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文言文阅读(一).pdf
第6篇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七下)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初,权谓吕蒙曰:“卿(qT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6)!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怎么能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写鲁肃赞吕蒙,结友而别。【文学常识】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 共1362年间的史事。2.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章主旨】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认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人物形象】1.孙权:有远见,现身说法,劝说有方。2.吕蒙:知错就改,学有所成。3.鲁肃:谦虚,敬才爱才。【写作特色】1.言简意丰的语言描写。2.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现实意义】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2.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检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孤岂欲卿治经为修主邪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一种学位但当涉猎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见彳丰事耳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见往事耳耳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耳朵即里刮目相待更古义:重新今义:程度副词,更加,越发3.一词多义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卿今m涂掌事(动词,掌控、掌管)见无往事耳(了解)大兄何多事之晚乎(知晓)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用,可译为“认为”)乃 蒙 乃 始 就 学(于是,就)二、重点句子1.特殊句式(1)省略句与蒙论议(省略了主语“鲁肃”)(2)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短语后置,即“蒙以军中多务辞”)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三、内容探究1.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P23 课后习题二”)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 其“结友”。2.试分析文章中孙权、吕蒙和鲁肃的人物形象。孙权:有远见,懂得帮助部下提高能力。吕蒙: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知道不足就立刻改正。鲁肃:嫌虚,并不因吕蒙过去不懂得学习而以同一眼光再去看待现在的他。【甲】孙权劝学(文略)【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人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 每 叹 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北史傅永列传)【注释】让:责备。露布:公开的文告。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卿今当涂掌事 木兰当户织B.蒙乃始就学 久而乃和C.寻复南奔 寻病终D.有友人与之书顶不能答温故而知新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节选自 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C.【甲】文 中“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乙】文 中“帝”指皇帝。D.【甲】文 的“与蒙论议”与【乙】文 的“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的劝说下,吕 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B.【乙】文中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C.【甲】【乙】两文中的吕蒙与傅永都是武将,都能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D.【甲】【乙】两文中的吕蒙与傅永取得惊人的长进的原因是他们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刻苦学习。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学官吗?(2)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他(傅永)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第7篇 卖 油 翁 北宋 欧阳修(七下)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Tn)。尝射于家圃(pCi),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i)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侬0之。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写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及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都没有离开。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中了八九支,县是对此微微点头(略微表示赘许)。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无他,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手熟尔。”康肃忿(f6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zhu6)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谈有别的(奥妙),另是 手 法 装 艺 瓢 练 寞 亍 赢咨(听后)气硬地说:“你恁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脸)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摹出一不前土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滴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高超技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 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续表【人物形象】1.陈尧咨:傲慢无礼,狂妄自大。2.卖油翁:技艺高超,不卑不亢,沉着淡然。【写作特色】1.言简意丰,富有哲理。2.运用神态、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心理。【成语】熟能生巧【现实意义】告诫人们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或“术业有专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有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满。【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但手熟尔(“尔”同“耳”,相 当 于“罢了”)徐以的酌油沥之(“杓”同“勺”,勺子)2.古今异义多射于家圃尝古义:曾经今义:尝试有卖油翁承担而立释古义:放下今义:解释睨之久而不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处,前往但微颔之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尔家敢轻吾射安古义:怎么今义:平安3.一词多义善陈康肃公普射(动词,擅长)择其萼者而从之(名词,优点,长处)射汝亦知即乎(动词,射箭)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本领)尔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但手熟冬(语气词,同“耳”,罢了)4.词类活用但微飙之(名词作动词,点头)吾期不亦精乎(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尔安敢掾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他,指陈尧咨)以钱覆其口(代词,它的,指葫芦的)以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以钱覆其口(介词,用)二、重点句子1.特殊句式(1)倒装句尝射于家圃(“尝于家圃射”,状语后置)(2)省略句自钱孔入(“自”前省略主语“油”)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公/亦以此自矜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三、内容探究1.课文结尾处康肃公陈尧咨由“忿然”到“笑”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陈尧咨的“忿然”表现了他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性格。但在老翁以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面前,他无话可说、心悦诚服,于是笑着打发老翁离开,他的态度变化从侧面反映了卖油翁技艺的高超。2.