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doc
-
资源ID:92386762
资源大小:281.34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川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doc
前 言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我省中小河流治理水平,规范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明确设计内容要点,保障设计工作深度,确保设计工作质量,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等有关规程规范,结合我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十余年的工程实践,四川省水利厅组织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重新编写了四川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简称“编制大纲”)。编制大纲共分十六章,主要包括适用范围、治理原则、设计标准和总体要求,体现了中小河流生态与工程并重的治理理念,突出了遵循自然,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技术方案选择。批准单位:四川省水利厅主持单位:四川省水利技术标准委员会主编单位: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审 定:梁军审 核:徐波、刘双美编制组:严昭昭、朱瑞宇、李余波、罗茂盛、麻泽龙、王传智、李振家、李叶、周建忠、曹明亮、罗铭、沈果、王永生、宋旭燕、龙艺、陈昊、许平、张鹏雄四川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总则1.编写依据及目的为规范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明确设计内容要点,提高设计工作质量,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619-20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等有关规程规范,结合四川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多年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编制大纲。2.适用范围本编制大纲适用于我省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下(不含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各类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可参照执行。3.治理标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应符合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应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2014)、水利部治涝标准(SL723-2016),并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择防洪标准。对防洪与排涝有特殊要求的应做专项论证。编制大纲中所用技术标准、规范有更新时,顺应使用最新标准、规范作为设计依据。4.设计原则(1)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科学排泄洪水;统筹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水生态环境修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干支流、上下游及左右岸的关系;统筹衔接中小河流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远期的关系。(2)防洪优先、注重生态。以保护中小河流沿岸城镇、乡村和农田的防洪安全为目标,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采取综合措施,满足防洪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不得恶意占用河道滩地、裁弯取直,应维持河流自然形态,保护河流健康生命。(3)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中小河流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倡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体现中小河流工程治理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治理理念。