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ppt课件21诗词五首.pptx
-
资源ID:92249804
资源大小:1.95MB
全文页数:71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ppt课件21诗词五首.pptx
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堂 导入诗词五首观刈麦赤壁过零丁洋已亥杂诗山坡羊潼关怀古课堂 导入 观刈麦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4.感受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教学目标课堂 导入作者 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北),一身经历了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年所作讽喻诗中不少篇章,对当时的政治黑暗现象多有揭露,对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多有反映,晚年所作诗文多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写作 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整体 感知刈(y):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覆(f)陇(l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箪(dn)食(sh):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童稚(zh)携壶浆(ji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饷(xi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丁壮:青壮年男子。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ng):地名。新课 讲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但:只。惜:盼望。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秉(b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悬:挎着。敝(b)筐:破篮子。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新课 讲解输税(shu):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梁书张充传:“半顷之地,足以输税,五亩之宅,树以桑府。”我:指作者自己。曾(c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吏(l)禄(l)三百石(d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史记平准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岁晏(y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终日。新课 讲解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新课 讲解翻译:新课 讲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新课 讲解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第二层八句,前四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新课 讲解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 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新课 讲解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层写拾穗,从肖像、语言,突出生活的悲惨。揭示了赋税的繁重。新课 讲解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私:私下里 岁晏:年底。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问题 探究根据诗人对两个形象的描绘,他们的处境各是怎么样的?少忙荷携蒸灼力尽但惜遗穗敝筐输税尽充饥肠农夫农妇悲忙苦本诗歌以描写见长,请问采用了哪些描写?结合诗句点出来。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场景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动作描写: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心理描写:(农夫)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诗人)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品析 语言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诗歌主旨诗词 小结课堂 导入课堂 导入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作者 简介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写作 背景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知识 链接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二字位于赤壁矶头临江悬岩,南距市区38公里。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相传为周瑜所书。知识 链接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体裁:七言绝句押ao韵,韵脚:销,朝,乔。戟(j)销(xio)朝(cho)题材:咏史诗诗歌题材和体裁各是什么?押什么韵?韵脚是?整体 感知赤 壁 杜牧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注释】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将:拿起。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周郎:吴军统帅周瑜。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新课 讲解 大乔小乔两位夫人恐怕都会被锁进铜雀台里。一支断戟沉落在江底,久远岁月也未能将它消蚀,把它磨洗一番,认出是三国时代的兵器。假如东风不曾给予周瑜援助,新课 讲解翻译:问题1:“周郎”是谁?“东风不与周郎便”指什么历史事件?“周郎”指周瑜。“东风”句指赤壁之战时周瑜借东风用火攻大败曹兵。问题 探究问题2:“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铜雀”代表什么?“二乔”代表什么?“铜雀”代表曹操(曹魏)。“二乔”代表东吴的命运。问题 探究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家亡在今朝”好不好?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原句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改句过于直白,缺乏诗意。问题 探究3、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记叙。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问题 探究4.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或是: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处借“东风”的不平。曲折的表达了作者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问题 探究以小见大,言近旨远议论入诗,立意新颖用典,借古讽今写法 指导拓展 延伸 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拓展 延伸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诗词 小结课堂 导入作者 简介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他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坚决不降而被杀。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写作 背景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整体 感知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絮:柳絮。萍:浮萍。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9)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新课 讲解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新课 讲解过 零 丁 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回顾一生国破家亡追忆过去慨叹眼前以死明志深挚沉痛悲愤忧惧激情慷慨丹心垂史映照千古新课 讲解1、品读这首诗,诗句中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际遇?文天祥年轻时经历千辛万苦才考取仕途。正逢国家遭受危难,如此经历了四十余年。人生如雨打的浮萍沉浮不定。想到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内心惶恐难安。孤军奋战、孤立无援,被元军俘虏,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又是多么孤苦痛楚。问题 探究问题 探究2、诗人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厄运?国家从来都是和她的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唇亡齿寒。一个国家遭受灭亡,人民必然遭受苦难。文天祥的遭遇是南宋无数民众命运的缩影。南宋的衰微软弱,妥协退让,国家危在旦夕。作为力主抗元的将领,得不到朝廷的理解支持,孤军奋战,最后成为敌军的俘虏已是必然的结局。问题 探究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国情怀?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表现出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拓展 延伸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爱国诗词 过零丁洋通过对个人身世和国家遭遇的精练叙述,表现作者对国家败局的无奈和对历史浮沉的感慨,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诗词 小结课堂 导入作者 简介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n),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汉族人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龚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古汉语指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己亥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往返九千里,历时八九个月。在此期间,写成了诗歌三百一十五首,结成集子,总称为己亥杂诗。这组诗全用七绝写成,杂述了途中的见闻、感想及往事的回忆等,可以说是他一生生活和思想的总结,是一组独创性的自叙诗。本篇是作者离开北京时写的,诗中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写作 背景离京感怀(1-2):离别的愁绪,回归的喜悦以花自况(3-4):为国效力,为民献身 叙事、抒情 议论已亥杂诗整体 感知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吟鞭:即马鞭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天边落红:落花译文: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新课 讲解新课 讲解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1、诗人是怎样他的离愁的?“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白日斜”,这是由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来,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愁也暗含其中。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问题 探究 2、分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是恰当的自喻。他把辞官归隐的自己比作枝头坠落下来的残花。这种比喻,很富于形象性。二是巧妙的构思。传统的认识一般是落花给人带来伤感,“无可奈何花落去”,或“水流花谢两无情”等。但此诗中把落花比作有情物,而且“化作春泥更护花”,构思别开生面,新颖别致。三是使诗歌立意高远。落花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问题 探究诗词 小结 己亥杂诗通过对因离京而生离愁的描写,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及作为千古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刻领会。课堂 导入作者 简介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写作 背景 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层(前三局),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整体 感知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文体 简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峰峦如聚:形容华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势险要。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水势浩荡,波涛汹涌。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地理形势险要。山河:华山和黄河。表里:内外。表为外。一说指潼关以东为关外,潼关以西为关内,互为表里。西都:指长安。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长安在潼关以西,今天的西安市旧址。踌蹰:犹豫,彷徨。经行处: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经:曾经。行:行宫,行事。宫阙:泛指皇家宫殿。兴:兴盛。兴与亡为互文。亡:衰亡,灭亡。新课 讲解新课 讲解 华山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前有黄河,后有华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遥望长安,惆怅彷徨,在这样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伤心啊!秦代汉朝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如今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与土。朝廷兴盛不息,百姓受苦。朝廷衰亡破败,百姓更受苦。译 文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新课 讲解1、诗人是怎样以寥寥数字点出潼关地势之险要的?峰峦-聚:山峦重重,地势险峻。波涛-怒:波涛汹涌,天然屏障。化静为动 以物拟人,极其传神。山河表里:指华山和黄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问题 探究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3、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当其衰亡时期,都是昏君在位,奸佞当道,终于导致社会动乱,兵连祸结,陷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朝代的兴旺时期,统治者又大举徭役、大兴土木,奴役和盘剥百姓,以供其骄奢淫逸,所以说,“兴、百姓苦。”问题 探究 积累: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拓展 延伸 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封建政权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诗词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