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甲】卖油翁(文略)【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0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茉有不痕置冠。瓦疝不学而全手法道,皆北方之学没鲁也。【注释】没人:能潜水的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陈康肃公争射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帝者B.以我酌油知之 皆?美于徐公C.日与水居也 不可久居D.则里壮 里乘奔御风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 选 自 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C.【甲】文 中“翁”指男性老人;【乙】文 中“南方”泛指南部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D.【甲】文 的“尝射于家圃”与【乙】文 的“问于没人”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中陈康肃公自信,卖油翁自大。B.【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原因是“生不识水”。C.【甲】【乙】两文中“卖油翁”与“没人”都体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D.【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加练习。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见他射出十支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略微表示赞许)。(2)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道理(或技巧)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第 8 篇 短文两篇(课标篇目)(七下)陋 室 铭 唐 刘禹锡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M lw 蹙 推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鱼入市青。西 室,纂之清海宁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优)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讦至比,引古士言以证“陋室不陋”)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送母简陋的屋舍,为国我(住屋的人)的神行美西 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葭说说笑笑的是僮学的人,茶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的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第层: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 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第层: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先 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再 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无丝竹”二句则含有对比的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凡绝俗的胸襟。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佳的草庐,扬子云在曲蜀的屋舍。孔 手 说:“有什么简堡段,呢?”第层: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文学常识】1.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著 有 刘梦得文集。2.铭,古代文体名,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体制短小,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2.运用类比、对偶等手法。如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都运用了类比手法。3.骄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P 96课后习题一”)【现实意义】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个人应做到不慕虚荣、不慕名利。(P96“课后习题二”)爱 莲 说 北宋 周敦颐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於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ii)泥而不染,濯(zhu6)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C亏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芥冢南直,标生藤蔓,1第一段:作者先以陶渊明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 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接下来描写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最后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费(xi。)玩焉。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流芽,(匕笔直)洁净建梃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昇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菊、牡丹衬托“莲”,彼此对照,突出主旨。以莲喻己,寄寓作者的理想和操守)噫!菊之爱,陶后鲜(xiN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应当很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之爱,宜乎众矣。多了。续表【文学常识】1.周敦颐(1017 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他 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的盛誉。著有 太极图说 通书 周敦颐集等。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本 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讥讽世俗的散文,选自 周敦颐集。【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人物形象】作者称莲为“君子”,赋予莲花丰富的象征意义,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有美好的姿态气质。(P96“课后习题三”)【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态度。2.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以“牡丹之爱”“菊之爱”衬 托“莲之爱”。3.骈散结合。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P96课后习题一”)【成语】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现实意义】文章借“莲”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弱,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 会“近墨者黑【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样子亭亭净馍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植物宜乎众矣宜古义:应当今义:合适,适宜2.一词多义清香远益漕(清芬)濯漫涟而不妖(清水)远香砂益清(动词,远播)可迹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远)鲜陶后鲜有闻(少)屡见不等(新奇)谓予季菊(认为)秦王使人渭安陵君曰(对说)3.词类活用有仙则冬有龙则弄(名词作动词,出名:灵脸)无丝竹之现耳,无案牍之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使感到劳累)不蔓不核(名词作动词,长藤蔓;长枝节)香获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则 有仙则名(那么,就)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顶不染(转折连词,却)二、重点句子1.特殊句式 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P97 课后习题五”)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三、内容探究1.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P96 课后习题二”)引用孔子名言结尾,增加了文章感发情志的力量,营 造 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韵味。运用反问语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用孔子的话来证实陋室不陋。衬托以上三个作者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原因是环境美观,来往客人高雅,主人兴趣高雅,再次强调文章主题。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爱莲说中描写“莲花”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赘扬莲的美好资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着意写莲花,但作者不止静止孤立地对莲花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对比映衬,烘云托月般展现莲花高洁傲岸的品格。