5.总体要求(1)初步设计原则上以规划为依据,建设内容与规划力求一致。(2)初步设计应加强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认真开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水文分析、河流冲淤演变、行洪及河势稳定分析。(3)设计单位根据现场条件应按照质量管理要求认真做好各设计环节的质量控制,要进行多方案同精度比选后推荐最优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成果质量,满足工作深度要求。(4)各专业要求的附图应汇编成册。地质专业根据实际需要可另行编制单行本。(5)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如出现勘察设计质量问题,按照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失误问责办法(试行)的通知(水总202033号)规定执行。1.综合说明概述各章内容,并附工程特性表。XXX治理工程特性表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所在水系所在河流所在县级行政区域项目类别项目所在河流流域面积(km2)项目依据保护对象保护人口(万人)建设工期城(场)镇施工总工期耕地面积(万亩)静态总投资专项设施工程等别防洪标准工程综合治理河道长度(km)基本堤型其中生态堤防长度(km)工程量加固堤防治理长度(km)土石填筑量(万m3)砼方量(万m3)相应投资(万元)单位长度投资(万元/km)新建堤防治理长度(km)土石填筑量(万m3)砼方量(万m3)相应投资(万元)单位长度投资(万元/km)护岸治理长度(km)土石填筑量(万m3)砼方量(万m3)相应投资(万元)单位长度投资(万元/km)清淤治理长度(km)挖淤泥(泥沙)方量(万m3)相应投资(万元)其它固体方量(万m3)单位长度投资(万元/km)综合单位方量投资(元/m3)指标工程总投资(万元)人均保护投资(元/人)受益面积亩均投资(元/亩)综合河长每延米工程量(m3/m)综合单位方量投资(元/m3)综合河长单位投资(万元/km)备注:2.水文水文计算设计洪水计算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20)、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和其它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2.1流域概况简述工程所在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河道特性。工程治理河段流域面积、河道长度、河道形态,两岸地面高程,工程河段内及上下游水利规划和已建、在建水利工程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和河流水生态环境状况。注重治理河道现场调查,河道洪枯水位、常年水位变化情况,历史和近期洪水发生情况和淹没范围,岸坡情况等。2.2气象2.2.1简述流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资料情况。2.2.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说明工程所在河流气象特性,主要气象要素和年内、年际变化情况。对高寒地区,应包括霜期、冰期、积雪深度、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2.3水文基本资料2.3.1收集、整理和说明流域内及邻近流域水文站、雨量站分布情况。 2.3.2说明设计依据站、参证站水文测验项目、观测年限、河段控制特性、高程系统,雨量、水位、流量、泥沙等测验方法和精度,水文资料整编情况及资料复核情况。对采用的水文资料进行评价。以往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设计洪水的计算资料、方法和成果。2.4径流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需作径流计算。根据治理需要,径流计算主要包括:2.4.1径流特性、年际和年内变化分析;2.4.2年、期径流及其时程分配分析计算。2.4.3径流资料短缺时,可根据流域降雨资料,采用流域或邻近相似流域降雨径流关系估算,也可采用经主管部门审批的最新水文图集或水文比拟、地区综合等方法估算。设计年径流的年内分配,可参照邻近相似流域的降雨径流资料,采用水文比拟、地区综合等方法分析确定。2.5洪水2.5.1简述流域和治理河段暴雨洪水特性。2.5.2依据站、参证站历史洪水复核。工程附近暴雨洪水调查、山洪泥石流、最高洪水位和洪灾损失情况调查。2.5.3针对山洪沟治理项目应开展现场洪水调查,并进行分析计算与实际调查结果的印证。2.5.4设计洪水计算四川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洪水,包括洪峰流量、时段洪量、洪水过程线等,可根据工程设计需要计算其相应内容。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或流域的资料条件,工程设计洪水计算可采用下列方法。