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docx
四J11省泸州市泸县第一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2023年春期高二第二学月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隋唐以来,儒学的显赫地位已不复曾经,儒、道、佛三足鼎立 的局面逐渐形成。北宋时期的士大夫群体开始将思路转向佛教禅宗, 他们不再试图创造崭新的学说和进行大的变动,而是以工具主义的价 值观和实用理性的态度,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融入了佛禅哲理和道法 哲学,以期弥补儒学空泛而脱离实际的弊陋,并有意无意地给北宋时 期儒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佛禅哲学与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一致性,但在内心修为和哲学修养方面,佛禅强调内心的专注与超越、 理性的思辨意识以及宏大的精神追求,这都是传统儒学所未曾达到的 精神境界。北宋士大夫将这种佛禅哲理与传统儒学的道德观、秩序观 结合起来,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道德信仰,并引申出与自然相一致的 代表“心性义理”和宇宙本源的“天理”,传统儒学发生裂变,理学 逐渐兴起。在北宋士大夫的众多理学成果中,苏洵、苏轼、苏辙的成果是丰 富而影响深远的。他们是一个并行不悖的整体,却又各具特色。他们 的思想虽然不如这一时代极具代表性和迸发力的范仲淹、王安石的观 点那般夺人眼球,也不如司马光、程颗、程颐在与功利儒学派的论战 中那般旗帜鲜明,却有其佛道熏染下的包容性与圆融性的色彩。其中, 以蜀派苏轼为代表,其“蜀学”中儒、道、佛三者杂而相融,并用兼 采的特点更是明显。在他们所处的大时代下,佛教禅宗已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 世人对禅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极大的提高。幼年时的苏轼所受家庭教 育依然是正统儒学,但苏家父子三人皆崇信佛教,其亲眷也大多信佛 奉佛,佛学思想不可谓不潜移默化。长期的浸染加之与道潜、了元等 诸僧人的交往,成年后的苏轼有了自觉、主动学习佛教义理的兴趣, 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 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 能吃上一口J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 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J待到白净男人时,刚 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 饼!”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 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 吃”,离开了。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 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 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 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 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 呢!”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 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椅角里,杀十 次头恐怕都不够。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 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 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 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 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 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选自小小说大世界)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 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8 .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 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C. “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一句,表面上说的是 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 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8 .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 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答案】7. B 8.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饼总是被 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人齐声抱怨;当朝皇上的 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 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9.“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 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留一饼”体 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 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留一饼”蕴含 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8. “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 忧”理解分析有误,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他不媚权 贵,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对老牛饼艺高超主要是采用侧面烘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的。(1)根据第3段“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 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倒数第4段“传言像一 阵风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分析可知,这两处通过对周围人物抢 购、抱怨、担心的描写,侧面烘托了老牛高超的制饼手艺。