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一)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doc
单元评估检测(一)(第一章)(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5题为单选题,68题为多选题)1.光电门在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图中,气垫导轨上有两个滑块,滑块上面固定一遮光条,光电计时器可以记录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s,用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D.增大滑块的质量,以减小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解析】选A。本题中利用平均速度等效替代瞬时速度,故只能尽量减小计算平均速度的位移,即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才能使越接近于瞬时速度,选项A正确,B、C、D错误。2.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5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10 s 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A.50 mB.56.25 mC.75 mD.150 m【解析】选B。由v=at可知汽车经过7.5 s速度减小到零,所以10 s时速度已经减小到零,所以位移为=56.25 m,选项B正确。3.近年来学校都非常重视足球。在某学校举行了颠球比赛,小明在颠球过程中脚部几乎不动,如图所示,图示时刻足球恰好运动到最高点,估算足球刚被颠起时的初速度大小最接近的是()A.6 m/sB.3 m/sC.1 m/sD.0.5 m/s【解题指导】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1)足球被颠起后做竖直上抛运动,把竖直上抛运动看作反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2)通过图片估测足球上升的高度与人身高的关系。【解析】选B。由图可知,足球上升到的高度略小于人的高度的一半,大约有0.7 m,人的脚的上表面距离地面的高度约0.15 m;足球被颠起后做竖直上抛运动,设初速度为v,上升的高度为h,则:v2=2gh,所以v= m/s3.3 m/s,可知在四个选项中,最接近的是B选项,选项B正确,A、C、D错误。4.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其s-t图象中,图线c是一条s=0.4t2的抛物线。有关这三个物体在05 s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c物体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C.t=5 s时,a物体与c物体相距10 mD.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相同【解析】选C。位移时间图象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知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看出a、b两图线的斜率大小相等、正负相反,说明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速率相同,选项A、D错误;图线c是一条s=0.4t2的抛物线,结合s=v0t+at2可知,c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0.8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选项B错误;根据图象可知, t=5 s时,a物体与c物体相距10 m,选项C正确。【加固训练】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其中a是一条顶点坐标为(0,10)的抛物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B.物体c的速度越来越大C.物体a的加速度为0.4 m/s2D.在05 s内,a、b两个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大【解析】选D。位移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知b、c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看出b、c两图线的斜率大小相等、正负相反,说明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速度不同,选项A错误;位移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c图线的斜率不变,说明物体c的速度不变,选项B错误;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v0t+at2,可见,s-t图象是抛物线,所以物体a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05 s内a通过的位移为s=20 m-10 m=10 m,将t=5 s,s=10 m代入s=at2,解得a=0.8 m/s2,选项C错误;t=0时刻a、b从同一位置出发开始运动,a物体沿正方向运动,b物体沿负方向运动,在05 s内,a、b两个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大,选项D正确。5.一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然后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下列速度v和位移s的关系图象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解析】选A。一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应的速度位移公式为v2-0=2a加s加,对应图象为抛物线,之后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有v2-=-2a减s减,得到v2=-2a减s减,其中vm为最大速度,比对图象知,选项A正确。【加固训练】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t=0时物体的速度为1 m/s,以此时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1 s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t=1 s时物体的速度为3 m/sC.t=1 s时物体开始反向运动D.t=3 s时物体离出发点最远【解析】选D。