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针灸基本操作(一)ppt课件.ppt

    • 资源ID:92524303       资源大小:821KB        全文页数:7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针灸基本操作(一)ppt课件.ppt

    针灸基本技能操作针灸基本技能操作(一)(一)2011.12011.1n n毫针刺法n n艾灸疗法n n拔罐疗法n n刮痧疗法n n穴位贴敷疗法n n推拿疗法n n其他疗法毫针刺法毫针刺法【器械】【器械】毫针、消毒棉球、镊子、毫针、消毒棉球、镊子、75%75%酒精或碘酒等。酒精或碘酒等。【操作方法及步骤】【操作方法及步骤】1.1.消毒:包括针具消毒,医生双手消毒,患者针刺穴位的皮消毒:包括针具消毒,医生双手消毒,患者针刺穴位的皮肤消毒肤消毒2.2.进针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进针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刺手”。左手爪切。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压手压手”。进针方。进针方法主要包括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法主要包括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进针法。n n指切进针法:此法最为常用,亦称爪切。操作时用左手拇指甲切押于穴位上,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拇指指甲迅速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进针。n n舒张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将穴位上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以便于针刺。此法多用于皮肤松弛的腹部和狭缝部,或皮肤皱纹多的老人。n n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用于皮肤浅薄部位的腧穴。n n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3.行针与得气行针:又名运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者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调节针感向特定的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各种针刺操作手法。包括行针过程中所运用的有关催气、候气、得气、守气、辨气、导气、行气、调气及针刺补泻各种手法。现临床一般常用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n n基本手法:是针刺操作的基本动作,常用手法为提插法和捻转法n n提插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将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n n捻转法是刺入一定深度后,捻动针柄而使针在穴内左右来回旋转的操作方法。进针角度进针角度n n角度:是指进针是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形成的夹角度:是指进针是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形成的夹角,主要依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角,主要依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n n直刺:针身与皮肤约呈直刺:针身与皮肤约呈9090,垂直刺入,适合于肌,垂直刺入,适合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肉丰厚部位的腧穴n n斜刺:针体和皮肤呈斜刺:针体和皮肤呈45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隙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隙中的穴位,如养老,列缺等,或穴下有重要脏器中的穴位,如养老,列缺等,或穴下有重要脏器的腧穴,如背部的腧穴,面部的太阳、大迎等的腧穴,如背部的腧穴,面部的太阳、大迎等n n横刺:又名沿皮刺,针体和皮肤呈横刺:又名沿皮刺,针体和皮肤呈15251525角刺入,角刺入,适合肌腹浅薄部位的穴位,如面部的神庭,地仓适合肌腹浅薄部位的穴位,如面部的神庭,地仓等。等。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n n留针: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将针留置于穴位留针: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将针留置于穴位内,谓之留针。留置目的有二:一是留针候气,内,谓之留针。留置目的有二:一是留针候气,二是留针调气。一般留针二是留针调气。一般留针15301530分钟分钟n n出针:出针是指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将针拔出的出针:出针是指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拔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或食、操作方法。拔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固定背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中指固定背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针灸大成: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针灸大成:“指指拔者,凡持针欲出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拔者,凡持针欲出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行针注意事项行针注意事项n n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易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易立即进针。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行针立即进针。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行针是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是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n n怀孕怀孕3 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孕3 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活血通络的腧穴怀孕期间应禁刺,如三阴交,合活血通络的腧穴怀孕期间应禁刺,如三阴交,合谷,昆仑等。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谷,昆仑等。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慎用慎用n n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n n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行针注意事项行针注意事项n n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刺n n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应更加注意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应更加注意n n针刺眼区和项部的凤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针刺眼区和项部的凤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做大幅度的提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做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n n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应掌握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等器官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n n晕针n n处理处理发现晕针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发现晕针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使患者采取头低脚高卧位。