(2)根据“折扇男人果然来了离开了 ”“看热闹的人上前一 看那题款康亲王之手”分析可知,此处通过叙述当朝皇上的亲兄 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这一情节,侧面烘托了老牛高超的 制饼手艺。(3)根据“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 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怕老牛 被杀了头就吃不上饼了,于是人们早早来排队买饼,通过侧面烘托来 表现他做饼技艺的高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含义能力。(1)结合“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 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 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 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 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 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分析 可知,“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 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2)结合“'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分析可知, “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3)结合“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 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分析可知,“留一饼”蕴 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4)结合“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 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 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分析可知,“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二、文言文阅读(34分)()(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 召见,嘉纳之。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滁州罹兵烬, 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 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 慷慨有大略,拜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峭蛮 膝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 “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 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公府、枢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 庶使夷爆知有军威,望风慑服J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 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 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 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 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 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 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 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 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杨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 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彷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 而声始息。德祐初,杨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10 .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 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B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C.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力、/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 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D.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力、/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 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和课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辟”的意思是征召,与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 “辟”含义相同。B.长短句,是词的很多种称呼中的一种。词产生并盛行于宋代, 其中词牌与词的格式、节奏、声律等有关,词名(题目)则与词的内 容有关。C.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 礼仪有斋戒、九宾(古代举行大典时所用的极隆重的礼仪,指由使者 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递上国书等。D.持节,节即旄节,是缀有耗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 时,一般都会执符节以为凭证。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施政宽缓,关爱百姓。在滁州任职时,面对滁州因战 火而破败的景况,他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抚逃难的流民,训练民兵, 建议军队屯田。B.辛弃疾颇通军事,建言献策。他对军政之弊端有独到见解, 认为应该仿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创建一支专门由帅臣节制调度的军 队来威慑夷獴。C.辛弃疾品性刚直,善于谋划。枢密院中某些人阻挠他建立飞 虎军,他不为所动,这些人最终没有夺走他的权力,在他的谋划之下, 飞虎军建成。D.辛弃疾结交名士,重情重义。