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名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docx
安徽省池州市名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 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 5毫米黑 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 .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 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 修正带、刮纸刀。5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戏曲康续历史文脉, 传承民族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寄寓乡愁乡情,深受人民喜爱。”姥 姥门前唱大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唱几句家乡戏是抒发 情感、沟通心灵的一种方式,看戏、听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走 进剧场,哪怕是乡村最简易的土戏台,那种现场的仪式感、台上台下 的互动感都让人感动不已。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当代获得良好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 在更高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从艺术本体上说,戏曲现代化就是戏曲 艺术的守正创新,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 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 众审美相契合。这样才能使戏曲永远保持独特性、体现时代性、富于【答案】6. C 7. D8 .善于言辞,八面玲珑。她称赞林黛玉“标致”,“竟不像老 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讨好了贾母,也安慰了迎 春等女孩,还讨好了邢王二夫人等人。精于表演,善于逢迎。提起“姑妈”“去世”她假哭,贾母一 责备就“忙转悲为喜二精明能干,善于弄权。拉着黛玉问,又问“婆子们”,既炫耀 了自己的地位,也显示了她的精明能干。9 .照应前文。“摔玉”的情节照应了王夫人所说的宝玉是“孽 根祸胎”。凸显黛玉之美。“摔玉”是因“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而“狠 命摔去”的,因而凸显了黛玉的美。表现了宝玉的叛逆性格。玉是宝玉的“命根子”,是天命的象 征,宝玉摔玉,表现了他鄙视世俗、蔑视礼教的性格特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 “敢于流露自己的真性情”错误。王熙凤的“哭”和“笑”都 是表演,都是为了讨好贾母,并非“敢于流露自己的真性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 “是因为对宝玉的性格行为持否定态度”错误。小说引用两首 西江月词来评价贾宝玉,采用的是明贬实褒的手法,表面的贬, 实质在褒。故选D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善于言辞,八面玲珑。“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 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 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 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这句话时王熙凤已携着黛玉的手, 坐在了贾母身旁。她在这尽显其吹捧之能事,说此话表面是夸赞林黛 玉,实则是为了讨好老祖宗,同时顺便也盛赞了在场的贾家姐妹等人, 讨好了邢王二夫人。精于表演,善于逢迎。“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 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提 起“姑妈”“去世”她假哭,贾母一责备就“忙转悲为喜二王熙凤由 戏谑调笑到转笑为哭到转悲为喜,“便” “忙”二字,说明她哭笑随时 可变,俱无真情在其中,一心只想讨贾母欢心,阿谀拍马、逢场作戏。精明能干,善于弄权。“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给黛玉的 第一印象就是放诞无礼,因为当时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工接 着“忙携黛玉之手,问”拉着黛玉问,“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 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 让他们去歇。'"又问“婆子们”,既炫耀了自己的地位,也显示了她 的精明能干。说明她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照应前文。前文“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写黛玉见宝玉之前王夫人对宝玉的介绍,“摔玉”的情节照应了王夫 人所说的宝玉是“孽根祸胎二凸显黛玉之美。宝玉摔玉的直接原因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 来了一个神山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不是一个好东西。“摔玉”是 因“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而“狠命摔去”的,因而凸显了黛玉的 美。表现了宝玉的叛逆性格。结合“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可知,玉是宝玉的“命 根子”,是天命的象征,宝玉摔玉,表现了他鄙视世俗、蔑视礼教的 性格特点,也反映了他的平等思想,率真任性的性格。