对资料短缺地区的设计洪水计算,应尽可能采用多种计算方法,对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用。(1)有实测流量资料时,应采用频率分析法、水文比拟法计算设计洪水。(2)无实测流量资料时,且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下时,应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当有实测雨量资料时,应对雨量系列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四川省暴雨统计参数图集查取的暴雨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确定点设计暴雨强度;无实测雨量资料时,可根据四川省暴雨统计参数图集(2010年)查取各历时暴雨参数,确定点、面设计暴雨;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应尽可能收集近年来发生的未进入图集的暴雨资料,便于对比分析和互相参证。(3)工程所在流域内洪水和暴雨资料均短缺时,可利用邻近地区实测或调查洪水和暴雨资料,进行地区综合分析,计算设计洪水。(4)上游有对设计洪水产生较大影响的蓄水工程(如水库、水电站)时,应考虑水库的洪水调节作用,将水库调洪后的下泄流量和区间设计洪水叠加后作为工程设计洪水成果。(5)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分析。应根据类似地区或相邻河流的设计洪水成果,以及治理河段的历史洪水调查分析成果等资料,对采用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合理性论证。(6)分期设计洪水说明分期原则及时段划分,分期洪水系列和系列参数计算及采用成果。2.5.5工程保护区排洪排涝洪水计算。(1)说明排洪排涝区域特征值、内涝区土地现状用途和规划用途。(2)保护区内支沟和内涝区流域面积小,一般缺乏实测洪水资料,设计洪水计算应根据保护对象现状和规划情况,选择不同计算方法计算设计洪水或内涝流量。当涝区保护对象为农田时,可参照治涝标准(SL 723-2016),采用水田排涝模数或旱地排涝模数计算内涝流量、洪量;当涝区保护对象为城镇时,内涝流量应以设计洪峰作控制。保护区内支沟洪水应按设计洪峰控制,采用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洪峰、洪量。2.6泥沙简要说明流域产沙概况,工程河段的悬移质、推移质年输沙量及河床质级配、中值粒径等泥沙特征值成果。下游有拦河建筑物的河道,需说明河道淤积情况。2.7工程河段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2.7.1说明选择控制断面位置的理由,断面位置、与治理河段关系、对应工程桩号。控制断面一般应选择在治理河段下游,当河道水流为急流时,也可选择在治理河段起点断面上游一定范围或在治理河段下游避开急流河段的一定范围。2.7.2设计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应以一定的实测资料和调查资料,绘制所得的为现状情况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2.7.3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高程系统应与工程设计采用同一基面。3.工程地质3.1勘察任务及要求3.1.1本大纲工程地质勘察适用于3级及以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1.2勘察任务(1)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2)查明新建堤防、整治加固堤防、穿堤涵闸、涉河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建议及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评价河道疏浚可能存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3)天然建筑材料进行详查。3.2 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动参数复核工程区域地质构造条件,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确定场址地震动参数。3.3堤防工程地质勘察3.3.1工程地质测绘1.平面地质测绘:沿比选堤(岸)线进行,堤线临水侧至枯季水边线以外50100m,堤线背水侧200500m。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1:5001:2000。2.剖面地质测绘:纵剖面沿堤防轴线或防渗轴线布置,横剖面结合微地貌单元、勘探点位置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间距200500m为宜,横剖面长度应能完整地表示堤岸坡面形态、坡高等或不小于堤底宽度的35倍。