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融合”时代影视艺术教育的拓展之维.docx
-
资源ID:9244990
资源大小:23.9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论“艺术融合”时代影视艺术教育的拓展之维.docx
论“艺术融合”时代影视艺术教育的拓展之维 【内容摘要】当下不仅是媒介融合的时代,也是艺术融合的时代,这体现为艺术创作元素的融合、传播方式的融合、接受感知的融合。面对融合之局,基本的影视艺术教化拓展的原则应当是:培育学生在学问、实力和思维的锻造上,既精于某一形式的影视新媒体艺术样态,同时又能够将诸多艺术元素融合打通。传媒艺术探讨和教化的提出,是“艺术融合”时代影视艺术教化的重要拓展,代表着艺术融合时代艺术学探讨和教化的一次最新拓展尝试。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和传媒技术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 【关键词】融合时代;艺术融合;媒介融合;传媒艺术;艺术教化 一、引言:艺术融合与媒介融合的“融合时代” (一)这个时代不仅是媒介融合的,也是艺术融合的时代 在我国的高校学科体系中,“传媒”类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新闻传播”,一个是“影视艺术”,这多少有些约定俗成;我们通常说的“传媒教化”,也可以大致包含“新闻传播教化+影视艺术教化”。当前,在“新闻传播”和“影视艺术”这两个领域的实践中,都出现了显著的“融合”之势。 传媒学科和专业,是人文社科中较为典型的与实践结合紧密的领域。在任何教化中,当然我们都须要激励纯粹经典的学院教化;而详细到传媒教化中,在激励“全人教化”的同时,我们还迫切期盼结合对实践观照和思索的传授。因此,当前传媒教化的调适和发展,不行能也不应当对当下实践中的“融合之局”视而不见。 当前不仅是一个“媒介融合”时代,也是一个“艺术融合”时代。只是我们对“媒介融合”探讨得或许较多,而对“艺术融合”进行梳理和总结得尚不足。 一方面,“媒介融合”已然成为我们随口吐纳的字眼,以媒介形态大兼容、大汇聚、大交揉为基本表征,媒介融合对人类的沟通手段、联结机制、组织运行、生产方式、发展变迁,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活生存状态等关键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甚至将是长久的影响。 另一方面,“艺术融合”同样不能忽视,假如说“媒介融合”关乎新闻传播教化,那么“艺术融合”则干脆关乎影视艺术教化。本文的主要论述切口也在于艺术融合和影视艺术教化拓展的问题。 (二)从艺术创作、传播、接受全流程看(影视)艺术融合之势 艺术融合较为显著地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后的“新媒介”艺术中。二战之后伴随着科技发展,电视媒介的普遍性崛起带来的视频元素,为人类艺术供应了新的可能,艺术家们以此开启了现代“新媒介”艺术的发掘之旅,视频以及与之相联的声光电元素渐渐成为现代艺术的创新之维。只不过,那时的艺术融合,尚带有先锋色调,偏现代艺术试验;而当前的艺术融合,则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本文以“影视艺术的新媒体化”为艺术融合的基本切口。当前艺术融合的实践,特殊是以“影视艺术新媒体化”为代表的融合实践,已经完全渗透体现在了艺术创作、传播、接受的全流程中:(1)从艺术创作来看,“创作元素”是大融合的;(2)从艺术传播来看,“传播方式”是大融合的;(3)从艺术接受来看,“接受感知”是大融合的。 第一,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创作元素大兼容、大汇聚、大交揉。 自摄影术诞生以来,摄影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数字新媒体艺术等之间的差别,往往不像传统艺术中文学、建筑、音乐、绘画、舞蹈、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独立性之大。如“影”与“视”“影视”与新媒体艺术之间经常呈现出混合状态,作品中经常是图、影、视、听、网等元素的无缝、自然、毫无违和感的融合,我们对当下很多引发大众参加、社会关注的传媒艺术作品,更加无法精确界定其原委是电影、电视,还是新媒体的什么艺术。同时,经过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往往呈现出相像的融合之状。在创作元素融合的同时,多元的创作主体也在融合,如精英式和草根式的创作主体的融合。 