他曾经和朱熹一同游武夷山, 朱熹去世后,门生朋友没有来送葬的,但辛弃疾却作祭文哭祭朱熹以 表达哀伤之情。13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拜潭州 知州兼湖南安抚。(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答案】10. A11. B 12. C13. (1)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 弃疾为人刚直不阿,有远大谋略,授予辛弃疾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2)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 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趁机赠送单于丰厚 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 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 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 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斡旋”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其后要断句,排除 BC;“责”的宾语是“监办者”,内容是“期一月飞虎营栅成”,才会 有“违坐军制”,“者”“成”后均要断句,排除D。故选A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辟”的意思是征召。句意: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B. “词产生并盛行于宋代”错误。“词”产生于隋唐之际,盛行 于宋。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 “这些人最终没有夺走他的权力”错。“夺”意为“改变”。“卒 不能夺”意为“最终不能改变辛弃疾的想法”,而不是“最终没有夺 走他的权力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雅”,平素,一向;“入相”,入朝任宰相;“大略”,远大 的谋略。(2)“嘉”,赞许;“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护送留 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因二趁机;“答”,回报。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在建康 犒劳军队。召见他,赞许并接纳了他。乾道六年,(辛弃疾)改任司 农寺主簿,出任滁州知州。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井邑破败,辛弃疾 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 并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弃疾为人刚直不 阿,有远大谋略。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又因 为湖南连着两广,与溪崎蛮狼相连,草寇时常出现,不仅是风俗顽劣 剽悍,也是武备空虚造成的。于是(辛弃疾)就上奏折说:“军事行 政的弊端在于统领不一致,差遣兵士攻城掠地,一点儿也没有停息的 时候。请依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另创建一支军队,用湖南飞虎做名 字,只隶属于公府、枢密院,专门听从帅臣节制调度,或许能让蛮夷 獴民知道军威,望风惧怕降服J皇帝下诏委任他进行规划。当时枢 密院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 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 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 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 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 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军队建成,雄镇一方, 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 做赋九曲棹歌。朱熹写“克己复礼”“夙兴夜寐”为他的两座斋室 题字。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以至门生故旧没有为他送葬的。辛 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名声。 谁说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着一样!”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 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杨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 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替辛弃疾抒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 一直不停。谢杨得点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 声音才停止。德祐初年,谢杨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 谥号忠敏。完成下面小题。力行新法竟何功。尚惜修书谢数公。古祠谁访觉王宫【注, 燕麦戎葵几度风。(二)(9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 谒半山祠 叶绍翁归去田畴问老农, 已知供佛追前过, 塑像难陪夫子壁, 都来二百年间事,【注】觉王宫:觉王就是佛的别称,觉王宫就是供奉有佛像的宫 庙。此处指在半山祠中不仅供奉着已逝的先贤本人,也供奉有其他佛 像和贤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本诗首联的信息可以推知,作者去拜谒的半山祠中供奉的 是北宋名相、力主新法的王安石。B. “竟何功”表明王安石极力推行的变法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 的生活现状,最终没有什么功用。C.尾联作者感叹算来变法也就是这两百年间的事儿,如今祠堂 杂草丛生,世易时移,物是人非。D.全诗叙议结合,作者将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历史人物 的臧否蕴含其间,态度颇为鲜明。15.作者对半山祠中所供奉之人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请结 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持否定态度领联”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意指王安石明明已 经知道自己错了,但却只供佛追悔自己之前的过失,而不肯向他的政 敌们致歉。颈联“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意指王安石的塑像 难以配享孔庙,就算是祠中供养了佛像,也没有什么人来拜访。结合 上面的分析可以推知,作者在叙议中时有讥讽揶揄之词,因此他对半 山祠中所供奉之人一一王安石的态度是否定的。【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世易时移,物是人非”错误,作者通过写祠堂杂草丛生,不 是感叹物是人非,而是表达作者对祠堂里所供奉人物的态度。