文章开头用菊、牡丹来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结尾再次以菊、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美好形象,表达对莲的赞美之情。走 迅 卬()【甲】陋室铭(文略)【乙】吕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宏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日:“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为益其宅。僧珍怒日:“督邮,官廨也,置立必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节 选 自 梁书吕僧珍传)【注释】从父兄:堂兄。既至:回故乡做官。常分:固定的职业。叨越:非分占有。肆:店铺。督邮廨支论):督邮办公的房子。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有仙则名 对联、题名并篆文B.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百花C.不相亲戚 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D.从父兄子宏以贩葱为业?其境过清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 选 自 刘禹锡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不用韵。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c.【甲】文 中“白丁”指平民,没有功名的人;【乙】文 中“州”指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D.【甲】文 的“何陋之有”与【乙】文 的“督邮,官廨也”这两个句子分别为倒装句和判断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中作者用自然环境的清新来烘托陋室不陋,用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来衬托陋室不陋。B.【乙】文中,乡亲们劝吕僧珍把官衙搬走来扩大自己的住宅,他没有接受,表现了吕僧珍清正廉洁的品质。C.【甲】文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D.【乙】文讲述吕僧珍做官不为亲属开后门,不以权谋私的故事,他的品质在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也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2)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我蒙受国家厚重的恩惠,没有什么来报效朝廷。(-)【甲】爱莲说(文略)【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呈 商 谓“遁世兀间不见&而汇闸”煮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辜以时发者应。(黄庭坚 书幽芳亭记)【注释】楚之逐臣:即屈原。不见:不被人知道。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陶后婚有闻 芳草蟹美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般且带置土石C.所谓含章以町发者也四町之景D.雪霜凌厉地见杀学加时习之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 选 自 周敦颐集,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著 有 太极图说 通书等。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者也”。C.【甲】【乙】两文中“君子”都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D.【甲】文 的“莲,花之君子者也”与【乙】文 的“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B.【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C.【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D.【甲】【乙】两文都涉及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第 9 篇 河中石兽(课标篇目)清 纪的(七下)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a。)数小舟.,曳铁锯(p W),寻十余里无迹。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经过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蔡铝,(高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第一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山门倒塌的位置以为顺流下矣),结果一无所获。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期),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d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熊探求事物的造正。应云兽标英味片,怎么能被大汞带走瓦?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颠倒(错乱)吗?”大第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第二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认为石头埋在沙里越埋越深,应该在原地寻找,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结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一位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第三段: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按照【常考知识清单】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 i e改 为 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 i!)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房底下应系汞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颠倒);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可据理臆断欤”用问句提出:天下只知表面现象,不知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主观判断吗?这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文学常识】纪时(1 7 2 4 1 8 0 5),字晓岚,号石云、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沧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任 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编 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小说集 阅微草堂笔记等。其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 纪文达公遗集。因 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文章主旨】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 可“据理臆断”的道理。表达了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的寓意。【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写作特色】1.语言平易,风格简明。例 如 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 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日,谜底这才揭晓。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现实意义】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事求是。(P 1 4 9 ”课后习题一”)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网十余岁阅古义:经过,经历今义:看,阅读尊石性坚重盖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星非木柿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固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攀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2.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岂能为号怫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洪水)3.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它)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于 山门圮干河(介词,在)其如若言(人称代词,相 当 于“他的”)但知若一(指示代词,相 当 于“其中的”)二、重点句子1.