二、古代诗文阅读(满分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晋骊姬谐太子申生于献公,献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申生日:“为 此者,非子之罪也,子胡不进辞?辞之必免于罪。”申生曰:“不可。 我辞之,骊姬必有罪矣。吾君老矣,微骊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如 何使吾君以恨终哉? ”重耳曰:“不辞则不若速去矣申生日:“不 可。去而免于死,是恶吾君也,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孰肯内之? 入困于宗,出困于逃,是重吾恶也。吾闻之,忠不暴君,智不重恶, 勇不逃死。如是者,吾以身当之。”遂伏剑死。晋献公之时,有士焉,曰狐突,傅太子申生。公立骊姬为夫人, 而国多忧,狐突称疾不出。六年,献公以谐诛太子。太子将死,使人 谓狐突曰:“吾君老矣,国家多难,傅一出以辅吾君,申生受赐以死 不恨!”再拜稽首而死。狐突乃复事献公。三年,献公卒。狐突辞于 诸大夫曰:“突受太子之诏,今事终矣,与其久生乱世也,不若死而 报太子。”乃归自杀。楚平王使奋扬杀太子建,未至而遣之,太子奔宋。王召奋扬,使 城父人执之以至。王曰:“言出于予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对 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初以还故遣之已 而悔之亦无及也。王曰:“而敢来,何也? ”对曰:“使而失命,召而 不来,是重过也。逃无所入。”王乃赦之。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建L之弥贼之。邂之弥晨往, 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之弥退,叹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节选自说苑立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对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日/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 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B.对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 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C.对日/臣告之/王初命臣日/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 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D.对日/臣告之王/初命臣日/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 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孰肯内”的“内”指接纳,与史记鸿门宴的“毋内 诸侯”的“内”相同。B.称疾:借口有病,实际上是官员感到朝政混乱,不得不请求 退职的委婉说法。C.再拜:指拜两次,是古代的一种隆重的礼节;古人也用于书 信的开头或末尾。D.不信:文中指不相信已经接受的命令是正确的;现在则指对 某种说法不相信。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的太子申生受到诬陷以后,公子重耳先劝他进言辩解, 后劝他逃走,可他既没有为自己辩解,也没有选择逃往别国,而是选 择自杀以明志。B.太子申生临死之前,认为国家多忧患,便把安定国家的任务 托付给狐突;狐突完成任务后,告诉各位大夫说他要以死来报答太子, 然后自杀了。C.楚平王派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放走了太子建,然后让人把 自己捆上送到国都,并据实禀告楚平王,还说明了放走的原因,楚平 王最终赦免了他。D.晋灵公讨厌赵宣子屡次进忠言劝谏,便派组之弥去杀他;组 之弥见赵宣子一大早穿戴整齐地准备上朝,认为他应该是国君,于是 头撞槐树而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骊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2)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重过也。逃无所入。14 .做人应该如何立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 B 11. D 12. D13 . (1)没有骊姬就睡不宁,吃不香,怎么能使我们的国君以 遗憾终生呢?(2)奋扬回答说:“接受派遭却未执行命令,大王召见又不来, 这是双重罪过。就是要逃跑也无处可去。”14 .要为国家的前途考虑。要信守承诺。不能做违背道义之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奋扬回答说:“是我告诉他的。大王当初命令我说:事奉 太子建如同事奉我一样。'我虽不才,也不能有二心。我奉当初的命 令来回禀,所以放走了他。后来也后悔这样做,可也来不及了。”“初命臣”的主语是“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故”是连词,是“所以”的意思,不能与它所连接的句子断开, 据此可排除CD ;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诸侯谁肯接纳我呢/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B.正确。C.正确D. “不信:文中指不相信已经接受的命令是正确的;现在则指对 某种说法不相信”错误。“不信”,文中指不守信用、违背已经接受的 命令。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认为他应该是国君”错误。原文“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是说赵宣子的为人不忘谦恭礼敬,是百姓的主心骨。这个“主”并非“国主”“国君”,而是“百姓的主心骨”之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微”,(如果)没有;“如何”,怎么;“恨”,遗憾。