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表明作者的观点:持否定态度本诗的领联“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中,“供佛” 是说王安石致仕之后,口不言政治,只是一味信佛,自己曾经手抄佛 经数本。“追前过”则是作者的猜测,认为王安石的信佛是为了追悔 自己之前变法的过失。“尚惜修书谢数公”则是表明作者的态度,认 为王安石信佛和不问政事的行为并不足以弥补他的错误,他还应向因 为变法分歧而受到他打击的欧阳修、司马光、韩琦、苏轼等道歉,从 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王安石的否定态度。颈联“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中作者的态度则更加 明显,意指王安石的塑像难以配享孔庙,就算是祠中供养了佛像,也 没有什么人来拜访。王安石在北宋末年的哲宗和徽宗朝备受推崇,在 他死后被配享孔庙,但南宋后被撤出了孔庙,此处作者就是对这一事 件的描述,认为王安石不配在孔庙受到祭拜。而“古祠谁访觉王宫” 则是语含讽刺,写出了半山祠并没有什么人来祭拜,以此来说明王安 石不得人心。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对半山祠中所供奉之人一一王 安石的态度是否定的。(三)默写题16.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 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以曹操军队的 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涉及四种植物的两句是:a, o(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 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答案】 .小乔初嫁了 .橘橹灰飞烟灭 .水 中藻苍交横 .盖竹柏影也 .纷纷暮雪下辕门 . 风掣红旗冻不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如“初” “嫁” “橘”“藻”“辕”“掣”等。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表达(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泛舟绿溪,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到草原牧场, 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四川、 湖北、新疆等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地为家乡代言、为旅 游助力,不少人也成为“网红局长”,可谓“火出了圈二对于文旅局长从办公室到镜头前的“躬身入局”,: 认为接地气的有之,认为有创意的有之,认为真代言的有之一一当然, 质疑质量不高、扮相不好、身份不妥的也有之。这些声音,在网上网 下成为了一股潮流,值得从中汲取经验。的是,经由“网 并将之与其所耳濡目染的传统儒学对接。“乌台诗案”后,苏轼迎来 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与之相应的是,他对于儒学与佛道的看法也发 生了变化:借助佛禅纾解苦闷,试图从中寻找精神慰藉和解脱之法, 佛老思想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中开始占据上风,并由此形成自成一派的 理学思想体系。纵观“三苏”的理学思想,广纳佛、道、法之长以充儒学,苏轼 “蜀学”甚至被以“杂”字来评价。从整体上看,“三苏”理学仍以 传统儒学为体,佛、道、法基于一种工具状态加入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中,未脱离既有的体用之别。其根本目的,仍是恢复、重建传统孔孟 之学与道德秩序。相比之下,在坚持儒学为体的基础上,苏洵更偏法,功利色彩更 重;而苏轼、苏辙则更为保守,苏轼受佛禅影响较大。父子三人虽大 致皆可归于理学派,其法治思想却不完全一致,抑或倾向保守、遵循 旧章,抑或主张依时势而变。但正因各自有所侧重,又有所承继、相 互影响,才形成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治理理念与法治思想。总而言之,融合了佛、道、法、儒的理学思想在他们的法律思维 与观念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使他们的法治思想具有了更深厚的哲 学基础和更强的实践性,也更具包容性。如对义利关系、礼刑关系、 法与人情的关系等认知,既有异于教条、僵化的传统儒学的一面,也 有对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发展出的理学主义的灵活变通的一面。(摘编自赵晓耕刘盈辛“三苏”法治思想的渊源与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弥补儒学的弊陋并带给儒学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北宋士大 夫群体开始将思路转向佛教禅宗。B.在北宋士大夫的众多思想成果中,范仲淹、王安石的思想观 点极具代表性和迸发力,引人注意。C.北宋时佛教禅宗始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人们对禅宗的 理解与接受程度都有极大的改善。D. “三苏”理学坚持以儒学为体,苏洵更偏法,注重功利;而 苏轼、苏辙因受佛禅影响较大,更为保守。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红局长”们介绍的地方,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升,在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从这个角度看,文旅 局长的“出圈”,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不妨给予更多 包容与鼓励。17 .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是你的一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B.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一可是随它去吧。C.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一一你知道么?D.我方才也说了一一他拥有大批粪土。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完全相同 的一项()A.他是上流社会的指南针,因为在他身上可以找到一个绅士所 应有的品质的总汇。B. 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 王的席上来了。C.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 尸骸现。D.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答案】17.争先恐后(不约而同、不甘人后);见仁见智; 毋庸置疑;引人瞩目(声名鹊起,声名远扬) 18. B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指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行为一致,争着为家乡代言, 唯恐落后,可填“争先恐后”或“不约而同”“不甘人后二争先恐后: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不甘人 后: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第二空,由“认为接地气的有之,认为有创意的有之,认为真代 言的有之一一当然,质疑质量不高、扮相不好、身份不妥的也有之“ 可知,对于文旅局长代言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可填“见仁 见智二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 不同的看法。