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docx
-
资源ID:92444695
资源大小:40.26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docx
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L本试卷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 .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在条形码粘贴区域规范贴条形码。3 .答卷时,请认真读题,客观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必须使用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 的位置,字迹工整,笔迹清晰。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5 .请保持答题卡平整,不能折叠,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不用 收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 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 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 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 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 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 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 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 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脸,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 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 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 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 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鹑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 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 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7第段描写月光的动词极具表现力,对此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A. “泻”字指“很快地流”,虽紧扣“月光如流水”此喻,但与“静静地”有矛盾,B. “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主要目的是用月光凸显水雾 的轻薄缥缈。C. “洗”字与“在牛乳中”搭配,表现月下荷塘的纯净,突出花叶特有的奶白色调和 实感。D.“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传达出作者此时淡淡的喜悦。8 ,请赏析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9从全文来看,第段的采莲赋有何作用?【答案】7.C8.本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花香本是嗅觉,用听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描绘,突出表现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特点,形象生动。9.从内容上来看,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采莲赋的热闹、 欢快,可以看出作者与现实抗争的失败,思乡是作者为了摆脱现实忧伤所做的再一次 努力。从形式上来看,引用诗词,形散而神不散,增强文章的优美性。【解析】【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 “但与'静静地'有矛盾”错误,“泻”字很平常,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 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因此二者并不 矛盾。B. "'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错误,应是“青雾”自下 而上弥漫,而非“月光”弥漫。D. “'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错误,通过花的安谧、恬静,衬 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故选C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此句写荷香用了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用听觉来写嗅觉。“缕缕清香”与“渺 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 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 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用远处的“歌声”来 形容“清香”,写出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的特点,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入手。从内容上看: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是写一群美 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 人的思念。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作者在衔接处说“忽然想起采 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 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 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 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因此对采莲赋 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它反映了朱先 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麻木不仁、对“我”一切心理活动全然不知全 然不晓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在孤独中的 思乡之情也是他的忧愁,引用采莲赋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形式上看: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引用诗词常见的手法,很容易得出采 莲赋能够丰富文本内容,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能够让读者融入作者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中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 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1 .下列句中“师”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师”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而耻学于师B.孔子师郑子、茂弘C择师而教之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2 .作者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句的用意是()A.赞扬不知句读而拜师学习的小孩子,批评有惑不解又不拜师学习的成年人。B.对那种小孩子不学句读,成年人不去解惑的社会现象表示不满。C.对那种不知句读倒要从师学习,不知解惑却不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D.赞扬不知句读却从师学习的风气,批评不能解惑又不从师学习的做法。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答案】10.B 11. D 12. C13. (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2)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能解答疑惑,不知句子(如何)停顿,有的向老师 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 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彼童子之师”是句子的主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是谓语,是对“彼童子之师” 的进一步解释,所以应该从“彼童子之师”后边断开,排除AC;“授之书”和“习其句读”是并列结构,“者”跟在这两个动词词组后,指代这一类 人,所以“授之书”和“习其句读”中间不能断开,“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是一句完整的否定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师:从师。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A.