轻者休息片刻,喝些茶水出,使患者采取头低脚高卧位。轻者休息片刻,喝些茶水即可恢复,严重者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也可灸百会,即可恢复,严重者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也可灸百会,足三里,气海等穴,出现循环衰竭者可及时给予注射升压足三里,气海等穴,出现循环衰竭者可及时给予注射升压药或中枢兴奋药。待患者苏醒后,仍需卧床休息一段时间药或中枢兴奋药。待患者苏醒后,仍需卧床休息一段时间方可离去方可离去n n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于初次接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味。取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味。取穴不宜过多,手法切勿太重。医者在行针施术和留针过程穴不宜过多,手法切勿太重。医者在行针施术和留针过程中,应谨慎细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询问其感觉。中,应谨慎细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询问其感觉。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n n滞针n n处理因针身捻转太紧造成滞针,可向相反方向捻转针因针身捻转太紧造成滞针,可向相反方向捻转针身,并左右捻转,使针松弛。如因移动体位所致的滞针,身,并左右捻转,使针松弛。如因移动体位所致的滞针,医师可将患者肢体稍微移动,复之原位,即可顺利出针。医师可将患者肢体稍微移动,复之原位,即可顺利出针。如因肌纤维绕缠过紧,或肌肉痉挛造成滞针者,可在原针如因肌纤维绕缠过紧,或肌肉痉挛造成滞针者,可在原针刺附近,以右手食指循经上下轻叩或再刺刺附近,以右手食指循经上下轻叩或再刺1212针,用以达针,用以达到宣散气血,缓解痉挛,然后医师左手拇、食指按皮肤,到宣散气血,缓解痉挛,然后医师左手拇、食指按皮肤,右手拇、食指捻转提针。右手拇、食指捻转提针。n n预防对于初诊患者和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对于初诊患者和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行针时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或单消除顾虑。行针时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或单向捻转。针前患者要选好体位。向捻转。针前患者要选好体位。n n弯针n n处理处理针弯曲较小者,可顺针弯曲的角度慢慢退针弯曲较小者,可顺针弯曲的角度慢慢退出,不可捻转,如弯曲较大,需轻微摇动针体,出,不可捻转,如弯曲较大,需轻微摇动针体,顺着弯曲的方向退出,体位移动所致的弯针,需顺着弯曲的方向退出,体位移动所致的弯针,需矫正体位,使之复原。如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需矫正体位,使之复原。如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需缓慢的分段退出,切勿急躁猛抽,以免造成折针。缓慢的分段退出,切勿急躁猛抽,以免造成折针。n n预防预防 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更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不得随意更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碰压。n n折针n n处理处理发现折针时医师和患者都应冷静沉着,嘱患者切勿移动体位,发现折针时医师和患者都应冷静沉着,嘱患者切勿移动体位,以免造留体内的针身随体位移动而走窜,如折针的断端尚露出体表,以免造留体内的针身随体位移动而走窜,如折针的断端尚露出体表,立即用左手拇,食指挤压折针周围皮肤,使折针断端暴露增多,然后立即用左手拇,食指挤压折针周围皮肤,使折针断端暴露增多,然后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已陷入深部,应立即手术取出。如折在体内的断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已陷入深部,应立即手术取出。如折在体内的断针较短,距重要脏器和关节较远,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者,可说服患针较短,距重要脏器和关节较远,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者,可说服患者不必手术取出,待日久纤维组织已缠住断针即无何不适感觉者不必手术取出,待日久纤维组织已缠住断针即无何不适感觉n n预防预防针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要求的针要剔除不用。针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要求的针要剔除不用。选针长度必须比准备此人的深度长些,针刺时切勿将针全部刺入,应选针长度必须比准备此人的深度长些,针刺时切勿将针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位,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留部分在体位,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对滞针和弯针应及时处理,不可强时,应立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对滞针和弯针应及时处理,不可强行硬拔。行硬拔。n n血肿n n处理轻者在局部用手揉按,使其血肿消散。重者除局部揉按并做局部冷敷,使其局部血管收缩,制止出血,待12小时后再做热敷,一帮助吸收n n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切忌强力捣针,并嘱患者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n n气胸n n处理立即作胸透,确定气胸面积大小,以便及时进行抢救。轻者卧床休息,针刺内关开胸顺气,或给予镇静止痛药物,严重者需插管排气n n预防针刺时根据患者体形肥瘦,选择适当体位,掌握进针角度、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n n刺伤重要器官刺伤重要器官1.1.刺伤内脏刺伤内脏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向背部放射。如血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向背部放射。如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急腹症症状 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 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急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疼,肾区叩击疼、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急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疼,肾区叩击疼、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处理处理损伤内脏,轻者卧床休息后,一般能自愈,如果有出血征象,损伤内脏,轻者卧床休息后,一般能自愈,如果有出血征象,则应加强观察,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密切观察病情及血压则应加强观察,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密切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压。