由图可知,01 s内加速度均匀增加,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选项A错误;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量,则1 s内速度变化量v=×2×1 m/s=1 m/s,由于初速度v0=1 m/s,故1 s末的速度为2 m/s,选项B错误;01 s内物体沿正向加速运动,1 s末后加速度反向,物体将沿原方向做减速运动,选项C错误;03 s内速度的变化量v=(×2×1-1×2) m/s=-1 m/s,则3 s末物体的速度为0,03 s内物体一直沿正方向运动,3 s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选项D正确。6.物体从A点由静止出发,先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某速度v后,立即以加速度a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B点速度恰好减为零,所用总时间为t。若物体以速度v0匀速通过AB之间,所用时间也为t,则下列表达正确的是()A.v=2v0B.+=C.-=D.+=【解析】选A、B。由运动学公式有s=v0t=t1+t2=(t1+t2)=t ,解得v=2v0,选项A正确;由t1=,t2= 得, t=+ ,即+= ,选项B正确,C、D错误。7.(2020·太原模拟)物体从离地面100 m的空中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且g取10 m/s2,如果把100 m由上至下分成5段,第一种分法是经过每段的时间相等,第二段的下落高度为h。第二种分法是每段的距离相等,经过第二段的时间为t,则()A.物体即将着地时的速度为20 m/sB.t=0.83 sC.物体下落的总时间为10 sD.h=75 m【解析】选A、B。物体下落的总时间为t总= s=2 s,物体落地时的速度为v=gt总=20 m/s,每一段的时间为t= s。第一种分法,第二段下落的高度为h=g(2t)2-gt2=12 m,选项C、D错误,A正确;第二种分法:每一段的位移为h=20 m,前2段所需时间为t= s=2 s,第一段的时间为t1= s=2 s,故经历的时间为: t=t-t10.83 s,选项B正确。8.甲、乙两个质点从同一位置开始做直线运动,v-t图象如图所示,两质点在t2时刻相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刻两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反B.相遇前两质点一定在t1时刻相距最远C.t1t2时间内,一定有某一时刻两质点的加速度相同D.t2时刻,甲刚好从后面追上乙【解析】选B、C。t1时刻两质点的速度均为正,运动方向相同,选项A错误;运动后,甲在前、乙在后,两者间的距离越来越大,t1时刻两质点速度相等,两者相距最远,选项B正确;t1t2时间内,甲图象上有一点的切线与乙的图象平行,即一定有某一时刻两质点的加速度相同,选项C正确;由于相遇前甲一直在前,因此,t2时刻,乙刚好从后面追上甲,选项D错误。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9.(6分)某同学利用光电传感器设计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器材有铁架台、光电计时器、小钢球等。铁架台上端固定一个电磁铁,通电时,小钢球被吸在电磁铁上,断电时,小钢球自由下落。(1)先将光电门固定在A处,光电计时器记录下小钢球经过光电门的时间t0,量出小钢球释放点距A的距离为h0,测出小钢球的直径d(d远小于 h0)。则小钢球运动到光电门处的瞬时速度v=_,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_。(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2)若某次实验时光电计时器记录下小钢球经过光电门的时间为0.5t0,请你判断此时光电门距A处的距离h=_。(用(1)中所给字母表示) (3)由于直尺的长度限制,该同学改测光电门位置与其正上方固定点P(图中未画出)之间的距离h,并记录小钢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移动光电门在竖直杆上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图象,已知图象斜率为k,纵截距为b,根据图象可知重力加速度g=_。 【解析】(1)小钢球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根据v2=2gh,解得g=。(2)若某次实验时光电门计时器记录下小钢球经过光电门的时间为0.5t0,则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根据v2=2gh得,下落的高度变为原来的4倍,因为第一次固定在A处,第二次求的是光电门与A的距离为h=3h0。(3)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2gh=()2-,解得=+,解得g=。答案:(1)(2)3h0(3)【加固训练】(2018·全国卷) 甲、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实验步骤如下:(1)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的木尺上端,让木尺自然下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位置恰好处于L刻度处,但未碰到尺),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子。(2)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突然松手,尺子下落;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乙的反应时间为_(用L、L1和g表示)。 (3)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 m/s2,L=30.0 cm,L1=10.4 cm。乙的反应时间为_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写出一条能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 _。 【解析】(2)直尺释放之后做自由落体运动,由h=gt2得t=(3)将数据代入上式得t=0.20 s(4)多次测量,直尺尽可能保持竖直方向的运动,乙手指尽量靠近直尺但不能接触等。答案:(2) (3)0.20(4)多次测量,直尺尽可能保持竖直方向的运动,乙手指尽量靠近直尺但不能接触(写出任意一条即可)10.(9分)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如图是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0 s。