师:老师。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B.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孔子以郑子、蓑弘为老师。C.师:老师。句意:就选择老师来教他。D.师:从师。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可知,选项中的句子是作者批评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文章论 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可见作者并 没有赞扬的情感,而是对当时“不知句读倒要从师学习,不知解惑却不从师学习”这 一社会现象提出的批评。故选C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众人”,一般人;“其”,他们;“下”,名词作动词,低于;“耻”,形 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于”,向。(2) “句读”是断句意思,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断句很重要;“惑”,疑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不” 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参考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 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 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 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 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 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 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能解答疑惑, 不知句子(如何)停顿,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 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 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 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 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 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 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 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4.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 孤寂之情。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 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 抒之情缠绵琲恻,动人心弦。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 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15 .根据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两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 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那些寄寓?【答案】14.C15.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能力。C. “缠绵俳恻”理解错误,颈联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结合前面所写 的景以及本联中“万里”“百年”等词可以看出颈联既有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 之情,有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之意,悲怆而博大,并不“缠绵俳恻”。故选C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潦倒新停”和颈联的“百年多病”, 即写出了个人病困潦倒的生活,表达对自己这种生活的慨叹之情;作者一生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繁霜鬓”和颈联的“百年”,说明此时的诗人已 是迟暮之年,双鬓已白,百病缠身,诗人想到自己却无所成就,心中充满了激愤与哀 怨,此诗寄寓了诗人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这首诗是诗人在农历九月初九独自登高所做,此时正是秋天,万物萧条,诗人目睹 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潦倒穷困,愁肠百结,愁绪万千,想到了 各地的叛乱,国势的艰危,不禁有了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这首诗是诗人在五十六岁时,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也像自己一样穷 困潦倒,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写李白 在梦境中登天姥山时的所见所闻,太阳从海上升起,诗人耳畔萦绕天鸡的叫声。(4)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转变成诗人对贤才的思慕。【答案】 .橘橹灰飞烟灭 .一片神鸦社鼓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 鸡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橘、鸦、壁、闻、衿、悠。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菜”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 却能让学生O()o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通过,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 物浪费,进一步养成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菜做饭 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 得感恩、更懂得分担。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纸上谈兵受益匪浅自己动手勤俭节约B.形同虚设受益匪浅身体力行吃苦耐劳C形同虚设不虚此行自己动手吃苦耐劳D.纸上谈兵不虚此行身体力行勤俭节约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B.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C.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D.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 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B.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 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C.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 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D.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 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答案】17. A 18. C 19. B【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 能成为现实。形同虚设: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此处指课程多流于书面理论而没 有实际操作,故选“纸上谈兵”。不虚此行: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 有很大的收获。此处指学生能从课程中获得很大好处,不局限于“此行”,应选“受 益匪浅”。自己动手:指亲自动手劳作,能够让自己吃饱穿暖。身体力行:一般多用来表示努力 实践,亲身体验。此处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选“自己动手”。吃苦耐劳: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 根据前文“减少食物浪费”可见,强调的是“节约”,故选“勤俭节约”。故选Ao【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后文衔接的“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可见,这些程序繁琐而 辛苦,故“辛苦”应该放在后句与之衔接,排除AB。D.中途易辙,“一道家常菜”后没有谓语,主语偷换成“劳动者”,排除故选Co【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句有二,均为成分残缺,一滥用介词“通过”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排除CDo二是“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前缺少主语,应加上“他们”,排除A。