百姓赞“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被赐以三公之服。据此可知,东汉民间品评谣谚 ()A起到监督官吏的社会作用B是九品中正制的雏形C成为考核官吏的主要依据D遏制了地方官员贪腐15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这些都体现出()A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思想B奋发向上和大一统的气势C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D文化认同与多样化的结合二、非选择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6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般来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就结束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就形成了。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秦始皇自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的时期外,秦王朝自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2002年,在湘西龙山里耶镇,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里耶秦简)。下表选自专家解读出的部分简牍内容。简牍1当地深山里发现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枸”,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简牍2记录12名戍卒,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官府连续发函到他们屯戍的地方,在长达3年的不懈追讨,终因太穷而无法偿还。简牍3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摘编自里耶秦简:“复活”秦历史等材料二居延汉简显示,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官吏的职责。(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1解析:根据材料“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可知秦统一后,地方郡县与“属邦”之间的权责关系逐渐明确化,有利于强化郡县制在地方治理中的突出地位,说明地方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统一后郡县制成为了负责地方治理的专属机构,而“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体现了国家治理分工的明确化和专业化,无法体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大交融,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对应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君主专制属于不同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郡县制在地方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不是地方官员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A2解析:据材料“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可知,秦朝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扩大了国家的统治范围,将南方的国土推进到南海边上,故选C项。答案:C3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必以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紧急的文书,立即执行,不紧急的,一天完成,也不敢停留,由此得知秦朝政府处理政务不拖沓,效率较高,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文书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未体现皇帝工作繁重和加强专制皇权,排除A、B项;秦朝推行郡县制,“密切了郡国间的联系”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答案:C4解析:秦朝设有监御史,地位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可见,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C项符合题意;秦朝监御史的设置,目的是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限制地方统治权,排除A项;监察体系对皇帝负责,并不独立,排除B项;郡县制下,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不符合“分权制衡”,排除D项。答案:C5解析:秦朝政府设置多种职官和法规,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方面,规定详细且范围广泛,可见秦朝通过立法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故选D项;秦朝重农抑商,因此不会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排除A项;秦朝重农抑商,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并不会冲击农本观念,排除B项;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与重农抑商不符合,且材料是加强手工业的管理,并没有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答案:D6解析:根据材料“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和任用酷吏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同时打击地方的豪强势力,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答案:C7解析:据材料“为商业借贷制定利率上限,禁止高利贷盘剥免除已发生债务的利息”可知,汉朝时期规范商业借贷行为,禁止高利贷甚至免除已发生的债务的利息,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故选A项。答案:A8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现象发生的朝代是汉朝,即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题干图片内容体现出地方行政级别的缩减,与“地方治理”无关,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某一朝代初年和后期的行政区体系”,并没有涉及其实施范围,排除C项;题干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地方层级的变化,不能据此扩大为“行政体系”的变革,并且在题干内容中也没有涉及有关“经济”的内容,排除D项。答案:B9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西汉农学经典氾胜之书主要记载关中地区的农学成就,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四民月令则主要记述以洛阳地区为主的农学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洛阳,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折射出两汉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东移所带来的历史变化,故选D项。答案:D10解析:东汉田庄经济、土地兼并盛行,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货币更换频繁,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易的主要手段,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强调社会分裂动荡影响商品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指国家的统治权由君主一人以强力独断独行,与材料商品经济衰退无关,排除B项;币制混乱与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江南经济,排除D项。答案:C11解析:根据“形成了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朔方、酒泉等郡引黄河水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水利设施灌溉得到完善,这说明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精耕细作技术仍在发展,排除B项;政府主导水利工程建设体现的是政府的态度,而材料主要强调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利工程不仅仅为灌溉而修建,也有其他方面的作用,排除D项。答案:A12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屯戍政策之下,“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就使得西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的进步,进而会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据此可知,这一举措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民族的交融,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答案:B13解析:由图中的信息可知田庄在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经常组织活动“振赡匮乏”和“讲好和礼,以笃恩纪”都是在强调儒家思想的观念,说明儒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借由田庄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大,故选D项;礼仪规范趋于完备的说法夸大了田庄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田庄在日常生活中的组织作用,不能判定其是主要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田庄存在救济社会的职能但也只能属于民间救济,社会救济机制应当是由政府主导,因此不能由田庄判定整个社会的救济机制,排除C项。答案:D14解析:“广求民瘼,观纳风谣”的含义是借观采风谣之名,考察民间疾苦。汉光武帝时,民间品评歌谣被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使者表面上观采风谣,实际上考察官吏,由此可知,东汉民间品评谣谚起到监督官吏的社会作用,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监督,排除B项;“主要依据”说法错误,排除C项;“遏制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答案:A15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可知汉代文学作品和史学作品气势恢宏,体现了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特征,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和史学特征,而儒家思想属于统治思想,排除A项;东亚文化圈强调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影响,隋唐时期逐渐形成,排除C项;材料中的是汉代的文学和史学,而多样化则需要多个方面的体现,排除D项。答案:B16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试题,根据材料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阐述,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的孕育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出现到真正统一,经历了王朝创建,巩固统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示例:看法:秦王朝实现了制度的统一。(2分)说明:在政治制度上,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央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在政治制度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3分)在经济制度上,秦朝统一全国后,由于原来七国的度量衡、货币、车轨等都是混乱的,这不利于国家统一后的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秦朝以法律形式统一了度量衡,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车轨,并修驰道等。通过这些措施,在经济制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在文化制度上,统一文字为小篆,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取消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2分)由此可见,由于统治时间短暂,秦朝仅是在制度层面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未消除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实现价值观的真正统一。(2分)其他看法,如:西汉王朝继续将统一推进到价值观的深度;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真正出现,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7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可知,探明山川物产;据材料一“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可知,追讨政府罚金;据材料一“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可知,征收赋税。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承袭秦制;据材料二“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可知,注重地方官吏治理能力;据材料二“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管理与教化相结合;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据材料二中国家治理内容多样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治理体系完整。第二小问意义,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教化百姓和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巩固。答案:(1)职责:探明山川物产;追讨政府罚金;征收赋税。(6分)(2)特点:承袭秦制;注重地方官吏治理能力;管理与教化相结合;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治理体系完整。(6分)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教化百姓和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巩固。(4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