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论文3.doc
在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开展步伐中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协调城乡是开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开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在借鉴西方兴旺国家经验根底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开展的对策。 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开展。然而“在传统方案经济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开展时机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关系遭到了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的开展观,统筹城乡开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开展观的集中表达。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开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城乡开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开展,科学开展观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开展的战略选择 。 1984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开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根底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阔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开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开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开展,最终到达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成效 。 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开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一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开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表达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开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阔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根底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拟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给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充裕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效劳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二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阔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开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开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三小城镇的快速开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正确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底;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开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开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开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根底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开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开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开展,对社会经济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表达在: 一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不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忧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二 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开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开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根底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扽公共根底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根底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缺乏,供给不正常,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拟普遍。 四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开展。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因而节约土地应该成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根本前提。而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往往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据有的学者估算,这种城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3倍以上 。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开展。 五管理混乱,改革滞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三、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根本原那么:一是后现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地特点和培育有个性地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2)重视根底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当,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地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环境。4)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5)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 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表达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公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拟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根底设施和社会效劳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根底设施、社会效劳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局部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地调控作用,德国地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三英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英国小城镇建设经验集中表达在几次规划运动中,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建设运动,米尔顿·凯恩斯城建设、中心村的建设等,集中表达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开展中的作用。 纵观各国小城镇建设开展的历程,虽然和做法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重视根底设施建设和社会效劳设施建设;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开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小城镇一般是以某种产品为指导,以某个区域为集散地,通过集群经济辐射周边,带动一方。过去小城镇开展过程中遍地开花的方法实际也并不可取,小城镇规模偏小,特色不明,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的积聚功能和宏观效益,因此开展应该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县城是我国行政序列中的重要一级,地理位置突出,人口相对集中,城市功能根本完备,多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链接城乡的重要要枢纽,其辐射作用尤突出。因此小城镇规划应该以县城龙头,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突破性开展县域经济,同时规划一批重点镇作为区域中心,重点培育和吸引中小企业或相关产业集群的环境,就地消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以城带乡,以城促乡,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开展。2、加大投入。在合理规划的根底上,政府还要加大对县城中心城镇建设的投入。一是加强根底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二是产业布局合理。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开展壮大优势明显、特色明显、市场前景看好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江浙一带依靠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带动小城镇的开展就是非常成功的先例。三是在以市场化的手段开发城镇房地产的同时,加大对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的建设投入,让就近转移的农民居者有其屋,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吸引。四是国家可以结合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以配套工程基金的形式,对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开发进行必要扶持,在投入上适当给予一定倾斜。3、合理引导。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法治经济,政府当然不能对人民群众的自由生产活动设定限制,政府的根本职能是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政策指导,为经济开展效劳。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开展上比拟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励农民工向周边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政策宣传,积极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开展鼓与呼,营造小城镇开展的良好气氛。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加强组织。在城乡之间建好“劳务纽带,通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拓宽农民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四是改善环境。通过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着力开展社会事业,进一步缩小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4、制度保障。国家在宏观政策和制度层面上要对小城镇的开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一是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根底上,着手实施小城镇开发的宏观战略,切实发挥政策推动的巨大效应。二是进一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为农民进入小城镇完全解禁,享受更加灵活的土地和就业政策。三是从解决农民进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各级各地就吸纳农民往小城镇定居和就业以及小城镇的建设和开展以制度形式予以标准化,为其提供切实可靠的制度保障。四是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转由市场调节,社区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为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开展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农民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开展。参考文献1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播送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2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 3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开展J.城市管理,2006(3). 4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J.今日浙江,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