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检测试题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92189267
资源大小:145.0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检测试题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不允许阅读四书五经,见之即毁。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这一变化旨在()A推进北伐战争 B维护政权稳定C调整革命策略 D应对国际形势2 1840年以后,丁拱辰演炮图说、郑复光火轮船图说、汪仲洋铸炮说各书相继刊行,是近代中国最早参酌西方技术的船炮专著;嘉兴县丞龚振麟甚至仿英国火轮战船并参酌西洋车轮船图,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这些事件表明()A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B洋务企业开始发挥实际效益C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D当时中国炮船技术进步迅速3下表是洋务运动期间出现的部分书院及开设的课程。据此可知()尊经书院(四川)尚未开设西学课程正蒙书院(上海)中西学兼课格致书院(上海)以西学西艺为主万木草堂(广州)以传播维新思想为主A.科举取士倾向实用人才B近代教育模式遍及全国C教育理念呈现新旧杂糅D维新思想传播蔚然成风4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1868年建成中国第一艘木质机动兵轮,改变了中国兵船唯靠进口的状况。从1874年开始,江南制造总局即有修造轮船军火等项的财务收入,这种收入逐年递增,所占该局收入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江南制造总局向商品化迈出一大步。江南制造总局的这些发展()A体现出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性B缓解了清朝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体现出晚清洋务运动的民族性D代表了近代中国民用工业的水平5 1888年,湘潭地方绅士黎福昌等申设小轮船公司,计划集资5万两,购船5只。为了避免同轮船招商局发生利益冲突,声明只经营客运,不揽载货物。但轮船招商局仍要求附股或由局代管,公司申设终未成功。材料说明()A近代航运业的官商竞争激烈B民族资本无力创办轮船公司C招商局管控民间航运业发展D招商局垄断近代中国航运业6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立即下令在当地修葺书院,“每月按期课试,校阅文艺,其优等者捐廉以奖之”,“皖中士人莫不感奋”。曾国藩此举旨在()A延续科举取士制度 B传承儒家优秀文化C践行中体西用理念 D争取传统士绅支持7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御史杨崇伊弹劾称“近来台馆诸臣,自命留心时事,竟敢呼朋引创立强学书院,专门贩卖西学书籍,并抄录各馆新闻报,刊印中外纪闻,按户销售。”并请求严禁严惩。这说明当时()A改良政治成为清廷共识B朝廷官员积极反对签约C世事骤变引发维新之风D新式报刊受到政府压制8从1872年创刊开始申报刊登的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越来越大,所用字体、字型逐渐富于多样性,插图也逐渐从无到有,从手绘图片发展到摄影图片,且广告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商品销售或营利性服务信息到最终系统而持续地进行营销策划的转变过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A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B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C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D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9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的。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是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的。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内容。材料评论的运动()A提出了平分土地的革命纲领B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C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使得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受到冲击10 1897年,梁启超在倡设女学堂启的招选学生章程中提出:“缠足为中国妇女陋习,既讲求学问,中人亟宜互相劝改,惟创办之始,风气未开,兹暂拟有志来学者,无论已缠足未缠足一律俱收,待数年以后,始画定界限,凡缠足者皆不收入学。”由此可知当时()A女子教育模式完全西方化B放足运动具有反清色彩C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习俗D革命党人倡导移风易俗11康有为在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中提议:“立裁满、汉之名,行同民之实,则所以考定立宪国会之法,三权鼎立之意、凡司法独立,责任政府之例,议院选举之法,各国通例具存,但命议官遍采而慎择之,在皇上一转移间耳。”由此可见,康有为这一提议()A将民族问题视为变法核心B抛弃了华夷之辨的思想C服务于政治变革的需要D主张学习美国政治制度12戊戌政变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计划废黜光绪,这一计划遭到列强反对而未能实现。守旧派本就坚决反对“西学”,现在更加痛恨“洋人”,大清王朝的政治走向“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据此可知当时()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自强B反帝思潮与政局变动交织C慈禧太后坚决捍卫主权D排外意识弥漫于社会各界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两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摘编自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8分)(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6分)14下图为清末的一幅新闻漫画婚姻自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图说:一位教民家庭的女子不愿与父母为其择定的男子成婚,她找来外国传教士为她求恳,说服父母允许她退婚并入读教会所办的女校。图画新闻舆论时事报(1909年6月22日)提取材料信息,解读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1解析: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不允许阅读四书五经,见之即毁。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定都南京前后统治阶层对儒学的态度前后变化较大,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是为了减小与知识分子阶层的对立,维护政权稳定,故选B项。答案:B2解析:由材料“1840年以后,丁拱辰演炮图说、郑复光火轮船图说、汪仲洋铸炮说各书相继刊行”“甚至仿英国火轮战船并参酌西洋车轮船图,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可知鸦片战争时期,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部分中国学者转向对实用技术的研究,A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国人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此时“广泛输入”的表述不当,排除C;“进步迅速”的表述不合史实,排除D。答案:A3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出现的部分书院教授的课程中既有中学也有西学,体现了中西杂糅的特征,C项正确;题干内容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近代教育模式的普及度,传统教育模式依旧占据主导,排除B项;“蔚然成风”有夸大的成分,排除D项。答案:C4解析:依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改变了中国兵器进口的状况,其商品化的进步又保证了收入上升,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自强、求富的宗旨,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国家富强,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质,C项正确。