剖面测绘比例尺不小于平面地质测绘比例尺。3.3.2勘探在充分搜集已有勘探资料的基础上,采取钻探、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坑(槽)探相结合的原则布置勘探。1.勘探布置,堤防轴线的勘探孔(取芯钻孔、动力触探孔、静力触探孔)间距200500m,险情多发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勘探点。横剖面一般布置在轴线钻孔位置。每一条横剖面上不少于2个勘探点,间距20100m,防洪墙或临水防冲基础部位应有勘探孔控制。土质堤基结构复杂部位,横剖面的轴线内侧宜有勘探点。2.整治加固堤勘探,在收集已有勘探资料和现场调查基础上,宜结合病险段布置适量的勘探、物探工作。3.勘探孔深度,宜为堤高的1.52倍。基岩浅埋段取芯钻孔应揭穿强风化层,位于涵闸部位的钻孔深度宜为闸底板宽度的1.01.5倍。3.3.3原位测试及取样试验1.原位测试砂类土、细粒土类宜采用标贯试验、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砂卵砾石、块碎石土等(含)巨粒土宜采用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等原位试验。2.取样试验土质堤基可在取芯钻孔、动力触探孔的半合管或试坑(槽)中分层取原状土样,单层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少于6组。岩、土试验项目应符合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表5.4.4的规定。工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应取样进行水质分析,环境水的腐蚀性评价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L的规定。3.软土、膨胀土、冻土、红黏土等特殊土勘察取样应符合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7.1、7.4、7.7、7.8节的规定。4.岩、土体工程物理力学建议参数整理分析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成果,结合工程类比提出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3.3.4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1.新建堤防划分堤基地质结构,进行堤基和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分段评价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和堤岸稳定性。评价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持力层选择的地质建议、堤基及边坡稳定、渗漏及渗透稳定、堤基沉降变形、抗冲稳定、地震液化、基坑稳定与渗(涌)水、施工开挖对已有建(构)筑物影响、抗冻等工程地质问题。2.整治加固堤调查已成堤的现状,评价堤身在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隐患的地质原因、提出整治加固建议意见。3.穿堤涵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4.涉河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5.河道疏浚工程地质评价简要评价河道疏浚区域河流自然沉积条件,地层分布范围及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提出建议意见。3.4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天然建筑材料进行详查,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15)的规定。外购料应调查料源储量、生产能力、运距等,评价其质量指标能否满足设计要求。3.5勘察成果3.5.1勘察报告勘察报告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619-2013)要求。报告正文宜包括:(1)概述(工程概况、勘察工作过程及审查意见、成果及主要勘察工作量、勘察精度和质量的评述等);(2)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动参数;(3)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基本地质条件、堤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物理力学建议参数、新建堤的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整治加固堤的病因分析、穿堤涵闸和涉河建筑物、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地质评价);(4)天然建筑材料储量和质量评价;(5)工程地质结论。