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县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暨2023年工作计划.docx
-
资源ID:92357808
资源大小:16.5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县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暨2023年工作计划.docx
2023年县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暨2023年工作计划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构造。在稳固粮食生产、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等传统产业的根底上,围绕“一谷一带一廊一园”进展目标,大力进展“一柚两桃”、“稻渔综合种养”、有机茶叶等特色产业。全年粮食播面67.14万亩,粮食总产30.67万吨; 油菜播面20.3万亩;绿色蔬菜播面11.5万亩,年产量24.5万吨;年出栏生猪26.13万头,存栏9.15万头;年出栏牛羊6.94万头,存栏5.09万头,全年水产品产量1.78万吨。新增富民产业13042亩,其中果业9542亩,有机茶叶2023亩,稻渔综合种养1200亩,特色中药300亩。 (二)创新科技促进农业进展。一是积极对接中心引导地方科技工程:果业方面,推广井冈蜜柚高接换种面积1500亩,果实套袋45万个; 茶叶方面,引进了5个优质新品种及2条微波杀青新技术生产线;二是建成果园、茶园生产肥水一体化浇灌面积1400余亩;三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做好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全年完成机耕面积52.6万亩,机收面积41.4万亩,机耕水平97.5%,机收水平98%。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品牌创立。全县现有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2家; 农夫合作社769个,新增6个;家庭农场472家,新增8家。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品牌化,目前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保有量达28个,新增7个。 (四)努力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舌尖安全大于天,定期监视抽查全县20个农产品追溯试点企业开展状况,常规性检查全县180余家农资经营户、100余家养殖户、40余家种植基地违规药物使用状况,均未发觉特别状况。全年完成快速检测样品1141份,定量检测样品348份,合格率均达100%。 (五)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立。我县借鉴先进县市阅历做法,对2023-2023年度合计9.6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立工程的勘测、设计、选购、施工采纳epc三年总承包模式,分年度实施,简化了程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质量。完成了2023年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立,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立任务3.7万亩,实际规划建立面积4万亩,已全面开工,并完成了耕地流转1.3万亩,占比32.5%,产业构造调整面积约3.2万亩,占比80%。全年新增耕地流转面积2.84万亩,流转总面积达14.87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9.86。 (六)有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3年我县领先完成了漂亮乡村建立全掩盖,在此根底上2023年又分类推动“三类”村点建立,大力实施漂亮乡村精品提升工程:一是投资约1.3亿元,打造23个特色村点、362个标准村点、640个整治村点建立提升工程; 二是投资约2亿元,对大路沿线村庄实施第一期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主要实施是进展立面和坡屋顶改造,同时对长效管护工作正在讨论详细的实施方案。 (七)持续抓好农业产业扶贫。一是高位推动,连续三年,以县委县政府名义下发了现代农业扶贫奖补政策,积极引导了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贫困户进展农业产业,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是扎实推动,由我局牵头,成立四个工程验收小组,开展2023年度全县现代农业扶贫产业进展工程验收工作,据实地核查核实,确定符合条件发放产业奖补资金779万余元,带动贫困户990余户;三是努力整改,仔细推动了巡察问题的整改销号,目前发觉的问题已全面整改。 (八)按部就班推动农业农村改革。我县主要通过完善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其他改革工作省市还未开展部署。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圆满完成。数据已全部录入系统,通过了县、市、省级审核,部里审核整改已完成,同时,清产核资工作已经过市级验收。全县共完成2228个清查单位,核实资产总额73267.87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8487.74万元,清查土地总面积261.21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245.08万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进展举步维艰。土地流转难度大,农业企业和承包大户在实施规模流转时,往往由于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导致土地流转难以胜利,严峻制约了农业产业规模化进展。 (二)特色产业丰产不丰收现象照旧存在。