(2) “失命”:未执行命令;“重过”:双重罪过;“是重过也”: 这是双重罪过,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原文“太子将死,使人谓狐突曰:'吾君老矣,国家多难,傅一 出以辅吾君,申生受赐以死不恨!'再拜稽首而死”可知,申生在即 将死去的时候还在忧虑多灾多难的国家,想请狐突在他死后辅佐君主, 由此可知,做人要为国家的前途考虑。原文”狐突辞于诸大夫曰:'突受太子之诏,今事终矣,与其久 生乱世也,不若死而报太子。'乃归自杀”可知,狐突接受太子的诏 令,就履行命令,辅佐君王,由此可知做人要信守承诺。原文”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 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意思是, 金且之弥退出来,叹息说:不忘谦恭礼敬,是百姓的主心骨。杀害百 姓的主心骨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守信用,有其中一条,还不 如死了吧!'于是,他就头撞槐树而死。由此可知,做人不能做违背 道义之事。参考译文:晋国的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诬陷太子申生,晋献公打算杀死申生。 公子重耳对申生说:“造成这种情势,不是你的罪过,你为何不进言 辩解?辩明了这件事,必定会免除罪过。”申生说:“不行。我为此辩 解,骊姬必然有罪。我们的国君已经老了,没有骊姬就睡不宁,吃不 香,怎么能使我们的国君以遗憾终生呢? ”重耳说:“不辩解那就不 如赶快离开吧!”申生说:“不行。离开而免于死,这是怨恨我们的国 君。以张扬父亲的过错来获取美名,诸侯谁肯接纳我呢?回国要被宗 族所阻遇,出奔要被逃亡所困扰,这是加重我的罪恶。我听说:忠臣 不暴露君主的过失,智者不加重自己的罪恶,勇者不逃避死亡。像这 样的话那我就以自身来承担于是就拔剑自刎而死。晋献公的时候,有个贤人名叫狐突,是太子申生的师傅。献公立 了骊姬为夫人,于是国内多忧患,狐突借口有病不出仕。过了六年, 献公因骊姬的诬陷要诛杀太子。太子准备赴死的时候,派人对狐突说:“我们的国君老了,国家又多灾难,请师傅您一定出来辅佐我们的国 君,我能受到这样的恩赐,就是死也无遗憾了。”申生叩头至地拜了 两拜后自杀而死。狐突于是就再次事奉献公。过了三年,献公死去。 狐突向大夫们告辞说:“我受太子的诏命辅佐国君,如今事情结束了, 与其长久地活在乱世上,不如以死来报答太子。”于是回家后自杀而 死。楚平王命奋扬去杀太子建,还未到奋扬就派人告知了太子,太子 出奔宋国。楚平王召见奋扬,奋扬让城父的人捆上他到国都。平王说: “命令出自我的口中,进入你的耳内,是谁告诉太子建的呢? ”奋扬 回答说:“是我告诉他的。大王当初命令我说:'事奉太子建如同事奉 我一样。'我虽不才,也不能有二心。我奉当初的命令来回禀,所以 放走了他。后来也后悔这样做,可也来不及了。”平王说:“你敢来见 我,是为什么呢? "奋扬回答说:“接受派遣却未执行命令,大王召 见又不来,这是双重罪过。就是要逃跑也无处可去。“楚平王就赦免 了他。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厌恨他,派力士金且之弥 去杀害他。嚓且之弥早晨前往,看见赵宣子寝室的门打开了,赵宣子衣 冠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便坐在那里打盹。金目之弥退出来, 叹息说:“不忘谦恭礼敬,是百姓的主心骨。杀害百姓的主心骨是不 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守信用,有其中一条,还不如死了吧!”于 是,他就头撞槐树而死。(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节选)高适吾友遇知己,策名逢圣朝高才擅白雪,选翰怀青霄。留欢惜别离,毕景驻行镶。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兜整冲矢石,铁甲生风飙。酋豪尽俘就,子弟输征徭。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注】俘首或:俘虏,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古时用此计数报 功。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好友才高八斗,志怀高远,又有幸遇到了知己,得 以在圣明的朝代出仕。B. “兜螫”两句中“冲” “生”两字突出战士们的勇敢无畏与敌 人的强大,生动形象。C. “边庭”两句以刁斗之声绝迹,战场已成捕鱼砍柴之所表达 诗人对和平生活向往。D.全诗过渡自然,以“言及沙漠事”使全诗由送别友人巧妙转 到描写边塞战事上来。16 .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高适眼光独特。本诗与燕 歌行一样,均将战场与后方相联系,分别写了后方思妇与百姓。请 简要分析两诗中描写思妇与百姓的作用。【答案】15. B 16.燕歌行写后方思妇之悲怆。“玉箸 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离别后的思妇一定啼哭泪如玉箸, 城南的少妇期盼亲人肝肠欲断,从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残酷。本诗写后方百姓的助力。“敌人的首领全被俘获,后方人民辛 勤地为征战输送徭役”,“子弟输征徭”与上句“酋豪尽俘酸”紧密相 连,深刻揭示了战争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 “敌人的强大”错误。两句意为战士们戴着头盔迎着矢石奋勇 向前;奔驰之中;铁甲卷起了阵阵暴风。极言当时战况之激烈,突出 战士们之勇敢无畏、敏捷善战,而不是表现“敌人的强大”。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燕歌行中写后方思妇的句子是“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 南欲断肠”,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 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这两句写后 方思妇的悲怆之情,从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残酷。本诗写后方百姓的句子是“酋豪尽俘就,子弟输征徭”,这两句 话的意思是:敌人的首领全被俘获,后方人民辛勤地为征战输送徭役。 