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高堂称寿》原文及鉴赏.docx
琵琶记·高堂称寿原文及鉴赏-作品人物网 公布时间:2023-10-03 19:24责编:暮霭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现在有偿征稿 【导语】: 【锦堂目】 (伯喈唱) 帘幕风柔,庭帏昼永,朝来峭寒轻透。人在高堂,一喜又还一忧。惟愿取百岁椿萱,长似他三春花柳。(合) 酌春酒,看取花下高歌,共祝眉寿。 【前腔换头】 (五娘唱) 辐輳,获配鸾 【锦堂目】 (伯喈唱) 帘幕风柔,庭帏昼永,朝来峭寒轻透。人在高堂,一喜又还一忧。惟愿取百岁椿萱,长似他三春花柳。(合) 酌春酒,看取花下高歌,共祝眉寿。 【前腔换头】 (五娘唱) 辐輳,获配鸾俦。深惭燕尔,持杯自觉娇羞。怕难主蘋蘩,不堪侍奉箕帚。惟愿取偕老夫妻,长侍奉暮年姑舅。 (合前) 【前腔换头】(蔡父唱)还愁,白发蒙头,红英满眼,心惊去年时候。只恐时间,催人去也难留。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绶。(合前) 【前腔换头】 (蔡母唱) 还忧,松竹门幽,桑榆暮景,明年知他健否安否?叹兰玉萧条,一朵桂花难茂。惟愿取连理芳年,得早遂孙枝荣秀。(合前) 【醉翁子】 (伯喈唱) 回首,看瞬息乌飞兔走。(五娘唱) 喜爹妈双全,谢天相佑。(伯喈唱) 不谬,更清淡安闲,乐事如今谁更有? (合) 相庆处,但酌酒高歌,共祝眉寿。 【前腔】 (蔡父唱) 卑陋,论做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驰骤。(伯喈唱) 听剖,真乐在田园,何必当今公与侯?(合前) 琵琶记 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南戏名著。自它问世以来,翻刻、翻印本层出不穷,并已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琵琶记 以前,南戏作品多为民间艺人、书会才人所作,一般地说,艺术上比拟粗糙。以具有深厚文化修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士大夫身份参加制作南戏,高超是第一人。他在早期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的根底上进展再创作而成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创作在由粗到细、由低到高、由俚到文的过程中步入了艺术上比拟成熟、能为雅俗共赏的新阶段,在我国戏曲进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后世传奇创作,往往以它为范本,而它也获得了 “曲祖”、“南曲之宗” 的称赞。 琵琶记 写博学多才的蔡伯喈新婚二月就被老父逼迫赴京应试,中状元后,又被牛丞相奉旨强招为婿。时值家乡遭逢荒年,其妻赵五娘奉养公婆,历尽艰辛。年迈双亲盼子不归,最终气饿而亡。五娘剪发买葬,而后身背琵琶一路卖唱寻夫至京。最终虽然夫妻团聚、庐墓旌表,究竟二亲饥寒死,给蔡伯喈留下了无穷的遗恨。作品通过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白: “士子抱腹笥,起乡里,达朝廷,取爵位如拾地芥,其荣至矣,孰知为忧患之始乎?” (此为高超热衷仕进时前辈告诫之语。见赵汸东山存稿送高则诚归永嘉序) 这是一部讽世之作。它揭露了封建社会自上而下的黑暗现实,但它企图以提倡封建道德作为挽救社会的良方,则表现了思想的局限。 此剧版本多达数十种,这里所录据最接近古本原貌的陆贻典钞本,参照钱南扬校注本。原本无出目,这里选用毛晋 六十种曲 本所加出目。 以上所录,前四曲为伯喈夫妇花下备酒为父母贺寿时各人表示心愿的祝颂之词。伯喈以父母已年满八旬,心中喜忧参半,故祝福父母 (椿萱,椿堂与萱堂,谓父母) 长命百岁,有如春日之花柳布满生气; 五娘心喜嫁入蔡家 (辐輳,归聚之意,如车辐集于毂),得配佳偶,新婚之妇但恐难称妇职 (蘋蘩,水草与白蒿,喻粗劣的供物。箕帚,扫除之器),只望夫妻偕老、长侍奉暮年公婆; 蔡父却愁自己时间不多,意欲伯喈及早猎取功名 (金章紫绶,金印与紫色印带,高官所用); 蔡母则忧自己年迈,只一子萧条 (兰玉,芝兰玉树,喻优秀子弟。金元好问 题苏氏宝章 诗: “二老风流有典刑,诸郎兰玉映阶庭。” 典出 世说新语言语),亟盼早见孙枝荣秀。语不多,字字符合人之常情,是不同人物各自心态的自然流露。后二曲写伯喈见日月行走如飞 (相传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乌兔指代日月),更以清淡安闲、共享天伦之乐为庆,父亲促其求仕,他却强调 “真乐在田园,何必当今公与侯!” 言简意赅地点明白此剧的主旨。伯喈言此并非矫情,此前他已说明,自己苦读十载,抱经世之才,确也希图青云万里,但父母年老,不敢远游,且新娶五娘德容兼宜、夫妻和顺,故只求 “岁岁年年人长在,父母共夫妻相劝酬”,“功名富贵,付之天也”。伯喈的思想亦符合常情。曲中 “桑榆暮景”、“金章紫绶” 等语皆暗伏后来剧情的进展,并以全家团聚的欢快反衬后来生离死别的悲戚。古有善下棋者曾言: “凡下第一着时,先算到三着、四着,未足为善弈也。下第一着时,不但算到三着、四着,更能算到五、六、七、八着,亦称高手矣。然而犹未足为尽善也。善弈者,必算到十数着,乃至数十百着,直到收局而后已。” (见毛声山 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总论) 此出 高堂称寿 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带动全局,决非可有可无之文字。文思之缜密于此可见。 手机访问作品人物网 琵琶记·高堂称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