如果损伤严重并休克时,必须迅速急救处理。变压。如果损伤严重并休克时,必须迅速急救处理。预防预防术者必须学好解剖学,明确腧穴下器官组织,针刺胸腹,腰背术者必须学好解剖学,明确腧穴下器官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要控制针刺角度、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部的腧穴时,要控制针刺角度、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2.2.刺伤脑脊髓刺伤脑脊髓症状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四肢放昏迷等。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四肢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或危及生命。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或危及生命。处理处理应立即出针。轻者安静休息,渐可恢复应立即出针。轻者安静休息,渐可恢复;重者重者应及时抢救应及时抢救预防预防 凡针刺凡针刺1212胸椎以上腧穴,必须严格按规定的胸椎以上腧穴,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深度,方向和角度操作。如针刺风府,哑门穴,深度,方向和角度操作。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在行针是只宜捻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在行针是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针手法。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针手法。艾灸疗法艾灸疗法n n艾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薰熨或艾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薰熨或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一般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一般用艾绒,艾柱,艾条用艾绒,艾柱,艾条n n作用作用 1.1.预防保健预防保健2.2.温经散寒温经散寒3.3.扶阳固脱扶阳固脱4.4.消瘀散结消瘀散结5.5.引热外行引热外行灸法分类灸法分类n n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一般锥体高1厘米,直径0.8厘米,燃烧一炷为一壮)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目前常用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n n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CM,厚约0.30.4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如下图n n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n n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0.5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患者应灸穴位上,再将艾炷放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n n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艾部位,距皮肤35CM出薰烤,是患者局部感觉温热的而无灼痛感,一般施灸时间1015MIN。常用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n n温和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CM左右处薰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1015分钟n n雀啄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艾部位一上一下的摆动,如鸟雀啄食一样,一般施灸时间510分钟。n n回旋灸: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空约3cm高处,使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平行往复回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移动范围3cm左右,一般可灸2030min。用于治疗风湿痹、瘫痪、广泛性皮肤病施灸注意事项施灸注意事项n n施灸的先后顺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施灸的先后顺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再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下部,先灸阳部,再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后大艾炷是先小后大n n艾灸的禁忌艾灸的禁忌1.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合灸疗。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合灸疗。2.2.对颜面、五官、乳头、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取对颜面、五官、乳头、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取瘢痕灸瘢痕灸3.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4.4.施灸过程要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施灸过程要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物。拔罐法拔罐法n n【禁忌症】n n1.高热、抽搐、痉挛。n n2.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n n3.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多毛处。n n4.孕妇腰骶部及腹部。n n【操作方法】n n用镊子夹酒精棉球1个,用酒精棉球点燃后,使火在罐内旋转1-3圈(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后,将火退出,迅速把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常用的拔罐法主要包括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n n留罐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位510分钟,然后将罐起下。n n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一般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液体石蜡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移动,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n n闪罐将罐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下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n n刺络拔罐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510分钟。【注意事项注意事项】n n1.