(1)估算各点的瞬时速度,vB=_m/s,vC=_m/s,vD=_m/s,vE=_m/s。 (2)在如图所示坐标中作出小车的v-t图象,并根据图线求出a=_m/s2。 (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是_m/s,该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 _。 【解析】(1)打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vB= m/s=1.38 m/s,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等于BD段的平均速度:vC= m/s=2.64 m/s,打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D= m/s=3.90 m/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vD=,因此有:vE=2vD-vC=2×3.90 m/s-2.64 m/s=5.16 m/s(2)由上述数据作出小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斜率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 m/s2=12.6 m/s2。(3)由图象可知,图象与纵轴交点速度为0.12 m/s,其物理意义为0时刻的速度,即计数点A对应的速度。答案:(1)1.382.643.905.16(2)图象见解析12.6(3)0.12计数点A对应的速度三、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37分,需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11.(15分)由于私家车的数量剧增,堵车已成为现代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发展。如图甲所示,在某平直公路的十字路口,红灯拦停了许多列汽车,拦停的汽车排成笔直的一列。为了使研究的问题简化,假设某一列的第一辆汽车的前端刚好与路口停止线平齐,汽车长均为l=4.4 m,前面汽车的尾部与相邻的后一辆汽车的前端距离均为d1=2.0 m,如图乙所示。为了安全,前面汽车的尾部与相邻的后一辆汽车的前端距离至少为d2=6.0 m时,相邻的后一辆汽车才能开动,若汽车都以a=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绿灯亮起的瞬间,第一辆汽车立即开动,忽略人的反应时间。求:(1)第11辆汽车前端刚到达停止线时的速度大小v;(2)从绿灯刚亮起到第11辆汽车前端与停止线平齐所需最短时间t。【解析】(1)第11辆汽车前端与停止线的距离s1=10(l+d1)=64 m由v2=2as1得v=16 m/s(2)设后一辆汽车刚开动时,前一辆汽车至少已行驶的时间为t1,则后一辆汽车刚开动时,前一辆汽车至少行驶的距离s2=d2-d1=4.0 m由s2=a得t1=2 s从绿灯刚亮起到第11辆汽车刚开动至少需要的时间t2=10t1=20 s从第11辆汽车刚开动到前端与停止线平齐所需时间t3=8 s从绿灯刚亮起到第11辆汽车前端与停止线平齐所需最短时间t=t2+t3解得t=28 s答案:(1)16 m/s(2)28 s【总结提升】巧解多过程问题(1)先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在草图上标上已知量,注意不同阶段的运动特点,找出转折点的速度,这是联系前后阶段的“桥梁”。(2)确定各阶段的速度、加速度及时间关系,最后选择公式计算。12.(22分)(2019·和平区模拟)汽车启动的快慢和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是衡量汽车性能的指标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指标。汽车启动的快慢用车的速度从0到108 km/h的加速时间来表示,这个时间越短, 汽车启动的加速度就越大。表中列出了两种汽车的性能指标(表中把108 km/h换算成30 m/s)。现在,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车头向着同一个方向,乙车在前,甲车在后, 两车相距85 m,甲车先启动,经过一段时间t0乙车再启动。若两车从速度为0到最大速度的时间内都做如表中所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乙车开出8 s时两车相遇,求:启动的快慢/s(030 m/s的加速时间)最大速度/m·s-1甲车1240乙车650(1)甲车启动的加速度 a1,乙车启动的加速度 a2。(2)t0应该满足的条件是什么?(3)在此条件下,两车相遇时甲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解析】(1)甲、乙启动的最大加速度为:a1= m/s2=2.5 m/s2a2= m/s2=5 m/s2(2)加速到最大速度需要的时间:t甲m= s=16 s,t乙m= s=10 s相遇时乙行驶的距离为:s乙=a2t2=×5×82 m=160 m甲加速阶段行驶的最大距离为:s甲m=a1=×2.5×162 m=320 m因为s乙+85<s甲m,则甲、乙在加速阶段相遇,由a1(t0+8)2=a2t2+85即×2.5×(t0+8)2=×5×82+85解得:t0=6 s(3)两车相遇时甲车行驶的路程为:s甲=a1(t0+8)2=×2.5×(6+8)2 m=245 m答案:(1)2.5 m/s25 m/s2(2)6 s(3)245 m【加固训练】A、B两辆玩具小汽车在相互靠近的两条平直的轨道上同向匀速行驶,初速度分别为vA=6 m/s、vB=2 m/s,当A车在B车后面s=3.5 m 时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aA=1 m/s2刹车并停止运动,求:(1)A车超过B车后,保持在B车前方的时间。(2)A车超过B车后领先B车的最大距离。(3)若A车刹车时,B车同时开始加速,加速度aB=2 m/s2,但B车的最大速度只有vm=4 m/s,通过计算说明A车能否追上B车?【解析】(1)设A车用时t追上B车,对A车,sA=vAt-aAt2,对B车,sB=vBt,相遇时有:sA=sB+s,解得:t1=1 s,t2=7 s(不合题意,舍去);设从开始到A车被B车追上用时为t3,则有:vBt3=-s,得:t3=7.25 s,所以有:t=t3-t1,解得:t=6.25 s;(2)设当A车与B车速度相等用时为t4,则有:vA-aAt4=vB,t4=4 s,则此过程中A车位移为:sA=vAt4-aA,B车位移为:sB=vBt4,故A、B最大间距为:s=sA-s-sB,解得:s=4.5 m;(3)设从A车刹车开始用时t5 两车速度相等,B车加速至最大速度用时t6,匀速时间为t5-t6,从A车开始刹车至两车速度相等过程中,vA-aAt5=vm且vm=vB+aBt6,解得:t5=2 s,t6=1 s;对A车,sA=vAt5-aA,sA=10 m,对B车,sB=+vm(t5-t6),sB=7 m,此时有sB+s=10.5 m>sA=10 m,A车不能追上B车。答案:(1)6.25 s(2)4.5 m(3)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