第三空,经由“网红局长”们介绍地方,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 升,这件事是很明显的,可填“毋庸置疑: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 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第四空,指局长们代言的地方成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名气大涨, 可填“引人瞩目”或“声名鹊起”“声名远扬工引人瞩目:瞩目,注 视。吸引人们注意。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声名远扬:名气很大,传播到很远的地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的破折号与文中的都表示转折。A.表示语音的中断或语意的转换;C.表示说话中断;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用的是暗喻,本体是“网上的声音”,喻体是 “潮流”,比喻词是“成为”。A.用的是暗喻,本体是“他”,喻体是“指南针”,比喻词是“是”;B.用的是借喻,本体没有出现,喻体是“畜生”,没有比喻词;C.用的是明喻,本体是“冰花”,喻体是“绵”,比喻词是“似”; D.用的是借代,“盗跖”代指坏人,"颜渊'代指好人。故选Ao(二)(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下热度很高的议题。大气温室气体的 3大元凶中,二氧化碳由于在大气中的含量高,最先得到关注。其实,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之前增加了约50%, 而甲烷增加了 2倍。同时,甲烷还能与大气污染物如氟利昂等发生反 应,产生其他温室气体,造成增温效应的叠加。更严重、更复杂且无 法回避的一个矛盾是,作为还原态的甲烷,经过燃烧等化学反应后, 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甲烷的出现本身是一种“碳源”,其 转化后, 。例如,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被认为是固 碳的功臣一一通过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态功效显著。 然而,据估算,湿地(不含稻田)甲烷的年释放量大约相当于全球甲 烷释放量的四分之一。如果忽略还原态的甲烷,“碳中和”讨论只在 二氧化碳圈里打转,并以这个视野推导实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和 施工图,落实再坚决,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和文中“地球之肾”所用修辞手法相 同的一项是()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B.连峰去天不盈尺, 古松倒挂倚绝壁。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 无管弦。【答案】20.甲烷同样应受到关注 又另一种“碳源” 仍难免会出现遗漏 21. A【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二氧化碳由于在大气中的含量高,最先得到关 注”和后文“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之前增加了约 50%,而甲烷增加了 2倍”可知,填入内容是说甲烷也是大气中温室 气体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也应受到关注。故可以填入“甲烷同样应 受到关注:第二空,从前文”作为还原态的甲烷,经过燃烧等化学反应后, 会转化为二氧化碳”可知,甲烷是温室气体之一,转化为二氧化碳后 也是温室气体之一,也是大气的“碳源”,故可以填入“又是另一种碳源第三空,从前文“如果忽略还原态的甲烷,'碳中和'讨论只在 二氧化碳圈里打转”可知,填入内容承接前文还原态的甲烷“碳源” 的特点,呼应“忽略还原态的甲烷”,谈实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 和施工图就会有遗漏,故可以填入“仍难免会出现遗漏”。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地球之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湿地”喻为“肾二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琵琶声”比喻为泉水流动的声音。B.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盈尺”突出了山顶距离天的距离 之近。C.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花不会流泪,此处写“花溅泪”是将 花人格化。D.运用了互文和借代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 “管弦”代指乐器奏出的音乐。故选Ao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荀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韩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习近平:“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J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围绕“如何成长”,结合自身感悟和思考, 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第一则意思是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 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这说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积极向他人学习, 吸取他人经验教训中值得自己借鉴的部分,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助力。 第二则意思是古时候的圣人,他们比一般人高明得多了,尚且还跟从 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得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 羞耻。这里虽强调的是从师求教的重要性,但实质上与第一则却有相 通之处。只不过第一则强调的是借助物力,第二则强调的是借助人力。 第三则则从自我成长的角度出发,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指出了自我勤 奋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既需要自己的努力, 也不能故步自封,要充分借鉴、吸收他人的长处。写作时,针对“如何成长”这一主题,首先可以指出“学习”这 一方法。然后借助材料,指出我们要在勤奋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上 限,从而实现内在成长;此外,还需要不断吸收他人的长处,以及充 分利用外在条件来帮助自己提升学习效率,利用外力来促进成长。