故选Bo(二)语言文字运用n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 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 的结果。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 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力、,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 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 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 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 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 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 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 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 的。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 征。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范。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 服从。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 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8个字。【答案】 .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 .最初是绿色的/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年轻 时是绿色的 .加快了融雪的速度【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下文“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得出这里应填雪衣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会冬眠,而根据后面的“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可推知,这里应该是说雪衣藻在气 温较低的时候会冬眠,所以此处可填“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第二空,根据下文“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得知,第二空是填雪衣藻 不成熟时的颜色。再根据后文“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变化可知,不成熟时的颜色 应该是绿色。由此可知,这里可填“最初是绿色/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年轻时是绿色的工第三空,根据下文“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可知,这是对上 文现象产生的结果的阐述,故可推测降低雪反射阳光量会加快了冰雪消融的速度,所 以此处应填“加快了融雪的速度”。21 .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给张老师发来的微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 加以修改。张老师,节日快乐!在高三的几次考试中,我的成绩都不理想,最终成功考上大学, 都是您慧眼识金并耐心教导的结果。您的教学水平高,常常让同学们刮目相看。毕业 之后,我垂念师恩,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以后还请您继续斧正我的不足,我定会在大 学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答案】“慧眼识金”改为“不放弃”“刮目相看”改为“深感佩服”“垂念” 改为“常念”“斧正”改为“指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慧眼识金”为敬辞,用在自己身上不恰当,改为“不放弃”;“刮目相看,”意为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此处用在看待老师身上不当,对老 师不存在“老眼光”的问题,应改为“深感佩服”;“垂念”是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敬辞,用在自己身上不合适,改为“常念”;“斧正”是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不能用于文章之外的事物,改为“指出”。四、写作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入高中学习,转眼已经一个多月了。崭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全新的生活,相信 你有很多的感想。请围绕这段学习生活中一个触动你深思、引发你感慨或激发你行动的人物,写一篇文 早。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散文除外),不要泄露真实姓名和班级,不少于800 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由引语式材料和写作要求构成。材料提示了本次作文的写作内容,即进入高中学习的一个月之内的感想。刚进入高中, 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和新的学习任务等会让人有一种新鲜感;因为这是一 段崭新的人生阶段,在新的环境中也可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让人有一种积极进取, 努力奋斗的热情,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也可能因为一切 都是陌生的,会让人有一种不适应或局促不安等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自卑和孤独, 会带给人负面的情绪,让人迷茫和彷徨;如果是刚刚进入高中的住宿生活,难免让人 想家从写作任务角度分析,题干要求“围绕这段学习生活中一个触动你深思、引发你感慨 或激发你行动人物”写文章,那本次作文适合写记叙文,以给自己触动深思、引发感 慨或激发你行动的人物为核心,选取相关事件来写。写作时,考生应选取刚到高中一个月内便给自己留下深刻触动、引发感慨或激发你行 动的一个人来写,如在自己迷茫自卑时,班主任注意到了 “我”的低落情绪,给“我” 带来了鼓励和安慰,为“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点燃了“我”对未来的希望,让“我” 找到了高中生活的正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行文中应加入适当的细节描写,让 记叙更生动。立意:1 .老师,您带我适应高中新生活,助我扬帆起航。2 .与朋友共绘高中生活的美丽画卷。3 .我与同桌共奋进。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 证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 无序。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 受挫。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 发挥。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 象。【答案】1.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错误。由原文“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可知,作者只是叙述乡土社会对礼的认知,但对残 酷的内容并不认可。故选B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误。“法律是从外限制人,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 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 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并不是“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礼因为缺乏变化”错误。由原文“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 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可知,选项因 果关系不成立,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o(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材料一“过完80岁生日之后,我有一个理想,就是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 000公斤,现 在我又多了一个理想,希望我的母校能成为世界名校。”在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上, 袁隆平对记者再次重申理想,其中超级稻亩产千公斤的理想,他在多个场合说起。由于时间紧迫,对于记者的诸多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总是能省则省,不能省的话就一 句带过,但是谈到超级稻,话匣子就合不拢,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扔出来,不管在场 的人懂不懂。“我们正在向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进军。按照计划到2012年实现亩产达 到830公斤目标,到2015年实现亩产达到900公斤目标。现在看来,两年之内实现 亩产830公斤的目标没问题。今后再努把力,争取提前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言之切切,足见对水稻研究情深。