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92191556       资源大小:649.48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与民族交融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时空框架】【阶段特征】 政治: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南北分裂,北方胡汉战乱频仍,南方相对稳定;政权更替频繁,出现局部统一;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东晋南朝士族门阀成为一大特色,东晋王权专制和中央集权都极大削弱;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民族融合深度广度前所未有,少数民族大力封建化。 经济:北方生产遭到破坏经济倒退,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南北庄园经济都进一步发展,劳动者人身依附加大;北朝时北方经济有所恢复,小农经济有所发展;商业总体衰落,商品经济水平下降 文化:战乱频仍,佛道广泛传播冲击儒学,出现三教合一趋势;南北文化风格迥异,南方清新秀丽北方苍劲豪迈;文化民族融色彩浓厚 总体:国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专制集权总体衰弱;生产破坏南方经济发展;民族大融合;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上为隋唐繁荣奠定基础。【知识梳理】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政权建立:220年, 曹丕 称帝,定都 洛阳 ,国号魏,东汉灭亡。221年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 成都 ,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后定都建业,国号吴。(2)三国相争:魏国 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误区警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2.西晋统治(1)建立和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西晋的灭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 匈奴贵族贵族所灭。(3)少数民族内迁(3-6世纪亚欧民族的迁徙)原因:汉族先进文明吸引;西晋诸王展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概况: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民族内迁影响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北方动乱,经济破坏;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与南朝的更替(1)东晋的兴亡: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东晋灭亡。(2)“南朝”: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为“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2江南的开发(1)原因: 政治: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经济: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 环境:自然环境优越,丰富资源民族: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2)表现:农业方面,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方面,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3)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为南北统一奠定基础;南方经济开发,使我国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影响南方政治,促成南北对抗的局面;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基础;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3.门阀政治(1)权利主体:门阀士族(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个阶层专称。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世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2)形成原因: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政治原因: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3)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4)发展历程:两汉兴起,两晋南北朝顶峰,南北朝中后期遭到沉重打击(孙恩卢循起义、侯景之乱、河阴之变),隋唐时期回光返照(科举制实行有文化上的优势)后衰落。(5)衰落原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末黄巢起义、白马驿之祸),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庶族地主以军功崛起上升。(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历史上把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内迁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统治特点:大部分政权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2淝水之战(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2)时间: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在淝水交战。淝水之战:东晋王朝与十六国中前秦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其君主苻坚统治时期,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先后灭掉前燕、前凉等政权,统一北方,并从东晋手中夺取巴蜀,疆域之广,在十六国中居最。383年,苻坚自恃强盛,不听劝阻,大举进攻东晋。发兵号称百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十月,前秦前锋军队与东晋军队战于寿淝水,东晋以少胜多,击败秦军。由于秦军多系强征北方各族丁壮组成,本无斗志,前锋既败,后军也竞相奔逃,一溃不可收拾,自相践踏及冻饿而死者十之七八,南征遂以惨败告终。战后,被前秦征服的鲜卑等族纷纷起兵,各立旗号,北方重新陷入分裂。(3)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北朝(1)含义:4世纪末到7世纪初,北方先后存在的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5个王朝合称北朝。(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A.十六国后期(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崛起,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B.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C.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措施:A.冯太后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三长制等。【俸禄制】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没有俸禄。使得吏治混乱,贪污严重。俸禄制度规定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各级官吏无权征收;任期按政绩的好坏决定。经过整顿,北魏吏治得到一定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农民安心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均田制】条件:自十六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乱,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北魏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性质:封建国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分给农民的是无主荒地,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作用: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不能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三长制】北魏初期,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坞堡主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宗主往往隐冒户籍,逃避赋役。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的原因:A.平城劣势: 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 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地理上:偏居塞上,交通不便;军事上: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洛阳优势: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条件优越;B.目的: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决定迁都。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灭陈,统一南北。C.影响: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B.核心内容是“汉化”:迁都城;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3)评价积极作用: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消极作用: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4北朝的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灭掉北齐,统一黄河流域。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为“北朝”。