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禅者的初心》读书笔记.docx

    • 资源ID:92520033       资源大小:31.9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禅者的初心》读书笔记.docx

    禅者的初心读书笔记 这是一部畅销西方30年的禅学经典。是西方佛子人手一册的禅宗入门书。意在指导人们如何修行,并说明了何谓禅生活,以及禅修是以何种态度为前提的。书中从概念、观念、方法入手,教导人们关注当下,关注自己的本心,而乔布斯这样一位伟大的企业家正是这一教导的优秀实践者。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公司发展战略,甚至面临死亡的挑战,乔布斯一直都在追随他的这颗初心。 作者简介本书的作者是铃木俊隆禅师,他是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在日本的传人。他是将禅带到西方的第一人,在西方建立了第一所禅寺。1959年,铃木禅师抵达美国,凭着六祖"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一句话,立志教授全无佛学根基的美国人修习禅道,以弘扬佛法。下面我就来带领大家,一步一步探索关于禅者的初心:首先,要为大家解释,什么是禅心禅心是禅门老师常用的谜样字眼之一,用来提醒弟子们跳出文字障碍,刺激对自己的心和自身的存在产生惊奇。这也是所有禅修训练的目的:让你产生惊奇,迫使你,用你本性中最深邃的表现来回应。人们都说禅修很难,原因不在于要盘腿而坐,也不在于要达到开悟。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难以保持内心的清净和修行的清净。禅修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初心即初学者的心,是空杯的心,不像老手的心那样饱受各种习性的羁绊,它时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去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如实看待这个世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本性。本书分为三个部分:身与心的修行、在修行的道路上、以及用心理解。下面我们来就来聊聊第一部分:身与心的修行任何活动都应该努力保持正确的姿势。如果你以懒洋洋的姿势看书,一定是看不久的。我在软实力的课堂上讲过,要善于从形式中获取力量。我平时也会坚持打坐。关于坐禅的姿势,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保持脊柱挺直。两耳和双肩在同一线上。肩膀放松,后脑勺斜向上,正对天花板。下巴收拢,当你的下巴向上抬,你的姿势就不会有力量。两手应该结成"禅定印",它的方法是:手掌朝上,右手手背放在左手掌中,两手中指的中间指节相触,两根拇指上举,指尖轻轻地触在一起,似触非触,就像中间隔着一张纸一样。这样你的双手就会构成一个漂亮的鹅蛋形。这个姿势大家要试一试。身体要坐得直直的,就像是天空要靠你的头才能撑起来一样。这种坐姿不只是形式,它是佛教的关键所在,是对你的佛性一个完美的表现。同样的做任何事都是我们本性的表现。这些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可以最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你要明白,万物都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存在于正确的地方,如果是这样,就什么问题也不会产生。坐禅时,我们的心总是与呼吸紧紧相连。吸气时,气会进入内在世界;呼气时,气会排出外在世界。内在、外在的世界都是无限的。在这个无限的世界里,我们的喉咙就像两片活动门,气的进出就像是有人穿过这道门。我呼吸,所以我存在。觉察呼吸就是觉察佛性。坐禅时,唯一存在的只有"呼吸",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没有对与错的概念。觉察呼吸就是觉察你的普遍本性,也就是你的"佛性"。而要活在佛性之中,就必须让小我,一刹那又一刹那地死去。在失去平衡时,我们就会死去,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会茁壮成长。在坐禅时,无时空分离,无善恶对立。事实上你在做的,只是坐着、觉察着宇宙的活动。善与恶只是存在于你心里的东西,我们不应该说"这是对的、错的"之类的话。当你有"这是对的"的想法时,你就会给自己制造出困惑。我在软实力的课堂里经常跟大家讲,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定义。