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西汉 刘向《新序》.docx
-
资源ID:92190585
资源大小:42.5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西汉 刘向《新序》.docx
文言文专题训练-西汉·刘向新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楚庄王伐郑,克之。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迎庄王,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天下之祸,是以使君王昧焉辱到弊邑。君如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王之玉面也,而微至乎此!”庄王亲自手旌,左右麾军,还舍七里。将军子重进谏曰:“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不有无乃失民力乎?”庄王曰:“吾闻之,古者盂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以是见君子重礼而贱利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从而不赦,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乎天下,灾之及吾身,何日之有矣!”既而晋人之救郑者至,请战,庄王许之。将军子重进谏曰:“晋,强国也,道近力新;楚师疲劳,君请勿许。”庄王曰:“不可。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遂还师以逆晋寇。庄王援枹而鼓之,晋师大败。晋人来,渡河而南。及败,奔走欲渡而北,卒争舟,而以刃击引,舟中之指可掬也。庄王曰:“嘻,吾两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师以轶晋寇。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庄王之谓也。晋人伐楚,三舍不止。大夫曰:“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寡人之过也。如何其辱诸大夫也?”大夫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晋伐楚,是臣之罪也。请击之。”庄王俛泣而起,拜诸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君下其臣犹如此;所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未可攻也。”乃夜还师。孔子闻之曰:“楚庄王霸其有方矣。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也。(节选自西汉·刘向新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不有/无乃失民力乎B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不有/无乃失民力乎C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不有/无乃失民力乎D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不有/无乃失民力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袒,脱去上衣,裸露上身,古人以此形式向对方表示恭敬、谢罪或臣服。B锡,通“赐”,赐给,与离骚中的“肇锡余以嘉名”的“锡”意思相同。C蠹,指蛀蚀、败坏,与促织中的“独是成氏子以蠹贫”的“蠹”意思相同。D三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三舍又泛指距离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对郑伯说,是郑国的不良之臣往来于两国之间挑拨,才使两国兵戎相见,于是亲自指挥军队,后退七里驻扎下来。B援郑的晋军被楚军打败,奔跑着想渡过黄河北逃,士兵争着攀挽渡船,被刀刃砍击而掉落船中的手指多得可以用双手捧起来。C楚庄王不听从将军子重的建议,两次退师,放过已攻下的郑国和被打败的晋军,等到后来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追悔莫及。D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楚国大夫争着说过失在自己身上,晋国人看到楚国君臣上下一心,三军同力,于是连夜撤兵回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以不祥立乎天下,灾之及吾身,何日之有矣!