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谏太宗十思疏》学案.docx
6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谏太宗十思疏一、 挖空训练 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 )神器之重,居域中( )之大,将崇( )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 )其欲,斯( )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 )元首,承天景( )命,莫不殷忧( )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 )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 )董( )之以严刑,振( )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 )惟人;载舟覆( )舟,所宜( )深慎( )。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君( )人者,诚( )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 )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则思正身( )以黜( )恶,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 )九德,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之大道哉!二、翻译下列语句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逸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三、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选编1.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 , ”,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4.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 ”;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要赏罚得当。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 ”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 , ”,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 ,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四、谏太宗十思疏成语探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使得文章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在此对该文涉及到的成语作简要介绍。(一) 、直接运用的: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指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在文中是魏征对唐太宗提出的主要论点。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民众犹如水,统治者犹如舟,水可以承载舟,亦可以倾覆舟。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在文中是借鉴古人的论述,从人心向背方面阐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追随,引申为做事或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在课文中指要挑选好的意见采纳(或采用),强调了“纳谏”的重要性。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文中是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二) 、套用化用的:正本清源:最早出于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后来明确见于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伐根以求木茂,塞流而欲流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善始善终:最早出自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庄子·大宗师中有“善妖善老,善始善终”,意思是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在课文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活用了该成语,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骨肉至亲:出自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说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心服口服:出自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服:信服。意思是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貌恭而不心服”,说明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慎终如始:出自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敬。意思是谨慎到最后,好象开始一样,即谨慎不懈,始终如一。指为人处事小心谨慎。课文中活用了该成语,“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唐太宗勤勉政事,不要怠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汉代王符的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赏罚分明:出自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意思是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课文中,“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说的就是要“赏罚分明”,不能因喜怒而“僭赏滥刑”。人尽其才:出自淮南子·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课文中“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也就是说“人尽其才”,这也是做到十思后的一种理想境界。五、写作素材积累李世民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李世民武艺高强、箭术无双,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统军能力,并且麾下猛将如云,有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等人的辅佐,李世民在唐朝统一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前往敌营侦查。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敌军想要围杀李世民。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李世民即位后,重用魏征等贤臣,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适合主题:知人善任人、有勇有谋、重视人才、放低姿态、虚心接受意见魏征魏征,字玄成。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魏征原本是隋末起义军瓦岗寨李密的手下,之后投靠唐朝,做了太子李建成的门客。在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多次要置李世民于死地。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了皇帝,非但没有报复魏征反而委以重任。魏征深受感动,立志忠心辅佐李世民。魏征常常直言进谏,甚至敢于在朝堂上公然强行进谏,折辱唐太宗。正可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适合主题:敢于直言进谏、诚实忠心、耿直无私、忠言逆耳利于行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谏太宗十思疏答案 二、 挖空训练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使动,使稳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动词,流得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连词,表转折)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之重,居域中(天下)之大,将崇(推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制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所有的)元首,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深深忧虑)而道著(治道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能够)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轻视他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即使)董(督察)之以严刑,振(震慑)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感念仁德),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敬畏)惟人;载舟覆舟(使船倾覆,喻推翻统治),所宜(应当)深慎(深切诫慎)。奔车朽索(缰绳),其可忽乎?君(统治)人者,诚(如果)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警戒自己,宾前),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使百姓安定),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约束自己,宾前),惧满溢则思江海下(低于)百川,乐盘游(围猎)则思三驱以为度(网开一面作为准则),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言路被阻塞遮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谗佞奸邪的人)则思正身(使自己端正)以黜(排斥)恶,恩所加(施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发扬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被驱使重用),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违背)无为之大道哉!二、翻译下列语句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古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君王如果)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如吴越的双方联合;(如果)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逸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三、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选编2.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4.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要赏罚得当。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不利于国家的稳定。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