如果你有这样的体悟,有这样的存在,你就会拥有绝对的独立性,不被任何事所打扰。我常给老板们讲,要保持一种独立的清醒的状态。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以为,所谓的"自由"就是只要我喜欢的事就可以做,禅根本无须讲什么规则。但事实上,对禅修者而言,某些规则是绝对要遵行的。只要有规则可循,你就拥有了获得自由的机会。我们之所以禅修,也正是为了获得完全的自由。我在软实力课堂上讲过,法度就是自由度,规则让我们自由。在坐禅时,如果你想获得完全的平静,不是去控制你的杂念,因为越控制,它的能量就越大。应该任它们来来去去,然后这些杂念反而会被你所控制。不要刻意压抑思考,如果有什么杂念要进入你的心,就让它进来吧,它不会待得太久。但如果你刻意停止思考,就代表你受到它的干扰了。事实上,杂念只是你心中所产生的涟漪。只要你不为杂念所动,五到十分钟,心就会完全平静下来。当你以为有什么从外头进来了,那只是意味着你的心上浮现了什么。如果让你的心能够如是般呈现它自身的样子,它就会变得平静。这样的心,我们称它为"大心"。如果你的心与某种外在的事物产生连接,它就会沦为一颗"小心",一颗有限的心。心的本性是清净的,就像是带有些许涟漪的清水。事实上,水总是带着涟漪的,涟漪就是水的修行。如果要是谈论"没有涟漪的水"或是"没有水的涟漪",两者都是荒谬的。水与涟漪合而为一,如同大心与小心合而为一。当你能够这样去理解你的心,你就会有安全感。一颗带着涟漪的心,并不是一颗充满纷扰的心,而是一颗扩大了的心,你体验到的一切都是大心的表现。大心的活动,是为了透过不同的经验来扩大自身。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经验都是全新的;但另一方面,也只不过是,同一个大心的延续或反复开展。比如,我们早餐吃到什么好吃的东西,就会说:"真好吃!"但这个"好",其实是跟过去某些经验对比的,哪怕你已经不记得了那个过去。当你拥有了这种体会,就不会对死亡感到恐惧,不会因为年老和生病感到痛苦。就这样,我们拥有了从容自若,而正是为了拥有这种从容自若,我们才需要坐禅。早上闹钟响起,你起床了,但感觉并不好。坐立难安,即使到禅堂去,盘腿坐下来后,仍然觉得哪里不对劲。会这样,是因为心中产生了涟漪。不过,不用担心,只管继续打坐就好了。因为愈打坐,心的涟漪就会愈来愈细小。在修行时,我们的心应该只是静静的,甚至一无所觉。把心念集中在呼吸上,直到不再意识到自己的呼吸为止。这么做的话,你的努力就会愈来愈细致。刚一开始的努力是相当粗糙而不清净的,但透过修行,会变得愈来愈清净。随之你的身心也会变得清净起来。当你感到心情沉重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坐,身心都会获得巨大的力量,能够依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接受它们。坐禅结束时,我们会以头触地,叩头九次。叩头表示放下自己,是为了向某个比我们值得尊敬的人致敬。因为当你向佛陀叩头,你就会与佛陀合而为一,你便成为佛。当你与佛为一,与万物为一,你就会发现存在的真义,万物都会成为你的师父。叩头是严肃的修行,你叩着叩着,所有的戒,所有的教义就都会内化成为你的一切。修行一阵子后,你就会明白,想要有快速、不寻常的精进是不可能的。哪怕你做了很大的努力,进步仍然只会是点点滴滴的。不像是去淋浴,一下子就全身湿透。禅修更像是在雾里行走,一开始,你不会觉得湿,但愈走就愈湿。当你沾湿了身体,想要弄干就非常难了。所以,你不需要为进步缓慢的问题担心。就好像学外语一样,想要一蹴而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只要保持真诚,在每个当下尽最大的努力就已经足够了,没有任何的涅槃,寂静是在修行之外的。接下来和大家分享第二部分:在修行的道路上坐禅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修行方式。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在修行,我们应该品味手上正在做的事情,它不是为了什么而做。比如做饭,并不只是为谁准备食物,而是你的真诚的表现。心无杂念,不期待些什么,只管做饭就好了。这样,你不但能够做好饭,还会在做饭中得到快乐。我们将菩萨的道路称为"一心一意的道路",如同"绵延几千里的铁轨",铁轨的宽窄始终保持如一。如果时而宽,时而窄,就会酿成巨大灾难。所以,哪怕太阳从西边出来,菩萨的道路仍然只有一条,就是在每一刻表现他的本性与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铁轨。我们在火车上看窗外的景象,是随时会改变的,但我们却始终沿着同一条铁轨前进。这条铁轨无始无终,没有起点和目的地,不是为了什么而延伸。沿着这条铁轨前进,就是仅有的目的。我们的禅道就是:只要欣赏从火车上看到的沿途景色就好,乘客是没有必要对铁轨好奇的。佛陀关心的是怎样活在当下。