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92191785
资源大小:35.61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枝枝叶叶的美: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看中国文人审美心理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枝枝叶叶的美: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看中国文人审美心理。(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篇目。基于课标对散文教学的要求,应多关注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基于单元学习任务可概括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赏析景物描写,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基于故都的秋为必读篇目,荷塘月色为自读篇目,并两文有很多可比对的地方,故可采取联读的方式作为课例的一种形式。(二、说学情)授课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散文阅读鉴赏能力,在初读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停留在泛读和浅读的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深入细读,联文比读,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三、说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课前预设以下学习目标,并根据课堂生成适时调整。1.通过文章学习,分析掌握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通过品读散文的景物描写,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四、说教法和学法)通过“阅读初体验”“阅读深体悟”“阅读再提升”等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究、讨论等实践活动中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五、说过程)基于此目标,我这样设计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的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用一段优美的写景文字导入以引出课题,同时活跃气氛。【环节二】阅读初体验:初步感受作品的画面美创设情境:学校文学社将在今年的“读书月”活动中开展“散文名篇”微视频创作大赛,拍摄优美作品的诵读及点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均榜上有名。学习活动一:请根据两篇课文相关内容,选一幅图景作为拍摄的第一背景,你将选择哪幅图景,请简述理由。设计意图:通过任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美景,为下面环节深入体悟蓄势。【环节三】阅读深体悟:深入体悟故都的“清、静、悲凉”和月下荷塘“淡雅、朦胧”的特点学习活动二:请大家再次进入文本,深入体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和月下荷塘“淡雅、宁静”的特点。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征的?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交流时师生、生生点评结合,教师追问助推。交流后,教师补充创作背景。由情景交融引出作家的审美。设计意图: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紧紧落实到文本的研读上,两篇文章的写景很有特色,值得学生在课堂上花力气钻研。老师在过程中渗透“对比法”等研读方法。【环节四】阅读再提升:探究文本的民族审美心理学习活动三:探究郁达夫写出那份“清、静、悲凉”的故都秋景和朱自清写出“优雅宁静”的月下荷塘的深层原因。过渡:把秋写得悲凉是不是郁达夫的独创呢?描写荷塘景色也是否是朱自清的专利?师生先简单回顾写秋写荷的诗文,教师展示准备的两三个例句,学生思考共性,讨论后发言。教师点拨:点评学生发言,鼓励新见解。指出不是个人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引申到不仅仅是“秋”“莲”可以,其余的是不是也可以?此处补充加入林语堂对“闲”的评述。教师小结:伤春悲秋、春华秋实,登高怀远,淡泊宁静,竹之有节、莲之高洁,大团圆结局均已成思维定势,而千年传承下来的思维定式类心理,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名称民族审美心理。作家背后的审美心理绝不是偶然的个人行为,它带有民族性,也就带有普遍性。这样的审美心理下,诞生了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景,也诞生了朱自清笔下“优雅、宁静”的月下荷塘美景,也成就了千千万万的诗文【环节五】课后作业 结合今天所学及课文文本,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段,写一段点评,不少于200字,优秀者推荐给文学社,做微视频宣传语。通过联读的方法,作业的形式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从阅读提升到书面表达,学以致用,方显成效。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同仁的倾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