由于优良品种规模种养不够,高产优质种养意识缺乏,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未形成,农产品产业链终端的冷藏和加工环节相对落后等缘由,极易导致特色产业丰产不丰收。 三、2023年工作准备 (一)紧盯重点,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开展村庄整治提升工程。 连续推动“三类村点”建立,2023年连续推动特色村点,全县安排400个左右标准村点,700个左右整治村点建立。完成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全县全部乡镇镇区的主要街道街景改造规划设计。进一步推动示范庭院、示范村庄、示范乡镇和示范带建立,2023年规划建立1000户以上示范庭院,10个左右示范村庄,1-2个示范乡镇,高标准打造漂亮示范带,成为我县“清净干净、精细秀美”的农村人居环境的样板。 2、实施农村“八乱整治”工程。 规划到2023年全面消退镇、村乱停乱放,房前屋后乱堆乱放、菜园围挡乱批乱挂、电线、晾衣绳等乱拉乱接等现象,消退集镇店外经营、流淌摊贩等乱摆摊设点现象; 撤除违章搭建,集镇、村庄危旧房、土坯房、铁皮棚(屋),整治“三沿六区”散埋乱葬现象,到达“清净干净,井然有序”的目标。 (二)确保工程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立加快2023年3.7万亩高标准农田施工进度,确保在明年春耕前全面完工; 仔细谋划落实2023年3.7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立。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强督导协调。县高标准农田办分工协作,常常性深入了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指导施工人员根据设计工程进展作业,争取在春节前完成田间主体工程。二是做到“三个结合”:高标准农田与进展现代农业、脱贫攻坚、新增耕地相结合。帮助乡镇推动土地流转、产业构造调整严密结合,力争土地流转率和产业构造调整率全面到达上级要求;引导带着贫困劳动力参加工程建立,增加务工收入;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立工程区内有新增耕地面积1456亩,县高标准农田办催促施工单位抓好落实。三是及早谋划2023年高标准建立。在2023年2月落实好建立田块,3月份进展现场测量,4月开头方案设计,力争在7月底前完成方案设计,9月上中旬开工建立。 (三)削减耕地抛荒,稳定粮食生产规划2023年粮食播面不少于69万亩,粮食产量不低于30.5万吨。一是通过对撂荒水源充分、耕作便利根本农田、山边田进展转包、流转,对浇灌条件较差的望天田、低洼田调整种植构造等方式,有效避开抛荒现象; 二是将早中晚稻种植面积按乡镇进展任务划分,并按时统计种植面积,责成未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催促农户增加复种面积;三是有效开展水稻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农夫种稻水平,促进粮食产量增收。 (四)扩大富民产业面积,提升农产品质量规划2023年新增富民产业面积1万亩,其中果业新增3000亩,茶叶新增2023亩,有机蔬菜新增1000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新增3000亩,中药材新增1000亩。一是将富民产业规划新增面积按任务细分,下发到各乡镇场,落实进展责任; 二是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确保全年开展富民产业技术培训班不少于8期,培训人次不少于1200人次。三是积极对接商务局等部门,指导优质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展电商销售,丰富销售渠道,避开消失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现象。 (五)加强创新,完善产业技术体系积极争取井冈蜜柚、黄桃、蚕桑等特色产业的中心引导地方科技工程; 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推广应用和示范力度;围绕品种优化选育、种植关键技术、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采收、加工、贮运等全过程,推广绿色农业种养、节水浇灌技术和节能环保智能农用机械,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六)防控动物疫情,恢复生猪生产规划2023年生猪存栏量到达1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8万头,生猪出栏量到达26万头。一是切实加强对生猪养殖场的防疫监管工作,对生猪养殖规模场进展一对一的监管,加强生猪养殖场防疫条件审查,指导养殖场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加大生物安全措施,积极做好消毒灭源工作。二是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爱护,合理改建或扩建局部猪场。在保障当地生态环境的根底上,在可养殖区可筛选局部树立正确养殖观念、猪场治理水平过硬的个体户,进展适当鼓舞其对猪场进展整改到符合环评要求,投入生猪养殖。三是对于合法合规预备复养且有贷款需求的养殖场户,帮助其向银行贷款并落实贴息贷款政策。四是积极向省市主管部门争资跑项,力争把xx华富养殖基地、嘉华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和永新县珂普隆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改扩建工程纳入2023年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立补助工程。 (七)坚持不懈,持续抓好农业产业扶贫一是根据永新县2023年现代农业重点扶贫产业进展专项资金奖补实施方法(暂行)的通知要求,做好2023年扶贫产业进展验收工作,并按时按规发放奖补资金; 二是进一步进展特色富民产业。围绕井冈蜜柚、蔬菜、蚕桑等产业,加大对农业产业的奖补扶持力度,整合工程,改善根底设施建立,推广新技术,利用“财政惠农信贷通”撬动银行资金,加大投入,促进农业产业进展升级,带动贫困户进展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