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如何学好中药学.doc

    • 资源ID:92216464       资源大小:33.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如何学好中药学.doc

    如何学好中药学如何学好中药学中药学要背的知识实在太多太相似了,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记忆时印象可以深刻一点呢?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同学们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怎样学习中药学?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概括,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和主治证。掌握功效还须理解其所具功效含义,例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引火归原即温肾阳使虚火下归于肾,治命门火衰虚阳浮越之证。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与泻肝火,前者包括泻各脏腑之火,含义广,后者是泻火功效的一个方面,含义狭。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毒只可用0.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特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吐的生姜、半夏、竹茹、藿香等。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子与乌头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综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57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中药学的学习方法一、学习中药学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因为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所以,中药学的理论和知识,与中医理论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医理论有寒、热、虚、实等辨证纲领,中药学才有四气、补泻等相应的药性理论。中医学有脏腑经络学说,中药学才有与这一特殊疾病定位方法相适应的归经内容。中医学有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和病理体系,中药学则归纳出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名目繁多的中药功效,也是完全与中医理论的病因、病机对应的。后者的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病机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风气内动等,前者遂以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泻火、化痰、活血、消食、杀虫、滋阴、助阳、养血、益气、行气等一一呼应。根据现行的中医、中药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已经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的系统学习。应当把这些课程中掌握的有关中医理论,融会贯通于中药学的学习之中。例如,在上述两门课程中,我们已经初步明确了表证是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入侵人体时产生的证候,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兼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外邪尚有表入里而内犯之势。表证还有表热证和表寒证等区别,其主要亦有差异。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六经辨证中,太阳为人身的藩篱,主肌表,外邪侵袭,大多从太阳而入。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而成。中医治病,主张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这样就会很自然地认识到:表邪是侵犯人体肌表、口鼻,并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表证则是以发热、恶风寒、头身疼、脉浮为主症的一类证侯,而不致将其误认为是皮肤病或肌表外伤等。再联系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与主治等中药理论,则发散风寒药主治之风寒表证,除表证的共有症状外,还应有发热较轻、恶寒及身痛较重、无汗、脉紧等;风热表证必另有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数等。