3.5.2附图、附件、附表应符合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9.2.11条的规定。4.工程任务和规模本章节内容应符合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2015)、防洪标准(GB/T 50201-2014)、治涝标准(SL 723-201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 50288-2018)、河流推移质泥沙及床沙测验规程(SL 43-1992)和其它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4.1 现状调查评价与河流治理总体规划方案4.1.1 现状调查评价简要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现状年的人口,幅员面积、耕地面积、GDP指标。简要介绍评价河流基本情况,明确现状调查评价范围。调查评价范围原则上应为整条河流,对于跨市(州)或县(市、区)的河流,可重点论述本级行政区河段。调查分析评价河流(河段)的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重要控制断面现状安全泄量及防洪能力。对河流(河段)重要保护对象的防洪能力进行评价。河流(河段)上有历次中小河流治理中已实施项目的,需要简述已实施项目基本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4.1.2 河流治理总体规划方案在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价河流(河段)治理总体原则与规划方案。总体规划方案要体现多规合一,城镇段整治需与城市发展等规划相协调,乡村段整治要与小城镇打造、最美乡村建设等规划相协调。提出评价河流(河段)的防洪保护对象、防洪保护区、洪灾状况、洪涝水安排、防洪除涝对河流治理的要求以及防洪除涝标准、防洪工程总体布局等。在评价河流(河段)总体规划方案的基础上,明确本次整治河段的工程建设任务和治理范围。4.2 工程建设依据及必要性4.2.1 工程建设依据(1)工程概况简要介绍工程所在河段情况,所属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组)行政区划,工程内容包括新建(加固)防洪堤(护岸)长度,河道疏浚长度等。附河道现状图片。(2)立项依据简要介绍项目由来,规划项目的主要内容等。4.2.2 工程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简要介绍工程所在河流涉及的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城市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相关规划,分析本工程与上述规划的符合性。简要介绍河段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实施情况,并分析本工程与划界成果的协调性。简要介绍河段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清洁小流域建设情况,并分析本工程与上述建设项目衔接的合理性。4.2.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社会经济概况简要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乡(镇)现状年的人口,幅员面积、耕地面积、最新GDP指标,详细介绍工程保护区(按设计洪水水面线确定)的人口、耕地面积、房屋面积、主要机关事业单位、工业企业、重要设施、固定资产总值、GDP、耕地主要作物种类、农村人均年净收入,并估算设计水平年的保护区及主要影响区的人口和GDP等指标。(2)洪水灾害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说明工程所在河流(河段)典型年洪水灾害,包括淹没及毁坏耕地、房屋数量等,估计洪灾损失值(以现价计)。(3)现有防洪工程状况结合现状调查评价结果,进一步论述工程河段现有堤防及护岸工程长度及存在问题;保护区现有防洪能力或能达到的防洪标准。(4)工程建设必要性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内容,综述治理项目的必要性。4.3工程任务及防洪标准4.3.1工程任务以防洪为主,注重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4.3.2设计水平年治理项目设计水平年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原则上采用实施后5-10年。4.3.3防洪、排涝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201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确定保护区防洪标准及堤防、护岸工程设计标准。工程设计标准原则上应与保护区防洪标准一致,对于以防冲护岸为主的山区护岸工程,如允许适当淹没可降低防洪标准。