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高一地理教学教案七篇.docx

    • 资源ID:92634456       资源大小:46.9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一地理教学教案七篇.docx

    高一地理教学教案七篇高一地理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过程与方法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教学重难点(二)导入新课以中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水资源及其分布1、设问,引发思考。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轻松讨论对水资源的理解,快速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课堂中,为启发、引导他们深入研讨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归纳: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的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能够利用的水资源。读图:读课本上的水资源构成图。3、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4、我们平常可以用这些水吗?请举例说明。宛西河的治理。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为宛西河为我们提供生活水源(河水)。5、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补给?小组讨论,请小组的代表发言。(大气降水)6、请把问题回到我们从化缺水这个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平常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目前这种缺水的状况是不是经常出现?(不是,仅仅出现在旱季。)7、再举个例子,拿亚马孙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资源状况对比一下,两地的差别是不是很明显?(是)8、你对水资源的理解又得出一个什么规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而产生差异。)9、差异表现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抢答以下题目(把题目投影出来)(1)判断正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中国居第六。C、从中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中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D、总之,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4)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高一地理教学教案篇2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四、重点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教学重点:1、阐明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2、阐明东北区农业、工业等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3、指出东北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面积78.8×104k,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人口10696万(20_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一、自然地理条件(一)地表结构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二)自然景观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二、资源优势(一)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1)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耕地面积为192×104h,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占有耕地为0、167h,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2倍。土壤比较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全区可垦荒地多,约有667×104h。(2)是中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3)东北草甸草原区,草地面积2866、7×104hm,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8%,是中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牧草的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口性强,适合多种牲畜饲养。(4)本区内陆水面约333、3×104h,南临黄海、渤海,利于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二)水资源比较丰富00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条,水网稠密。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为1653×108m。69月汛期占全年水量的70%80%。【课标解读】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教法与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论)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_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2.中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_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地形、土壤)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_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的效益。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板书设计: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一地理教学教案篇5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中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五、板书设计火山的形成: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高一地理教学教案篇6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三、教学准备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高一地理教学教案篇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六大板块名称:_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二)板块属性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四)褶曲的判断方法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四、断块山(一)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二)断层的基本形式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四)断层构造地貌(1)汾河谷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2)渭河平原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五)断层的实践意义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课后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一地理教学教案七篇.docx)为本站会员(1107088****qq.com)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