在性能方面:发散风寒药之药性偏温,发散风热药之药性偏寒;两者均多具辛味;主要归经,或按经络辩证称其归膀胱经;并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至于正气虚而外感表邪之人,应随证配伍扶正之品;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之药。以及该类药忌用于多汗、热病后津液亏耗者的缘由等等,同样可以不言而喻。 又如,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已经认识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弱或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由于阳气不足,无以制阴,阴寒内生,故阳虚证属于虚寒证。又由于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又是最常见、最重要的阳虚证。论其生理功能、肾阳除温煦形体外,尚与肾之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主骨生髓,主纳气等密切相关。在学习补阳药的时候应用以上知识,很容易联想到:补阳药是以温补肾阳为主的一类温补药,各种补阳药物,除能温补肾阳外,还往往兼有益精血、强筋骨、固肾精、温脾止泻、纳气定喘等功效。其主治的肾阳虚证,则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阳痿早泄、宫寒不孕、性功能低下,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脉沉苔白、或五更腹泻,或虚喘久咳等。由于补阳药性偏温燥,易助火伤阴,故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由此可见,牢固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并灵活加以运用,是学好中药学的先决条件。 二、学习中药学必须处理好中药学与各相关课程的关系,抓住重点,循序渐进 为了充分体现中药学及各味药物的完整性和临床实用性,在中药学教材中,必定会涉及到较多的药学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联系的知识,使其在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间起到纽带作用。这些内容中有的是已经先于中药学而学过的,有的是以后才逐渐学习的;有的必须掌握的,有的供参考或查阅的;有的可以在本课程中一次完成的,有的则必须通过方剂学和临床各学科学习,去反复接触、不断深入,不可能在中药学的学习中一蹴而就。只有将这些内容分辨清楚,抓住中药学本学科的重点,很下功夫,牢固掌握。 按照中药学教材的体例,各药名下注明的出处(即最早收载该药的本草著作),是为查找该文献资料提供参考的,一律不需要掌握。在各药的概述部分,因为一味中药往往来源于不同的品种,为了正确表达其名实关系,避免品种混乱,在现代中药学中增加了拉丁名称。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还有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进一步系统学习这一内容,因此不属于本科程介绍的范围;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则只需作常识性了解,基本上是不要求掌握的。其中,只有汉防己与木防己、京大戟与红大戟、川牛膝与怀牛膝、川贝母与浙贝母、南沙参与北沙参等少数临床功用有明显差异的品种,才要求掌握其药材品种与功用的关系。药物的产地和采收,只按总论第二章的内容作原则性的要求,于各药项下,大多可以从略。为了处方选药的准确,各药的炮制,一般应当明确其炮制方法与性能、功用的关系。 药物的应用部分,是初学中药时觉得最为繁杂难记、又最易混淆的内容。其中,各种适应病证的具体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原则等,有的要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去理解、类推和记忆。有的则有待日后在临床学科中学习。为了便于说明药物的应用情况,而列举的有关方剂,则为方剂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药物时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记忆,只宜掌握该药的配伍应用原则和十分特殊的配伍关系。 中药学的内容,不但与其他中医、中药课程相互交叉,而且其自身的课程内容,也前后重复交叉。如各论第一章解表药中,其配伍就涉及后面的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等。而且一味中药又有多种功效,在讲解解表药时,只着重介绍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的含义和各药的配伍应用特点。而对麻黄的平喘、利尿,桂枝的温里通阳,紫苏的行气、止呕,防风的驱风湿、止痉,桑叶的清肺、润燥、清肝明目,菊花的解毒、平肝等等,不可能全面系统地面面俱到。