怎样才能够得到开悟,这才是佛陀的主要旨趣。开悟的人具有一种完美的、值得追求的人格。佛陀想找出某些人,是怎样发展出这种理想人格的,也就是过去时代的各个圣者,是怎样成为圣者的。为了研究面团如何才能变成上好的面包,佛陀把面团烤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烤出上好的面包为止,这就是他的修行方法。对于我们来说,实际的修行就是:不断重复,直到找出把自己变成面包的方法为止。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正确的努力。当你被某些错误的观念缠住,走不出来,就表示你的修行并不清净。所谓清净,指的是让事物"如其所是"。当有多余的东西加到上面,它就不再清净了。如果你认定坐禅可以让你得到些什么,那你的修行就已经不清净了。坐禅,就只是坐禅,如果开悟来到,只管让它来。我们不应该执著于想要得到开悟,哪怕你察觉不到,但坐禅的本质是存在于你的坐禅之中。关于专注力:我们在第22期戒了吧拖延症里,曾讲到大多数人在做事时,都是一心二用。俗话说:"一石二鸟。"但结果往往是一只也抓不到。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全神贯注,就像一团熊熊的篝火那样,而不应该当是一团烟蒙蒙的火。如果不把自己彻底烧干净,那么自我的痕迹,就会留在所做的事情上面,使得自己执着于痕迹,并被自私的观念所束缚。而参禅就是一种烧干净的活动。只有覆盖全部活动的,才是真正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奥秘是由佛陀传下来的,修行的法门是不会变的。道元禅师说过:"布施就是无所执着。"单单无所执的本身就是一种布施。在付出的时候,感觉总会很棒,因为这时你会感受到,你和你所给出的东西同一。这也是为什么施比受更让人快乐。我在软实力的课堂上反复强调:用给予的方式获取,是获取的最高境界。佛教用语中有所谓的"布施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是"渡"或"到彼岸去"。可以把人生视为渡过一条河流,目的是要努力到达彼岸:也就是涅槃。不过,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我们走向彼岸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到达彼岸的本身。当我们盘腿打坐,就重新拾起最基本的创造活动。这种活动包括坐禅结束后我们对自己的觉知。打坐时,我们什么都不是,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谁。只是纯粹地、纯然地坐着。但是,当我们站起来时,又再一次存在,这是创造的第一步。当你存在,万物就会存在,一切都在同一刹那间,被创造出来。当我们从"无"中出现,就会看到一次崭新的创造,这就是无执。接下来我们谈的是,关于修行中的几种错误:1别设定目标只要你的修行是建立在贪念之上,是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坐禅,就不会真的有时间去实现你的理想。此外,你也会牺牲掉修行的真义。因为你的眼睛总是看着前面,就会为未来的你,牺牲掉现在的你,最后落得一无所得。而更糟糕的一种是,抱着与别人争胜的心理坐禅。那真是一种可怜兮兮的修行方式。2当你打坐累了,感到厌倦的时候,就表示你有了贪念,不够清净。所以哪怕是昏昏欲睡,也要坚持修行。这时我建议你找个师父,他可以随时纠正你的修行。3为了寻找快乐而修行。第四个阶段,也是最高层次的修行,是没有快乐的感觉,修行的人只管修行,忘掉了肉体与心灵的感觉,也忘掉了自身的存在。第三个阶段的是在修行时,感到一点点肉体的快乐,而你之所以修行,也是为了这种快乐。再往下的层次是,能同时感到精神与肉体的快乐。最低的一个层次则是修行时,既无思想,也没有好奇心。这四个层次也适用于我们大乘佛教的修行,而最好的层次是只管修行,不求其他。我们的修行方式不设定任何特定的目标或目的,也不崇拜任何对象。当你的修行是指向某个特殊对象的,这样的修行有时就是不管用。要想让修行不带任何目的,就要限制你的活动,或者说专注于当下的活动。这样就能充分表现出你的真实本性,也就是那普遍的佛性,这就是我们的禅道。有的朋友问了,我不是佛教徒,可以禅修么?其实不管信什么教都可以坐禅。这种方法适用于每一个人,不用担心,这与你所信奉的宗教之间不会存在差异。研究佛法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我们自己。但单凭一些教法是不足够的,教法只是对我们的一些解释。你需要找一位师父,但不能执著于此,这只是为了让自己变得独立。与一位师父相遇的那一刻,就是你应该离开他的一刻。如果你不执著于师父,他就会指出一条让你可以通向自己的道路。禅修,就是为了找出生命的意义。所以,你对佛法有没有感觉不是重点,感觉好坏也无关紧要,佛法本身无关好与坏。做我们该做的事,这就是佛法。