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3篇(一年级数学详细教案).docx
-
资源ID:92677196
资源大小:39.29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3篇(一年级数学详细教案).docx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3篇(一年级数学详细教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 找圆形 课题:找圆形 课型:新授课 试讲人:张玲娟 学时:1学时 备课时间:20xx-6-11 授课时间:20xx-6-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圆形的特征,能从不同的物品中找出共同的地方(图案为圆形)。 2、能力目标:幼儿乐意参加操作活动,能遵守操作规则,并能独立画出圆形。 3、德育目标:利用观察法、操作法等来引导幼儿学习。教学重点: 1、指导幼儿了解圆形的特征,并让幼儿能在图案中找出圆形。教学难点: 1、幼儿需要发挥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画出圆形。教学方法: 1、观察法2、示范法3、提问法4、操作法等。 教学准备: 1、若干个圆形实物图(硬币、眼镜、手表等) 2、铅笔、白纸(学生自备) 3、几张缺少轮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引题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大家想不想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教师:“小朋友们,有谁告诉我这些是什么呀?”(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小朋友都很聪明,认识这些东西,那大家看一看这些东西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嗯,对了,大家真聪明,这个就是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圆形,那大家要不要和老师学习画圆啊?拿出大家带来的笔和纸,跟着老师一起来,好不好呀?小朋友们,注意哦,画的时候不要弄伤自己的小手哦!”(教师提醒小朋友安全问题) 2、找圆形 教师(出示放大的缺少轮子的图片):“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呀?这些车子能开吗?为什么能开或者不能开呢?”(师生互动)呀?教师:“小朋友眼睛真灵,原来呀,这些车子的轮子都不见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找找看,应该画在哪里?”(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找找生活中的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帮车子找到了它们的圆圆的轮子。大 家都学到了什么是圆形,那小朋友们,今天回家之后,在家里找一找圆形,然后指给爸爸妈妈看,好嘛?那今天的课就结束了,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馈: 1、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图片展示、现场教学等方式来指导幼儿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让幼儿接受所学知识。 2、本次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发展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认识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学生猜测结果。 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分析 1.比较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 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 缺少观察比较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 3.三种物体比较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 2.诊断问题 诊断1:()比()重? 诊断目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m3cm,1m30cm,1、3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角分的换算讲的是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进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应该找回多少钱”。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56页的例题重点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对照着人民币的实物图,引导学生一分一分地数,一角一角地数,结合生活经验,认识“1角=10分”、“1元=10角”。因此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领悟这种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相同教学难点是说出几元化成 几角(几角化成几分),或几角聚为几元(几分聚为几角)的想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教学最初,我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独立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应该很少,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做了一个前测,只出了3个小题。 (一)、前测试题: 1、在里填上“”“”“” 1元1角 1角1分 1元1分 2、老师要把1角钱换成几分几分的硬币, 你应该给我( )分才和我的钱同样多。 3、1个生字本5角钱,你有1元钱,售货 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钱? (二)、测试结果: 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00%,都知道要找回5角钱。第二题正确率是43.75%( 32人受测,14人正确),18个出错的学生给我几分的都有。第一题是65.63%( 32人受测,21人正确),11个出错的学生都填的“=”。 (三)、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我了解到学生很清楚1元=10角,证明平时有这个购物积累。有一些孩子不清楚1角=10分,我想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分”已经使用得越来越少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购物经验。对于学生不知道1元大于1角,1角大于1分,而填等于号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知道人民币三个单位的大小,还有就是受到了“数字1”的干扰,没有考虑后面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理解单位的大小。 2、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3、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引导学生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出元、角、分的进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思考,从多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元、角、分的进率。 认识1角=10分 师:(举起1角纸币 )这是,我想把它换成以分为单位的零钱,你能换给我吗? 生思考换钱,老师找典型的收上来几份,追问学生为什么给老师这么多? 当孩子已经知道1角=10分之后,再把没有反馈的换法也一一说出来,巩固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认识1元=10角 因为在前测中学生对1元=10角已经很清楚了,所以我直接借助课件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是1元,然后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用1元钱买一瓶8角钱的酸奶,问要找回多少钱的情境。从而引到换钱的游戏中,问学生把1元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有多少种换法。 1元=100分 探究1元=100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是相同的。因为把1元换成100分太麻烦,所以我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一层次的练习我设置的比较简单,只是单名数之间的转换,(如:7角=( )分等)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 “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可以这样想”的填空 ,(可以这样想:1角=( )分 7角就是( )个10分 就是( )分)最开始扶着学生理解,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 3、学数学用数学 第二层次的练习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1元钱买学具,你打算怎么花掉这1元钱。在这个活动中,即巩固了1元=10角的进率,又让孩子体会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还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的教育。 我自己认为本课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了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和谐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3=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四、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2×3 12×4 12×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 18×3 15×6 27×3 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六、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 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 1、衣柜高约2 黄瓜长约20 房子高约3 2、练一练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 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 4、拓展训练 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 四、课堂总结(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数学一年级: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多种方法计算整十数之间、整十数与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一位先生在南极,不怕冰天和雪地,身穿黑色燕尾服,里面套着白衬衣。这位先生是谁呢?(企鹅)它生活在哪里?(南极)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极?(学生介绍)大家愿不愿意多了解一些有关企鹅和南极的知识呢?那可要听好了。(P19) 现在,南极的小主人欢迎同学们到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做客。(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南极的小主人都有谁么?(板书企鹅、海豹、贼鸥) 二、新授 (一)教学红点标示的内容 1、数一数 (1)仔细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企鹅、海豹、贼鸥各有多少只) (2)咱们先来看一下企鹅,这么多的企鹅,大约有多少只呢?同学们想怎样来数呢?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出企鹅的只数,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一只一只地数,二只二只地数,五只五只地数,十只十只地数,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到底谁说得最接近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多数同学喜欢用十只十只地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数较大宗物品时也可以用10个放在一起或圈一圈的方法来数一数。 2、摆一摆 (1)刚才我们用了数一数、估一估的方法,现在你能用你手里的学具摆一摆吗?如果一根小棒代表一只企鹅,你能用小棒摆出100只企鹅来吗? (2)你摆出了吗?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想个好方法,让其他同学可以一眼看出有100只。 (3)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2个十是20,那么10个十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3、拨一拨 (1)你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10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你能否拨出50、70、100么?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100的?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就是说百位在十位的左面,我们说在百位上拨出一个珠子就是100。 (二)教学绿点标示的内容 1、刚才我们数了企鹅的数量,现在我们来数一下海豹和贼鸥的数量?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数出海豹和贼鸥的数量,然后用小棒表示,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 2、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的数量?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式来进行拨珠子,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三)练习 自主练习1: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分别估出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再数一数,看看你估得准不准,最后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了估算,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了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26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2:我说你数 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或5个5个地数,等等。 2、自主练习3:数一数,填一填 根据图意自己填空,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4:看图,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你能试着连一连吗?先让学生说一说气球上各数的组成,然后再进行连线,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猴不能连73,而连37? 4、自主练习5:估一估,说一说 青岛作为奥运会的一个比赛场所,将进行帆船的比赛,现在就有许多的选手来到这里参加训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训练的情况。啊!这么多的帆船,大约有多少条呢?谁能估一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自主练习6:小游戏 (1)找一名同学一起做示范。 (2)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理解“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含义,并正确使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9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