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学案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pdf
鲁科版必修第二册第一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2-第1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2-第1课 时 原 子 结 构.-2-第2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7-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3-第1课时 元素周期律.-13-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16-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23-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3-第2课时 研究同主族元素的性质.-31-第3课时 预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37-微项目 海带提碘与海水提澳一一体验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际应用.-42-第二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46-第1节 化学键与物质构成.-46-第2节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56-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及转化形式.-56-第2课时 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的重要应用一一化学电池.-62-第3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69-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快慢.-69-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75-微项目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一一利用化学反应解决实际问题.-84-第三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86-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86-第1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性质与结构特点.-86-第2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 同分异构现象.-96-第2节从化石燃料中获取有机化合物.-104-第1课时 从天然气、石油和煤中获取燃料 石油裂解与乙烯.-104-第2课时 煤的干僧与苯.-113-第3课时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有机高分子材料.-121-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128-第1课 时 乙 醇.-128-第2课时 乙酸.-135-第3课时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142-微项目 自制米酒一领略我国传统酿造工艺的魅力.-154-第一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 1 课时原子结构S原子核1.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决定原子质量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 子 数=核外电子数。质 量 数(4)=质子数+中子数(加。3.原子构成的表示方法质量数质子数二:X 元素符号如的表示质量数为 名,质子数为区的氧原子。导核素同位素1.核素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相同数目的中子的一类原子。氢元素有气、笊、晁三种核素,分别用粗、引、部表示。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例如;H与世范互为同位素。同位素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一、原子的构成1.离子的质量数是否等于其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提示:是。因为离子是通过得失核外电子形成的,而质量数只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与核外电子数无关。2.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吗?提示:不一定。;H中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不含有中子。1 .原子的相对质量(酚=等 署 心 质 量 数=质子数+中子数。1 22 .原子、离子组成中的数量关系(1)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质量数(4)=质子数+中子数(加。(3)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十离子电荷数。(4)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离子电荷数。知识拓展核力是使核子组成原子核的作用力,属于强相互作用力的一类。原子核中有中子、质子,质子是带正电的,所以质子之间会互相排斥。是非常强大的核力将它们吸引在一起,使它们在非常小的区域形成原子核。核力是短程力,只有在原子核尺度上才显现出来。1.已知+核外有a 个电子,核内有8 个中子,表示R 原子符号正确的是()A.笊B.C,a-a-b+-2-2Kv nD a+1加2-2 KD答 案 c解 析 对于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 =a+2,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且+2 +8,因此R的原子符号为二管R。2 .某元素的一种核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4 含 N 个中子,它与十原子组成 X分子。在a g 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A.f AN+m)m ol B.一加 m olA+m AC.(J 70 m ol D.y AN+而 m olA+m A答 案 A解析规律方法(1)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且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如;H。(2)任何微粒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但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3)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一元素,如Ne和乩0。二、核素1.所有的元素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核素吗?提示:不一定。如钠只有一种核素甯a。2.蓟2与 池是同位素吗?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否相同?0与蓟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吗?提示:IO?与物2不是同位素,同位素是对原子而言的,两种分子不是同位素;与%02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因为的与韵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而物理性质与核素的质量数有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核发生变化,则原子种类发生变化,故韵与韵之间的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1.元素、核素、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2)联系名容 称项箭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本质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名内 就容 称项“-*_1.J兀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决定因素质子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组成元素、结构举例H、C、N 三种元素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石墨与金刚石同位素构成同素异形体 互称123n质质质质d./0t一种单质可由不同的核素构成,一种核素可以构成不同的单质。