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夯实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92190151
资源大小:526.1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基础夯实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
基础夯实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德州三诊断性测试)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卤城之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汉晋春秋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晋书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资治通鉴A.诸葛亮技高一筹击败司马懿B蜀军魏军互有胜负最终魏军取胜C司马懿老谋深算且击败蜀军D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2(2023·青岛一模)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3(2022·湘西自治州三模)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统治疆域的进一步拓展B江南市镇经济兴起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4下表是美国历史学家统计的中国两晋时期重要人物出身比例情况。据此推知,该学者认为这一时期()两晋重要人物出身比例简表比较项大中正一品高官最高军职爵位继承皇后东汉26%27%27%53.33%三国11%14%10%11%13.33%两晋63%59%63%39%33.33%(注:两晋时期的百分比表示出自大族的比例,而三国和东汉的百分比表示两晋重要人物出自三国或东汉大族的比例。)A官员流动机制削弱B政治权力具有不稳定性C政权交替非常频繁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加强5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A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B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6(2023·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曹魏时期,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有人骂嵇绍为仇人卖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晋王朝却一直将他奉为忠义楷模,并再三褒奖。这说明,西晋时期()A正统思想受到玄学冲击B门阀制度渐趋衰落C士族与王朝利益的结合D社会处于分裂状态7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缓慢 B奢靡腐化之风盛行C社会动荡分裂 D货币铸造技术落后8(2022·衡水二模)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记载:“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这表明当时的射箭活动()A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C在江南地区逐渐衰落D受到世族儒生的轻视9(2022·义乌选考适应性考试)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后汉书·西南夷传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梁书·西北诸戎传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A我国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B棉纺织技术推广到边疆地区C我国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D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10(2022·天津和平区二模)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C国家土地政策并不够完备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11(2022·永州三模)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A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血缘纯正C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D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12(2023·锦州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C民族政权宣扬政权合法性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交融,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图一 炎黄涿鹿之战(传说)图二 西周分封形势图图三 春秋形势图图四 战国形势图材料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摘编自魏书材料二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摘编自唐王梵志题阙对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进行阐释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对研究中国土地制度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参考答案1D据材料可知,三则材料都说明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故选D项;三则材料对魏军、蜀军胜负表述不一,排除A、B项;C项说法只符合晋书记载,排除。2C东吴政权定都建业,但是“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这说明孙权的主要意图是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故选C项。3C结合所学知识,东汉到三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不断加速,使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因此政府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的方式不断强化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故选C项;扬州地区、赣江流域在当时本来就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江南市镇经济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当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D项。4B5B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族制度盛行的时期,统治者都是士族出身,所以政府特别重视家谱和族谱的编制,是为了更好地区分士族和庶族,以维护士族的特权,故选B项;血缘的正统传承不是只靠家谱和族谱就可以保证的,排除A项;题干做法没有限制人口流动,排除C项;政府对家谱、族谱的重视,是为了保护士族的特权,所以是巩固已有的政权统治基础,排除D项。6C这一时期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受到玄学冲击,排除A项;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排除B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排除D项。7C8.B9D据材料可知,汉代西南夷地区就已经出现棉纺织业,南朝时,高昌国即新疆地区出现了棉纺织业,而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故选D项。10A“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体现国有土地不得买卖,而第6条规定却是允许土地买卖,体现了现实和政策相矛盾,故选A项。11C由材料“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可知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就已遭到破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由“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门阀制度,排除B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排除D项。12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从发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墓志来看,诸多少数民族认同汉族的祖先,据此可知在该时期,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故选A项。13(1)趋势:华夏族界域向四周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14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兼并。其成因有: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影响;地主阶级拥有政治特权。史料价值:魏书属于古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信度较高,可作为直接史料运用;王梵志的诗句是文学作品,虽然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夸张成分,要注意甄别。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