根据治涝标准(SL 723-201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确定保护区排涝标准。4.4 治理方案论证针对河段存在的问题,论证河道治理方案,合理确定工程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河道不满足行洪能力要求时,应对堤防加固扩建、河道疏浚、支流河口建闸与筑堤等河道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提出合理方案。对超标洪水应有应对措施。河道断面满足行洪能力要求时,工程布置应尽量维持原岸坡堤线及堤距,原堤距不满足河道行洪要求的,经分析论证后堤距应适当加宽。新建堤防的堤线应按照河道自然岸线综合考虑与上下游协调、与已建堤防平顺衔接等因素,适当兼顾两岸城乡规划、生产布局和群众利益,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不得侵占近岸河滩地和低洼地,维护好现有行洪通道和洪水滞蓄场所。具有排涝要求的河段,应根据治涝分区和治涝标准,合理确定穿堤建筑物的布置型式和规模。淤积严重或行洪能力不满足规划要求的河道,经比选后可采取河道清淤、疏浚、拓宽、清障等措施,以恢复或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对多沙河道应分析疏浚回淤的可能性,预测、评价疏浚工程效果。有碍洪建筑物的,应按照河道管理相关规定提出处置措施。4.5堤线布置及堤距选择4.5.1 详细说明工程河段河流特性、平面形态、河宽、纵比降、河床质组成,已有涉河建筑物(桥、闸、石河堰等)的各项特征数据及平、剖面图。4.5.2 堤线布置原则应以不侵占河道行洪通道为原则,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合理确定治理河段的堤线,堤线走向宜以河道自然岸线为依据进行布置。在满足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河道平面布局应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形态,尽量避免裁弯取直、侵占河道;河道断面尽量体现形态的多样性,尽量维持原有浅滩、深槽,统筹考虑水生动植物栖息条件以及河流与陆地交接缓冲带,恢复河流的横向连通性和纵向连续性,保持河流良性水生态。4.5.3稳定河宽计算 根据河道实际情况,说明计算稳定河宽选用的公式,各计算因子(参数)的取值及计算结果。4.5.4简述堤距选择及确定的堤线布置方案。4.6设计洪水水面线及冲刷计算4.6.1洪水水面线调查调查并测量工程河段历史最大洪水水面线、近期大洪水水面线以及常遇洪水水面线。4.6.2设计洪水水面线计算 说明控制断面及设计水位(若为闸或石河堰应计算泄流曲线);计算断面应根据平面地形图合理布置。顺直河段一般要求100m400m的断面间距,弯曲河道适当加密;说明糙率确定方法(调查洪水水面线反求或查糙率表);宜采用一维恒定非均匀流能量方程推求洪水水面线;有相邻多段治理任务的河流,应在总体治理规划方案基础上,统一推算设计洪水水面线。应充分考虑计算河段内已建和规划建筑物对设计水位的影响。按下表提供设计洪水水面线计算成果:表4.6-1 XXX河XXX段设计洪水水面线计算成果表(p= %,Q= m³/s)桩号(m)断面编号起点距(m)河底高程(m)天然(1)建堤后(2)水位差水面宽过水面积流速水位水面宽过水面积流速水位(2)-(1)CS0 CS1 .CSn 表中单位:水面宽m,过水面积m2,流速m/s,水位m。结合洪水水面线调查与测量成果,论证设计洪水水面线成果的合理性,对上下游已成堤防水面线协调性的分析。4.6.3冲刷计算参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中的顺堤(坝)及平顺护岸冲刷计算公式计算。 (4-1) (4-2) (4-3)式中:局部冲刷深度(m);冲刷处的水深(m);行近流速(m);近岸垂线平均流速(m/s);泥沙起动流速(m/s);与防护岸坡在平面上的形状有关,取n=1/41/6。水流流速不均匀系,与水流流向与岸坡交角有关。床沙的中值粒径(m);、泥沙与水的容重()报告中应列出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及最不利情况的冲刷计算结果。中值粒径应根据河流推移质泥沙及床沙测验规程(SL43-1992),在计算河段现场采样筛分得到。也可参照长江科学研究院公式进行计算。4.7 行洪影响评价及超标洪水应对方案4.7.1 工程建设对河道行洪影响及河势稳定性分析简要介绍工程河段的涉河工程,分析工程建设对河道行洪、河势稳定及其他涉河工程的影响,以及第三合法水事权益人影响。4.7.2 超标洪水简要分析简要分析超标洪水淹没范围及相关建议。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能够漫堤的超标洪水进行分析,提出洪水淹没线高程成果。4.8 排涝、清淤、水生态等相关规划4.8.1排涝规划根据治涝标准(SL723-2016),说明排涝标准、排涝方案(简述第5章有关排涝设计内容)。4.8.2清淤、疏浚规划(1)应对河道特征和功能进行分析,重视综合整治的整体设计。河道断面尽量体现形态的多样性,在满足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量维持原有浅滩、深槽和水生生境等。