其次,就艺术传播而言,几年前还是簇新学术与实践话语的“跨屏传播”,如今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字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与传播环境发展改变之快。 与传统的电影作品在影院播放,电视作品在客厅观看不同,当前影视艺术的新媒体化,使得影视艺术的传播方式是融合的、无肯定之规的,一个影视艺术作品可以在传统的影院或客厅播放,但更多地融合进了台式电脑屏、手提电脑屏、Pad屏、智能手机屏、楼宇影视屏、移动电视屏等多屏幕。详细选择哪种传播方式观看完全由观看者的需求而随意“任性”确定,而且观看还经常在这些屏幕之间转换;无论是选择还是转换,对于观看者來说便捷度都特别高。 由此,以艺术传播为中间点,在其前端的艺术创作里,创作者在创作之初甚至就是以跨屏传播的思维为导向的。在其后端的艺术接受里,接受者在影视艺术接受时很可能是“多任务化”的,同时摄取来自如智能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等几方发来的影视艺术符号,进行影视艺术观赏;或者一边通过智能电视屏、电脑屏进行影视艺术观赏,一边在手机屏上进行影视艺术评论。诸如此类的可能已经非常普遍,样态也数不胜数。 第三,就艺术接受而言,融合既体现为一种“感知的融合”,也体现在一种“欲望的融合”。 当下借助新媒体技术,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这个艺术活动全流程下的各环节,起先变得边界不清;艺术创作者、传播者、接受者之间的身份与作用之异,也越来越小。况且,将来的艺术作品传受,在虚拟现实(VR, Virtual Reality)、增加现实(AR, Augmented Reality)、混合现实(MR, Mixed Reality)的技术与语境之下,更将越来越全方位的同时动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乃至味觉,开展深层意念力的大整合、大融合。 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的培育之下,艺术接受者的观看欲望也在融合化,正如当前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撕裂”状况一样,我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观影,无论是个体还是总体上说,都经常会出现一种多元的瞬间融合,如消费和消遣、刺激和情感、主流和边缘、现代和后现代等的感情、需求、欲望融于一身。而且,一个人就是一种特别的感情、需求、欲望,而它们最最终网络中融合。 无论如何,从更加宏大的视野来看,融合时代是人类创新与进步的最新表征,也会代表着人类前进的齿轮永不停留;它是一股恒久向前的力,裹挟着民族与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前行。如是的改变,是本文依托的时代背景,也是我们思索影视艺术教化拓展的基本动因。艺术实践中出现了巨变,这种巨变以兼容与混合为标识,那么我们的艺术教化、影视艺术教化也不能止步不前,以固定的思维、布局和模式“包打天下”。 二、走向传媒艺术:融合时代影视艺术教化发展的一次拓展 (一)艺术融合实践下,须要培育学生面对艺术时的“融合”視野和思维 如前所述,影视艺术是与实践关联度较高的领域,假如说其学科发展至少分为探讨(学术)和教化(学生)两个维度的话,那么,影视艺术“探讨”可以或者须要与艺术实践适当保持距离,有时还须要保持较大的距离,以便冷静视察与思索;但影视艺术“教化”与实践发展的潮流与趋势距离过大,甚至无视实践发展,这不仅不合时宜,更会带来严峻后果。 因此,既然艺术实践、影视艺术实践的融合发展之势如此,我们在艺术教化、影视艺术教化中,就须要动态关注并调整自身发展,不断适应,并最终不断引领实践的发展。影视艺术实践的融合之局,须要我们在影视艺术教化中,也必定要增加“融合”的思维。 在戏剧与影视学中,既有的摄影专业、电影专业、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数字新媒体专业等专业教化,是基础性的、极端重要的,对艺术教化的不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当前的实践格局下,假如我们的影视艺术教化完全固守于“工业化式”的、条块清楚的思维和模式中,学电影、电视、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完全固守于自己艺术形式的边界之内,认为学电影就是纯粹的做电影、学电视就是纯粹的做电视、学数字新媒体的就是练好数字技术便万事大吉,而彼此不交叉、不互视、不兼容,那么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可能会在就业和再发展的过程中,因过于狭隘而变得适应度低,难以对当前融合艺术生态和思维有基本的精确驾驭实力、全面理解实力。 