所有这些,就不可能在该章的讲授和学习中一次完成到位,只有通过上述各有关章节的教学以后,反过来再复习比较,才能真正弄清其功效含义和应用规律等,这就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 至于各药最后附列的“备述”,主要收录了历代本草对该药功用有代表性的论述,现代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重要研究结果,都是为读者提供参考的,均不在教学内容之内。 三、学好章(节)概述,是掌握各类药物共性和要点的关键 中药学规划教材是按药物的主要功效进行分类的。其各论中每章(节)的概述部分,是以该类所有药物的功效为核心,而概括出来的共性和要点。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内容,就抓住了各类药物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学习该章(节)各种药物时,就只需比较其差异,了解其个性。这样就避免了相同内容的重复学习和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各具体药物的学习负担,可以收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捷效。 在各论每一章(节)的概述中,都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该类药物的含义。在叙述各类药物的含义时,基本上有一个通用的模式,即:凡以什么为主要作用(或功效),用以治疗什么病证的药物,称为什么药。例如,凡以发散风邪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凡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窍闭神昏证的药物,称为开窍药不过,在泻下药、补虚药等章(节)中,还对其作用加以必要的补充说明,其表述形式虽不尽一致,但其实质仍然是一样的。只要密切联系中医基本理论,各类药物的含义都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功效与主治。概述中介绍的功效与主治,是决定这些药物归类的依据,也是该章(节)所有药物具有的主要功效与主治。记住这些内容,也就掌握了这一类药物重点中的重点。如化湿药物,都具有化湿的功效,皆可用于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食少体倦、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而在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白豆蔻、草果及香薷、石苍朴、木瓜、扁豆等药下,就不必反复记忆这些内容,而着重掌握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差异。 中药的同一种功效和主治病证,大多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名词术语来表述。化湿药的功效,有单言化湿者,有言化湿运脾者,有言化湿和中者其主治证候,有称湿阻中焦者,有称湿邪困脾者,有称湿困脾胃者,有称脾为湿困者同为辛温解表药,有书发汗解表者,有书散汗解表,有书发表散寒者,有书祛风解表者,有书散风寒者初学中药学时很难明白这些术语的内在联系。其实,同一章(节)药物的功效与主治,是可以用一种说法统一表述的。如辛温解表药的功效皆可用“发散风寒”四字目之。在初步明确共性的基础上,再逐步认识各种相似称谓之间的细微差别。这样首先掌握主要功用,然后增记兼有功效;先识其同,后求其异,对于初学中药学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性能特点。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功效相同的药物,一般都具有相同的性、味及归经、升降浮沉趋向等。这些各药一致的性能特点,规律性强,易于记忆。一旦掌握了这部分共性,各类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也就随之明确了。这对于进一步认识章(节)内各药物的性能,同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要学好这一内容,必须将总论中有关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等基本理论灵活运用于各论之中,同时还必须密切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例如:中药的寒热药性,是与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所以,清热药、发散风热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物凉血止血药、清化热痰药、补阴药等,均应为寒凉之性;而温里药、发散风寒药、补阳药等均应为温热之性。根据“辛能散、能行”及辛可表示芳香之气的“五味”理论,则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祛风湿药、化痰药、开窍药、温里药等,一般都具有辛味。又根据血由心所主,并归藏于肝这一中医基础理论,则活血药、凉血药、止血药、补血药等主治血分病证的药物,应主要归心、肝二经。 对于一些性能的规律性不太强的章(节),可以在了解其主要倾向性的基础上,着重记忆其少数例外的药物。