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与正方体》说课稿2篇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说课.docx
-
资源ID:92666611
资源大小:20.7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长方体与正方体》说课稿2篇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说课.docx
长方体与正方体说课稿2篇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说课长方体与正方体说课稿1 一、教材与学生 说课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本节课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整理与复习,教材除了在编排上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加强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意从现实生活素材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些新的变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也为教学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空间。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对身边的数学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极富探索精神。此时,如果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注重了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他们便愿意并想学数学。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沟通长方体、正方体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是:选择恰当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二、目标与要求 1认知目标: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的理解。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程序与设计 本课我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和一份测试试卷贯穿课的始终。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学习新知识,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太乐意去复习、整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张暗藏玄机的试卷,其玄机之处就在于第一大题和第八大题。(一、请认真读完试卷,然后在试卷的右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八、如果你已经读完以上题目,只需完成第一题即可。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有意思就笑在心里,等待2分钟的到来,好吗?)学生往往疏忽大意,没看完题就动笔做了,以致2分钟到了完不成任务。我安排此试卷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单元知识,二是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2合作探究交流,形成知识网络 首先,教师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将这单元知识很清楚、很有条理地展示出来?你们认为用什么形式比较好呢?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和容积及计量单位等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整理呈现。 接着,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最后,学生反思、交流。 这时,教师可提问: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错误?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有效练习 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一是基础练习,分为判断、选择和计算三个小题,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实践练习,也就是课始测试卷中的第七题:“要计算一个牛奶盒能装多少牛奶,需要获取哪些数据?怎样获取?根据这些数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设计练习,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4创设具体情境,进行课外延伸 最后,我设置了这样个情境:聘请学生当小设计师。 牛奶厂想将20盒牛奶装在一个包装箱里,如果请你做设计师,你认为将这个包装箱的长、宽、高确定为多少最节省材料?请大家课后自己动手设计,然后把设计方案汇报给老师。 这样设计,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让数学最大程度地影响着、激励着学生。 长方体与正方体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以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为: 五、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请看大屏幕,以4人组为单位,把大屏幕上的图片进行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接触过的物体图片,体验到数学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2、仿照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分类法,请大家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拿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后,问:它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分出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学生汇报: (1)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有4个面都是正方形,2个面是长方形的呢?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材料单; 材 料 单 模 型 顶 点 棱 (小圆球) (小棒) A B C D 长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正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3)按材料单准备好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准备材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准备材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准备材料制作汇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巩固 请大家按小组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中深化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