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2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
资源ID:92665882
资源大小:49.18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2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2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体会诗句的语言美,感悟比喻的妙处。 3、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二)、教学重点 1、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三)、教学难点 1、想象西湖晴雨的变幻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2、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中华传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文字线索题导入 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四川眉山人,曾任杭州通判 3、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4、他的诗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流传千古的名句 1、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苏轼)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西湖边上的望湖楼醉酒题诗) 3、那么苏轼在望湖楼上题了怎样的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朗读? (齐读) 3、读得真不错,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响、读准,更要读出诗的节奏,(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由练读一下这首诗。 4、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好(如果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 5、男女生赛读。 三、检查预习,提出疑问 1、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学习古诗仅仅会读还不行,我们还得理解诗中意思,品读诗中的意境。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不懂或者难懂得词语,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提问,相机指导回答) 2、相信解决了这些重难点词,你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现在再读这首诗,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带着你们的理解在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快、急、来得快、去得也快) 五、品读诗句 1、这真是一场奇特的雨啊!你从诗中得哪些字眼或诗句中感受这场雨的奇特呢?请默读诗歌,并从信封中取出“共学单”,认真完成。 “我从_(诗句或者关键词均可)感受到雨的奇特,读着诗句,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画面):_。” 预设1、生答: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感受到。.。.。. a、从这句诗中,有没有哪些字或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这场雨的急呢? 预设2、“未遮山”、“乱入船” a、“未遮山”,“乱入船”说明了什么? b、你能从关键词中体会到这场雨来得快、来得大,老师表扬你,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去读一读诗句吗? c、还有同学对这两句诗有自己的理解吗?请你补充。 你真是一个善于读书的孩子,带着你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这一环节,相机指导“乱”字,将“乱”读胖“) 2、关注比喻: 老师关注到,同学们在分享自己感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得修辞手法,(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其实就是诗中出现的黑云翻墨、白雨跳蛛,诗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喜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可以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无独有偶,苏轼在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齐读) 不仅如此,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同样也用到了比喻得修辞手法”不知细叶谁裁出“-生接”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也在望洞庭中写到”遥望洞庭山水色“-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感受比喻的妙处吧! 3、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这场雨的奇特呢?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抓住“忽”感受雨去得快 “卷地风”:这是一场怎样的风? 请你用朗读读出这一场大风,读出这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吧! 4、就是这样一场卷地之风,它不仅吹走了-生接或指名(这场大雨),还吹来了-指名回答(望湖楼下水天一色得美丽景象) 小结:你们看,刚才我们通过读诗、抓关键词、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跟着诗人领略了一场西湖疾雨急来急去得变幻景色,让我们捧起书,再去领略一下西湖这场别样的雨吧! 六、拓展进行“飞花令”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雨情有独钟,写了许许多多赞美雨的诗文,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场有关“雨”得飞花令吧!(背景音乐响起,生对诗) 结束语:同学们,苏轼带来的这一场雨,让我们爱上了有关“雨”的诗句,甚至爱上中华传统古诗词,让我们再次一起饱含深情地读一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五)、板书设计 雨 大 急 (奇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 一、教案背景: 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第一课时的基础,并通过看听歌曲、看视频、赏图片,对草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课时除了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外,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来回归文本,感受、体会草原景色的美与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四、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风光美。 1、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大草原,草原旖旎的风光不仅让作者陶醉,也让我们读者陶醉了,同学们还想重温这美丽的风光吗? 2、欣赏草原风光旖旎的视频。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原、走入文本,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的“辽阔”美、“寂静”美。 1、引语:草原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草原的美也远远不止我们在图片中所看到的这些,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第二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2、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美。 PPT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辽阔。) 指导学生理解“洒脱”。 “洒脱”可以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从那里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辽阔美。 3、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寂静”美。 PPT出示:“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寂静。) 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寂静美。 (设计意图: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 (三)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引语: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我们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2、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 3、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河!”(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4、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 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哪个?(热情好客)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热情好客” 5、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6、同学们试试看,如果在它们前面加些词语,是不是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 PPT出示: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这些词语应该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根据学生汇报完善板书: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7、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 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来迎接我们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形象地写出了迎接我们的队伍人数众多,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蜿蜒飞施在碧绿的草原上,就像一条美丽的彩虹。)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深读悟情。请学生朗诵相关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8、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蒙古族语言我们听得懂吗?(听不懂。)这阻碍了我们的"交流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9、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热情的草原人民用什么来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除了吃和喝的,还有什么?(唱歌,以歌助兴) 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句子:“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进一步感受蒙汉两族浓厚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 10、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课件:草原民族舞蹈 课件:草原人民套马 百度图:草原人民摔跤 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11、“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两族人民愿意分离吗?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学生朗诵这句诗句。 轻声播放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引导学生谈话: 百度音乐盒:蒙古人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1、总结: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依依不舍是因为我们蒙汉兄弟情深;我们难舍难分是因我们蒙汉兄弟意长!我们团结是源于我们共同对祖国妈妈的爱! 2、集体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老师总结全文,回归课文主旨,并让学生伴着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在音乐的渲染下集体朗诵结尾诗句结束教学,升华感悟。) (五)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景美、体会草原人民的人情美。教学时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在引导学生体会草原人民人情美时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3、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展示丁香花图片,请学生谈谈对丁香花的印象以及了解,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文本,作者从“赏花”和“悟花”两部分描写了丁香花。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丁香的美?并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文本,理解感悟。 1、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城里丁香花 城外丁香花 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雨中丁香图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颜色 形态 味道 可结合练习“思考探究一”想想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赋予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繁密耀目 幽雅的甜香 娇俏灵动 鲜润妩媚 4、赏析描写优美语句。 出示句子: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参考“问题探究”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理解文章意境。 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题,让学生边赏析,一边深入思考。阅读中,你看到了、想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5、问题探究: (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三)理解情感,品悟中心。 1、结合文章,进一步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结图。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结合“积累拓展”第四题,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问怨、愁思的诗境中。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2、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过渡:丁香这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而郭沫若先生笔下那”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与”丁香结“有着相似之处,我们来共同阅读吧。 (四)展开阅读,开阔视野。 整合阅读图书中郭沫若的石榴。 1、用简洁的句子或者词语去描述一下石榴。 2、在夏天,许多花都不再争奇斗艳,石榴花却开了起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3、说说”石榴“与”丁香结“的相似之处。 4、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笔:体会学习本文由事物引发联想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 城里丁香花颜色繁密耀目 城外丁香花形态幽雅的甜香无畏无惧 斗室外三颗白丁香味道娇俏灵动 雨中丁香鲜润妩媚从容豁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草原。今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 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 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 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 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 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预设: 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 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 (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 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 (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来窗前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 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们(学生接) 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能从花的缝隙里钻出来啊! 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后是叶,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 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再读读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 (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 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学生读句子)。 (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 (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 预设:“星星”小巧、亮。 “窥”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预设:读到“檐前积雪”,你想到了哪首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预设:朗读句子说画面。 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窗外的丁香,也许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读、回味丁香美。 读作者笔下的丁香,更能触摸到自然的可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质疑引入“丁香结”。 作者不止写了丁香花的美,在赏花美之后,还展开联想,感悟了“丁香结”,这“丁香结”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去感悟“丁香结”背后的人生启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6 新设计: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