当然,有时候,某些激励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修行的目的。激励只是一帖药,而不是食品。当我们感到泄气时,就用得着它,而当我们精神昂扬的时候,就用不着任何药物。道元禅师说过:研究佛法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为了忘掉自己。当你忘掉自己,就会成为存在的真实活动。这个世界将再也没有烦恼可言,而我们也可以毫无烦恼地尽情享受生命。有一则禅公案讲到:南岳怀让禅师看到他的弟子马祖禅师在坐禅。随即就问他,坐禅的目的是什么。答曰:为的是开悟,或者是成佛。接下来,南岳禅师捡起一块砖,在石头上磨来磨去。马祖禅师就问师父这是在做什么?南岳禅师回答说:"我要把它磨成镜子。"马祖禅师就很惊讶问道:砖块怎么能磨成镜子呢?南岳禅师说:"如果砖块不能磨成镜子,坐禅又如何能成佛?佛性并不存在于你的平常心之外。当一辆马车不走,你是要打马,还是打车呢?"那怎样才能叫做"真正的坐禅"呢?就是:当你是你的时候,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坐禅。反之,就算是在禅堂里打坐,如果心不在焉,我也怀疑你是不是真正的自己。事实上,马和车是一,而不是二。当你是你,就不存在要鞭打马,还是鞭打车的问题了。当你是你,坐禅就会是真正的坐禅。如果你以一颗清净的心来聆听作者的教法,就会把这些当成你本来已经知道的事情,并接受它们。这就是所谓的空性或全知,也就是无所不知。这时,你就会像一片夜空。有时会有闪电一下划过,但过后,就忘掉它了,除了夜空之外不曾留下什么。天空是从来不会对突然响起的雷声感到惊讶的,当闪电划过天际,你也许会看到一片奇景。当我们拥有空性,就随时准备好观看闪电。我们不该对任何特别的东西感兴趣。如果你想充分欣赏某个事物,就得先忘却自我,像漆黑的夜空,接受闪电的态度一样来接受它。如实接受事物的本然面貌。即使开悟的闪电从天边划过,我们也应该把它忘掉。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次开悟,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开悟,如果可能,最好是一刹那又一刹那的开悟。这才是真正的开悟,它存在于你获得开悟之前和之后。作者说:我曾看过最壮观的一条大瀑布,有400多米高,水从山顶倾泻而下。从远处看,就缓缓向下流动。水也不是成片落下,而是分成很多股细流,但从远处看像一道帘子。我相信,瀑布的每滴水要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一定历尽险阻,那要花上多长的一段时间呐!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一生之中都会经历许多险阻。水滴在最初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整条河流中的一部分。后来,只因为这一滴水滴与其他水滴分开了,坠落下来时才碰上了困难,才产生了感觉。当你不明白自己与河流、宇宙其实是一体的,就会产生恐惧。但不管有没有分成一滴一滴的,水始终是水。生与死只是同一件事,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将不再恐惧死亡,生命中也不再有实质的烦恼。最后我们来分享第三部分:用心理解根据佛陀的理解,即使没有任何准备工夫,只要你开始坐禅,那么开悟自然就在其中。不管坐禅与否,佛性都是你本来具足的。所以在修行中自会有开悟。我们强调的并不是达到的境界,而是对真实本性的强烈信心和修行的真诚。根据传统佛教的理解,本性是没有自我的。当去除了"我"的观念,就能以佛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无我就是佛。但我们总是不断去制造这个"我",结果人生就完全被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所充满,这样的人生称为"业命"佛的生命不应该是一种业命,修行的目的在于切断"业力"的缠绕。就像我在第8期业力管理中讲到的"断业阀"一样。如果你刻意追求开悟,就会造出业来,并为其所驱策,那样你只是坐在蒲团上浪费时间而已。任何带有得失心的修行都只是在造业。佛教的基本教法是"无常",也就是变动不居。用另一句话一讲,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每一件事物的自性无非就是变化本身,这也就是万物共有的自性。若是不肯接受无常的事实,就不会得到完全的从容自如。永恒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没有永恒"的存在。快乐即烦恼,善即是恶,它们是一体的两面,所以开悟不在别处,就在修行之中。所以,在痛苦中寻找快乐,是我们接受"无常"这一真理的唯一方式。坐禅的目的在于:达到身心两方面的自由。