特殊句式(1)省略句棹数小舟(省 略主语“僧”)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寺中”前省略介词“于”)倒装句求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水中求石兽”)(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 译 为“被”)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必于石下/迎水处啸沙/为坎穴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三、内容探究1.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P149 课后习题一”)寺僧和讲学家犯了办事凭自我经脸、没有实际调查研究的错误。石兽掉进河里,寺僧以为水能漂物,石兽一定被冲到下游去了。讲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深陷进河沙里。只有老河兵凭着他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石、沙、水三者的关系,得出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说明实践经脸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2.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河中石兽的故事通过寺僧、老河兵、道学家推断的三种结论,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任何事情都不要妄下定论,要思考全面。要找到这件事在共性中的个性。遇到事情我们不能想当然,如果不认真分析,就会很容易出错。走一小一【甲】河中石兽(文略)【乙】农夫耕于田,数 息 而 后 一 物 行 者 见 而 哂 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物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 农 夫 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日:“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注释】息:呼吸。哂:嘲笑。移时:不多时。焉:的样子。服:心服口服。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不足为外人道也C.未及移时 徐公何能及君也D.耳仆于田 年耳九十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 选 自 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的,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C.【甲】文 中“尔”指你;【乙】文 中“子”是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D.【甲】文的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与【乙】文 的“甚矣,农之惰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中采用借物说理的方法,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B.【乙】文通过“行者”解衣下田,最后累倒在田里,说明劳动的时候只卖力干活就行。C.【甲】【乙】两文中“老河兵”与“农夫”都能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经验。D.【甲】【乙】两文共同揭示了一个道理:考虑问题要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断。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第 10篇 三峡(课 标 篇 目)北魏 郦道元(八上)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T)月。在七百里三峡当中,西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防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W VW W VW W W W W W W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第一部分(第1段):总体描绘三峡的形势,是为概貌性描写,写出了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描绘景物提供了大背景。【常考知识清单】半夜,就看不到月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d献(yN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i)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碰有皇落第务令尽意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藁。(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寒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第二部分(第 2 4 段):抓住季节特点具体描绘,分别写出三峡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第 2 段描写了三峡夏季的水流之急0第 3 段描写了三峡春冬之时水 之“素”“绿”“清”,山上的奇形怪柏及飞流而下的瀑布之美。第4 段描写了三峡秋季的“寒”“肃”和“凄”“哀”之景。【文学常识】1.郦道元(约 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6”家。好学博览,撰 水经注。2.水经注是郦道元为 水经所作的注文。全书详细记戢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1(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了 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文章主旨】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写作特色】1.课文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抑扬顿挫。2.文章谋篇布局严整紧凑,文脉贯通。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按季节划分层次来写三峡之景,各具特色。3.语言简洁凝练,形象性强,只言片语蕴含无穷意味。(P53”课后习题四、五”)【成语】重峦叠嶂、遮天蔽日、空谷传声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略无照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古今异义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尊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今义:表选择关系,或许息多趣味良古义:甚,很今义:好3.一词多义自目三峡七百里中(在)目非亭午夜分(如果)或篁王命急宣(有时)更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绝沿溯阻绝(隔断,阻断)维啾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继(停止,消失)清回清倒影(清波)泊荣峻茂(水清)属唇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年(类)4.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春冬之时,则素洒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回治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每至晴初稿旦(名词作动词,下霜)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其 界 间 千 二百里(代词,这)虽 里 乘 奔 御 风(即使)以 不 以 疾 也(介词,如,比得上)之 春 冬 之 时(助词,的)二、重点句子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内容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作者笔下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P53”课后习题二”)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连绵高峻);水:夏季水流汹涌(或:壮美),春冬之水的和缓、清澈(或:秀美)。3.文章写景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山: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视角上由平视到仰视。水:夏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春冬动静相衬,秋季视觉听觉相结合。走一小一【甲】三峡(文略)【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上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 入蜀记)【注释】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华山、衡山、庐山。翳:遮盖,这里指云。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哀转久维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飞漱其间其真无马邪C.皆无此奇 明有奇巧人D.搭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烽然若神人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节选自 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C.【甲】文 中“白帝”“江陵”为古城名;【乙】文 中“巫山神女”相传是赤帝之女,葬于湖北云梦巫山之阳。D.【甲】文 的“清荣峻茂”与【乙】文 的“过巫山凝真观”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按照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