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文化课堂中享受智慧之旅.docx
让学生在文化课堂中享受智慧之旅 一、丰盈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 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数学思索、数学观念、数学品质。在构建数学文化课堂的时候,应适时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史学问,让他们接受数学家思想的熏陶。对于数学史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务、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数学在历史上的巨大成就,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数学家的严谨看法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爱国精神。 1.传承数学文化,厚积学问底蕴 数学史包括:了解数学学问的来源和背景;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引导数学观赏;介绍数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成果等。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让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高斯、笛卡儿等数学大师成为同学们常常探讨和崇拜的人物。苏教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它的编排意图也是将数学文化引入课堂,从而让学生能对数学有更深的领悟。我们要挖掘其丰富的思想素材,如在教学圆周长这课时,可出示祖冲之的图像,边作介绍:早在15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1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中国数学历史的悠久,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再如,在教学十进制计数法一课时,可将数的起源、古代各国的数的各异形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这些丰富的素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努力演绎着数学文化的厚重与缤纷,让学生感觉数学奇妙的同时,也进一步理解数学和喜爱数学。 尽管有时孩子们还不理解数学史所表示的意义,但久而久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按部就班地渗透一些数学史学问,随着数学史的引入,数学的文化品质也就注入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便会丰盈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 2.演绎数学文化,体验数学魅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学问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致,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索的乐趣、数学思维的奇妙,数学思想的博大。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时,先让学生画图或利用、摆一摆,学生在摆、画的过程中领悟一一对应的思想;老师再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解题思路,这样把抽象内容的数量关系视觉化、详细化、形象化,化深邃为浅显,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博大精深。又如在解决“l+2+3+4+5+6+101+101+101”这道题时,让学生独立思索解决的方法。当学生觉得困难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了宏大数学家高斯在八岁的时候就以惊人的速度和最奇妙的方法计算出这道题的故事。大家被高斯擅长思索、分析、视察、钻研的数学精神所深深打动,都深刻地相识到思索不仅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可以带来学习的欢乐。 二、引领学生探寻数学之美 数学美也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有两条标准:1.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稀奇异的均衡关系。(培根)2.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海森伯)这是科学和艺术共同追求的东西。数学的美主要表现在简洁、对称、完备、统一、和谐与奇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目的地呈现数学美,让学生感受和观赏数学美,把数学的美育功能真正落实在数学课堂上,把探究数学美作为吸引学生探究数学文化的一种有效的内驱力。 1.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和符号的运用可以替代语言文字,同时又浓缩了语言文字的全部含义。阿拉伯数字看似枯燥,但它是从多数详细的物体数量中抽象得出。用字母表示的数量、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它与作曲中凭借7个音符能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一样,具有赞美不尽的简洁美。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证明,起初因用了200多页稿纸而未能发表,后来的证明只用了1010字左右。数学的抽象符号中有美的形象,数学的逻辑推理中更有简洁美的神韵。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由数字组成的美丽诗句,便构成了一种悠远高雅、如歌似画的境界,给人以绝美的心灵享受! 2.体验数学的对称美 对称在小学数学中随处可见,在计算中有许多美的地方,如11×11=121,111×111=12321以中间数为基准对称。在几何图形中,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都是对称的例子。长方形具有对称、稳重之美;正方形具有刚健、雄伟之美;等腰三角形具有安详、庄重之美;圆则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对称图形,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具有柔软、完满,流转之美,无怪有人称“一切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在教学“圆的相识”时,通过让学生折、拼、剪等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闻名的圆形建筑、中国闻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闻名的圆形标记设计等画面,让学生感悟对称图形蕴含着对称美。它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追求。 3.观赏数学的和谐美 当我们闲逛在繁华的大都市时,会为呈现在眼前的一幢幢高楼大厦而惊羡,多么的雄伟、壮丽、美丽,那不就是我们的点、线、面、体吗?这充分显示出数学统一与和谐的美的规范。这种美感既是精细的,又是深邃的。竖直线意味着刚直、挺立,横直线意味着平稳、开阔,曲线给人以美丽、柔软的感觉,圆形具有完满、流转的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发觉、观赏数学的和谐美,感受数学改变的和谐美。在教学“比例”的学问时,可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法”和“黄金分割”的美学用途。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习惯用“黄金分割”的眼光审美的观念看世界。如维纳斯的雕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底座与高的比和“黄金数”吻合;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位置、名画最终的晚餐中重点人物都处在“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所以数学家誉称“0.618”为黄金数神圣的比例、宇宙的美神。“七巧板”是由七块几何图形组成的,这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用它以各种不同的奇妙方法可以拼成千变万化的形象图案,如较困难的几何图形、建筑物、风景、人物、汉字等。儿童玩七巧板的过程,既是益智活动过程,又是数学对象的审美过程和美的创建过程。数学美普遍存在于数学之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真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三、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文化 生本的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生本的数学课堂文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爱好、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探讨,敬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特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1.从“重教”到“导学”树立“生本教化”的理念 课堂教学必需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子。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才智的生成,必需关注师生生命成长。老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同等师生关系。变老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驾驭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到处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和小组合作。努力实现“四个基本流程”:一是预习;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学生沟通;四是老师引导点拨。老师在倾听的基础上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才智之火熊熊燃烧。 与此同时,老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问增长点和闪光点,知道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潜力,驾驭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听取学生的看法,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局面。 2.从“注入”到“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相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胜利的教学依靠于一种真诚的敬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靠于一种和谐平安的课堂气氛。” 老师要以饱满的热忱、富有改变的语言,协作生动形象的手势去感染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同时,与学生共享彼此的思索、阅历和学问,沟通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让学生探究如何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知图形,求出它的面积。学生通过猜想、探讨、验证,对题目产生了“奇思妙想”,老师给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最终发觉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并探究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掘了课堂资源,使师生互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学问,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编儿歌、讲故事、做嬉戏、猜谜语、组织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开展沟通,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的效率。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支配学生制作年历卡,老师将全部学生的作品张贴到教室的展示区,当看到自己制作的一份份美丽的年历卡时,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们在观赏作品感受到数学带来美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数学活动的胜利喜悦。给学生广袤的思索空间和呈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问题与数学的理性思维中,去主动探究,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和相识,从而让数学课堂在开放的教与学中绽放出和谐的光彩。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