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时间的脚印》名师教学导案.pdf
时间的脚印名师教案 2 作者:日期:3/9 时间的脚印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 1学生自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2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3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5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二)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方法 自读与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 录 一、导入新课 4/9 二、解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二、解读课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 5 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1.第一部分(第 1 至第 4 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2.第二部分(第 5 至第 29 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二层。5/9 第一层(第 5 至第 21 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第 22 至第 29 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3.第三部分(第 30、31 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明确:第 1 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第 5 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第 7 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第 11 段与第 13 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 段的进一步阐述。第 18 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 5 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第 22 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三)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明确:采用了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具体到概 6/9 括、从个别到一般都属于逻辑顺序)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赏析以下句子。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箱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简析】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冰河”比作“铁扫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河的破坏力之大。此句运用排比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量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第二课时 目录 一、品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三、总结归纳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 7/9 神。一、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明确:“根据计算,大约 3000 到 10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 3000 到 10000 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二、研读课文(一)深入探索,合作交流。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 8/9 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二)提出质疑,思考分析。【教师提出疑问,学生回答。】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2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明确: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3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展示沉积岩照片)明确:“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三)感悟精神,培养意识 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 22 到 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明确:记录了地壳的活动;记录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9/9 三、总结归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作者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并说明地球上还有更丰富的记录,号召读者去探求。四、布置作业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排比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