一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也可以只有一种核素,有多少种核素,就有多少种原子。2.同位素之间的性质(1)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差异。(2)天然存在的某元素的核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核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知识拓展核素(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核素(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用某种元素的某种核素(或原子)的绝对质量与,2C原子绝对质量的得比较而得出的比值。(2)核素(或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其质量数。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域 黑、次三种核素的中子数均为6B.黑、瓮、C的物理性质相同C.汩、/、一均属于氢元素D.:H、1、小的化学性质相同答 案 C解 析 鼠、鼠、黑的质子数均为6,中子数不同,A错误;黑、黑、肥的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B 错误;:H、1、H+的质子数相同,故均属于氢元素,C 正确;:H 具有氧化性、还原性,F T 只有还原性,射只有氧化性,D 错误。4.1913 年汤姆逊(J.J.T h o m s o n)和阿斯通(F.W.A s to n)发现了涸e,当时已经发现了湎e(最早发现的N e 元素的稳定同位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融e 和加e的质量数相同B.和:版e 属于不同的核素C.淤Ie 和微Ie 的性质完全相同D.於Ie 转变为j 版e 是化学变化答 案 B解析 两者的质量数分别为2 2、2 0,A错误;两者的中子数与质量数不同,属于不同的核素,B 正确;两者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质有差异,C 错误;化学反应遵循原子守恒,郃e 转变为淌e 时,原子核发生了变化,故该转化不是化学变化,D 错误。规律方法(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因此划分元素种类的唯一标准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2)“同一类”指质子数相同的各种不同原子,以及各种状态(即游离态或化合态)下的原子或离子,是广义的原子。(3)元素只分种类,不能称个数,只能说某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不能说由几个元素组成。(4)核电荷数相等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因 为“微粒”可能是原子团,如 N H:和N a+的核电荷数均为11。第2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S核外电子排布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具 有“匕阔”的运动空间。(2)运动速率很快。(3)所处位置和运动速率不能同时准确测定。2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电子层序数-二三四五六-七电子层符号跖 K/LgM陋 N()PQ电子能量电子离核一由近及远,电子能量回曲低到高(3)排布规律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是2 2(表示电子层数)。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能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殳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 个)。3 .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一一结构示意图:人们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简明地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情况。如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电子层皿原子核一他 该电子层上的国电子数圜核电核数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r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1.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比如,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氢原子除外,它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原子结构稳定,原子既不容易获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原子较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原子较易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也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2.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均有关系。若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则核电荷数越 大,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近,原子越难失电子而越容易得电子;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原子越容易失电子而越难得电子。3.在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一、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当原子第4层上有电子时,第3层上的电子是否已经排满?提示:不一定。第3层排满时是18个电子,当第3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8个电子,故当第3层排布8个电子后,如果还有电子,就排布在第4层上,例如,钙原子,第1、2、3、4层的电子数分别为2、8、8、2O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当K层或L层为次外层时分别为2个和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32个。2.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得到或失去一定数目的电子形成阴离子或阳离子,原子核不发生改变,只是核外电子(一般是最外层电子)数目发生了改变。因此,简单离子可用离子结逛2 8构示意图表示其核外电子排布,如 M g?十 和 的 结 构 示 意 图 分 别 为 /和(H 7)2 8 8(1)离子结构示意图中,阳离子: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且差值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2)离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一般为8电子稳定结构。知识拓展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1)最外层电子数为1 的原子有H、L i、N a、K o(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 e、B e、M g、C a。(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存在倍数关系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 e、A r0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 倍的原子是C o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 倍的原子是O o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 倍的原子是N e o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 倍的原子有L i、S i。