(2)对于存在明显淤积的河道,通过分析河势变化及实测断面情况,根据河道输水和防洪排涝要求,结合灌溉、水质改善、生态保护的要求,确定疏浚范围及河段横、纵向保护范围。合理确定河道清淤疏浚工程的规模和主要参数(起、止点桩号,清淤疏浚长度),说明疏浚工程量(简述第5章有关疏浚设计内容)。(3)分析河道清淤疏浚对跨河及穿堤建筑物的影响,选定建筑物改造或加固方案。4.8.3 水生态环境、水文化工程规划(1)水生态环境、水文化工程规划宜因地制宜,设计方案上力求体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宜满足临河居民休闲、亲水的美好生活需求,宜注重两栖野生动物繁殖、畜禽上下河道的生态场所。(2)宜保护原河道已存在规模化的生态防护林和其他绿化带,以及河滩湿地,维持原始河道风貌。(3)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当地人文历史特点,在工程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宜游等方面科学合理的规划水文化特色项目。4.9工程规模4.9.1治理河段起止点桩号、坐标,综合治理河道长度。4.9.2各段防洪堤(新建、加固)起止点位置、坐标、长度等。4.9.3河道清淤范围及工程量。工程控制节点坐标表工程措施工程河段 长度桩号起点终点(km)起点终点东经北纬东经北纬综合治理河长新建堤防护岸护坡加固堤防清淤疏浚人行桥注:以上应采用CGCS2000坐标系和国家85高程系统。坐标单位采用度、分、秒,秒取小数后2位。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5.1工程等别与标准5.1.1依据保护区的防洪规划、保护区的重要性,按防洪标准(GB 50201-201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治涝标准(SL723-2016)、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确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与治涝标准。5.1.2按有关规范确定堤防工程级别及主要建筑物级别。5.1.3 设计依据的主要文件及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标准等。5.1.4 按规范确定主要建筑物抗滑、抗倾稳定安全系数等。5.1.5 按有关规范确定堤防工程合理使用年限、混凝土标号选择、抗冻抗渗要求等。5.1.6按有关规范确定抗震设计烈度。5.2设计基本资料收集包括水文、地形、地质及城镇规划等有关资料、图纸。5.3堤防工程总体布置5.3.1 工程河段现状情况介绍、设计堤防总体布置。建堤边界条件主要包括河宽、比降、岸线及已建堤情况和电站、桥梁、石河堰、已建或规划的水闸等基本情况。5.3.2稳定河宽论证与堤距选择 堤距要大于或等于稳定河宽,应满足行洪安全要求。5.3.3堤线方案选择(1)堤线布置根据堤线布置原则和选定的堤距、河宽、河道岸线情况和河岸建筑物情况、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及其它影响因素,选择不同的堤线进行比选,推荐合理的堤线方案。堤线应基本沿天然河岸平顺布置,原则上不采取裁弯取直、渠化河道布置方式。提出推荐堤线方案的堤防工程总平面布置及控制坐标。堤线布置成果应列表。(2)明确每段堤线首、末端封闭情况。(3)对单岸修堤的河段,应对另一岸防洪安全及岸坡冲刷影响进行评价。若有影响,应提出补救措施。(4)堤线选择应考虑已建桥梁、渡槽、管道等跨堤建筑物、构筑物的不利影响。5.3.4堤型选择根据河流的自然形态,河岸的地形地质条件、当地建筑材料、建堤对河岸影响、生态环境要求、施工条件与造价等因素,初拟2-3个不同的堤型及结构型式,注重生态措施有效融合,经同精度技术经济比较,推荐经济合理的方案。中小河流堤防工程一般选择斜坡式、重力式、仰斜式、扶臂式、复合式以及全生态堤等堤型。(1)堤型的设计应满足抗倾、抗滑、抗冲、防渗等稳定性要求。(2)全生态堤型采用网格式生态措施、生态袋、生态毯、混凝土框格、草皮护坡等作为堤防主体设计应满足抗冲要求,对流速较大的应采取必要的保护加固措施。(3)对稳定岸坡及护岸(坡),宜尽量保持原状生态景观。(4)穿堤建筑物及排涝建筑物布置。5.4堤防结构设计5.4.1 安全超高堤顶安全超高由计算确定;安全超高不足1.0m的,采用1.0m。山洪沟治理应设置防浪墙。5.4.2 堤基冲刷计算选择不同典型断面,按4.6.3节推荐公式计算堤基冲刷深度,计算成果应列表(列出主要计算参数),并根据现场调查的冲坑深度,按顶冲、非顶冲分段确定堤基埋深(按桩号列表)。5.4.3 面板厚度采用斜坡式混凝土面板的堤型,应对混凝土面板厚度进行估算。并结合流速大小及施工要求等,合理确定面板厚度,一般按等厚度设计。若河道中推移质对面板有撞击作用,面板可配适量的钢筋或适当加厚。5.4.4堤防断面选择土石堤要按填筑体稳定边坡要求选择边坡系数,迎水面作护面防冲保护衬砌,边坡取值按边坡材料属性选择,一般土质边坡采用1:2-2.25,石渣料、砂卵石料采用1:1.5-1.75,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采用稳定边坡系数。