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情景默写.docx
1. 毛主席有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与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异曲同工之妙。 2. 人生路上要尽力而为,即使不能成功也无悔。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 王安石游览褒禅山时,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告诫人们只要尽了全力,即使无法达到目的,也无怨无悔。4.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表明古人在游赏时对天地万物都有所收获的原因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指出很少有人能够观赏到不平凡景象的客观原因的两句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6. 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在分析了取得成功的“志、力、外物”三个条件的关系后,提出人要有志尽吾志,这样就可以无怨无悔的句子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7. 游褒禅山记中用对比的手法,表明距离远近与游人寡众关系的两句是:“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8. 也正是因为知道生命有限,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勉励我们“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生活过,奋斗过,即使失败,即使离去,这样的生命,没有遗憾。9. 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表达只要尽力就不会后悔之意的句子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0.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由倒在地上的石碑生发感慨,古代的文字不能完好保存,以致于“”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这也是他告诫“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原因。11.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要想看到世上最奇特的景观,光有“志”“力”也是不够的,因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2.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力量足可以到达目的地,却没有到达,那么就会落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的遗憾。 13.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对我们自己而言,没什么可后悔的,对别人来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4.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夫夷以近”,来游玩的人就多,而“险以远”,等到达的人就少。 15. 王安石认为,世界上非常奇特、美好的风光“常在于险远”,是人们很少能到达的,所以“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6. 王安石认为,要想到达非常险峻的地方观看美景,首先要有“志”,不能随便跟着别人停止行进,但是“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17. 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应该实现自己的志向,在老之将至时就可以对朋友和后辈说:“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8. 游褒禅山记中“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19.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0. 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1.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虽然有志向,但是也不能实现目标的原因的句子是“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22.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虽然有志向和力量,但是也不能实现目标的原因的句子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3.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24.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25.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的原因的句子: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 强调“志”的重要作用的句子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7.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以世间不同寻常的景观为喻,表达宏伟的目标与漫长的道路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28. 游褒禅山记中在作者看来,对于虽然有志向和力气却不能实现目标的事情,自己与别人的看法是:“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9.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在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只要努力了,即使失败了也不后悔的句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0. 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进,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的句子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31. 游褒禅山记中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32. 作者认为要能看到人之所罕见之景象,有三个必要条件,即“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3. 游褒禅山记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4. 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的句子是:“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5.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36.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表达治学态度的句子是:“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7. 有“力”而无“志”,未达到目的,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游褒禅山记中揭示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8.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39. 论述没有到达理想的境地而不后悔的句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0. 作者论述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41. 作者论述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2. 游褒禅山记中说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句子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43.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在观察大自然的时候“往往有得”,那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