后方百姓积极为战争输送徭役,深刻揭示了战争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 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蜀道难中“, ”两句, 借善于飞翔和攀爬的动物来反衬山势的高危。(2)书信在人们的情感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鱼雁传书” 体现了古人渴望得到亲人消息的美好愿望。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中“, ”两句,就有所体现。(3)江中的波涛颜色洁白,且有森森寒气,因而古诗中常以“雪” 或“霜雪”形容之,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 ” 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答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怒涛卷霜雪卷起千堆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鹤” “猱” “度”“雁”“潜二三、语言文字运用(满分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受中 国人民所喜爱。它滥觞于五代,形成于宋元,是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项 的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有关对联的书籍用古语“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来概括就是 。砚台坚硬,狼毫柔软,手腕轻挥,写下的对联就像规划好的蓝图。 墨迹落在大红的门联纸上,最单调最沉闷的黑色,一旦落脚到红纸上, 立即就有了神采。一副副对联张贴在街门上、堂屋门上、房门上 生活岁月的万千感慨、风雨沧桑,此刻只化作楷篆隶草中的 ,平仄起收中的一往无前。红对联是一场吉祥的风,吹遍每一户门庭。老人们表情庄严地站 在门前,眯缝着眼端详,笑容里有安慰,有感恩,更有希冀。一副左 右对称的火红对联,是他们一年来辛苦奔走的奖状,是乡村长冬里难 得的锦华,是点响春天的爆竹。青年人从外乡跋山涉水地赶回家,接 受年的洗礼,接受红对联的提点。幼时,他给父亲研墨,抻着对联纸, 并将那神圣的文字放在初蒙的心海。现在,他跟父亲念着吉祥的对联, 诵着世间最美好的诗歌,仿佛隆重地给自己的家门,给自家的日子, 穿上新衣。头发花白的母亲站在灶房门口,看着父子俩在贴红对联, 眼神安详而从容。她并顾不上仔细端详对联上的字,但是她最懂对联 里的日子。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不可或缺 汗牛充栋 笔走龙蛇(龙飞风舞)19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深受中国人民喜爱。20 .说对联是“奖状”“锦华” “爆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三个比喻句分别从带给人们的精神需求、点缀乡村、营造春天气 氛等方面说明了对联的重要作用。三个比喻句又用“是”的形式构成排比句;排比句的 运用,增强了气势,突出强调了对联的作用。【解析】现代性,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要注意的是,戏曲现代化前提 是尊重戏曲美学精神和大众审美趣味。戏曲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艺 术载体。豫剧程婴救孤的国际巡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剧在多 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欢迎。这启示我们,民族戏曲应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以更为深邃的 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主动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 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鲜明确立 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同时在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中,得 到检验与提升、丰富与发展。戏曲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呈现外国 观众容易看懂的做功折子戏,更要完完整整、潇潇洒洒地演出整本大 戏,充分展示中国戏曲的独特神韵和美学精神,传达戏曲作品蕴含的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助力。(摘编自陈涌泉戏曲艺术走好守正创新之路)材料二:放眼古今中外,任何艺术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文化土壤, 具有差异化的地域和族群特色,戏曲艺术亦然。戏曲植根于人民生活, 吮吸着民族文化的丰厚养分,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具有深厚 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和人文基础。戏曲艺术包容万端、自成体系、雅俗共赏,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典 范。研究和发展戏曲艺术,要立足艺术本体,探寻戏曲之所以成为戏 曲的内在规定性,进而以守正创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 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戏曲艺术合歌舞、说唱、滑稽戏于一处,熔诗歌、音乐、舞蹈、 美术等于一炉,集唱、念、做、打于一身,汇时间艺术、空间艺术于 一体,建立起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复合演剧体系,在世界三大戏剧体 系中综合程度最高。戏曲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最主要、最突出 的在于虚拟性,对舞台时空的处理简洁灵动,极力追求神似而不一味 追求形似,极大增强了艺术内涵和感染力,形成了具有中国人审美特 性的舞台艺术风格。