1.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A.某原子K 层上只有一个电子B.某离子M层上和L 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 层的4 倍C.某原子M层上电子数为L 层上电子数的4 倍D.存在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离子答 案 C解析 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个电子,如 K 层最多容纳2 个电子,但可以不排满,如 H,A正确;如 K+),B正确;电子首先占据能量低的电子层,若M 层上有电子则L 层上必有8 个电子,M 层上不可能有3 2 个电子,C 错误;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常为2 或 8,存在核电荷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的离子,如(+8)2 8口 正确。2.根据下列叙述,写出粒子符号并画出相应的结构示意图。(1)A 元素原子的M 层电子数是L 层电子数的一半:(2)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 倍:(3)C元素的+1价离子与N e 原子电子层排布相同:(4)D元 素 原 子 的 一 2 价 离 子 次 外 层 电 子 数 是 最 外 层 电 子 数 的 第)2 须白答 案(l)Si )(3)N a+5,(+8)28解 析(DL层有8 个电子,则M 层有4 个电子,故A 为硅(Si)。(2)当次外层为K层时,最外层电子数为3,是硼(B),;当次外层为L层时,最外层电子数为1.5 X 8 =12,违背了排布规律,故不可能。(3)C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0+1=11,故为钠,故+1价离子是N a+。(4)2 价离子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当次外层为K 层时,其核外而2 8电子排布为2、8,与 N e 电子层排布相同,则其原子的质子数为10-2=8,为氧元素,写出炉-结构示意图即可;当次外层为L 层时,最外层则有32个电子,故不可能。规律方法(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如当M 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18 个电子,而当它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8个电子。(2)电子不一定排满M 层才排N层,如 K和 C a 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分别为(+19)2 8 8 1 2 8 8 2K 力、Ca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你能由钠、镁、钾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推测出三者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吗?提示:从钾到钠再到镁,元素原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实验探究钠、镁、钾与水反应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酚醐钠屋F水钠与水剧烈反应钠 与 冷 水 反 应,反应方程式为2N a +2H/)=2N a()H+H?钠、镁、钾与水的反应酚酣镁与水无现象镁与冷水不反应酚酬匚 口 钾爵水钾与水剧烈反应,钾瞬间熔化并燃烧钾 与 冷 水 反 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H?。2 K O H+H2 f由上述实验可知:钠、镁、钾置换出水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是K N a Mg。知识拓展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理解:”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不同于“金属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指的是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电子的能力;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能体现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3.能说明钠比铝活泼的是()A.最外层电子数钠原子比铝原子少B.相等物质的量的钠和铝分别和盐酸反应,钠产生的气体少C.钠与铝的电子层数相等D.常温下钠能与水剧烈反应,而铝不能答 案D解析 能说明失电子能力NaA l,取决于其失电子难易程度,不决定于其失电子多少。4.下列叙述中能证明A比B的 金 属 性 强 的 是()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C.1 mol A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的H?比1 mol B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的乩多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答 案D解析AX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很多,但最根本的是看其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只有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数越少,金属性才越强BX电子层数的多少不能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CX金属与同浓度的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能说明金属性的强弱,产生氢气的多少与金属性强弱无关DV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说明A比B的金属性强规律方法(1)决定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是元素原子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不是失电子的多少。如镁原子比钠原子失电子数多,但钠原子比镁原子失电子容易,故钠的金属性比镁强。(2)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与元素单质的活泼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变化规律基本相符,但有特例。如非金属性:NP,但活泼性:PN2O再如金属性:SnPbo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1 .原子序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其数值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原子核外的电子数。2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由1递增到&(若K层为最外层,则由1 递增到2)。(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在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囿朗性变化。最高正化合价从十1 到+7 (0 无最高正价、F 无正价),最低负化合价从一4到一1(H、H e 除外)。3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对于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为什么其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提示: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核电荷数越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微粒半径大小主要是由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的。(1)同周期一一“序大径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同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r(N a)r(M g)r(A l)r(S i)r(P)r(S)r(C l)(2)同主族一 一“序大径大”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r(L i)z-(N a)r(K)r(R b)r(C s),r(L i +)r(N a )(I C)r(R b *)r(C s )。