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教案6篇(南辕北辙小学课文教案).docx
-
资源ID:92669678
资源大小:27.99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南辕北辙》教案6篇(南辕北辙小学课文教案).docx
南辕北辙教案6篇(南辕北辙小学课文教案)南辕北辙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二 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四 分角色读文。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五 表演课文内容。 1. 学生准备。 2. 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六 拓展。 1.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 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南辕北辙教案2 、认识个生字,学会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第一自然段: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第二、三、四自然段: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第五自然段: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板书) 、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有错就改不算晚 南辕北辙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4、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故事中的故事”,比如:“山上有座庙”对,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它的国力渐渐衰弱,但是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风尘仆仆的赶到魏国国君的面前的时候,他给国君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二、解题 1、读课题,观察“辕”“辙”两个字(与车有关) 辕:车前驾牲畜的车杠。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2、打开课本,看插图,在图上恰当的地方写上这两个字。 三、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齐读 自由读 个别指导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1)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朋友 (2) 结合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离楚国越来越远 3、引申阐发道理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分担角色 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4、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同学们,你看寓言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简短的故事来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5、现在我们能不能更好地来读一读整则寓言呢? 七、整体回顾,照应开头提示 1、现在你明白季梁为什么要给魏王讲这个故事吗?可以帮老师接故事。 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这个故事也叫做魏王欲攻邯郸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八、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南辕北辙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通过加提示语中人物的神态、言行、以及心理活动,深入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寓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寓言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寓言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被人们称为“理性的诗歌”。 2、揭题 出示课题,投影片。解释辕辙 让学生查字典,然后利用投影的插图,形象地指出具体的事物,有利于深入地理解。 二、整体导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并且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概括的说说课文的内容 3、再次读读课文,要求:用数字标出课文主要写了几组对话?说说你对课文中的人物留下的印象。 4、反馈。 三、深读、探究 1、指名读课文中的对话,集体评价,读得怎么样? 2、想象当时的情景,尝试给人物对话加上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至少选择一组) 3、按照选择的对话的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交流、评议、完善。 4、集体交流、优化。 朋友他 (1)急忙、好奇不紧不慢、慢条斯理 (2)奇怪满不在乎、不屑一顾、若无其事 (3)焦急心不在焉、不以为然 (4)无可奈何不耐烦 心理活动略 5、有感情地朗读 四、讨论体验 1、加上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好还是不好? 2、不加提示语,有感情的联系朗读。 3、自己寻找学习伙伴进行汇报。 五、拓展 1、课文中最后,主人公扬长而去,他的朋友见了其他人会怎么说? 如果你在那个场合,你会怎么说,怎么想? 2、读一读课文最后的一个小节,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寓言的寓意。 3、作业:找寓言拓展阅读;写读后感;寻找生活中“南辕北辙”的例子。 南辕北辙教案5 教材简析: 这个成语故事见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其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针对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本课要求认识13个字:辕、辙、梁、驶、驰、系、旅、恳、固、执、担、夫、驾。会写10个字:驶、应、奔、驰、系、旅、固、执、夫、驾。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能写好10个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依照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正因为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所以学习本文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本文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 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有感而发,文章的寓意也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明确了。 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让学生当堂举出例子可能比较难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暂时留下来,让学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什么时候谁发现了,就可以讲一讲,大家在一起评判。 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再视为难点,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 拓展习题: 一、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地问()地说()跳 ()地笑()地看()走 二、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 相关资料: 魏王欲攻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君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摘自战国策魏策四) 精品教案: (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搜集的成语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读书,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识字效果。 (1)读词语。 (2)读生字卡片,可练习组词。 三、再读感悟 1、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我们要想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弄清楚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5、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6、全班交流。 7、体会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方向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 2、说一说哪个字最难记?你怎样记住?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拓展 1、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 2、搜集成语故事,召开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二) 一、交流导入。 1、同学们,喜欢读成语故事吗?可以讲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请1-2名同学到前面介绍。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利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然后标出生词并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愉快识字。 可以组长领读可以开火车读可以做猜字游戏等等。 4、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知,体会道理。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估计孩子对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够明白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楚国就越远。 2、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弄明白朋友的对话。 3、请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对话。 4、请1-2个小组到前台分角色读,然后评价。 5、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6、合作表演,然后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理解。 四、师生话收获。 比如: 1、我又学会了一个成语。 2、我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 五、拓展作业。 1、请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与小伙伴交流一下。 2、课下继续阅读成语故事,准备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案6 数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字;能写好十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质疑。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小组选代表发言) 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我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我们小组给“恳”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学生发言:我发现这里有问题: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我认为这里不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而应该是“季梁”不明白。 三、读书,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诚恳:非常真诚。(学生自己的语言) 固执己见:别人的话都不听,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的话)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小组推荐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季梁告诉这个朋友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 师:为什么刚才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生:因为课文表达的不够清楚,给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楚国就会越远。 我觉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个冒号=、一个引号就更明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我还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为什么”把句号换成问号就更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为什么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是学生的平干得到满足)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我补充: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听别人的劝告。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们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六、评价 自我评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