面对融合之局,基本的影视艺术教化拓展原则应当是:培育学生在学问、实力和思维锻造上,既精于某一形式的影视新媒体艺术样态,同时又能够将图、影、视、听、网等艺术元素融合打通。某种程度上说,前者更多偏技能和学问,后者更多偏思维和视野。这对影视艺术教化者和学生来说,要求自然较之以往更高。 除此之外,相当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还可以培育一部分学生,如将来可能从事艺术管理、艺术策划、艺术统筹等工作的学生,从本科教化一起先就以“融合”的思维“打底色”,让他们自觉地认为:艺术样态、影视艺术样态的“融合”是自然的潮流与趋势;在这种思维下,图、影、视、网等都是可供运用的来源、手段、渠道,只是依据不同的艺术目标进行不同的组合和结合而已,这些形式和元素之间有区分但无隔阂。这些学生在单一的艺术样态的创作水准和技艺上未必超群,但却更擅长以整体的、联系的、综合的、兼容的宏阔视野面对、运用、自由重构那些原本就是融合着的艺术元素、形式和样态。 正如当下火热的微信公众号的编排一样,传统图文思维强的人可能更多习惯运用文字+图片的方式呈现内容,影视视觉思维强的人可能更多习惯运用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内容,而艺术融合思维强的人可能从一起先就习惯于“文+图+短视频+图表情+颜文字+GIF动图+语音+音乐+”的混合方式和“舒缓+卡顿+跳切+闪回+快进”的混合节奏呈现内容。 同时,我们还须要看到传媒和艺术的融合,注意并思索如何从当代的传媒视角看待艺术,又如何从当下的艺术视角看待传媒。不知我们作如下对举是否合适:某种程度上说,传媒事关信息传播,是在生活世界为人之生存供应支持,脚踏坚实的大地;艺术事关精神品级,是在彼岸世界为人之提升供应引领,面朝辽远的天空。传媒和艺术,在相互粘黏的状态下,保持着一种许久的互动需求与互动实力。二者的完整,是否本身就是一种人类世界的完整方式?由“传媒+艺术”而促发和带来的人文景观,是否也就有一种隐秘而强大的人类人文涵盖力? 当然,这种融合思维熬炼也不行避开地须要与时代气质紧密结合,我们在教化中也须要留意对此多有确定,加以利用,趋利避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人的文化最终将是主流文化,新一代的生命和活力终将替代前一代而接着走下去,虽然在这种替代的过程中青年人的非主流文化会经过肯定的主流化规约过程。 (二)传媒艺术探讨和教化的提出:融合时代影视艺术教化的融合式拓展 综上,我们迫切须要一种能整体地、联系地考察上述诸多艺术形式的探讨和教化,以便顺应当前艺术教化、影视艺术教化的潮流与趋势。当然,这不是对之前影视艺术教化既有专业和学科的替代,而是一种拓展增容。终归,艺术实践兼容与混合了,艺术探讨和教化也不能各艺术形式互不相通、孤立不往来。 这种新的探讨和教化,须要综合、整体、联系地思索融合了图、影、视、网、新技术新元素的艺术。由此,我们提出了传媒艺术探讨和教化。 传媒艺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改变,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显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加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 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和传媒技术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 “传媒艺术”的命题之所以能够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下这个“艺术融合”时代对我们的提示。这个时代里,我们突然发觉,艺术元素和形式的大融合,让我们对图片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之间的区分越来越难以把握;新的艺术生态,好像须要一个超越单一艺术形式的上一级概念来概括。我们也突然发觉,单纯的传统艺术理论、说明范式和教化教学,越来越难以完全说明艺术元素和形式融合之后的新的艺术生态。我们好像须要一种动态发展过的艺术理论和教化抓手,以拓展艺术学、艺术教化的外延。 当然,对传媒艺术的厘定,是一个严密的过程,是在艺术史和传媒史的交叉界定中确定的。之所以将摄影作为传媒艺术家族的起点,也是和本雅明视摄影为艺术的“机械复制时代”起点的推断是一样的。传统艺术家族的艺术形式基本是手工复制的,而传媒艺术家族的艺术形式则划时代地进入到机械、电子、数字复制。传媒艺术在外部与传统艺术有诸多显明区分,在内部又共享逻辑一样的科技性、媒介性、大眾参加性,将人类艺术分为“传统艺术”和“传媒艺术”两大族群,不失为一种新的视察人类艺术世界的视角和方式。详细厘定,另有专文探讨。 