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docx
-
资源ID:92453438
资源大小:155.5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docx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 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 、贵族制、 制等几种主要形式。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 、 、 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 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 制度的演变脉络;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 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1.夏朝:建立时间、开国国王 政治制度:世袭制。2.商朝:(1)内外服制:(纲要上6) 内服: 外服:(2)职官制度:3.西周:(1)分封制:目的分封制内容对象、诸侯权利、义务(纲要上6)影响(2)宗法制:含义 目的 核心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4)商周政体的特点:(二)东周1.春秋战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2.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_,君主权力加强,_、_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三)先秦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思考:根据教材:有人认为我国的奴隶制度时期是夏商周时期对吗?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纲要上15)1、皇帝制度:地位 特点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1)三公名称、职责(地位) (2)权力运行:3、郡县制(地方官制)(1)背景 (2)内容及特点 (3)作用4、文书制度:(1)内容 (2)作用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1)汉武帝时形成_,削弱相权(2)东汉_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3)魏晋南北朝:_改成_ (纲要上39)(3)隋唐实行_(内容、特点、作用)(纲要上39),_是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4)宋朝:以_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_,增设_、_、_分割相权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纲要上50)(5)元朝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6)明朝:废_和_,设_,_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7)清朝:雍正时设_,逐渐成为掌管全国事务的中枢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这一说法与教材的学习聚焦是否相同?哪一时期地方权力反有强化?)(1)西汉: (2)东汉 (3)魏晋南北朝:(4)隋朝: (5)唐朝:(6)宋朝(纲要上50) (7)元朝: (8)明朝(纲要上72): (9)清朝: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选择题1秦统一后,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有同学就此整理了“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演变示意图”。图中处依次填写正确的是()A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军机处B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军机处 中书省C三公九卿制 军机处 中书省 三省六部制D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军机处 三公九卿制2中央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因国家治理的需要不断调整。以下对于中央行政中枢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内朝逐渐成为新的中央行政中枢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议事 军机处成为掌管军政事务的中枢A B C D3“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这句话反映了秦朝的()A郡县制 B三公制 C分封制 D文书制4著名学者周振鹤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两千年三循环”。第一阶段是秦汉的二级制转化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级制。第二阶段重复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的循环,即隋代和唐代前期的二级,变为唐代后期和宋辽金时期的三级。第三阶段是元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政区从多级制简化到三级制,以至短时的二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由郡国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B隋至唐中期形成道、州二级制,宋代最终形成了路、州、县三级制C元朝的省、路、府、州、县多级制简化为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D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不断调整加强了地方的自主性5史记记载了商与周边方国的分合聚散,时而是“诸侯毕服”,“诸侯咸归殷”;时而是“诸侯或不至”,“诸侯莫朝” 。据此可推测()A商王的政治权力受到诸侯王的节制 B分封制取代了内外服制C这种分合聚散可能与商之盛衰有关 D方国联盟走向分崩离析6史学家黄仁宇认为,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以下选项可佐证这一说法的有()实行三省六部制 颁行唐律疏议实施两税法 创立科举制A B C D7秦代某一官职的最初职能是文秘,“受公卿奏事”,并管理国家图籍档案,后来还能“举劾按章”,主治重大案件。该官职()位列三公之一 是尚书台的长官作为副丞相协理国政 负责监察文武百官A B C D8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下列选项能为此提供史实依据的有()汉武帝设立中朝 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A B C D9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的分封制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国家管理制度,但有学者认为分封制相比内外服制有着巨大进步。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西周君主权力不受到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结合分封制实现了对诸侯的直接控制A B C D10下表是秦至元的地方行政区划统计。由此可知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36756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0183路971425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发展到三级制 地方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县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基本稳定 元朝边疆内地一体化均设行省A B C D11宋神宗置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坊场(交易场所,政府抽税)、水利之法、兼察官吏贤否,又置提举茶盐司,专掌茶盐事。据此可知,北宋()A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地方机构彼此制约C地方上依事务设官分权 D监察实现台谏合一12下列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今御史台中丞厅之南有谏官御史厅,盖御史得兼谏官也”“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分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今云南立行御史台,甘肃、四川、山西各立肃正廉访司”A B C D13学者巩绍英曾这样描述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这样一层一层地像剥笋一样,无非是人主之狎近幸而憎尊望者逼己尽量把权力保持在皇帝自己手里”。关于这一制度的演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B东汉尚书台被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C内阁逐渐掌握了政府决策权 D唐中后期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二、非选择题14“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像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材料二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材料三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效果。(6分)(2)参考材料二、三,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0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DCCADBCC题号111213答案CAB二、非选择题14【答案】(16分)(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分)主张:道德教化(或德治)。(2分)效果: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对重视富民强兵的君主来说难以落到实处。(2分)(2)评分要求:论题1分,阐述6分,小结2分,逻辑语言1分。示例如下:“国家统一”角度示例: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1分)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帝退位,中国历史2000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间长达1500多年。分裂时期只有500年左右。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大一统”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3方面,各2分共6分)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2分)(逻辑表述1分)“要在中央”角度示例:论题: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1分)阐述:“要在中央”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3分)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3分)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逻辑表述1分)(如答到其它朝代措施可酌情给分)“郡县体制”角度示例:论题:郡县体制是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1分)阐述: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郡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4分)此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有所不同,但郡县两级是历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层级,尤以县这个层级最为稳定,各级地方官吏也都由中央委派。(2分)综上所述,秦朝确立郡县体制,为以后历代基本沿用,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局,成为我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2分)(逻辑表述1分)“因俗而治”角度示例:论题:“因俗而治”是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1分)阐述: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因俗而治,适度保持自治、分治。如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地方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管理;汉朝设置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东北设护乌桓校尉。隋唐设礼部和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隋加强了对岭南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代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并数次会盟;对南诏诸王加封;西北、东北、北方、南方分设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面,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差别对待政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开始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在中央设提督四夷馆;在东北、西北、西南设卫所或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册封五世达赖和班禅;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6分,要求至少答到两个朝代的相关史实,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综上所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促进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同时考虑到边疆与内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互补、和睦相处,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2分)(逻辑表述1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宗法制使国家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形成等级森严的国家制度体系,最终树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第二小问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历代儒家学者都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实现社会治理,其中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的“德治”观念在当时与法家所提倡的“法治”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突。第三小问效果,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时代背景下,新兴地主阶级都希望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所以儒家思想难以满足诸侯争霸的社会需要。(2)据材料二、三“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可知材料认为中国古代在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始终以国家统一为突出特点,至秦汉以来,国家分裂仅仅只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等500年左右的分裂,而且每一次分裂都会重新孕育出统一的趋势,形成更大范围的统一帝国和更加强烈的文化认同观念;据材料二、三“推崇中央政府权威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可知材料认为维系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主要制度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中央通过中枢决策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考核制度、文书制度将国家各项权力集中于皇帝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同时还通过郡县制、行省制等地方制度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从而树立起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效控制了地方的分裂倾向,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据材料三“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可知材料认为“因俗而治”的民族策略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历史上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发展差异较大,所以古代封建王朝在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的处理上往往通过“因俗而治”的方式缓和民族关系,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管理机构,另一方面采取和亲、册封、会盟等多种手段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