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2.2.拔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拔时,可作一薄面饼,置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拔时,可作一薄面饼,置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动作迅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n n3.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n n4.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刮痧疗法刮痧疗法n n刮痧疗法是用特制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防治疾病的方法。n n刮痧的功效1.预防作用2.治疗作用:1)活血化瘀2)调整阴阳3)疏通经络刮痧手法刮痧手法n n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454545度度度度90909090度度度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 3 3 35 5 5 5分钟,最长不超分钟,最长不超分钟,最长不超分钟,最长不超202020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 3 3 3至至至至5 5 5 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正常现象正常现象正常现象刮痧次序和方向刮痧次序和方向n n选择刮痧部位的顺序的总原则是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n n方向总原则是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胸部正中由上向下,肋间则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n n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n n(1 1 1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n n(2 2 2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者轻刮。者轻刮。者轻刮。n n(3 3 3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 1 1 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n n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它属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选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基本操作方法基本操作方法n n辨证选穴用药辨证选穴用药n n腧穴选择及配伍:腧穴选择及配伍:n n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衰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肾衰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n n选择阿是穴贴药选择阿是穴贴药 阿是穴是指病变的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体表的反阿是穴是指病变的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体表的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映,也称病理反应穴。n n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 这些传统的有效经穴,是前人在实践这些传统的有效经穴,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中发现并验证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腹痛等。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腹痛等。n n取穴施治取穴施治 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使选穴不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十分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n n远端取穴远端取穴 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贴敷方法贴敷方法n n1.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裹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外裹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n n2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n n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贴敷药物。贴敷时间贴敷时间n n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n n刺激小的药物每次贴敷刺激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4-8小时,可每隔小时,可每隔1-31-3天贴治一次。天贴治一次。n n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1-3 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n n敷脐疗法敷脐疗法 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3-24小时,隔日小时,隔日1 1次,所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n n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7-10天贴天贴1 1次,每次贴次,每次贴3-6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禁忌症禁忌症n n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n n对于可以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n n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n n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注意事项注意事项n n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药物中毒。激过大或药物中毒。n n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n n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n n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n n本疗法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灼烧本疗法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灼烧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等反应,客自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等反应,客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n n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n n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推拿疗法推拿疗法n n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推拿疗法是在q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已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n n基本作用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2.