答案:C5解析:据材料“但轮船招商局仍要求附股或由局代管,公司申设终未成功”,可知近代中国民间航运业的发展受到招商局的管控,最终未能申办成功,故选C项;材料只强调民间轮船公司受轮船招商局的干涉,小轮船公司并不具备竞争的实力,排除A项;民间资本可以创办,只是受到轮船招商局的干涉,排除B项;材料轮船招商局主要经营的是货物,并不能说明垄断,排除D项。答案:C6解析:由“皖中士人莫不感奋”可知,曾国藩的做法得到了安庆士人的支持,所以可以推知其“下令在当地修葺书院”的目的就是要争取传统士绅对清政府的支持,故选D项;由“每月按期课试,校阅文艺”可知是恢复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其目的是建立起当地士绅对朝廷的支持,而不是延续科举取士制度,排除A项;湘军攻下安庆,意味着清政府取得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阶段性胜利,这时最需要的是建立起当地人对清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而不是传承传统的儒家优秀文化,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曾国藩代表清政府恢复在安庆的文化秩序,其目的与践行中体西用理念无关,排除C项。答案:D7解析:据材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创立强学书院,专门贩卖西学书籍,并抄录各馆新闻报,刊印中外纪闻”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创立强学会宣传变法思想,故选C项;据材料“并请求严禁严惩”可知,变法思想并不被所有人所接受,排除A项;据材料“竟敢呼朋引创立强学书院,专门贩卖西学书籍”可知,朝廷官员反对的是维新派创立强学会,刊印中外纪闻,而非签约,排除B项;据材料“御史杨崇伊弹劾”可知,材料中的看法是御史杨崇伊的个人看法,而非政府行为,且杨崇伊反对的是维新派宣传新思想的做法,而非新式报刊,排除D项。答案:C8解析:据材料可知,申报刊登的广告所占版面、所用字体、字型、图片、内容等都发生了较多变化,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申报刊登的广告的变化得益于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主张是振兴工商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及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等,因此从时间上和内容上看,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并不是商业广告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是申报广告内容变化的客观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印刷技术的进步为广告刊登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并不是影响广告内容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答案:C9解析:由材料“深沉的爱国主义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的”“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是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内容”可知该运动为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即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平分土地的天朝田亩制度,排除A项;义和团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受到冲击,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梁启超认为缠足是旧时代中国妇女的“陋习”,主张通过设女学堂来教育妇女,这充分反映出随着西学在中国的不断传播,冲击了传统旧中国所沿袭的陋习,C正确;“教育模式完全西方化”表述绝对,排除A;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制,并不具有反清色彩,排除B;梁启超的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革命派,排除D。答案:C11解析:“立裁满、汉之名,行同民之实”可以理解为国人平等,为他的自由平等理论服务,也是兴民权的具体做法,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问题,排除A项;华夷之辨针对的是中国与外国,而不是国内民族的关系,排除B项;“皇上一转移间耳”可见在改革中,皇帝是存在的,最好的结局是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的制度不同,排除D项。答案:C12解析:材料“这一计划遭到列强反对而未能实现”“现在更加痛恨洋人”可知当时一方面政局处于变法失败的动荡状态,一方面清政府受到列强的政治干预十分愤怒,因而清政府在政局变动中也萌生了对帝国主义的抵抗情绪,故选B项;列强想要灭亡中国,并非希望中国自强,排除A项;材料仅可知守旧派对“洋人”痛恨,但并未表达是否态度坚决地捍卫主权,排除C项;材料中仅可知守旧派的态度,无法判断社会各界,排除D项。答案:B13解析:第(1)问,政治措施:“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用政治、经济的策论”反映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反映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主要意图:从人才选拔、经济、政治等方面概括,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第(2)问,教训:改革的步骤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对人心的争取,打击面不能过宽,不能树敌过多;“以求避党祸”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答案:(1)政治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4分)主要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4分)(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打击面不能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6分)14解析:本题目属于“信息提取类”,首先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以“关键词”的形式,来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其次结合上述“关键词”对材料进行全面解读:历史背景、现象、评价。具体到本题目而言,就“时间”而言,可以提取“清末、1909年”等信息,就材料的“载体”而言,可以提取“画报、新闻、舆论、时事”等信息,就“史实”而言,可以提取“婚姻自由、退婚、女校”等信息,就“人物”而言,可以提取“传教士”等信息;在具体“解读”阶段,就“背景”而言,之所以出现材料所述现象,其背景主要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广泛传播,以及近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旧有的传统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得到解放,社会风气不断开化;就“现象”而言,根据材料漫画的内容,可以进行如下表述:漫画内容表现出该女子敢于挑战传统的婚姻观念,体现出其思想的文明开化;就“评价”而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反映出时代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答案:(一)信息提取(6分)信息举例:清末、1909年;画报、新闻、舆论、时事;婚姻自由、退婚、女校;传教士等。(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层次要求: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0分)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13分)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46分)(二)历史解读(6分)解读内容:(1)画报反映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如西学东渐、教育发展、社会风气日新等;(2)画报所反映现象的内涵,如传统的思想趋于落后,自由观念传播等;(3)画报所反映现象的评价,如反映出时代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等。层次要求: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0分)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12分)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34分)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56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