(2)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5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你认为楚庄王“立乎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中楚庄王的言行进行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孝武皇帝时,大行王恢数言击匈奴之便。孝武皇帝召群臣而问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今单于逆命加慢,侵盗无已,边境数惊,朕甚闵之。今欲举兵以攻匈奴,如何?”大行臣恢再拜稽首曰:“善。臣闻全代之时,北未尝不有强胡之故内连中国之兵也然尚得养老长幼树种以时仓廪常实守御之备具匈奴不敢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家,天子同任,遣子弟乘边守塞,转粟挽输,以为之备,而匈奴侵盗不休者,无他,不痛之患也。臣以为击之便。”御史大夫臣韩安国曰:“不然。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匈奴至而投鞍,高于城者数所。平城之厄,七日不食,天下叹之。及解围反位,无忿怨之色。虽得天下而不报平城之怨者,非以力不能也。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之私怒,伤天下之公义。故遣刘敬结为和亲,至今为五世利。”大行曰:“高帝被坚执锐,以除天下之害,蒙矢石,沾风雨,行几十年,伏尸满泽,死者什七,行者垂泣而倪于兵。夫以天下末力厌事之民,而蒙匈奴饱逸,其势不便。故结和亲之约者,所以休天下之民。盖五帝不相同乐,三王不相袭礼者,非故相反也,各因世之宜也。教与时变,备与敌化。今匈奴纵意日久矣,系虏人民,戍卒死伤,此仁人之所哀也。”御史大夫曰:“臣闻之,利不什不易业,功不百不变常。自三代之盛,远方夷狄,不与正朔、服色,非威不能制,非强不能服也,以为远方绝域,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且匈奴者,轻疾悍前之兵也,畜牧为业,弧弓射猎,居处无常,难得而制也。今使边鄙久废耕织之业,以支匈奴常事,其势不权。”孝武皇帝自将师,伏兵于马邑,诱致单于。单于既入塞,道觉之,奔走而去。其后交兵接刃,结怨连祸,相攻击十年,兵凋民劳,道殣相望,天下摇动。御史大夫桑弘羊请佃轮台,诏却曰:“当今之务,务在禁苛暴,止擅赋。今乃远西佃,非能以慰民也。”遂不复言兵事。国家以宁,继嗣以定,从韩安国之本谋也。(节选自西汉·刘向新序)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北未尝不有强胡之故/内连中国之兵也/然尚得养老长幼/树种以时/仓廪常实/守御之备具/匈奴不敢轻侵也/B北未尝不有强胡之/故内连中国之兵也/然尚得养老/长幼树种以时/仓廪常实/守御之备具/匈奴不敢轻侵也/C北未尝不有强胡之故/内连中国之兵也/然尚得养老/长幼树种以时/仓廪常实/守御之备具/匈奴不敢轻侵也/D北未尝不有强胡之/故内连中国之兵也/然尚得养老长幼/树种以时仓廪/常实守御之备/具匈奴不敢轻侵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再拜,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鸿门宴张良留谢项羽云“再拜献大王足下”。文中是臣子向君主行礼。B什七,十分之七,古时户籍十家、军队十人为“什”。文中“利不什不易业”指利益少,不满十分之一。C正朔,正月初一,“正”,一年的第一天,“朔”,一月的第一天。改“正朔”“服色”常和朝代更替有关。D殣,饿死的人,“道殣相望”写出了战争的灾难。与“殣”意思相近的还有“殍”,如成语“饿殍遍野”。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恢多次进言主张攻打匈奴,他认为匈奴之所以敢经常侵扰汉朝边境,就是因为没有受到过沉重的打击。B韩安国援引高皇帝刘邦被围困平城之事,反对攻打匈奴,他认为和亲是有利于汉朝国势稳定的方针策略。C关于高皇帝刘邦结和亲之约的原因,王恢与韩安国观点相同,都认为是迫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以天下为重。D汉朝伏兵引诱单于失败,后来双方交兵不断,孝武皇帝刘彻反对去边境开垦耕作,他是考虑到百姓的实际。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单于逆命加慢,侵盗无已,边境数惊,朕甚闵之。(2)国家以宁,继嗣以定,从韩安国之本谋也。10从韩安国的劝谏语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人臣之能?请简要概括。