调整脏腑3.理筋散结4.正骨复位推拿疗法常用手法常用手法n n推拿手法,是操作者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刺激治疗部位和活动患者肢体的规范化技巧动作n n推拿的常用基本手法大致可分为按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捏拿类、捶振类和活动关节类等六大类。n n推法推法顾名思义是以手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体移顾名思义是以手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体移动之意,其概念是,用指或掌着力于人体一定位动之意,其概念是,用指或掌着力于人体一定位置或穴位上,向前向外移动或弧形移动,可分平置或穴位上,向前向外移动或弧形移动,可分平推、直推和分推等法。推、直推和分推等法。n n拿法拿法手法手法:用拇指、食指、中指相对,捏住某一用拇指、食指、中指相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内收、并作持续揉捏动作。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内收、并作持续揉捏动作。要领要领:腕要放体灵活,用指面着力揉捏,动作要连腕要放体灵活,用指面着力揉捏,动作要连续不断,用劲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于拿的续不断,用劲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于拿的部位的手法的差异,又可分三指拿,四指拿和五部位的手法的差异,又可分三指拿,四指拿和五指拿三种,拿法的剌激较强,常配合其它手法,指拿三种,拿法的剌激较强,常配合其它手法,用于颈下,肩部和四指部穴位。用于颈下,肩部和四指部穴位。n n按法按法手法手法:按是压的意思,用手指或掌面着力在按是压的意思,用手指或掌面着力在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要领要领:按压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轻到重,稳定而按压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轻到重,稳定而持续,使剌激充分透达到肌体组织的深部。切忌持续,使剌激充分透达到肌体组织的深部。切忌用迅猛的暴发力,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对病人增用迅猛的暴发力,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对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临床应用时常与揉法结合使用,加不必要的痛苦。临床应用时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力量达到一定程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再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此手法刚中兼揉,度时,再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此手法刚中兼揉,既有力而又柔和,按法的具体动作很多,有大指既有力而又柔和,按法的具体动作很多,有大指面直接法或用大指背屈而按之,或两手对面合按面直接法或用大指背屈而按之,或两手对面合按之,胸腹则以掌心按之之,胸腹则以掌心按之n n摩法摩法摩是抚摩之意,在推拿手法中主要分为摩法和摩掌摩是抚摩之意,在推拿手法中主要分为摩法和摩掌法。作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位置上,作法。作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位置上,作环形有节奏的抚摩,称为摩法,摩法是推拿手法中最轻柔环形有节奏的抚摩,称为摩法,摩法是推拿手法中最轻柔的一种,动作要领应掌握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的一种,动作要领应掌握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轻放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然后连动前臂作缓和协然伸直轻放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然后连动前臂作缓和协调的环旋抚摸。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每分钟频率约调的环旋抚摸。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每分钟频率约定定120120次,次,石宣秘录中说:石宣秘录中说:“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重,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重,有中和之义施之有中和之义施之”。近代则有姜、葱汁、冬青膏、松节油。近代则有姜、葱汁、冬青膏、松节油等作为应用摩法时的辅助用药。摩法如同一指禅法结合成等作为应用摩法时的辅助用药。摩法如同一指禅法结合成为推摩复合手法。这是点与面相结合的手法,即大拇指推为推摩复合手法。这是点与面相结合的手法,即大拇指推所取穴位,其余四指摩相应的部位,更能加强其治疗作用。所取穴位,其余四指摩相应的部位,更能加强其治疗作用。n n滚法滚法可用于头部、肩背、腰骶及四肢关节处,治疗头痛、可用于头部、肩背、腰骶及四肢关节处,治疗头痛、偏瘫、关节酸痛等症。偏瘫、关节酸痛等症。方法方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用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指关节突起部分,附在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屈伸外的指关节突起部分,附在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屈伸外旋连续往返活动,使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的作用旋连续往返活动,使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治疗部位上。于治疗部位上。动作要领:动作要领:n n、肩臂不要过分紧张,肘关节屈曲、肩臂不要过分紧张,肘关节屈曲120-140120-140度角。度角。、手腕要放松,滚动肘掌背尽侧部要紧贴体表,不可跳、手腕要放松,滚动肘掌背尽侧部要紧贴体表,不可跳动或使手背拖来拖去按摩。动或使手背拖来拖去按摩。n n、手背滚动的幅度控制在、手背滚动的幅度控制在120120度左右,即当腕关节屈曲度左右,即当腕关节屈曲时向名滚动约时向名滚动约8080度左右,腕关节伸时向内滚动约度左右,腕关节伸时向内滚动约4040度左右。度左右。、压力要均匀,动作协调而有节律,不可忽快忽慢时轻、压力要均匀,动作协调而有节律,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一般每分钟滚动时重。一般每分钟滚动140140次左右。滚法由于腕关节屈伸次左右。滚法由于腕关节屈伸幅度较大,所以接触面较广,并且压力较大,掌背着力柔幅度较大,所以接触面较广,并且压力较大,掌背着力柔和而舒适,故应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和而舒适,故应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n n揉法用拇指指端、食指端、中指指端或中、无名指指端紧附于穴位上作缓和回转的按抚动作。除用指端外,还可运用小鱼际部或掌根部作揉法。故可分别称之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际揉法。揉法较推法、按法、摩法均有力大些,在施法时带动皮下组织,不是

    注意事项

    本文(针灸基本操作(一)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