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92191904
资源大小:40.1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古体诗句式、用韵等特点及本文构思之巧。2.结合注释,理解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心理。3.思辨战争,培养珍爱和平、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把握构思之巧。难点:思辨爱国与爱民产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关心民生疾苦、珍爱和平的思想。【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激疑问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吏”,官府中小管或差役。“石壕吏”即石壕村的差役。老师在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这首诗,今天和同学们再次学习,老师从中读出了和以往不一样的东西。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能读得出来?二、朗读诗歌,读出情境 要求: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复述诗歌大意。屏显: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齐读2.听吟诵和跟着吟诵读3.有几句诗中有一些不常见或者古今异义的字,你能根据以往所学或者诗歌具体情境猜测含义吗?(1)老翁逾墙走: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2)吏呼一何怒: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3)妇啼一何苦:苦:凄苦(4)老妪力虽衰:衰:弱(5)如闻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4.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用诗意的语言讲析古诗。(分四组,组员各选一段翻译,然后由组员代表发言)要求:讲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预设1:夜幕降临,疲惫的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家里,正当我们聊着的时候,听到门外一阵急促的拍门声,仔细听,是官吏们在喊,他们又要来捉人了。屋里的老头听到后,在老妇人的帮助下翻墙走了,然后老妇人赶紧出来开门。预设2:(老妇出来开门,却看见几个凶狠的官吏冲进门来,到处搜查。)官吏的吼叫是多么凶狠啊,老妇的啼哭是多么凄苦啊!预设3: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苦命的我啊,本来有三个儿子,可是他们都应征防守邺城去了。你们知道吗?就在前天,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信上说他的两个兄弟刚刚(最近)战死。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你们看,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出出进进却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弱,也请让我跟随你们,就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预设3:夜深了,说话的声音停止了,好像听到了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了,我踏上前行的道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三、再读:发现矛盾,情景再现(一)发现矛盾1梳理了大致的情节,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中有一些反常的地方?请思考。明确:反常一:一般的旅行者往往是未晚先投宿,而诗人却是“暮投”。反常二:诗人投宿之所不是旅店,而是“石壕村”的一户“农家”。反常三:诗人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征兵,而是突袭“捉人”。反常四:突袭“捉人”不是在白天,而是在“黑夜。反常五:老翁的表现“逾墙走”与他的年龄不符。反常六:在古代,无论白天还是夜间,一般都是男子应门见客,文中却是“老妇”出门看。2.从上述的反常中,你读出哪些信息?明确:诗人旅途凄凉、官吏心狠手辣、乡村鸡犬不宁、百姓夜不能寐。3.引出背景资料:资料一:安史之乱: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资料二:古代兵役制度:新唐书·兵志的话:“开元旧例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旧唐书·食货志上的记载:“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明确:战乱背景下,四处征兵,尽管已经年老体衰,还是敌不过被征兵的命运。(二)感受形象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老妇人和她一家人的遭遇,你会用诗中的哪一个字?明确:苦。2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来试着表达:我的生活真是苦!你看(引述诗句,表达感受)预设:(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生离死别,家破人亡)(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辅助学生理解古代 ,以男人为壮劳力,是家庭的顶梁柱。)(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贫寒、年老、应征,痛苦无奈)(她本来可以不去,为何要去?)明确:丧子之痛、贫寒之苦、用心良苦3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体验老妇人的苦情。要求:理解体验老妇人的三苦丧子之痛、贫寒之苦、用心良苦。读出苦的感受。4这首诗主要通过老妪的啼哭诉说表现这家人的苦,但是诗题为什么不叫做石壕妪呢?明确: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明写老妪,却将差役的凶残暗藏在老妪的哭诉中,这正是作者的构思巧妙之处。5面对这样一个悲苦之人、困顿之家,文中的吏怎么样?明确:怒!吏呼一何怒!呼,吆喝,大声喊。怒,粗暴,凶横。6这个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发挥想象,进入情境)预设:A把你们的儿子叫出来,赶快上前线服兵役!B你们家还有什么人?都说出来!C好吧,快跟我走!这三句话刚好和老妇的“苦”一一对应7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完成吏与妇对话的情景。石壕吏:_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_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石壕吏:_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8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确: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这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的一种表现手法,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四、三读:走近诗人,体会伟大襟怀1思考: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没有任何反应。有人说,杜甫既然是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为什么在石壕村投宿的那个夜晚、分别时的天明始终一言不发呢?资料三:杜甫官职杜甫在前一年(公元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注解:司功参军,官名。唐朝时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权力很大的一个官)明确: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义之战。诗人作为唐朝官吏,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胜。但面对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却又不能相助。他就在这样的矛盾与纠结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一言不发,也许是兼有了无声的控诉、安慰与祝福吧。2.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态度的?了解杜甫诗歌的特质。(1)音韵上的沉郁顿挫:圈点勾画诗中的韵脚,关注平仄相连,音韵变换。(韵脚)村、人、看;怒、苦、戍,至、死、矣;人、孙、裙、衰,归、炊;绝、咽、别换韵 4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是诗人客观平静的描述,用平声韵。紧跟着痛切的陈词,老妇人讲述自己家人的悲惨遭遇,哭诉语气强烈不平,用仄声韵。而后,她稍稍平静,是暴风急雨之后萧条冷寂,用平声韵。到最后诗人自己登场,是看到家破人亡、乾坤满疮痍的痛苦悲愤。用仄声韵。屏显:这种平仄相连,变换音韵的方式,叫“沉郁顿挫”。音韵与情感上的沉郁顿挫连在一起,是杜诗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壮阔,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沉郁顿挫”这一杜甫诗歌最为鲜明的特征。沉郁,是就内容而言的,包括题材的严 肃、境界的阔大、感情的悲壮等;顿挫,是就表达而言的,包括结构起承转合、情感的跌宕起伏、音律节奏的变化、艺术手法的蕴藉等。这首诗在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得非常明显。)(2)意象上的“暮夜之悲”: “暮”“夜”的象征意义,唐王朝的衰败腐朽、捉丁的残暴凶狠。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4课后延伸: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中的其他诗歌,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板书设计】石壕吏 杜甫诗眼: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苦难的时代悲苦的人民悲悯的诗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