如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以偏于温性者居多,不必逐一死记。必须抓住前一类药中之防己、秦艽等,后一类药中之丹参、郁金等少数寒性之品,其药性就比较容易掌握。有的章(节)中各药物的某些性能,还可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如驱虫药的性味,补阴药和收涩药的归经,对其可以再分组归纳总结,或留待各具体药物中处理。如将收涩药分为止汗药、敛肺止咳药、涩肠止泻药、固涩肾精药等,其相应的归经便清楚了。 应当注意,一味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同一章(节)的药物,除有上述共性外,由各药兼有功效的性质和特征概括出来的性能,则相互差别很大,如补虚药一般为甘味,而白术燥湿、天门冬清热而又有苦味,续断行血脉、淫羊藿祛风湿而有辛味,鳖甲软坚散结而有咸味,莲子止泻固精而有涩味。又如解表药皆归肺经,因麻黄兼能利尿,又可归膀胱经;桂枝兼能温心阳、通血脉,又可归心经;紫苏兼能行气宽中,又可归脾(胃)经;菊花兼能明目、平肝,又可归肝经各药性能方面的这些个性差异,则不属于概述介绍的范围,须联系其兼有功效,加以论定。 4.配伍原则。在章(节)概述中介绍的配伍原则,是根据各类药物主要功效的主治病证的病因、证型及症状而总结出来的。入祛风湿药主治风湿痹证,其病因、证型有风、寒、湿、热偏盛及久病入络、正气虚衰的不同,故应分别配伍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活血通络,扶正补虚之药。又如补气药主治肺气虚证和脾气虚证,前者除声音低怯、神疲体倦等外,还常有喘、咳、痰多、自汗等症状,故可配平喘、止咳、化痰、固表止汗之药;后者除肢体倦怠、少气懒言等外,还常有食少、腹胀、便溏或浮肿、失血等症状,则有宜配伍开胃消食、行气、止泻、除湿、止血之药。 初学中药时,往往孤立地硬记教材上的条文,很容易遗忘或发生差错。实际上,教材上的配伍原则只是言其大概,按照上述方法触类旁通,可能与教材内容不尽一致,这是很自然的。只要真正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就可以举一反三,逐渐达到不去死记而完全掌握的境界。 5.使用注意。概述中所强调的使用注意,主要是该类药物共有的病证禁忌。这些内容,是根据其主要功效,并结合中医治则和治法原理而确定的。如发散风寒药具有辛温之性和发汗作用,故风热表证不宜,表虚多汗及热病伤阴等津液不足者忌用或慎用;反之,固表敛汗药又不可用于表邪未解者。祛风湿药、化湿药、温里药、补阳药性多温燥,容易助火伤津,故热证及阴虚证不宜;补阴药则性寒而滋腻,故虚寒、脾溏及湿盛者不宜。 此外,有的使用注意是由该类药的性状特点所决定的。如芳香性的解表药、化湿药不可久煎,或不能入煎剂(如多数开窍药);潜阳药多金石、介壳类质重之品,则宜先煎久煎。了解这些规律,各类药的使用注意自然就掌握了。四.学习具体药物时,只须以功效为核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和记忆 功效既是总结性能的基础,又是指导各药临床应用的依据。所以,功效一项是记述药物的核心内容,也是联系其他项目的纽带,掌握了这一内容,就抓住了学习该药的肯綮。在教学大纲中,不论是要求掌握,还是只要求熟悉和了解的药物,其功效虽有一定的主次之分,但都必须牢牢记住,为重点中的重点。 记忆功效,首先应理解各种功效术语的含义,才能运用自如,避免按图索骥或张冠李戴。从构词特点看,功效术语都是动宾结构之词,其动词使用灵活,变化多端。有时动词不同,含义迥异,如祛风与息风,化湿、燥湿、胜湿与利湿,决不可混用。有时动词改变,其含义又极为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如化瘀、祛瘀、散瘀、消瘀、行瘀、逐瘀、破瘀,化痰、消痰、祛痰、导痰、涤痰、豁痰分别是两种功效效的不同称谓,仅少数用语稍有作用强度等方面的差异,一般可以相互代替。还有一些功效的四个字中,可由一个动宾结构分列为两个动宾结构,或由两个合并为一个,如清热解毒与清解热毒,祛风除湿与祛除风湿,平肝抑阳与平抑肝阳,其含义并无二致。完全拘泥于教材上所用之字词,唯恐一字不符,就很难记住这些功效。若先以一种术语统称,如前述各种辛温解表药的功效先用“发散风寒”四字统之,以后再逐步认识其同中之异,就可达到提纲挈领,先略后详的目的。 比较和记忆同类药物的功效,还不能局限于某一章(节)之内,必须纵向联系,全面了解。如解表药尚有独活、苍术、藿香、神曲、前胡,安神药尚有茯苓、丹参、石菖蒲、人参、麦冬、百合、莲子、五味子等。 其次,要注意有些药物在应用项下还对功效有所补充。如桑叶能凉血止血,牡丹皮能退虚热,荆芥能祛风止痒,苍术能发汗解表、明目等等,一般也应当熟悉。第三,要注意中药功效存在层次性,不能满足于对笼统的功效术语的掌握,应进一步分化,并认识其更具体的功效内容。如石膏之清热泻火,可分化为清气分热、清肺热与清胃热,牡蛎的收敛固涩,可分化为止汗、固精,麦冬之养阴,可分化为养肺阴、养胃阴与养心阴。有的人对石膏能清热泻火等功效可以倒背如流,但应考时对其是否可以清肺热或清胃热等问题,却束手无策。又因为同一收涩之药,其适应的滑脱不禁症状并不一致;同一补阴药,其主治脏腑互有区别。所以,忽视了中药功效的这一特点,不仅考试容易失误,更严重的是临床不能准确用药。 掌握功效以后,再上推性能,下联主治,将此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理解和记忆就比较容易了。在各论各具体药物中,有不少对其性味归经与功效不符难以解释者,但均不属于要求掌握的范围,也不是考查的内容。 