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望道》观后感心得体会三篇.docx
望道观后感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 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的桌前,一个小伙子在奋笔疾书,妈 妈说:“你吃粽子要沾糖,吃了吗? “他说:“吃了吃了。” 结果老太太转身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 水。妈妈说:“甜吗? ”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 了”。这人是谁呢?他就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位中文译 本翻译者陈望道,也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缘起。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望道”是他为自己改的名字, 意即“追望大道,追望真理大道,守望信仰大道”,表达自 己展望新的革命道路的志向。望道先生一生追望救国救民之 真理大道,影响并带领着一群有志青年为坚定的理想信念矢 志不渝地奋斗着。望道以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为线索, 书写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信念的 坚守,它不是一部人物传记,是20世纪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的群像。百年前,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紧 密地融合在一起,无畏地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让我们当 代年轻人从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望道先生在译完共产党宣言后担任新青年主编, 由于种种原因,新青年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提出要 改变刊物性质甚至停办,但望道先生毫不妥协,坚持和捍卫 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办刊方向。他和其他先进知识分子 有力地回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国 内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望道先生不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以实际行动践 行马克思主义。他支持学生办新报纸,演进步话剧;他开办 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夜校,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他发动工人运动向工人发表关于劳工神圣和劳工联合的演 说;他创办“新闻馆”,希望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能学以 致用报道事实真相。他在人们心中植入了信仰的火种,他让 人们尝到了真理的味道,为了信仰,为了真理,四一二事 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像杨阿龙一样慷慨就义;为了信仰,为 了真理,新闻馆众学子血染左臂。纵观望道先生的一生,一 旦尝过了 “真理的味道”,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便从未改 变,也正是信仰的初心使其肩负起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践行 者和坚守者的使命。电影讲的是望道,激励的是更多“望道者”。身为新时 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守望大道、砥砺前行,书写无愧于时代 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回望初心,仰望先贤,心有所信, 方能远行。电影望道观后感3月31日,XX市委会组织的影片望道观影活动。民 盟中央宣传部为该影片指导单位。陈望道先生曾任民盟中央 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复旦大学校长,是民盟历史上 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影片望道从首译共产党宣言的 陈望道先生的生平展开,刻画了 20世纪20年代以陈望道为 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群像,以及他们将个人命运融入建党、 抗日、建国等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故事。影片从那个动荡变革 时代年轻先行者的特殊视角,揭开建党前后这段思想碰撞、 信仰迸发的历史的光辉一隅,致敬以陈望道先生为首的尝尽 “真理之甘”的青春奋进者们,表现了先辈们追寻真理、坚 守大道的精神。共产党宣言被喻为“红头火柴”,它点亮了革命薪 火,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方向,走向了新中 国的诞生。陈望道先生首译的共产党宣言在历史洪流中 呈现了厚重的价值,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现实都有着重要的 意义,它如灯塔、如火炬,照亮了 一代代青年们前进的道路。“望道”既是陈望道的名字,又是影片的中心思想,一 个“道”字贯穿电影始终,”道“是革命真理,也是一种革 命信仰,陈望道这一代的知识分子视“道”比生命更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当时的年代探索新思想、新理念的路是漫长的,但是前辈 们都没有胆怯过,即便是遭受威胁,有付出生命的危险也没 有退缩。“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跨越百年时光,那个时 代一群知识分子对信仰的选择、坚持,他们信仰与理想的热 血之光,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他们在生命状态和思想意识 上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得以悟真理之道,卫信仰初 心。一个民族的“道”要代代相传,要望、要守,还要发展 这条道。影片所传递的宣言精神,那份真实的精神力量,通过银 幕又折射回当今的现实。百年前先驱们在重重险阻中寻找真 理和出路,如今我们也要接续奋斗,努力讲好以陈望道为代 表的知识分子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青春故事,表达主流价 值、体现历史厚重。我们要继承先贤遗志,牢记先辈披荆斩 棘的精神,感受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味道,勇做时代的奋进 者、开拓者与奉献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做出更大贡献!观影望道有感作为一名外语人,我看望道时格外关注电影中陈望 道先生的留学经历、外语技能、国际视野和本土关怀。陈望道先生在身为教育家的同时,还是语言学家、翻译 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 热潮传遍全球。陈望道开始接触并结识了河上肇、山川均等 日本马克思主义先驱,一起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从日本回国 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进行 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1920年初,在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等人力荐下,陈 望道被确定为译者。要承担该工作,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外语能力、母语功底和共产主义信仰。陈望道先生精通日、 英语,又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怀着对该工作的使命感,于 是成为了不二人选。他以日译本为参照,花费两个月时间完 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 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 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 店等相继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此后,陈望道先生继续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撰写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 同时,他还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他是中国共产党成 立的重要发起人,直接参与创建了党的两个重要组织一一上 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也是社会 主义青年团的早期负责人之一,在组织支持下,他开办外国 语学校、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夜校,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 思主义。他还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发起者,直接参与筹建 了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纺织工会、邮电工会,通过工 会开展工人运动。陈望道先生通过他的工作,将自己体验到的“真理的味 道”传递给了许许多多的革命青年。作为一名外语人,如何 将留学经历更好地化作成长食粮、把外语技能拓展为求索与 思辨能力、在广博的国际视野下实践自己的本土关怀,是我 在观影后切实感到的急迫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