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docx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本文关键词:文化遗产,传承,调研报告,物质,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本文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一、抢救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建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宝,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学问与实践、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本文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一、抢救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建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宝,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学问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爱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旺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定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加,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赐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爱护工程,安排到2022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爱护体系,基本实现爱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看法,确立了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则,对爱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看法。2022年6月,中心宣扬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看法。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通知,确定从2022年起,每年六月的其次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国家设立了由文化部牵头、九个部委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中心。各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和领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省还建立了由59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中心,为爱护工作供应智力支持。为切实摸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2022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安排用3年时间,全面了解和驾驭各地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爱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截至我们调研时,陕西全省已有101个县开展了普查工作,占93.5%,已有1.6万名传承人登记在册。截至2022年5月底,广西14个地级市中桂林、柳州已基本完成普查工作,其他12个市正在进行之中。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体系,是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2022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十个门类共518个项目,涉及75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2022年6月14日,国务院又公布了其次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2022年10月,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与管理暂行方法。在此基础上,全国各省区市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爱护。陕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1项,入选第一批省级名录的有145项,全省10个地市均已建立了名录体系,目前共有市级名录项目395项。该省安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县级名录的建立。广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8项,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名录的有58项,其次批自治区级名录55项已完成公示程序。与此同时,全区14个市已有13个建立了市级名录,共入选289项。全区109个县(市、区)中,已有62个县建立了县级名录,共入选515项。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爱护,是爱护工作的关键环节。2022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1月26日,又公布了其次批551名代表性传承人,这两批传承人涵盖了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爱护工作制度化,文化部又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方法(探讨稿),对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和资助等作出明确规定。一些地方政府也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爱护工作特别重视,不少省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已有3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已评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67人,涵盖8个大类、113个项目。该省文化厅制定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方法,并通过为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发放生活补助、支配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激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广西已有1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评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0名,通过为传承人颁发证书、举办培训班、发放传承资助经费等方法,爱护传承人,对其开展传习活动赐予支持和肯定的保障。二、主动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有方在抢救与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机构不仅坚持正确的爱护原则和爱护理念,而且注意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阅历,初步探究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成效显著的爱护方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而言,应当实施整体性、综合性的爱护方式,其中活态传承是核心,使之与当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就是我们实施爱护的主要原则。除此,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以博物馆的方式或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都是协助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都应以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据自身自然演化规律发展为前提。目前爱护方式主要有:1.活态整体性爱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需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爱护。在今日的时代条件下,要使活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是不太可能的,但在一个局部的特别环境中,实行相应措施,使原生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较长时间,则完全可能。建立民族文化生态爱护区(村),既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设立屏障,又能将民族文化遗产的真实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文化生态爱护是文化遗产爱护的重要内容。建立文化生态爱护区,标记着我国文化遗产爱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活态整体性爱护的新阶段。文化生态爱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历史街区与村镇、传统民居及历史遗迹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依相存,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2022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爱护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爱护区。目前,全国不少地区正在依据当地的地域特点,主动探究开展文化生态爱护区的方式方法。如安徽省和黄山市立足于历史悠久的徽州文化,对徽州文化生态爱护区建设特别重视,正主动将“徽州文化生态爱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爱护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编制了关于建立国家级生态爱护区的报告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中国红水河民族文化生态爱护区规划纲要;四川省制定了羌族文化生态爱护试验区规划纲要。有关国家级文化生态爱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方法(征求看法稿)已由文化部起草完成,正交由社会各界广泛探讨,修改完善后将出台。建立文化生态爱护区是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新尝试,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须要在实践中主动探究、积累阅历。文化部实施的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做法,将有效推动这项工作顺当开展。2.生产性爱护有效爱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爱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依据详细状况,实行不同的爱护方式。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可采纳收入博物馆的方法加以保存;但对于那些仍旧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则可以进行合理开发,以生产性的方式加以爱护,这既有利于它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又能体现其价值。在生产性爱护的实践中,一些地区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竞赛、开展集中宣扬展示活动等,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一些地区有效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已经形成了本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如山东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四川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河北的“吴桥杂技艺术节”等等。本次调研的广西南宁市,主动开发和利用民歌艺术,自11019年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来,壮族民歌就打出了“国际牌”在海内外“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促商”,为南宁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2022年为例,民歌节通过市场运作,仅节庆本身总收入就达近3000万元;节庆期间接待游客48.101万人次,全市宾馆饭店出租率达81.44%,旅游收入32022.63万元;签订投资项目102个,签订内外贸易合同873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促进了国际文化沟通,而且拉动了南宁市经济的发展。