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电影、广播电视、(数字)新媒体艺术,以及一些经现代传媒和传媒科技改造了的各类艺术形式。传媒艺术学的探讨对象是这些传媒艺术活动,传媒艺术学是关于传媒艺术的本质、特性与规律,起源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原理与规律的学问;也是从艺术动身,并以传媒视角对艺术进行考察与总结的学问。传媒艺术学偏属一般艺术学、基础艺术学、艺术体系学的范畴。传媒艺术探讨对象的确立,须要从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指责的交织中把握,也可以从前文对传媒艺术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视觉艺术、传播艺术、艺术传播的辨析中参见。 与传媒艺术学这个艺术学理论之下的二级学科相近的二级学科或方向主要有:艺术史论、艺术指责、艺术管理、艺术产业、图像学、摄影学、音乐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数字媒体艺术、新闻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虽然传媒艺术学与这些学科方向彼此之间关系紧密,在理论基础、探讨领域、探讨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接近与相像,但是在探讨格局、探讨视野、探讨方向、探讨重点等方面,本事域有相对独特的属性。 第一,与艺术史论、艺术指责、艺术管理、艺术产业等学科方向相比,传媒艺术学留意了媒介与文化探讨视角对于艺术学理论探讨的注入,既致力于建构传媒艺术史、传媒艺术本体理论等基础理论体系,也注意开展传媒艺术实践与创新、传媒艺术产业等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理论探讨,还探究开展传媒艺术与文化的宏观战略性、决策性探讨,从而丰富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体系。 其次,与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数字媒体艺术等已有的相关二级学科相比,传媒艺术学更注意从艺术与媒介属性、艺术与媒介融合等方面拓展与超越单一艺术形式和单一媒介形态的探讨格局,建构综合探讨的视野;也致力于从传媒艺术基础理论层面、提升传媒艺术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层面开展传媒艺术重大理论命题的探讨。 第三,与其他门类的相近学科相比,如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传媒艺术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不拘泥于详细的传播流程,也不囿于微观的传媒与文化生产实践,而是更注意在理论层面探讨传媒艺术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构成,在更宏观的层面为指导传媒艺术生产与传播的实践发展,供应系统化、规律性的理论指导。 当然,传媒艺术教化的构建,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在将来必定会遇到不少不足和困难须要补足和克服。例如,来自单体传媒艺术形式的探讨者、教化者,如电影、广播电视、新媒体探讨者,须要补足对其他艺术形式以及传媒问题的体验与理解,这要求探讨者、老师下数倍于门类艺术探讨的功夫;同时须要增加宏观、综合、联系地考察传媒艺术族群的实力。例如,来自文艺学、美学的探讨者、教化者,须要补足对艺术学的理解。例如,来自其他学科的探讨者、教化者,须要补足艺术学的学问基础、逻辑体系、表述方式、实践体验,也须要补足美学功底与艺术哲学探讨,否则传媒艺术探讨和教学只能是一些外围思索,而无法触及到艺术与美的内核。 总之,面对新的艺术实践景观,我们的艺术教化不能实行消极回避或心情化拒斥的看法,“不能也不想在学理上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不能固执地认定传统的艺术分类、传统的艺术教化分类具有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普遍/肯定本质。假如一味抱有守成的想法,则简单导致艺术学理论学问和教化教学创新实力的不足,不能随着时代与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反思学问和教化的历史性,从而难以对改变着的艺术生态作出刚好而有力的回应。这些,最终会影响到对人类“艺术地”把握世界的实力的开掘。 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