高度的程式性是戏曲艺术又一个显著特质,它是 反映生活的具体化表现形式,将生活动作加以合理的抽象概括,赋予【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空,前文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深受中 国人民喜爱”,所以对联是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可填 “不可或缺二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 能少一点。第空,根据横线前面的“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可知应填 “汗牛充栋二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第空,根据横线前面的“楷篆隶草”可知,这里可填“笔走龙 蛇”“龙飞风舞”等。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龙飞风舞: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以下问题:一是搭配不当,“对联”是“传统文化”搭配不当,可在“传统 文化”后加上“之一”;二是句式杂糅,“深受所”是“深受”和”为 所”两种结构的杂糅,可去掉“所二【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时,要分析修辞的结构,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其内容,进而从 生动形象、句式整齐、加强语势的角度分析比喻和排比的表达效果。句中把“火红对联”比作“奖状”“难得的锦华”“点响春天的爆 竹”;并连用三个“是”,构成排比的修辞,既有语言的生动形象 性,又有句式的整齐美,进而突出强调了对联带给人们的“安慰、感 恩和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的感受。(二)语言文字运用11 (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工智能领域的过去十年是深度学习的十年,但产业总体上并没 有出现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级别的爆发。ChatGPT的出现,具有划时 代意义。ChatGPT不仅能理解很多人类问题和指令,流畅展开多轮对 话,更在;编写可运行的程序,快速生成论文摘要,自动制 作数据表格,把一周大事写成新闻综述目前,大模型+ChatGPT已形成新一代操作系统平台的雏形。 ChatGPT在技术路径上采用了 “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二大模型”路 线,又在“基础大模型+指令微调”方向探索出新范式,其中,指令微调是交互训练,两者结合以实现逼近人类大脑的语言智能。 ChatGPT应用了 “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训练方式,用人类偏好 作为奖励信号训练模型,促使模型越来越符合人类大脑的认知理解模 式。这样的AI可帮助人类进行真实创造,尤其是 ,比如 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或提出新颖想法,再由人解决其真实性问题。而 创造效率的提高将产生巨大效益和多方面影响,可以改变世界信息化 格局。21 .下列句子中的“问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问题”,用法不 相同的一项是()A.这次考试一共有五个问题,难度都很大。B.用这种药治疗“心冠肺炎”很解决问题。C.气候变暖会导致很多问题,要加以防范。D.无论你会否,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学习。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 A 22.众多领域显示解决问题能力基础大模型类似人类大脑帮助人类提高创造效率【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问题”表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的意思。A.本句中“问题”表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的意思。B.本句中“问题”是“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的意思。C.本句中“问题”是“事故或麻烦”的意思。D.本句中“问题”是“关键”“重要之点”的意思。故选Ao【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处为领起句,从“更”和后文“编写”等可知是在前文“理解” “对话”的递进,可填“解决”之类的词语;再从后文列举的范围可 知领域众多,故可填“众多领域显示解决问题能力”。处为分说句,由“基础大模型+指令微调”“两者结合”“人类 大脑”可知所填内容,故可填“基础大模型类似人类大脑二处为过渡句,由后文“面创造效率的提高”可知所填内容,故 可填“帮助人类提高创造效率二四、写作(满分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是北宋的三位大文豪。其中欧阳修入仕最 早,他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了解了刚来到京城的王安石的才华,就 极力向朝廷举荐,王安石能得到皇帝的重用,欧阳修功不可没;苏轼 参加科举考试,是考官欧阳修亲自录取他为进士第二名。而苏轼与王 安石原本也是过从甚密的好朋友。可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欧阳 修被王安石斥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的“坏人”,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王安石贬出朝廷。然而在历史上,欧阳 修以不遗余力举荐人才著称;而“无官一身轻”的苏轼,在诗词歌赋、 书法绘画甚至美食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王安石虽然因改革而陷入争议 之中,但却以勇于改革而闻名于世。