道元禅师认为:"万物无非是 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闪电而已。"每一个事物都不外乎是存在本质的另一种表现。天空中的星星,原来只是一些以极高速运动的奔驰的光,但在我们看来,却像是安静、稳定的东西似的。当我们打坐到非常静谧的状态时,就感觉不到有什么活动在我们的"存在"之中进行。因为身体系统内部的活动,达到完全的和谐,才会感到平静。即便我们感觉不到,但是存在的本质就在其中。在禅修中,我们拥有独立于一切之外的绝对自由。禅修无异于日常生活。对于"自然"这个观念,人们常常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大多数来我们这里禅修的人都相信,人应该顺乎自然,但他们对自然的了解,却是我们所谓的"外道自然"。简单来说,自然就是某种独立于一切的感觉,是某种基于"无"的活动。来自"无"的东西就是自然,从土地里发芽长出来的植物就是一个例子。因为你的心被某些别的观念给纠缠住了,你不是独立的,你不是你自己,因此那不是自然。哪怕你盘腿而坐,但只要你的禅不是自然的,就不是真正在修行。这种自然性很难解释,但如果你能够只管打坐,并在修行中体验"无"的真实性,那就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了。不管你做什么,只要那是从"无"所出,就都会是真切的活动。所以,佛家才会说:"真空妙有。"意思是,奇妙的万有,都是从真实的空性而来。例如,当你在听讲时,不应该有任何自我的观念。你要忘掉自己的想法,只是聆听对方说话。让你的心保持"无"的状态,就是自然,这样你才会明白对方所说的话。如果你想了解禅,就应该丢掉你的一切成见,只管坐禅,看看在修行的过程中会体验到什么。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无",就会拥有一切。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真实的存在来自于空性,并会归复于空性,而从空性中出现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只要我们对未来有某种确定的观念或期望,就无法以真正认真的态度面对当下。我们常说:"这件事情我明天(或明年)再做吧!"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你相信存在于今天的东西,明天依然存在。你在一刹那接着一刹那,都得找出自己的道路。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自己,然后就会了解一切。如果你刻意去寻找自由,就会找不到。就像我在女性班里讲,你一直在追求幸福,所以你一直没有感受到幸福。有句禅语是说:向西走一里就意味着向东走一里。一般来说,向东走一里和向西走一里是相反的事,但是,如果你能够向东走一里,就表示也能够向西走一里。这就是自由。没有这种自由,你就无法专注于你手边的工作。也许你以为自己很专注,但没有这种自由,做事时就会有某种不自在的感觉。因为你已经被向东走,或向西走的观念束缚住了,你的活动就变成是二元性的,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你也就无法专注。专注不是死命盯住一样东西。坐禅时,如果你使劲观看一个点,那大概五分钟就会觉得累了,这不是专注。专注意味着自由,所以你的努力应该是不指向些什么,而是专注于"无"的。心经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空性。了解到事物的空性后,一切就会变得真实,但不是实有。正如心经中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换句话说,菩萨不是在体会了五蕴皆空之后,才克服苦的。体会这个事实的本身,就是从苦中解脱。所以,体会这个真理就是解脱本身。我们在思维或观察事物时,应该心无挂碍。如实地以万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们。我们的心应该够柔软、够敞开,以便能够理解事物的实相。当我们的思维够柔软,就能称为"泰然之思",这样的思维总是稳定的,这就是"正念"。我们的思维应该保持专注,这就是"念"。不管有没有一个对象,你的心都应该稳定而不散乱,这就是坐禅。你之所以努力追求信仰上的完美,只是为了自我救赎。但实现这个完美境界,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你会陷入一种理想主义化的修行,因为不断地追求并实现你的理想,你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让自己从容自如。但如果你总是准备好,把一切看成是从"无"中显现的,知道是什么样的理由,让某一种形相得以存在,那么,你将可以获得完全的从容自若。当这样的存在被人格化时,我们称之为"佛"把它理解为终极真理时,我们称之为"法"当我们接受这个真理,并把自己视为佛的一部分来行事时,我们称自己为"僧"。