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92190694
资源大小:42.3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考点知识点精解【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还是答应我吧!”【释文】秦王:即秦王嬴政,也就是秦朝的秦始皇,因当时尚未称帝,故称秦王。使人:派人。使:动词,派遣。谓:动词,告诉,对说。安陵君:安陵国的君主。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y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寡人:秦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太平无事,就自称寡人;如果遭遇祸患,就自称为孤。“寡人”一词在古代意为“寡德之人”,这是古代君主的谦辞。春秋战国时期,王、诸侯、士大夫等,都可以自称为“寡人”。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欲:动词,想要,打算。易:动词,换,交换。其: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希望”“还是”“应当”一类的词语。许:动词,答应。【原文】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译文】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到秦国。【释文】大王:是当时对一国之主的尊称,“大”指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战国时,人们往往用“大王”或“君王”来尊称一国之主。加:动词,施加,给予,施与。惠:名词,恩惠。以大易小:用大的地方交换小的地方。这里的“大”是介词“以”的宾语,“小”是“易”的宾语,“大”“小”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甚善:很好。甚:副词,表示程度高,很,非常。虽然:虽然这样。虽:连词,虽然;然:代词,这样。受地于先王:倒装句,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做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前。“受地于先王”的常规语序是“于先王受地”,译为“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先王:死去的国王,这里是安陵君称他的父祖辈。先,称呼死者的敬辞,已故的。愿:动词,愿意。终:副词,始终,一直。之:代词,代指封地。弗敢易:不敢交换。弗:否定副词,不。不说:不高兴。说:动词,同“悦”,读作yuè,喜欢,高兴。再如“不亦说乎”的“说”也是同“悦”。因使唐雎使于秦:就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因:副词,于是,就。两个“使”都是动词,第一个意思是“派遣”,第二个意思是“出使”。于:介词,到。【原文】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释文】且秦灭韩亡魏:况且秦国先后灭掉韩国和魏国。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亡了韩国和魏国。且:副词,况且。灭:使灭,动词的使动用法;亡:使亡,动词的使动用法。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以:介词,凭借,靠。者:代词,的原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者:代词,的人。错意:在意,放在心上。错:同“措”,动词,置,放置。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请:动词,请求。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于:介词,给。而君逆寡人者: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的原因。而:转折连词,然而,但是。逆:动词,违背。者:代词,的原因。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看轻。与:同“欤”,语气助词,这里表示反问,译为“吗”。【原文】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文】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释文】对曰:回答说。对:动词,回答。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否定副词,不是。若:动词,像。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虽:连词,即使。岂直:岂但,哪里只是。【原文】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释文】怫(fú)然:愤怒的样子。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尝:副词,曾经。“天子之怒”的“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下文的“布衣之怒”中的“之”用法也是如此。臣:谦辞,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译为“我”。未尝:未曾。【原文】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译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释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尸体倒下百万,使血流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下文的“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伏”“流”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游说诸侯的策士,他们没有爵位,所以也称布衣。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徒:光着,裸露。跣:读作xin,赤脚。抢:读作qing,碰,撞。【原文】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释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发生灾变的征兆。这种把自然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迷信的说法。聂政之刺韩傀(gu)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韩国的大夫严仲子与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刺杀了韩傀。要(yo)离之剌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在僚被刺后逃到卫国,吴王阖闾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同“苍”,灰白色。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将有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缟素: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今日是也:今天就是这样。这是判断句,“也”表示判断。是:代词,这样。挺剑而起:拔出宝剑站起来。挺:动词,拔出。而:连词,连接“拔”和“起”两个动作,先“拔”后“起”,表示承接关系。如果是一边拔剑一边站起来,那就会用“且拔且起”表示。【原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释文】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为了向对方表示敬重,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跟,就是长跪。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谢,动词,道歉。谕:动词,明白,懂得。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安陵国凭借五十里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这是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徒:副词,只,仅仅。因:连词,因为。先生:敬称,您。一、关于课文的理解1.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时纵横家游说策谋和言论的辑录,由西汉刘向编定。该书记录了春秋末至秦240余年的历史,分为12策,共33卷,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2.战国策常借用寓言记事说理,寓言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较兔三雇”“狐假虎威”“南镶北嫩”等都出自战国策。3.“不辱使命”意为完成了出使任务。辱,动词,辱没、辜负。4.本文为战国策·魏策最后一篇,写魏亡之后,附属于魏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当时,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国附属小国,已无独存希望。唐雎独斗秦王,不能改变历史结局,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的。5.战国策是历史著作,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又充分运用了文学手段,将历史与文学有机结合。本文刻画了秦王、安陵君、唐雎三个人物形象,情节曲折,首尾完整,完全可作为小说来读。二、巩固与扩展下面是选自战国策的一段文字,注意关键字词的阅读理解,总体把握内容,体会其中的斗智斗勇:【原文】天下之士(谋士)合从(也作合纵,读作hé zòng,六个诸侯国联合拒秦的策略)相聚于赵,而欲(想要)攻秦。秦相应侯(即范雎)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因为)己欲富贵耳(罢了)。王见大王之(助词,的)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争斗)者。投之(代狗)一骨,轻(迅速)起相牙(撕咬)者,何则(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呢)?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乐队),予之五千金,居武安,高会(大搞宴会)相与饮,谓:“邯郸人谁来取者?”于是(在此时)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动词,给予)者与(介词,同)之昆弟(兄弟)矣。“公与秦计功(计算功劳)者(代词,的方法),不问金之所之(到),金尽者多矣。今令人复(又,再)载五千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不足,不到)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争斗)矣。【译文】天下的谋士相聚到赵国,想要组织合纵联盟来攻打秦国。秦相范雎说:“大王不要担心,让我来解散他们。秦国和天下谋士并没有结怨,他们聚集起来准备攻打秦国,因为他们想得到富贵罢了。大王看您的狗,有的卧着,有的起来,有的走,有的停,彼此不相争斗。可是投进去一根骨头,立刻就撕咬起来,为什么?有了争夺之心啊。”于是,派唐雎带上乐队,给他五千斤黄金。唐雎住在武安,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宾客,扬言:“邯郸的谋士,谁来取黄金啊?”在此时,那些谋划攻秦的谋士确实不可能得到黄金,那些可能得到黄金的谋士就与他们友好如兄弟了。范雎对唐雎说:“您与秦国计算功劳,不要考虑黄金用在了什么地方,黄金用得越多功劳就越大。现在再派人带五千斤黄金供您使用。”唐雎出发,到了武安,用了不到三千斤黄金,天下的谋士就互相争斗起来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