5.4.5堤顶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对4、5级堤防堤顶宽度设计不宜超过34m,安全超高可设混凝土防浪墙(结合栏杆),堤顶高程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及以上,堤顶外缘要设安全护栏。路堤结合要采用合适的路面设计,并作好堤顶道路与周边道路的衔接设计。5.4.6 马道对有稳定要求或多功能要求的马道,可在迎水面常年水位或2年一遇洪水位附近设置,一般马道宽2m,有多功能要求的马道外缘应设0.60.8m高的安全警示栏杆。5.4.7护坡可采用混凝土、细石混凝土砌卵石、生态护坡等衬砌型式。有防渗要求的堤防,一般应作好上游迎水面的防渗处理,可采用土工防渗织物、混凝土面板防渗进行设计。5.4.8护脚在堤防顶冲段宜采用混凝土块体、网格状护体、大卵砾石等材料进行衬砌。5.4.9堤后背水坡设计(1)堤后背水坡原则上按稳定边坡设计,采用绿化措施,堤坡脚应设置排水沟。(2)为解决堤后的排涝问题,经综合比较采用排涝设施或预留低洼地带以作蓄滞涝区。(3)为防止斜坡式堤防产生反向渗透破坏,堤后宜采用排水沟或采取回填措施以降低反渗压力。5.4.10基础设计堤基应满足承载力及变形要求,对松散基础应作挖除换填或加固处理。基础防冲齿墙除考虑结构稳定外,还应满足抗冲刷要求。埋深应置于计算的最大冲刷深度以下0.51.0m(顶冲段1m,非顶冲段0.5m)。齿墙开挖基槽应回填至设计河床面高程,确保堤脚河床高程高于河槽,满足防冲护脚要求。对覆盖层较浅的基础齿墙可直接置于基岩上。堤基有防渗要求的堤基可设置垂直或水平防渗措施。5.4.11堤防工程稳定计算(1)土石堤应按照规范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堤防边坡稳定计算和渗流稳定计算,其结果应满足规范要求。(2)重力式堤应进行整体稳定计算及地基应力计算,安全系数须满足规范要求,地基应力应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3)渗流及边坡、挡墙稳定计算均应列出公式、工况、典型断面选择及桩号、主要计算参数、计算成果及评价等。(4)堤身沉降计算应按照规范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堤身沉降计算,其成果应满足规范要求。5.4.12 加固堤设计(1)加固堤应先对原堤进行堤顶高程、堤身稳定、基础埋深等方面进行复核后,再作加固设计。(2)加固堤应尽量利用原堤进行加高加固,对土石堤宜采用放缓边坡、加高培厚方式,并应复核稳定安全;对重力式堤应根据原堤结构特性合理确定加固方案,新旧堤防应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形成整体,并满足整体稳定要求。对堤身土石填筑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综合比较混凝土防渗墙(纵向增强体)、土工膜、振冲桩及加设下游反滤体等措施进行加固,择优选择加固方案。对基础防冲结构埋深不够的可在迎水侧另加防冲齿墙,并作好与原堤的连结,不得削弱原堤基础的稳定安全。5.5穿堤(跨堤交叉)建筑物设计及排涝工程设计(1) 结合保护区排水排涝要求进行穿堤建筑物设计,明确穿堤涵管布置位置、型式,排涝涵闸设置和结构设计等,应确保排涝、排水通畅,避免产生内涝。(2) 排涝设计进行必要的水力计算,合理确定涵管及箱涵尺寸。作好防倒灌及涵管和箱涵出口处的防冲护脚措施。(3) 堤防与已成跨堤建筑物、构筑物交叉时,应满足堤防交通、防汛抢险、管理维修等方面的要求。(4) 堤防与上堤交通坡道和航运码头连接时,应满足工程安全要求。设在临水侧的坡道应与水流方向一致,顺堤轴线方向傍堤坡修筑。5.6河道疏浚设计结合中小河流河道综合治理的要求,明确河道疏浚的必要性,减少对河道水生生境的影响,确定河道疏浚范围和规模。河道疏浚应使主流归槽,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的范围(纵横剖面)应满足河道行洪通畅、岸坡稳定及河道水生态环境等要求,并提出疏浚整治设计方案和疏浚工程量及布置图等。河道疏浚料的处理按有关规定执行。河道疏浚开挖纵向边坡应与上、下游平顺衔接,不能形成叠坎突变,横向应分别按水上、水下稳定边坡设计,并距堤防坡脚和涉河建筑物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确保安全。5.7 工程观测设计按相关规范,确定主要观测设施。5.8 水工设计主要工程量汇总表包括土石方开挖、填筑和回填、混凝土、钢筋和河道清淤等主要工程量。6.施工组织设计6.1施工条件6.1.1工程条件(1)简述工程的地理位置及对外交通情况。(2)简述主体工程建筑物的型式和布置,列出主要工程量汇总表。(3)简述主要建筑材料来源和水、电的供应条件。6.1.2自然条件(1)简述水文、气象条件,对高寒地区说明冰冻期情况。(2)简述地形、地质条件。6.2施工导流6.2.1导流标准、导流时段和导流流量依据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规定,确定导流建筑物级别、导流标准、导流时段和导流流量。施工导流时段宜选择枯水期,高寒地区应考虑冬季冰冻期的影响。6.2.2导流方式确定施工导流方式,提出水力学计算成果。施工导流方式根据河流水文特性和地形、地质条件,可分别采用分段布置围堰挡水,束窄河床导流、涵管导流、结合河道疏浚形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