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3篇 《书愤》教学设计.docx
书愤教学设计3篇 书愤教学设计书愤教学设计1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古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构思和反衬的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以蜀相书愤两首诗歌为文本,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含英咀华 二新课导入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他用嘶哑的歌喉和着血泪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和诗中圣哲。 他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情痴,也是南宋小王朝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曾经空有补天之志,却长恨报国无门。(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语言应尽可能有张力,富有诗意和哲理。) 杜甫 陆游 三走近杜甫、陆游(了解生平是知人论世的前提)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蜀相 书愤 四披文入情,探讨文本 整体感知 先读蜀相,后读书愤。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 意境。蜀相抒发的是追怀叹惋的心情。书愤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1一个标题蜀相; 2两个“诗眼”“寻”“愤”; 3三个人物杜甫、陆游与诸葛亮 (删繁就简,以此落实单元教学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同时为下个环节铺垫。) 五问题延伸 从杜甫、陆游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该课案设计的中心问题。选修与必修是否应该有区别?如何区别?) 六课堂检测(通过示例,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和技巧) 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并尝试比较蜀相和书愤中的“空”字的运用。 七课后作业(巩固)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书愤教学设计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2.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2.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附:鉴赏资料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困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磋”。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磋”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究竟是何种“忧思”?我们当然更是无法弄清,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惟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显然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魏末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时,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与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大肆杀戮曹氏集团中人。正是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使许多文人名士陷入矛盾:既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合作,但又惧于黑暗势力,怕遭杀身之祸。所以魏末正始时期的文学失去了建安时期文学慷慨悲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在司马氏黑暗势力统治下的精神苦闷与抗争。这一时期的诗文抑郁曲隐,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司马氏以“名教”作号召,标榜以孝治天下);提倡老庄的逃世避俗,放浪形骸,来隐蔽保护自己。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 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魏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曹髦给司马昭加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的好友除了嵇康之外,还有山涛、向秀、刘伶和王戎,他们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连同阮籍的侄子阮咸在内,一共七人,形成了一个小集团,经常在一所竹林里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大笑,一不高兴就痛哭一阵。世说新语?任诞篇记有这段事迹,并且称他们为“竹林七贤”。这七人当中,大约阮籍最是疯疯癫癫,哭笑无常,所以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曾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陆游书愤教案 教学设计书 书愤二首_陆游_原文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解释、赏析 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书愤教学设计3 选修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古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构思和反衬的手法。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教学设想 1以蜀相书愤两首诗歌为文本,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含英咀华 二新课导入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他用嘶哑的歌喉和着血泪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和诗中圣哲。 他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情痴,也是南宋小王朝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曾经空有补天之志,却长恨报国无门。三走近杜甫、陆游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载浮载沉绝恋沈园临终示儿 四披文入情,探讨文本 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情感。 1一个标题蜀相; 2两个“诗眼”“寻”“愤”; 3三个人物杜甫、陆游与诸葛亮 五问题延伸 从杜甫、陆游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内涵: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来源于读书人对社会、民族、国家前途深切的关 怀。(悲天悯人、惩恶扬善、揭露黑暗、反对征伐、歌颂治平?) 途径:出官入仕成了士子自我实现的惟一通道。(孔子周游列国、科举、终南捷 径、干谒诗)理想破灭的表现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殉道死节:(怀石投江的屈原、被诛灭十族的方孝儒、为文化守节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一轮圆月照天心”的李叔同)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逍遥放旷:(不愿“留骨而贵”“将曳尾于涂”的庄子;“拟把疏狂图一醉,赢得青楼薄幸”柳永;“穷途之哭”的阮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坚韧自持。 总结:一个民族没有天才是可悲的,有了天才而不加崇敬的民族是可怜的奴隶之邦。(此为该课案设计的中心问题。选修与必修是否应该有区别?如何区别?)六课堂检测(通过示例,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和技巧) 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并尝试比较蜀相和书愤中的“空”字的运用。 (参考答案:两字同义,有“徒然,白白的”之意。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乐景写哀情,反衬了寂寞、凄凉之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步骤:解释字义。解释句子。明确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七课后作业(巩固)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