答案1、B句意:“楚国郢都与郑国相距数千里,大夫战死有好几人,普通士卒战死的有数百人,现在攻下了却不占有,恐怕是损失臣民之力吧?”“数千里”是“相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数百”是“人”的定语,且“数百人”与前句中的“数人”结构一致,所以“数百”与“人”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2CB.正确。句意:赐给我一块不毛之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C.“意思相同”说法错误。文中的“蠹”指蛀蚀、败坏,“独是成氏子以蠹贫”的“蠹”解释为蛀虫,在文中用来比喻侵耗财务的胥吏。句意:皮裘没有被虫蛀坏。/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3C“楚庄王不听从将军子重的建议,两次退师”“楚庄王追悔莫及”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内容可知,楚庄王第二次退师不是不听从将军子重的建议;后来楚庄王说“是寡人之过也”,也不是对方走晋军的后悔。4(1)我如果凭借着用心不善在天下立足,那么灾难降临在我身上,还有多少天啊!(2)谦恭地对待大臣,凭一句话让敌人撤兵,而使国家安定,称霸天下不是应该的吗?5重礼轻利、不畏强欺弱、勇于承担责任。参考译文:楚庄王征讨并攻下了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上身,左手拿着装饰着茅草的旗帜,右手拿着鸾刀,来迎接楚庄王。郑襄公说:“我没有良好的守卫边疆的大臣,(因而)得到天降的灾祸,因此让您屈尊来到我们偏僻小国。您如果怜悯我这个亡国之人,赐给我一块不毛之地,我们将惟命是从。”楚庄王说:“您的不善良的大臣往来两国说坏话,所以使我能够见到您,而您却谦卑自下到这个地步!”楚庄王亲自拿着旗帜,左右挥动,指挥军队,后退七里驻下军队。(楚庄王的弟弟)将军子重进谏说:“楚国郢都与郑国相距数千里,大夫战死有好几人,普通士卒战死的有数百人,现在攻下了却不占有,恐怕是损失臣民之力吧?”楚庄王说:“我听说,古代天子饮水器没有用坏,皮裘没有被虫蛀坏,就不去出征四方。因此可见君子是重礼义而轻利益的。单要其人服罪,而不要其土地。人家表示服从了却不宽恕他们,这是用心不善。我如果凭借着用心不善在天下立足,那么灾难降临在我身上,还有多少天啊!”不久晋国援救郑国的军队到了,请求决一胜负,楚庄王答应了。将军子重进谏说:“晋国是强大的国家,路途近兵力足;楚国军队疲惫劳累,请您不要答应。”楚庄王说:“不可以。如果我面对强大的国家就躲避它,面对弱小的国家就威胁它,这样会使我无法在天下诸侯中立足。”于是调转军队来迎战晋军。楚庄王亲自拿起鼓槌击鼓进攻,晋军被打得大败。晋军来的时候,渡过黄河南进。等到被打败,奔跑着想渡过黄河北逃,士兵争抢渡船,而被用刀刃砍击攀在船舷的手,掉在船中的手指多得可以用双手捧起来。楚庄王说:“唉,我们两国国君不能友好相处,而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啊!”于是后撤军队放走晋兵。诗经说:“柔和而不忍气吞声,刚强而不露锋芒。不欺侮鳏寡之人,不惧强暴之徒。”说的就是楚庄王啊。晋国讨伐楚国,楚军后退九十里而晋军还不停止。楚国大夫请求楚王还击,楚庄王说:“先王在世时,晋国不敢征伐楚国。现在到了我执政,晋国却来征伐楚国,这是我的过错啊。我怎么能连累大夫们呢?”众大夫说:“前朝的大臣在世的时候,晋国不敢进犯楚国,现在轮到我们当大臣了,晋国却不断进犯我们楚国,这是我们群臣的罪过啊!请君王下令反击晋国!”楚庄王俯身而泣,起身拜谢各位大夫。晋国人知道后议论说:“楚国君臣争着说过失在自己身上,而且楚王还如此降低自己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大臣,所谓君臣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这样的国家我们不可继续攻打下去了。”于是晋军连夜撤兵回国。孔子知道后说:“楚庄王能称霸,是很有方法的。降低身份去交往大臣,凭一句话让敌人撤兵,使国家安定,称霸天下不是应该的吗?”诗经云:“安抚远地使亲近,我王心定福安享。”说的就是这啊。6、A句意:北方未尝没有强胡的威胁,中原各国又战乱不已。然而各国还是能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根据时节来耕种,国家的府库常能充实,守卫防御的设备完整,匈奴不敢轻易侵犯。“强胡之故”中“强胡”是“故”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养老长幼”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树种以时”状语后置句,“以时”是“树种”的状语,独立成句,排除C。7B“不满十分之一”错误,原文第二段“利不什不易业”句意是如果没有十倍的利益,绝不轻易换掉原来的职业。文中“利不什不易业”指利益高。