(3)同元素同种元素的粒子一一电子数越多,粒子半径越大:r(N a+)r(C l);r(F e3+)r(F e2+)r(F-)r(N a+)力(M g )r(A l3+)o知识拓展(1)氢原子的半径在所有原子半径中最小。(2)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的测量依据与其他原子半径的测量依据不同,数据没有比较的价值。1.下列有关原子序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原子核外的电子数B.简单阳离子的原子序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电荷数C.简单阴离子的原子序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一电荷数D.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一中子数答 案 D解 析 根据原子序数的定义可知,A 正确;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故简单阳离子的原子序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电荷数,B 正确;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故简单阴离子的原子序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一电荷数,C正确;原子序数=质子数=质量数一中子数,D 错误。2.已知1 2 0 号元素的离子#+、/B+、X T、J r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AB ODB.离子半径:C2-D-B+A2+C.原子序数:dcba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AB D C答 案 B解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B+、X T、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根据离子电荷的多少及正负,推知原子电子层数:A=B C=D,原子序数:abd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B A C C =D,所以原子半径:BAODo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推知离子半径C?-D-B+A2+综上可知只有B正确。规律方法微粒半径比较要三看:首先看层,层少半径小;同层看核,核大半径小;同核看价,价高半径小。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分析1 18号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差是6、4、2时分别是什么元素?提示:最高正化合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0、F 除外),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8。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差是6、4、2 时分别对应的元素为Cl、S、N和P 元素。1.元素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主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正价+1-+7,负价一4一-1)。(2)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0、F 除外)。(3)非金属元素:最低负化合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8田、稀有气体除外)。(4)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氢元素是2,稀有气体、0、F 除外)。2.一些典型元素的化合价 H元素的化合价有+1、-1、0 价。如HQ、NaH、H2O(2)F元素、0 元素没有正价。(3)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非金属元素既有正价,又有负价(F、0 除外)。(4)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族序数)为奇数,则变价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一系列的奇数,如:C1有一1、+1、+3、+5、+7;N有一3、+1、+3、+5,但还有+2、+4。(5)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族序数)为偶数,则变价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一系列的偶数,如:S有一2、+4、+6;C有一4、+2、+4o(6)多数非金属有变价,如。元素常见化合价为一2、一1、0 价。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1)除原子半径和元素的化合价以外,元素的其他性质,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等也呈现周期性变化。(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3.某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4B.5C.6D.7答 案Cx+y=4解析 设该元素的最高正价为x,最低负价为y,则,o,解 得x.x+y=8=6,尸 一2,因此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4 .某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X O3,则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A.H X B.H2Xc.X H:!D.X H.答 案D解 析x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 O3,则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4,说 明X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最低负化合价为一4,形成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X H,O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周期律排成的,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2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关于某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等信息。如图:I-原子序数26 Fe-元素网符号铁-元素圆名称3d64s255.85 -相对原子质量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1)周期(四长三短)-1周期,共 噬 种元素f 2周期,共 知 种元素f 3 周期,共 奥 种元素f 4 周期,共皿种元素f 5周期,共1 8 种元素 6周期,共酗种元素f 7 周期,共圆3 2 种元素短周期周期 A l结论失电子能力:干钠 镁 铝(2)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比较1钠镁铝氢氧化强碱强碱两性氢氧化物物比较碱性逐渐幽减弱结论失电子能力:取钠 镁 铝(3)氢氧化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表现出两性。其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A l (O H)3+3 H+=A 1 +3 H 2 O、A 1(0 H)3+0 H-=A 1(0 H)J-O2.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比较(1)单质与H?化合的难易程度为SiPSCl2o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顺序为SiHlPH3H2S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依次匾1增强失电子能力依次应 减弱得电子能力依次胭增强元素原子一、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判断1.元素原子得(失)电子数目越多,得(失)电子能力越强吗?提示: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只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2.