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上述三 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 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善识敢荐,心有大局身为仕林前辈,欧阳修了解到刚来到京城的王安石的才华,就能 慧眼识珠,极力向朝廷举荐,使得王安石有机会得到皇帝重用,开启 变法;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是考官欧阳修亲自录取他为进士第二名, 使得苏轼有机会跻身朝堂,发挥才智。所以,我认为,欧阳修的爱才、 惜才,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诚然,如果说管仲是千里马,那么欧阳 修就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善识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极为重要的。在 古代,曾经有过因不识人才而酿成悲剧的例子:项羽依恃自己武力过 人,不屑于其他人才,导致韩信等大将纷纷投靠刘邦,最后只落得乌 江自刎的下场,令人叹惜。而如今,我们更要重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够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白居易在策林辨兴亡之由中说:“邦之兴,由得人也;邦 之亡,由失人也。”得人心者得人才。做好人才工作,要实现“增人 数”与“得人心”相统一。鲍叔牙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鲍叔牙是个有头脑,擅长了解别人, 和别人交往的人。青年时与管仲交,知管仲贤。及小白立,为桓公, 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而成霸业。管仲尝说:“生 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故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鲍叔牙 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识才 荐贤不妒,谦和爱国忠君”指的就是鲍叔牙。鲍叔牙最为可贵的地方 就在于他的慧眼识人。宋代曾巩有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 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朝,山前哪得叔牙城。”而孔子称之 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 子”。蔡元培可算是民国时期的高官,担任过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 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拥有广泛的人脉和推荐遴选人才的 社会资源。在兹任上,他乐于慧眼识天下英才,更乐于帮助那些底层 的平民知识分子。正因于此,他才乐写八行荐牍,多的时候,一天要 写三四十封,少的时候,一天也要写十余封。不过,他的八行有二个 不写,一是真正无把握的不写,二是绝对有把握的也不写,最愿意写 的是二者之间,以确实达到推荐的目的。善识人才,假以时日也许你我亦可做到;敢言语,勇荐贤才,则 需拷问我们能否看淡个人名与利。而心有大局的人,一定能够像欧阳 修这样善识敢荐。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是把各方面 优秀人才集聚起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推动新时代 人才工作,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 聚才的良方,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更赞叹欧阳修善识敢荐,心有大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概述了欧阳修、苏轼与王安石三人交往的经过,重点讲述了 欧阳修、苏轼与王安石交恶的原因。当然,材料中也具体阐述了,这 种交恶并非因为私人恩怨,而是由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政见之争。根 据“然而”引出的文字可知,材料对这三人并没有明确的褒贬态度。 审题时,要注意写作要求中的“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对 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这三人对我们的“启示意义”在于,欧阳修善 于发现人才,同时举荐人才也不遗余力;苏轼被贬后并没有颓废沮丧, 而是仍以积极态度生活、创作,建树颇丰;王安石不顾非议勇于改革, 力求找到一条强国之路。这些都具有“启示意义”。因而这三个人都 可以成为立意的角度。试题要求回答“上述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要注意选取其 中一人来写,体现“最深”,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当然也可稍微 带一下其他两人,体现“比较”思维,但不可对其他人物采取“贬” 的态度。写作时,若从欧阳修的角度出发,可根据其善于发现苏轼、王安 石的才华,并积极举荐他们为朝廷效力,赞扬其爱才荐才,甘为人梯 的精神,并结合当前中国急需人才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情境,体现最深 的感触。若选择苏轼,则重点可从苏轼对待人生路上的痛苦、困境、 失败、挫折、悲伤的积极乐观态度给予我们的启发下笔,鼓励青年勇 敢迎接生命中的苦痛,懂得生活的正确态度。比如,面对挫折,有人 咀嚼悲伤,而苏轼却坦然面对;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遇到不如 意的事时,不妨多想想苏轼,我们应像苏轼那样,设法适应,坦然面 对,以豁达的心态去包容一切不如意的境遇。而对于王安石,虽然可 以适当批评其某些不恰当做法,但却不能否认其积极推动改革乃是出 于一颗忠君爱国的赤子丹心。因此,若写王安石,可从其爱国、敢于 尝试变法、坚忍不拔等角度展开思考。立意:1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2 .甘为红烛,争当人梯。3 .转换思路,前景广阔。4 .洒脱面对风雨,心境平和乐观。