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pdf
第三章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 政策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产业内熨易生产的商品,如出口初级产品,进 口制成品,出口钟表,进口电视机A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是相对产业间贸易而言的,也称作部门 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 型制成品。相同类型的商品是指按盟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3位数都相同的商品。也就是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 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 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 内货易的产生原因。|Examples:U.S.exports and imports,1995(in Billions of Dollars)|I CategoryExportImports IAutos60.5124.5Computers39.656.4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19.815.3paper14.512.9Chemicals43.025.5steel5.816.1Machine tools5.26.6Electrical generating machinery23.024.1Meat products6.63.9Vegetables and fruits7.92.4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产业间贸易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 动;而产业内贸易同一产业产品是双向流 动的。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而 产业内贸主要是制成品中某一类产品的 贸易。产业间贸易一般通过在不同国家的独立厂 商进行贸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 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二战以后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国际分工深入到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水平分工”的现象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 不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 易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突飞猛进,为产 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产业内贸易的理论A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开始注意同产业贸易现 象,但最初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分析。1960年,Verdoorm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比荷卢 同盟”形成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发现三个国家专业 化分工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之间。1966年,Balassa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 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 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 在商品组之间。Grubel&Lloyd是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同产 业贸易现象的经济学家。1975年,Grubel&Lloyd出版同产业贸易一书,对同产业贸易理 论作了较系统的说明。A产业内贸易的测度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或X:出口值M:进口值产业内贸易指数)当该产业出口量恰好等于其进口量时,即Bi=l,达最 大值,即全部贸易都是同产业贸易;反过来,当Bi=0,达 最小值,完全没有同产业贸易。通常情况下,0 Bi 人们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需求的收入 弹性”,即需求变动的百分率与收入变动的百分率 之比:n=对人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率n 1,表示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超过收入增加的比率n 1表示对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低于收入增加的比 率n 经济学家根据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值,即根据需 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将商品分为“奢侈品”(n 1),“必需品(1 n 0)和“劣等品”(n 只要规模经济存在,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与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也照样可以发生 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一旦一国以猎取规模经济 为目标开始在一个行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哪怕 启动之初规模优势十分微弱,但这种优势将随 着生产扩展而滚雪球般增大。以飞机为例:飞机制造最低限度的规模经济很大,以至于世界市场只容纳得下屈指可数 的少数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厂家,由此而形成的 少数几个生产中心便能完全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为了使这些生产中心为世界市场服务,贸易势在 必行。许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是这种以规模 经济为依据的专业化分工的产物,而不是以比较 优势为依据的专业化分工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基于规模经济的专 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其贸易格局的确定具有 相当的随意性,历史和偶然的因素在引导一国 专业化生产方向和区位配置时往往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规模经济理论毫不隐讳历史因素在确定贸易格局和实际生产区位中的作用。一旦某 国率先进入某一新兴产业,收益递增将使该产 业在那里生根开花。这是因为,捷足先登者会 取得某种“先入者优势”,如较早掌握专门技 术知识,集中生产使产业规模扩展又会带来规 模经济,所有这些,促使最初的优势不断自我 积累和强化,并成为永久优势,并会阻止其他 厂商的进入。可以用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来解释行业内贸 易: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 条件,即使外国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 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因 为出口倾销的结果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 要好。外国的同类企业如果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 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行业 内贸易。总结规模报酬递增,尤其是内部规模报酬递增 会破坏完全竞争,导致独占和倾销,但这为国 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因为规模收益能够产 生比较优势。第四节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一、理没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日渐增强。一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大潮面前应发 挥何种作用,才能使利益变得最大,并使风险变 得最小?这成为了各国理论界十分关注并认真探 讨的一个问题。倡导政府适度干预经济的战略性 贸易政策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理论 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布朗德(JBrander)、斯潘塞(B-Spenser)、狄克西特(A Dixit)、和保罗克善格曼(PKrugman)等。.