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清单-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
-
资源ID:92191879
资源大小:312.4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清单-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docx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结构专题线索线索一古代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人口迁移、经济重心的转移,农耕经济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线索二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三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变迁受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并渗透到社会与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土地私有、重农抑商、闭关自守等政策。从唐朝中期到宋元时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考点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经济重心的转移1古代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农业起源)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夏、商、西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生产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经营方式: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耕作方式:牛耕普及生产工具:耦犁、耧车、曲辕犁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魏晋出现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等灌溉工具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经济作物:引进和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2.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魏晋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获得开发唐朝中叶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元朝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深化提升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1)交通贸易: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2)人口分布: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2明清时期农业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1)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与广泛种植,使许多无法种植稻麦的旱地和山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总产量,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食品结构。(2)明朝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和专业经营趋势增强,农业发达地区的地主已不再满足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田地,这对中国的传统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历史概念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寺院僧侣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免税政策,从而形成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经济形式寺院经济。佛教寺院垦殖土地,兼涉商利,从而形成经济实体,大约始于两晋。佛教的广泛传播带来了寺院经济的急剧发展。寺院财产不断地私有化,富有僧人的出现,标志着寺院地主经济的最终形成。考点二古代手工业、商业贸易、交通与城市1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劳作方式: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民营和官营作坊。(2)主要成就冶铸业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时期开始冶铁;战国以后出现大量铁农具;东汉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北宋时用煤作冶炼燃料陶瓷业南北朝时陶瓷业进步,南朝时发明陶瓷工具匣钵;唐宋时期发明陶瓷工具支钉;宋朝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釉里红纺织业汉代发明提花机;元朝使用纺织机2.古代的商业贸易、交通与城市时期概况国内贸易、交通与城市对外贸易、交通与城市先秦商朝出现商人;突破“工商食官”格局;货币广泛流通;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秦汉统一货币、度量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西汉时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隋唐坊市分区制;柜坊、飞钱出现;隋朝开通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唐代的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发展起来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宋元使用“交子”;坊市分区制被打破;商品种类繁多,东京等城市商业发达;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税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元朝时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江南工商业集镇涌现;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帮活跃与兴盛;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商品化程度提高;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朝贡贸易: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深化提升1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古代丝绸之路跨越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了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壮丽篇章。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2全面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表现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市”突破了原先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交易不再受官府的限制,草市更加普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特点纸币开始在贸易中流通城市商业活动突破坊市界限,商业发展获得宽松环境,城市职能转变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推动经济发展租佃关系释放社会活力开明的经济政策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历史概念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期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罗马帝国。具体路线为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香料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考点三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古代经济政策坊市分区制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实行,其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2.宋朝时期社会的四大变化深化提升1两汉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及盛世局面的启示(1)措施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平抑物价。经济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清查户口: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2)启示: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长期坚持行之有效的政策等。2两宋时期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新变化(1)婚姻习俗:择偶标准不像以前看重门第,一是看重金榜题名,二是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2)饮食文化:北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南宋时北人南迁,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宋代普遍喜欢饮酒、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等饮料。(3)服饰演进:宋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基本不受约束。(4)宗教文化信仰:中唐以前在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开始成为全民信仰。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5)文化价值取向:从文人雅趣到市井风情,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社会文化进一步世俗化、大众化。3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概念盐铁官营、坊市分离逐渐被打破“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盐铁专卖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隋唐时期,坊市分离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渐趋松弛,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限制,坊市分离制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的现象已无法禁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