3.记录式爱护在全国各省区市统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工作人员运用录音、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记载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声音、表演或技艺、生产过程,获得真实牢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资料库,进而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建立数据库等,以便永久保存,并逐步做到资源共享。如中国艺术探讨院设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河南郑州高校建立了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北京、浙江、湖南等地以口头文学转换成卡通片的方式进行爱护。又如本次调研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筹建“广西民族文化网”网站。南宁市在普查工作中已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5个,实物征集63个,拍摄图片5000余张,制作光碟200余张,录音资料和录像资料均达180个小时,涉及的门类丰富、内容多样。为了保存和利用好这些第一手资料,南宁市依托南宁文化信息网,在全区领先开设了“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专题网页。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打开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项目分布电子地图,并能获得相关的资料信息。在抢救挖掘、记录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很多省区市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编辑成文本,出版了一批相关书籍。如陕西有陕北民歌大全、陕北民俗舞蹈史话、陕北民间舞蹈实录榆林小曲集等,广西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彩调艺术资料大全、刘三姐传世山歌、毛南族民歌、仫佬族风情、平果嘹歌(五集)等。4.博物馆保藏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实物和物质载体,如民间美术中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民间戏曲中的剧本曲谱、乐器、戏服、古戏台等。每一件实物和载体,都是劳动人民才智和创建力的结晶。为了将这些稀有而又宝贵的实物进行分类保藏、展示和探讨,就有必要建立博物馆。如今,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省、市、县大都设立了博物馆,负责本地区文化遗产的保藏、展示、探讨和鉴别。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内,还邀请民间艺术大师或优秀传承人现场献艺。在陕西调研中,我们就参观了多处民俗艺术博物馆或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榆林的星元图书馆参观了榆林剪纸展览;在延安的民间工艺展和民间艺术陈设馆,观赏到了延安地区的剪纸、手绣品、布贴画、年画、糜贴画等;在西安市参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内珍藏着33600余件(套)民俗珍宝,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民用器具、历代名人字画墨宝图照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关中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作、生活、艺术、审美、习俗和风情。三、燃眉之急,爱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也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与传承依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正在快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已渐渐丢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西方强势文化强力扩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更和商业行为的侵蚀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和传承构成了严峻威逼。剪纸、年画、皮影、傩戏等民间艺术随着它们生存环境的变更而日渐式微;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一大批稀有的民间剧种和表演形式正在衰落或被同化;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亡、变异;多数珍希奇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无影无踪;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器物有的正在毁灭,有的已流失海外;过去搜集整理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也急需“再度抢救”。这一切都告知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1.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相识在此次和其他调研中,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抢救与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几年虽然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各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少数地区爱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普查工作尚未全面绽开,工作推动缓慢、滞后。这些问题源于一些部门和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在相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有些人重申报而轻爱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胜利当做目的,当做“政绩”,而胜利之后该做什么,他们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了;有些人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为“软任务”,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认为抓后者能够显示“政绩”,而抓前者则很难有成果,因而工作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还有一些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爱护不过是“一阵风”,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过去,因而得过且过,实行应付看法;如此等等。这对于爱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行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当增加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相识爱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敬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宝,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非物质文化,应当刻不待时地实行有效措施抢救与爱护,使之再现朝气与活力,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神圣职责。2.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爱护工作基础机构和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虽然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均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中心、专家委员会等,但基层组织机构仍很薄弱,相当一部分市县级爱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很多地方尚没有特地工作人员,爱护力气明显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此外,不少工作人员的素养和实力还不能适应爱护工作的须要。要有效、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与传承工作,机构和队伍不行缺少。只有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层层落实,才能使这项工作正常开展;只有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实力的从业人员,爱护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据调查,在从业人员的教化培训方面,有些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如浙江、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都已先后举办两期以上骨干培训班,培训了一批工作骨干,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3.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爱护机制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爱护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重中之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非常脆弱,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普遍“高龄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大部分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不少体弱多病。二是后继乏人。由于很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很少有人情愿学,不少民间艺术大师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如本次调研的国家级爱护项目壮族布洛陀的第七代唯一传承人黄达佳,目前仅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徒弟;环江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也仅存一位老艺人,门下只有一位接班人。三是缺乏基本保障。传承人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长期以来,他们的艺术创建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与回报,生活困难,工作条件艰苦。假如政府不能赐予他们有力的扶持和资助,仅靠“酷爱”维系的创作活动确定是难以许久的。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经费保障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与传承的前提。在调研中,我们所到地区反映剧烈的一个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层县、市,由于缺少专项经费,无法添置必备的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致使普查工作难以进行,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也难以落到实处。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将爱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既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也要吸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还可考虑从与民俗文化有关的经济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与发展基金。目前,一些省、区、市已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资金投入,如浙江省“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支配1500万元的抢救爱护专项资金,每年支配8200万元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充分体现了该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重视。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