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该理论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收 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这种假设并 不符合当代经济生活的现实。今天的现实中存在着规模效益递增现象和市场的不 完全竞争状态,在此背景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首先扩大生产规模,取 得规模效益,这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非常困难,因 而有了政府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必要性。政府作用:通过适度的干预手段影响处于不完全竞 争状态的本国厂商及其国外竞争对手的决策行为,能够扩大本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和规模效益,使国际 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变 化。.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鼓励出口和 限制进口来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扶持国内战 略性产业的发展。因此,其理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战略性出口补贴政策和 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一)战嗪性出口补贴政策该理论通常以美国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之间的竞 争性博弈为例进行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假定飞机制造业中的规模效益相当大,以致于该产品的世 界市场只能容下一个获利的生产者,如果有第二个生产者 进入该领域竞争,将会由于规模效益的下降,使竞争双方 两败俱伤,都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都面临着困难选择:进入还是不进入?如果进入,可能会遇到强大对手的竞争,无法获得规模效益,无法获得利润,甚至会出现亏损;如果不进入,虽然不会亏损,但也不会盈利,并要忍痛把该市场完全让给竞争对手。波音公司和空 中客车公司都希望出现一种结局,即由本公司 单独占领飞机制造业市场,即使不享受任何补贴,也会由于垄断价格的存在而获得高额利润。没有政府补贴时的利润矩阵表8波 音 公 司空中客车公司生产不生产生产(-10万元,-10万元)(300 万元,0)不生产(0,300万元)(0,0)空中客车公司行博并的4种可能结果:1、如果两个公司都生产这种产品,则会因为市场 容量不够大,导致规模效益下降,使两家公司都 亏损10万元。2、如果波音公司由于历史原因先于空中客车公司 进行飞机生产,并完全占领了该产品市场,则波 音公司可获得300万元利润,空中客车公司不生 产。3、如果情况相反,波音公司不生产,空中客车公 司完全占领了飞机产品市场,则该市场中的300 万元利润会完全被空中客车公司获得。4、如果两公司都不生产,双方的利润都为零。.在这种竞争中,欧洲政府如果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给 予空中客车公司以出口补贴,竞争双方的博弈条件和博 弈结果都会因此而发生大的变化,假如补贴额为40万元,则会发生表8-2中的情况。表8-2空中客车公司享受政府补贴40万元后的利润矩阵波 音 公 司空中客车公司生产不生产生产(-10万元,30万元)(300 万元,0)不生产(0,340 万元)(0,0)1、由于空中客车公司享受到政府40万元的出口补贴,博弈条件明显增强,无论波音公司是否进行生产,空中客车公司只要生产就有利润可得:波音公司进行生产,空中客车公司可获利润30万元;波音公司不进行生产,空中客车公司可获垄 断利润加政府补贴共340万元。所以,空中客车 公司决不会退出该市场。2、波音公司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继续进行生产,就会出现10万元的亏损额;如果不继续生产,就要把已有的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对手。两弊相权取其轻,波音公司会不得已而退出该产品市场。享受政府补贴的结果是空中客车公司完全垄断了 飞机产品市场。欧洲政府虽然补贴了40万元,却 使空中客车公司获得了 340万元的利润,再考虑到 工人就业的增加,本国国民的福利水平会有明显 的净增加。.以上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个假设条件之上的,即波音 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的竞争实力相近,其生产成本 也相似。如果两家公司的实力有差距,比如波音公司的生产 成本相对较低,在两家公司都不享受政府补贴的条 件下,双方的利润矩阵就会出现表83中的变化。表83波音公司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时的利润矩阵波 音 公 司.空中客车公司生产不生产生产(30万元,-10万元)(340 万元,0)不生产(0,300 万元)(0,0)表83表明,波音公司凭借自己管理水平 与技术水平的改进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本 优势,即使在两家公司同时生产的情况 下,波音公司仍可获得30万元的利润。空中客车公司则会在竞争生产状态中出 现10万元亏损,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条件 下,该公司会退出竞争。这样,飞机产品市场将被波音公司独家 垄断,并获利润340万元。.进一步假设,面对美国波音公司的竞争优势,欧 洲政府选择了实施战略性出口补贴政策,仍然给 空中客车公司40万元的补贴,博弈结果如表8-4。表8-4 欧洲政府补贴后的利润矩阵波 音 公 司空中客车公司生产不生产生产(30万元,30万元)(340 万元,0)不生产(0,340 万元)表8-4表明,空中客车公司在享受了欧洲政府的40 万元补贴后仍无法阻止波音公司的进入,因为两 家公司进入都比不进入好,都能在飞机生产中获 利:空中客车公司依靠政府补贴获利润30万元;波音公司依靠成本优势也能获利润30万元。博弈的结果是两家公司都选择了留在竞争市场上。这种结果对施费者是个福音:有更多型号的、物 英价廉的飞机产品可供选择。这种结果对提供补姑的政府却带来了演失政府补姑了40万元,本国公司却只获得30 万元利酒,国家的纯收益出羽了净减少。因 此,该种补贴应否实施成为了一个有争执的 诃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另外的正面效应:产业的升级、市场的占领,特别是工人就业的增加,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要远远大于国家 纯收益的净减少。(二)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是指政府以征收进口 商品关税的形式把部分外国厂商的垄断利 润转移到国内,同时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 成长。际贸易对出口国利大还是对进口国利大?此问题在理论界争论了几百年。自由贸易论者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证明了国际 贸易是一种能够使贸易双方均受益的正和博弈(Positive-sumgame),不存在迸口国写出口国之间持保护贸易观上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家们则认为,国际贸易不会使双方平均受益,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博 弈(Zerosum game),即一国的利得会导致另一国的 利失。尤其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外国垄断厂 商可以凭借其垄断优势获取垄断利润,这种垄断利润和 垄断优势既导致了进口国消费者利益的减损,也压制了 进口国同类厂商的崛起。进口国政府的责任是通过征收进口关税达到双重目的:一方面把外国厂商的部分垄断利润转移到国内,另一方对国内的相关厂商进行保护。所以,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根据实施目的的不 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前期:用关税获取外国垄断利洞2、11:用关税扶持本国企业的进入与成长1、前期:用关税获取外国垄断利相假设某种商品本国不能够生产,国内市场被一个国外的垄断企业所控制,本国该商品和需求完全由该垄断企业供给。在这种条件下,进口国政府对该垄断企业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其实质就是截取一部分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用垄断利润向国内转移的方式增加本国的福利水平。为保护本国消费者利益,关税率不能太高。否则,外国企业感觉负担太重时,会把关税作为商品成本的一部分打入 价格中。随着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消费者作出的选择或 者是多付费用,或者是减少购买,消费者利益因此受到损 害。进口国政府此时最佳政策目标应该是,在本国企业不 进入、本国消费者不受伤害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从进口商品中截取垄断利。