5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史论归纳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表现和意义1,民族交融的途径(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差异慢慢缩小。(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族民众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局面,在和平时期,各族民众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时期,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5)战争:各民族政权间的混乱,使其统治地盘不断变化,各族民众也不断混杂,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2,民族交融的表现,内迁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杂居,相互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少数民族接受中原统治方式,逐渐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民族间的交融。(3)影响: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少数民族的封建化(1)概念: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的转化。(2)表现: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史论归纳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近四百年中,战乱频繁,国家分裂,但历史在动荡中前进。(1)民族交融的趋势: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2)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唯物史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局部统一的多次出现,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家国情怀】江南经济开发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建设中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力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单选题】1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民为侨民,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吠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这一现象( )A体现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B推动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说明南方经济有明显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的阶级划分森严。文苑英华记载:“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宋书中又载:“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与之相关的是,当时( )A阶级矛盾不断被激化 B统治阶级内部严重分化C政权长期被门阀把持 D皇权受士族支持而强化3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这样写道:“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可见马端临认为孝文帝改革( )A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B为北魏的分裂灭亡埋下了伏笔C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D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4晋宋(宋:南朝刘宋)以后,英才辈出,他们虽勤劳于国,但非高门大族,终无缘政治权势的中心。这一政治现象( )A适应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B根源于门阀政治的形成C导致了世卿世禄制度的出现 D加强了封建君主的权力5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 B加强了民族交融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取消了士族特权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墓志书写中出现托伪汉族祖先,伪造汉族郡望的现象,同时对记录与汉族的通婚乐此不疲。反之,汉人士族也逐渐热衷于记叙同鲜卑贵族之间的通婚。这说明( )A鲜卑人完全汉化 B北魏的社会繁荣C民族交融加强 D鲜卑人文化进步7下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 B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D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8南朝时,“南郡、夷陵九江、江夏诸郡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施政轻徭薄赋 B北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C江南民族交融的加深 D士族庄园经济集约生产9南北朝时期,不但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统治者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的生活方式趋同 B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C宗法观念被普遍接受 D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10某出版商策划出版一套中国史系列著作。下图时段的标题最可能是( )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中华的分裂和扩大C中华的繁盛与开放 D草原征服者的悲歌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与汉代相比仍然在不断发展,并非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在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畜牧业成分较之前相比大幅增加。这种变化( )A弥补了北人南迁的不利影响 B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C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再次统一12“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文景之治,经济恢复社会稳定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D焚书坑儒,文化专制钳制思想13史学家指出“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原),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A缘于人才因素的均衡 B具备客观的自然条件C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 D是走向统一必要步骤14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时( )A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衡机制C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皇权15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自称汉王,率先起兵反西晋。他为自己辩解说:“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今且可称汉,尊后主,以怀民望,”这反映出当时( )A汉代的制度受到追捧 B西晋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C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 D皇位的宗法传承得到维护16北魏一直盛行公卿集议制,规定每月朔望(初一和十五)两天;中午前公卿自己讨论政事,中午后皇帝与公卿“共议可否”,“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该制度( )A体现了权力制衡 B削弱了中央集权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保障决策合理性17216年,曹操要求内迁的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对其称臣,并将其留于邺城。此后,曹魏又将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居于六郡,各“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这些举措( )A阻断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B加强了对南匈奴的管理C奠定了改土归流的基础 D促进了边地秩序的稳定18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河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是陈朝时期只保有长江以南,甚至还丢掉了四川和别襄,陈朝统治范围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开发 B南北治安环境发生逆转C陈朝政治腐败和军力下降 D陈朝政府准备投降北方19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发展状况:“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其反映了(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经济依赖南方C国家统一趋势 D北方移民局面20我国考古工作者迄今为止已在全国各地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三十余处,有的规模宏大,面积有十余万平方米,江南地区却并未发现一处。据相关资料记载,直到西晋咸宁年间,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人无牛犊”。这可用于佐证,在汉代至西晋时期( )A江南农耕经济较为落后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执行C国家分裂阻碍南北交往 D犁耕技术长期停滞不前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意事项

    本文(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ge****by)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