尽管有三种佛相,但却是同一个存在,无色无相,随时准备好要披上特殊的色相。这是对我们人生绝对必要的理解。没有这种理解,所信仰的宗教就帮不上我们的忙。反过来会被其捆绑,产生更多的烦恼。烦恼是被创造出来的,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放大而成的。尽管我们有不同的感受,在本质上,它们是同一的,这才是佛陀传下来的真正的理解。有两句禅诗是这样说的: "风停见花落,鸟鸣觉山静。"在有事情发生于"静"中之前,我们不会感觉得到静的本身。只有当事情发生了,才会意识到存在于"静"之中的静。坐禅的时候,你的心会完全静下来,感受不到任何东西,只是坐着。但你从打坐中得到的静,却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激励作用。坐禅时,保持身体挺直的意思是,不依靠着任何东西。就是这样,身、心两方面都不依赖任何东西,就会获得完全的静。努力把事情做好的本身就是开悟。当我们深深陷入烦恼或沮丧时,开悟就在其中。也只有在生命的无常中,我们才可以找到永恒生命的欢乐。佛法是一种体验。禅修的目的是: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之心。修行只是为了保持真实本性的本来面貌。当抱持着一颗清净的心来修行的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感觉到自己正在修行,所以不能拿我们的方式去与别的宗教相比较。禅宗是"宗教"出现之前的宗教,所以禅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但是禅是很奇妙的,尽管没有从知性上分析禅是什么,没有任何大教堂或炫目的装饰品,但禅却可以让我们品味自己的真实本性,这一点是很不寻常的。当有什么东西梗在你的意识里的时候,你就无法获得真正的从容。想要获得完全的从容,最好的方式是忘掉一切。坚信你的心本源性空,是修行中最要紧的事。但只有在坐禅时,你才会对心的这种空寂状态,有最清净、最真切的体验。严格来说,心的空性甚至不是心的一种状态,而是心的原初本质,这是佛陀和六祖都体验过的。"本心"、"本来面目"、"佛性",以及"空性",所有这些语汇都是形容心的绝对宁静。佛教教法的目的是要指出生命是超越意识的,是存在于我们清净本心之中的。要是我们去问佛性是什么,佛性就会消失。只管坐禅,就会充分了解佛性的意义。佛陀所说的佛性,就是如他的样子活在当下,超出意识的领域之外。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还没坐禅之前,还没在意识层面认识佛性之前,我们就已经拥有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无不是佛的活动。要达到开悟,就要始终与佛同在。把禅修生活一再地重复,就会获得这种理解。要是你忘掉这一切,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得意,或因为挫折而气馁,你的修行就会受到一道厚墙的局限。不带有任何得失心,就始终是佛。这样,不用多久就可以明白,佛陀开悟后第一句话的真义:妙哉!妙哉!一切众生悉有如来智慧德相。开悟是一种超越二分法或感受经验的。所以我们不应该问:"什么是开悟?"问这样的问题,表示你不明白禅的经验为何。开悟是无法用一般思考的方式来发问的,只有不把这种思考方式掺和进来,你才能了解禅的经验是什么。我们必须相信大心,而大心不是一种你能以客体方式经验的东西。大心总是与你同在,就在你左右。你的双眼就在你的左右,因为你看不到你的眼睛,而眼睛也看不到它自己。眼睛只会看到外面的东西,也就是客体性的东西。总是在你左右的那个心不只是你的心,也是一个普遍的心。它就是禅心,一个很大、很大的心,就是一切你看得到的东西。你的真心总是与你看到的任何东西同在,尽管你有时自己并不知道。达摩说过:"想要看到鱼,你必须观看水。"事实上,当你观水的时候,就会看到真正的鱼。要看到佛性以前,你就要去看你的心。观看水,则真性自在其中,真实本性就是那被观看的水。当你会说"我坐禅坐得很差"这样的话时,表示佛性已在你之中,只是你没察觉罢了。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无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除了刹那生灭的显现于目前的色相以外,别无一物存在,一物会流转为另一物,让人无法抓住。第 18 页 共 18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注意事项

    本文(《禅者的初心》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0****3)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