梦想在变,从500公斤增长到1 000公斤。同样,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袁隆平探索了 40多年,一辈子干一件事,坚持的信念是什么?“饿起来的滋味很不好受啊。”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切身的感受,支持他数十 年在湖南一个偏远山区从事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他领衔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如 今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袁隆平说,如果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技术推广开来,将养活约2.2亿人口。材料二袁隆平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但有个第一恐怕从来不曾有人想过第一只以科学家名 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截至10月9日,隆平高科收盘价为16. 73元,在其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按照隆平高科最高价47元计算,袁隆平持有的400万股的最大市值为1.88亿。更有 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价超过1 000 亿元。他列举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工资6 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 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至于股价:“我从来不管这个事。”他的回答简短且干脆。说起隆平高科的创立,“刚开始我是坚决不同意的,我又不是生意人! ”。他说,今 天说袁隆平涨了 2分钱,明天说袁隆平跌了 2分钱,不好听。但后来基于两点,他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我的理想是让超级稻走出国门。”于是有外国公司找上门,说他们出钱,占大头, 袁隆平觉得划不来。“品种是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凭什么你占大头? ”其次,1999年袁隆平69岁。“一般到70岁,就不能当首席,科研经费就没有那么多, 隆平高科说可以每年给200万的科研经费,我说可以。”就这样,有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誉董事长。这样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材料三“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 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袁隆平抛出他的财富观。而发生在袁隆平身上与“钱”有关的事,都被当作正面教材宣扬。其一是喜欢15元的衬衫。曾在出席某论坛时,谈到对金钱的看法,袁隆平曾说:我 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 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 对物质别要求太高。其二是去年七月,袁隆平院士被市民发现在2008湖南车展上,为给老伴挑选座驾, 有报道称,袁隆平“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欲买第八辆车。虽然议论一边倒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但袁隆平还是在武汉给予澄清:“没有的事情, 就是当时陪着老伴去车市逛逛,不知道为什么被传成那样。”“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最朴素的道理最珍贵,这点在袁隆平身上体现明显。他说:“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而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在做人上,他对青少年的期望是:公字多一点,私字少一点。他现在大量的工作还是在试验田里:“我基本上每天都去,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 开始直到收获,都去。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任务。”“现在有少数人搞学术腐败,就是名利心、享乐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到头 来害人害己。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一个人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 做人。”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宽,地才阔。“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在多个场合说过这个梦想。不管有多少光环,有多少身份。他说,他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材料四袁隆平(1930年9月7日一),江西九江德安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 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 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等。袁隆平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 奖”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 “沃尔夫奖” “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3月,袁隆平因对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4,下列各项对袁隆平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抱负伟大,播撒大爱。袁隆平不畏困难,甘于奉献,用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让 天下人都有饱饭吃,造福世界人民。B.扎根基层,脚踏实地。袁隆平坚守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基本上每天都 去试验田。C.潜心探索,有创新精神。袁隆平完成从杂交稻到超级稻的创新;将科研成果与产业 发展结合起来,完成了从“资本”到“知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D.为人淳朴,淡泊名利。名满天下的科学家,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间;从来不管隆平 高科的股价;喜欢穿那件15块的衬衫,戴的表260元,穿的鞋子100多块等。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时刻关心人民,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 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B.袁隆平的梦想在变,他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 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C.袁隆平,数十年埋首田间,潜心科研,攻克难关。在对抗贫穷和饥饿的征途上,他 永不停步,即便耄耋之年,仍壮志不改。D.袁隆平认为,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 太高。花钱不奢侈不浪费。“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说明了盛名下的袁隆平做 人懂得谦逊谨慎,严于律己。6 .袁隆平有着怎样的财富观?他的这种财富观有什么现实意义?试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B6.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 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现实意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说 人要生活,追求钱财是合理的;但不能只一味追求钱财而失去道德的准绳,应光明正 大索取,干干净净做人。“该用则用”,是说要按照必需、可能的进行合理性消费, 反对奢侈、浪费性消费;小气吝啬,守财奴,也失去了占有财富的意义。作为青年人 的我们,要树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财富观。【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分两个步骤:首先审题,明确 筛选的标准;其次对比排除,明确答案。本题的标准是“表述不正确”,在此基础上 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对应内容;再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和选词用语与原文比照,看语 言文字上有无变化,意义上是否相同。本题中,C项,“完成了从“资本”到“知本”的转变”错。根据原文“一般到70岁,就不 能当首席,科研经费就没有那么多,隆平高科说可以每年给200万的科研经费,我说 可以。就这样,有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誉董事长。这样 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可知,袁隆平完成的是 “知本”至IJ “资本”的转变。故选Co【5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分两个步骤:首先审题,明确 筛选的标准;其次对比排除,明确答案。本题的标准是“表述不正确”,在此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