最 后,则可结合自身,进一步总结人应该“如何成长”。立意:1 .成长应充分借助他人与他物。2 .成长既需要内在努力,也需要外在助力。3 .在学习中找到成长之道。2023年春期高二第二学月考试语文试题4 I卷阅读题(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隋唐以来,儒学的显赫地位已不复曾经,儒、道、佛三足鼎立 的局面逐渐形成。北宋时期的士大夫群体开始将思路转向佛教禅宗, 他们不再试图创造崭新的学说和进行大的变动,而是以工具主义的价 值观和实用理性的态度,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融入了佛禅哲理和道法 哲学,以期弥补儒学空泛而脱离实际的弊陋,并有意无意地给北宋时 期儒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佛禅哲学与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一致性,但在内心修为和哲学修养方面,佛禅强调内心的专注与超越、 理性的思辨意识以及宏大的精神追求,这都是传统儒学所未曾达到的 精神境界。北宋士大夫将这种佛禅哲理与传统儒学的道德观、秩序观 结合起来,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道德信仰,并引申出与自然相一致的 代表“心性义理”和宇宙本源的“天理”,传统儒学发生裂变,理学 逐渐兴起。在北宋士大夫的众多理学成果中,苏洵、苏轼、苏辙的成果是丰 富而影响深远的。他们是一个并行不悖的整体,却又各具特色。他们 的思想虽然不如这一时代极具代表性和迸发力的范仲淹、王安石的观 点那般夺人眼球,也不如司马光、程颖、程颐在与功利儒学派的论战 中那般旗帜鲜明,却有其佛道熏染下的包容性与圆融性的色彩。其中, 以蜀派苏轼为代表,其“蜀学”中儒、道、佛三者杂而相融,并用兼 采的特点更是明显。在他们所处的大时代下,佛教禅宗已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 世人对禅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极大的提高。幼年时的苏轼所受家庭教 育依然是正统儒学,但苏家父子三人皆崇信佛教,其亲眷也大多信佛 奉佛,佛学思想不可谓不潜移默化。长期的浸染加之与道潜、了元等 诸僧人的交往,成年后的苏轼有了自觉、主动学习佛教义理的兴趣, 并将之与其所耳濡目染的传统儒学对接。“乌台诗案”后,苏轼迎来 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与之相应的是,他对于儒学与佛道的看法也发 生了变化:借助佛禅纾解苦闷,试图从中寻找精神慰藉和解脱之法, 佛老思想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中开始占据上风,并由此形成自成一派的 理学思想体系。纵观“三苏”的理学思想,广纳佛、道、法之长以充儒学,苏轼 “蜀学”甚至被以“杂”字来评价。从整体上看,“三苏”理学仍以 传统儒学为体,佛、道、法基于一种工具状态加入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中,未脱离既有的体用之别。其根本目的,仍是恢复、重建传统孔孟 之学与道德秩序。相比之下,在坚持儒学为体的基础上,苏洵更偏法,功利色彩更 重;而苏轼、苏辙则更为保守,苏轼受佛禅影响较大。父子三人虽大 致皆可归于理学派,其法治思想却不完全一致,抑或倾向保守、遵循 旧章,抑或主张依时势而变。但正因各自有所侧重,又有所承继、相 互影响,才形成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治理理念与法治思想。总而言之,融合了佛、道、法、儒的理学思想在他们的法律思维 与观念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使他们的法治思想具有了更深厚的哲 学基础和更强的实践性,也更具包容性。如对义利关系、礼刑关系、 法与人情的关系等认知,既有异于教条、僵化的传统儒学的一面,也 有对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发展出的理学主义的灵活变通的一面。(摘编自赵晓耕刘盈辛“三苏”法治思想的渊源与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弥补儒学的弊陋并带给儒学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北宋士大 夫群体开始将思路转向佛教禅宗。B.在北宋士大夫的众多思想成果中,范仲淹、王安石的思想观 点极具代表性和迸发力,引人注意。C.北宋时佛教禅宗始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人们对禅宗的 理解与接受程度都有极大的改善。D. “三苏”理学坚持以儒学为体,苏洵更偏法,注重功利;而 苏轼、苏辙因受佛禅影响较大,更为保守。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从传统儒学的裂变和新发展谈起,接着重点论述“三 苏”受儒、道、佛影响的理学思想。B.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三苏”理学 思想具有包容性与圆融性的色彩。C.文章结尾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三苏”的法治思想受到了融 合佛、道、法、儒的理学思想的影响。D.文章论述有所侧重,如在论述苏洵、苏轼、苏辙的理学成果 时,较侧重于论述苏轼的思想体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禅在北宋时期得到发展,其在理性思辨意识、宏大精神追 求等方面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精神境界。B.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佛老思想始占据其 思想上风,并由此形成其理学思想体系。C.苏轼与道潜、了元等诸僧人的交往,是他主动学习佛教义理 并将之与传统儒学对接的主要原因。D. “三苏”理学思想广纳佛、道、法之长以充儒学,其根本目 的是恢复、重建传统孔孟之学与道德秩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2019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一直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 局。在人类遭遇挑战和危机的时刻,口述历史的价值越发突显。口述 历史不仅能够探访尘埃落定的历史事实,也可以记录尘埃乍起的社会 现象与思潮。可以说,如今口述历史的作用早已超出了记录历史这一 传统范畴,而是承载着机构、团体、地域、民族甚至是国家的精神建 构、文化塑造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表示, “把(口述历史)这件事情做好,不仅关乎自己,实际上也关乎我们 这个社会,关乎我们这个民族,(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尤其对民族 发展有利的事情J(口述历史国际周2021: 口述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材料二: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 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 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 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 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 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 科学性质来讲,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