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否有关?提示: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关系,因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导致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1.同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同周期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第3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可总结出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如下表:项目同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由 1 递增至7(第 1 周期除外)主要化合价一般情况下,最高化合价由+1 递增到+7(0、F除外),最低化合价由-4递增到一1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金属性逐渐减弱知识拓展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靠前,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2)同一周期的金属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3)金属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时,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4)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较活泼金属(失电子能力强)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1 .下列比较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方法或依据正确的是()A.根据金属失电子的多少来确定,失电子较多的金属性较强B.用N a 来置换M g Ck 溶液中的M g,来验证N a 的金属性强于M gC.根据M g 不与N a O H 溶液反应而A 1 能与N a O H 溶液反应,说明金属性:A l M gD.根据碱性:N a O H M g(O H)2 A l(O H)3,可说明钠、镁、铝金属性依次减弱答 案 D解 析 A项应该根据金属失电子的难易来决定,易失电子的金属性较强,不正确;B 项中钠首先要跟M g Ch 溶液中的水反应,不能置换出M g,不正确;C 项判断依据错误;D 正确。2 .有三种金属元素A、B、C,在相同条件下,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比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A 可以从C 的盐溶液中置换出C o 则这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A.A B C B.B A CC.B O A D.O B A答 案 B解析 根据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及题意可知,由于B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比A的强,所以元素B的金属性比A的强;由于A可以从C 的盐溶液中置换出C,所以A的金属性比C的强,故选B。规律方法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可根据金属与水、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等多个角度判断,注意把握比较的角度,结合常见物质的性质解答。二、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反应的条件越难,生成相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提示:不对。非金属元素单质与不反应的条件越易,生成相应的氢化物才越稳定。2.由H2soi的酸性大于HC10的酸性,可推断S的非金属性大于C1的非金属性?提示:不对。因为HC10不是C1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无法判断两者的非金属性强弱。1.同周期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至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2.探究硅、磷、硫、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元素SiPS、Cl单质与H2高温时生成 磷蒸气与H2加热时易光照或点燃化合的难易少量SiH4反应生成PH3生 成H2s时生成HC1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很不稳定不稳定较稳定稳定最高价氧化物Si()2P2O5S()3C12O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及其酸性H2S i()3酸性很弱H3P()4中强酸H2 s()强酸H C 1()4酸性比 H2S O4的强结论Si P S C1单 质 与 H2反应越来越容易,气态氢化物越来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的S i、p、s、c i 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知识拓展一、元素原子得到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1)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不包括稀有气体)。(2)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3)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得电子能力越强;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得电子能力越强。(4)不同的非金属单质M和 N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若 M能置换出N,则得电子能力M NO二、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铝1 .存在:铝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2 .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质软,密度小,导电性仅次于金、银和铜。3 .化学性质(1)与酸反应:2 A 1+6 H C 1=2 A 1 C 13+3 H21 0(2)与碱溶液反应:2 A l +2 N a O H+6 H 2 0=2 N a A l(0 H)/+3 H 2 t。(3)与非金属反应:4 A 1 +3 0?直燃2 A U)3。(4)铝热反应:2 A 1+F e 2。:,垂迅2 F e+A L 0 3。4 .合金及其制品(1)形成:铝中加入其他元素(如铜、镁、硅、锌、锂等)熔合而形成铝合金。(2)性能:密度小、强度高、塑性好、易于成型、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二)铝的重要化合物1.氧化铝(AI2O3)两性氧化物(1)物理性质氧化铝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2)化学性质A L Q,属于两性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 l203+6 H+=2 A l3+3 H20,A 12O3+2 O H-+3 H2O=2 A 1 (O H)2.氢氧化铝 A 1(O H)3 一一两性氢氧化物(1)物理性质:氢氧化铝是难溶于水的白色胶状固体。(2)化学性质A l(O H):,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 l (O H)3+3 H+=Ar+3 H2O,A l (0 H)3+0 H-=E A l (O H)制备可以通过可溶性铝盐与碱反应制得,如A 1 C L溶液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 l:i+3 N H3 H20=A l(0 H)3!+3 N H:。(三)铝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Na|Al()H)4(四)有关铝及其化合物图像问题的判断及计算操作可 溶 性 铝 盐 溶 液 中 逐滴加 入NaOH溶 液 至过量四 羟 基 合 铝 酸 盐 溶 液 中逐 滴 加 稀 盐 酸 至 过 量现象立 即 产 生 白 色 沉 淀 f渐多最多渐少-消失立 即 产 生 白 色 沉 淀 f 渐多-最 多 渐 少 f 消失3 .