国外供货的垄断企业往往也不会由于被进 口国政府征收了进口关税而提高商品价格,因为他们担心在已有的垄断高价基础上再 提价,会刺激东道国企业的进入。这也是 很多国际性垄断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以 承担关税、出让一部分垄断利润为条件,阻止进口国企业进入自己固有的经营领域。2、后期:用关税扶持本国企业的进入与成长如果本国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进入的条件,政府 可以利用保护性关税政策对其进行扶持。在外国 企业高额垄断利润的诱惑下,本国的厂商们往往会不断地筹备生产技术条件,会积蓄力量、跃跃 欲试地随时准备挤进该领域的竞争。但是,本国 企业在生产环节中的竞争条件远不如外国企业,于是,不得不求助于本国政府的流通环节上采取 强有力的措施给予扶持。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政府 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阻挡部分产品的进入,把外国垄断企业在本国的部分市场份额通过挤压 的方式让渡给本国企业。有了市场份额,本国企业也就有了进入和发展的生存空间。只要进口国政府实施的进口政策恰当,就能够逼迫国外垄断企业放弃原先的以出让部分垄断利润为条件阻止进口国企业进入的经营战略,接受与进口国企业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现实。三、简评()积极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比较客观 地描述并深入地分析了当今的国际贸易,提出了 一些积极的、应用性很强的理论思想和政策主张。1、通过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国内重要产业的发展。欧洲政府对空中客车公司的支持是最成功的一个 例子。欧洲政府为了使空中客车公司能在大型客 机市场上占有较多的份额,多年来连续给予该公 司以大量的补贴,推动了公司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都在快速提高,2004年 的大型客机销售额已经超过了波音公司。.2、改善被垄断公司扭曲的市场环境和不公平的利润分配状况。在存在零和博弈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的利益所得会来自于另一国的利益所失。在政府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干预下,能够截获一部分垄断利 润留在国内,能够唤醒本国企业的进入意识,使其早日发展壮大以改变国外企业独家垄断的局面。3、对经济落后国家发展新兴产业(如进口替代产业)也有指导意义。(二)该理论的缺陷和不足:1、该理论所倡导的以邻为壑的保护性贸易政策很容易 引起竞争国的报复,如果报复的程序相近,会把前者保 护性贸易政策的作用抵消掉。2、国长期实施政府出口补贴、保护性高关税等政策,与当代的自由贸易潮流不合拍,会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的限制。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国内竞争状态所构成的不同组合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取 得成功的决定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基本因素外,波特认为,一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到的作用对国家整体竞 争优势的形成也具有辅助作用。他主张政府应当 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能力的作 用。政府政策和行为成功的要旨在于为企业创造 一个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 财富推动阶段A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 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 劳务力和丰富的资源。这一表龙与传统讪勒机势 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在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只能 依靠较低的价格取胜,所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 业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十分敏感,因为这会直 接影响产品的需求和相对价格,虽然拥有丰富的 自然资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但是要素推动的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按波特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 这一阶段,某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国家,如加 拿大、澳大利亚也处于这一阶段。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 要素,大量投资可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 的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的、价格敏 感市场中进行竞争,但随着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和 要素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失 去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是很重 要的,政府可以引导稀缺的资本投入特定的产业,增 强承担风险的能力,提供短期的保护鼓励本国企业的 进入,建设有效规模的公用设施,刺激和鼓励获得外 国技术以鼓励出口等。按波特的标准,只有少数的发展中国家进入这一阶 段,二战后,只有日本、韩国获得成功。创新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 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要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 研究和开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的目标。在这一阶段,民族企业能在广泛领域成功地进行竞 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一国进入创新推动阶段的 显著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高的国际 地位,这是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反映。高级服务业 所需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要素也发展起来,不仅服务的国 内需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强,而且本 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大大增强,政府的直接干预越来越低,而且鼓励创造更多的高级要 素,改善国内需求质量刺激新的产业领域的形成,保持 国内竞争等。按波特的标准,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就进入这一阶 段,美国、德国、瑞典在20世纪上半叶进入这一阶段,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财富推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的创新、竞争意识 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 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企业更注重 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实力投资的动机下 降,投资者的目标从资本的积聚转变为资本保值,有实 力的企必夜图通过对政府施加影响,以达到保护企业的 目的。长期的产业投资不足是财富推动阶段的突出表现。进入财富推动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是“富裕的”,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富人享受着成功企业和过去的投 资集中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是“衰弱的”,许多企业受 到各种困扰,失业和潜在失业严重,平均生活水平下降。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 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按波特的标准,英国已经进入这一阶段,美国、德 国等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这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