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6 .敢于摸着石头过河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试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 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 5毫米黑 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 .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 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 修正带、刮纸刀。5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戏曲震续历史文脉, 传承民族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寄寓乡愁乡情,深受人民喜爱。“姥 姥门前唱大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唱几句家乡戏是抒发 情感、沟通心灵的一种方式,看戏、听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走 进剧场,哪怕是乡村最简易的土戏台,那种现场的仪式感、台上台下 的互动感都让人感动不已。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当代获得良好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 在更高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从艺术本体上说,戏曲现代化就是戏曲 艺术的守正创新,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 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 众审美相契合。这样才能使戏曲永远保持独特性、体现时代性、富于 现代性,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要注意的是,戏曲现代化前提 是尊重戏曲美学精神和大众审美趣味。戏曲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艺 术载体。豫剧程婴救孤的国际巡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剧在多 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欢迎。这启示我们,民族戏曲应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以更为深邃的 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主动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 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鲜明确立 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同时在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中,得 到检验与提升、丰富与发展。戏曲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呈现外国 观众容易看懂的做功折子戏,更要完完整整、潇潇洒洒地演出整本大 戏,充分展示中国戏曲的独特神韵和美学精神,传达戏曲作品蕴含的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助力。(摘编自陈涌泉戏曲艺术走好守正创新之路)材料二:放眼古今中外,任何艺术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文化土壤, 具有差异化的地域和族群特色,戏曲艺术亦然。戏曲植根于人民生活, 吮吸着民族文化的丰厚养分,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具有深厚 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和人文基础。戏曲艺术包容万端、自成体系、雅俗共赏,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典 范。研究和发展戏曲艺术,要立足艺术本体,探寻戏曲之所以成为戏 曲的内在规定性,进而以守正创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 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戏曲艺术合歌舞、说唱、滑稽戏于一处,熔诗歌、音乐、舞蹈、 美术等于一炉,集唱、念、做、打于一身,汇时间艺术、空间艺术于 一体,建立起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复合演剧体系,在世界三大戏剧体 系中综合程度最高。戏曲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最主要、最突出 的在于虚拟性,对舞台时空的处理简洁灵动,极力追求神似而不一味 追求形似,极大增强了艺术内涵和感染力,形成了具有中国人审美特 性的舞台艺术风格。高度的程式性是戏曲艺术又一个显著特质,它是 反映生活的具体化表现形式,将生活动作加以合理的抽象概括,赋予 舞台表演规范化的格式,并由此延展至其他各个方面,经过长期艺术 实践发展为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制。上述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特质, 它们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巍峨殿堂。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就要立足这些 艺术特质,既看到它们是戏曲艺术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是适应 社会变革脉动、遵循艺术变迁规律、凝聚多元因素合力的结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