应用部分,文字最多,涉及基础和临床的面最广,但只要在统一掌握各类药物共有的主治病证基础上,弄清楚其个性特征和典型配伍,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如全书中十余种发散风寒的药物,都能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紧等症。其中麻黄发汗力较强,又有平喘之功,宜于风寒表实无汗,或风寒感冒而有喘咳者;桂枝辛甘发散,风寒表实与表虚,均可配伍使用;紫苏叶兼能行气宽中,宜于感冒风寒而兼气滞,胸脘满闷不舒者;羌活雄烈而善除肩背之痛,外感风寒而头痛及肩背酸楚疼痛者尤宜;荆芥药性平和,风寒与风热表证都可广泛应用;防风甘缓不峻,药性微温,且能止痛,虽宜于表寒证,但表热证亦可酌情配伍使用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各药的功效。 中药极少单味入药,主要是通过配伍,组成复方使用,熟悉各药的配伍应用,自然也是学习中药学的重要内容。由于这方面的知识在方剂学中还要详细和系统的讲授,所以,在本学科内只要求着重掌握麻黄配桂枝、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半夏配生姜、黄芪配防风、白芍配甘草、黄连配吴茱萸等具有相须、相畏、相杀等典型配伍关系和十分特殊的固定药对,以及随寒热虚实等证性的配伍规律,就基本上达到了这方面的教学要求。其实这部分内容并不繁杂,需要掌握的文字也不太多。五、学会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 要掌握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关键在于掌握药物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属同章节的药物有不同于其他章药物,在药性功效主治上的共同点,而同章节之中的药物,每个药物又有各自自身的特点,所有要对相类似的药物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异同点,如补气药中之人参、黄芪,均为补气要药,具有补益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及其他气虚证的功效,又均能补气生血,补气摄血,治血虚证及气不摄血的出血证。但两者又别,人参能大补元气,治虚脱危证,又能益气生津,益智安神,治津伤口渴,消渴,心悸失眠健忘等。黄芪则能升阳、固表、利水、托疮、生肌,治中气下陷,表虚自汗,水种及疮疡虚证后期久溃不敛等。再则人参与西洋参、党参等诸参均能补气,有各有特点;人参补气力最强,能大补元气益气固脱,补气生津益智安神,党参对一般气虚证可代人参之用,但药力逊,无生津安神,固脱之力;西洋参则药性寒,不若人参党参之性温治之能补气,又能养阴清火生津。不仅同章节的药物要加以比较,还要注意不同章节中的相关药物,如药物基原相关的,生地与熟地,赤芍与白芍,苍术与白术等,还要注意功效主治相类同的药物,如同为安胎药,有行气安胎的紫苏、砂仁;清热安胎的黄芩;补肾安胎的桑寄生、杜仲、川断;止雪安胎的艾叶、苎麻;止血养血安胎的阿胶等。只有前后联系,充分进行归纳分析比较才能学好中药学。 五、药物的毒性,特殊的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 中药以植物药为主,而且以无毒之品居多,这些药的用量幅度变化也较大,所以只须根据总论中提出的药物用量的确定原则,从总体上把握,其具体用量不必一一记忆。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中药的用量都在10g左右;质地过于轻浮或药味过于浓烈者,用量多为6g左右;质重的矿物及介壳药,用量常为30g左右。对于少数有毒药物,如雄黄、朱砂、甘遂、巴豆、马钱子等,不仅要掌握其毒性,对其安全的用量范围,也必须逐味加以记忆,一点不能含糊。至于麝香、冰片、牛黄、熊胆等精细而无毒的名贵药,其用量较小,应该像对待有毒药的用量一样,准确记忆。 中药的给药途径,以作汤剂内服为主。但有的药物或因有特殊气味(如芦荟、穿心莲),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如雷丸、钩藤),或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如朱砂、琥珀)等,而不可入煎剂。或因其他多种原因,有的药物当先煎、包煎、烊化等,均应牢记。 各药的使用注意,有同类药共有的,有某药单独具有的。前者,应在学习概述时一并解决。如芳香化湿药有温燥、挥发之性,故热盛及阴虚证不宜,且不可久煎。但因各药的偏性不一,于教材中有的药下再次特别强调,有的药下则并未重申。对此,不论各药下是否说明,均全部适用,一般不宜久煎。对于后者,如麦芽之授乳期妇女不宜用,地榆之大面积烧烫伤不宜外用等特有的注意事项,则是不容记忆和错记的。 此外,为了帮助记忆,前人有“药性赋”编成歌赋的形式以便背诵,本软件在主要药物之下也附有“药性歌”,可供青年初学者使用。 尽管如此,中药的数量毕竟很多,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还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课后及时复习,在学完一节、一章或一个阶段之后,还必须反复比较、理解和记忆,才能加深印象、融汇贯通,把中药学真正学好。

    注意事项

    本文(如何学好中药学.doc)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