8C“都认为是迫于敌强我弱的形势”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御史大夫臣韩安国的话“不然。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匈奴至而投鞍,高于城者数所。平城之厄,七日不食,天下叹之。及解围反位,无忿怨之色。虽得天下而不报平城之怨者,非以力不能也。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之私怒,伤天下之公义。故遣刘敬结为和亲,至今为五世利。”可知,韩安国认为高皇帝刘邦结和亲之约的原因是圣人有包容天下的度量,而不应该以个人的私仇和怨恨,去损害天下的公义。王恢认为结和亲之约的原因是迫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以天下为重。9(1)但是现在单于违背我的命令且态度傲慢,侵掠没有停止过,边郡的百姓多次受到骚扰,我真的非常怜悯他们。(2)国家因此安宁,皇位继承平稳,这是采用了韩安国原本的谋略。10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忠于国事,为国君分忧;谨慎持重;体恤百姓。参考译文:孝武皇帝在位的时候,大行王恢多次言说进攻匈奴的好处。孝武皇帝召见群臣并询问他们说:“朕打扮好自己的女儿把她许配给单于,并给单于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赏赐他的东西非常丰厚。但是现在单于违背朕的命令且态度傲慢,侵掠也没有停止过,边郡的百姓多次受到骚扰,朕真的非常怜悯他们。现在朕打算发兵攻打匈奴,你们以为如何?”大行王恢行两次叩头的跪拜大礼说:“好。臣听说代国还没有被赵国灭亡的时候,北方未尝没有强胡的威胁,中原各国又战乱不已。然而各国还是能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根据时节来耕种,国家的府库常能充实,守卫防御的设备完整,匈奴不敢轻易侵犯。如今凭着陛下您的威严,天下统一的形势,大家共同事奉汉朝,又派遣士兵乘守边塞,运输粮食和军用物资,来防备匈奴的侵扰,但是匈奴还是经常侵犯,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沉重打击他们的缘故。臣个人认为进攻是有利的。”御史大夫韩安国说:“不是这样的。臣听说高皇帝曾经被围困在平城,匈奴人马多得解下马鞍扔成堆,有好几处都比平城的城墙还要高。平城这场危难,高皇帝断粮七天,天下人都为之叹息。等到围困解除返回京城,高皇帝并没有忿恨埋怨的表情。虽然得到了天下却没有报平城被围困的仇恨,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圣人应该有包容天下的度量,而不应该以个人的私仇和怨恨,去损害天下的公义。所以高皇帝派遣刘敬去达成和亲的协议,到现在历经五代皇帝都从中得到好处。”大行说:“高皇帝披坚甲执锐器,来扫除天下的祸害,冒着羽箭飞石,顶着风吹雨打,经过了将近十年,尸体填满湖泽,死亡的有十分之七,逃难的行人低头哭泣而不愿正眼去看兵器。以天下剩余的这弱小的力量和厌恨战事的百姓,去承受饱壮安逸的匈奴,这样的形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高皇帝才订立和亲的条约,目的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五帝的音乐各不相同,三王的礼仪也互不因袭,并不是故意要不同,只是各与时世相适宜罢了。教化百姓要随着形势而改变,防备敌人要随着敌人而变化。如今匈奴恣意横行已久,掳虐当地百姓,守卫边疆的士兵也死伤无数,这样的形势使仁人感到哀痛。”御史大夫说:“臣听说,如果没有十倍的利益,绝不轻易换掉原来的职业,如果没有百倍的功效绝不改变常规。即使是三代那样的强盛,远方的少数民族,也没有采用中原国家的历法和车马服饰的颜色,并不是中原国家的威严不能制服他们,也并不是中原国家的强大不能征服他们,而是因为那些是偏远的边疆地区和无人到达的蛮荒之地,住着的都是不可教化的民族,不值得烦劳中原国家去做。况且匈奴这个民族,有着轻捷彪悍的兵马,他们以畜牧为生,使用弓箭打猎,没有固定的住所,很难制服他们。现在让边境的人民长期放弃耕田织布的劳作,来抵御习惯战争的匈奴,这样的形势是不利的。”孝武皇帝亲自率领将士,在马邑埋伏军队,引诱单于到来。单于入塞以后,半路发觉了汉朝的计谋,就赶紧往回撤兵。从此以后匈奴和汉朝不断交战,结下仇怨,祸灾不断,互相攻击了十多年,兵力衰弱,人民劳苦不堪,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天下政权开始动摇。御史大夫桑弘羊上奏请皇上派人去轮台开垦耕作,皇上下诏驳回说:“现在最重要事,是禁止横征暴敛,不许随便收税。远到西域屯垦,是不能抚慰百姓的。”于是不再谈论攻战之事。国家因此安宁,皇位继承平稳,这是采用了韩安国原本的谋略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