下列关于元素性质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S、C 1 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B.N a、M g 的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C.0、F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D.S i、P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增强答 案 B解析 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 S、C 1 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 A正确;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则N a、M g 的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故 B 错误;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则0、F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故C 正确;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则 S i、P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增强,故D正确。4 .向一定量的下列物质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这种物质是()A.M g S O i B.N a A l (O H).,C.A 1 C 13 D.F eC l a答 案 C解 析 A l C k 与 N aO H 反应先生成A l (O H 沉淀,继续加入N aO H,A l (0 H)3 溶解生成 N a A l (O H)J o规律方法(1)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无法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如不能用酸性HC10(H2c说明非金属性ClCo(2)原子在反应中获得电子数目的多少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无关。如不能用C1在反应中得到1个电子,S在反应中得到2个电子,说明非金属性SC1。(3)无氧酸的酸性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无必然联系。如不能用酸性HC1H2s说明非金属性CDS。第2课时 研究同主族元素的性质1.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原子的最外电子层都有二个电子;最高正价除F外均显+7价,最低负价为一 1价;气态氢化物的通式为丑(X表示卤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通式为HX0(F除外),且都具有很强的酸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它们的单质常做氧化剂。(2)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性2.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结构及性质规律原子半径F Cl Br I原子半径逐渐匝1增大单质的氧化性F2。2 B12 1 2氧化性逐渐画减弱阴离子的还原性F-C Br 一 I 一还原性逐渐画 增 强,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F2 B.与H2化合越来越既难氢化物的稳定性HF HQ HBr HI稳定性逐渐应 减 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C1()4 HBr()4 HI()4酸性逐渐减弱(1)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原子的最外电子层都有L 个电子;最高化合价均为土L 价;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单质都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碱性。(2)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性结构及性质规律原子半径Li Na K Rb Cs.原子半径逐渐既增大单质的还原性Li Na K Rb Cs单质还原性逐渐回增强与 水、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与HZ()B r I,所以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按F z、C k、B n、L的顺序由易变难,D 错误。2 .有关卤族元素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沸点:F2 I2 B.酸性:H C 1 04 H B r04C.氧化性:I2 C 12 D.非金属性:B r F答 案 B解析 从 F到 I,卤素单质的沸点逐渐升高,A错误;从 F到 I,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F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B 正确,C、D 错误。规律方法(1)F 无含氧酸,因为F 无正价,H C l O i 是酸性最强的含氧酸。(2)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从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二、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1 .元素周期表中I A族元素全部是碱金属元素吗?提示:I A族元素除H外均属于碱金属元素。2 .将钾投入到氯化钠或硫酸铜溶液中能否置换出钠或铜?提示:不能。钾很活泼,会与溶液中的水反应。1 .碱金属物理性质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碱金属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钾反常),熔、沸点逐渐降低。2 .碱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碱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生成的氧化物越来越复杂;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L i与O?反应可生成L i。N a与0?反应可生成N a20 N a202,而K与0?反应可生 成KO?等。K与H Q反应会发生轻微爆炸,而R b和Cs遇水发生剧烈爆炸。L i O H微溶,其他碱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为易溶于水的强碱。知识拓展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通式:2 R+2 H20=2 R 0 H+H2 t (R代表碱金属单质)。(2)钾与钠均保存在煤油中,锂一般保存在石蜡中。3 .下列关于锂、钠、钾、钠、钠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C s O H单质熔点最高的是钠其单质与&反应均可得到多种氧化物其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均 要保存在煤油中其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增强其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增强A.B.C.D.答 案C解析 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L i、N a、K、R b、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为CsO H,正确;单质熔点最高的为L i,错误;L i与0 z反应时只生成L i z O,错误;K的密度小于N a的密度,反常,L i的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常保存在石蜡中,错误;由 于L i、N a、K、R b、C s的金属性依次增强,故其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增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减弱,正确,错误。4.有关碱金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均为I A 族元素,最外层均有1 个电子B.单质的还原性:L i N a K R b CsC.碱性:L i O H N a O H KO H R b O H CsO HD.从L i 到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