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依据数据的详细状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加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悉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分,在详细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答复。 2、求以下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例如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与集体舞竞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状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拟适宜?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依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拟适宜。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拟适宜。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 . 52消失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状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拟匀称。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消失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提醒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消失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状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拟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假如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发动中选拔一名参与竞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与竞赛更适宜?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索,再全班沟通。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觉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响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状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依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爱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师:从表格中,你发觉了什么?假如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争论沟通,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学问,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长(“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假如你去买过会发觉,商场里许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日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把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和推断方法,能敏捷选择方法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正确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能推断两个自然上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看比拟、猜测验证、理解感悟质数、合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力量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别到一般的熟悉进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把握,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能运用肯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推断、感悟质数合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争论法、讲解法。 课前预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第2张) 1谈话: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抢答嬉戏,看你们对以前学过的学问把握的怎么样。 2抢答: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说出下面的数有几个因数。 师出示数,学生抢答因数的个数。 3、思索: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课件第3张) (2)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3)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生1:一个数是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生2: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生3:找一个数的因数,用这个数依次除以1,2,3,4商假如是整数,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 用抢答嬉戏的方式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旧学问的复习,为下面要学习的质数与合数做预备。 4、师:我们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个新概念:质数和合数。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 (1)学生小组内沟通,写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课件第4张演示) 1的因数有:111的因数有:1,11 2的因数有:1,212的因数有:1,2,3,4,6,12 3的因数有:1,313的因数有:1,13 4的因数有:1,2,414的因数有:1,2,7,14 5的因数有:1,515的因数有:1,3,5,15 6的因数有:1,2,3,616的因数有:1,2,4,8,16 7的因数有:1,717的因数有:1,17 8的因数有:1,2,4,818的因数有:1,2,3,6,9,18 9的因数有:1,3,919的因数有:1,19 10的因数有:1,2,5,1020的因数有:1,2,4,5,10,20 (2)师:观看它们因数的个数,你发觉了什么? 小组争论:依据因数的个数,你觉得可以怎样分类? (3)(课件第6张) 生1:有的数只有两个因数,如5的因数是1和5。1只有一个因数1。 生2:有的数的因数不止两个我们来分分类吧! 2、学习质数与合数(出示课件第7张) 师: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做质数表。(课件第8张) (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学生争论:怎样找100以内的质数?说说你的方法。 (课件第10张)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数是质数。 生2: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3的倍数也可以 划到几的倍数就可以了? 生3:划到7的倍数就可以了。 (3)(课件第11张演示)剩下的数都是质数。 (4)师出示100以内的质数表(课件第12张) 4、牛刀小试。(课件第13张) (1)将下面的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内。 22737115861738395 (2)两个质数,和是10,积是21,这两个质数是多少? 生:21=3×7,3和7都是质数,而且3+7=10,所以这两个质数就是3和7。 两个质数,和是7,积是10,这两个质数是多少? 10=2×5,2和5都是质数,而且2+5=7,所以这两个质数就是2和5。 5、探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课件第15张) 师: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呢? (1)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题目让我们对奇数、偶数的和做一些探究。 生2:我把问题表示成这样 (2)小组争论:你怎样推断任意两个整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3)汇报沟通: 生1:我任凭找几个奇数、偶数,加起来看一看。(课件第17张) 奇数:5,7,9,11, 偶数:8,12,20,24, 5+7=12 7+9=16 奇数+奇数=偶数 5+8=13 7+12=19 奇数+偶数=奇数 8+12=20 12+20=32 偶数+偶数=偶数 (课件第18张)生2:奇数除以2余1 偶数除以2余0 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加奇数的和除以2余0,所以,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4)师:同桌争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试一试。 同桌找一些大数,验证一下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 (5)(课件第20张)汇报沟通: 534319853 所以:偶数+奇数=奇数 681249930 所以:奇数+奇数=偶数 564232796 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 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培育学生的力量。 6、火眼金睛辨对错。(课件第21张) (1)全部的奇数都是质数。(×) (2)全部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5)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 7、小结:刚刚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课件第22张) (1)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自然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 (4)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三)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才智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念呢? 1、写出下面各数的因数。(课件第23张) (1)在50以内的自然数中,最大的质数是(47),最小的合数是(4)。 (2)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一位数是(3)。 (3)假如两个质数的和是24,可以是(5)+(19),(7)+(17)或(11)+(23)。 (4)在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不计算,推断下面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课件第24张) 1+2+3+4+40 生:1-40的自然数中,奇数和偶数各有20个,由于奇数+奇数=偶数,20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偶数+偶数=偶数,20个偶数相加和是偶数,所以最终结果肯定是偶数。 (四)拓展提高 算一算:3个不同质数的和是最小合数的平方,这3个质数的积是多少? 最小的合数是4,4?=16。 哪3个质数的和是16呢? 2+3+11=16 2×3×11=66 答:这3个质数的积是66。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沟通: 1、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六)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这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加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首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课题,在学生复习因数和倍数的学问的根底上,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依据因数多少进展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沟通,学生通过沟通,知道可以分为几种状况,从而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动身,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索时间,对问题进展独立探究、尝试、争论、沟通,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沟通中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进展。学生经受和感受了合作、沟通、胜利、愉悦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认真观看,仔细思索,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观看1-20的因数的个数,自己根据肯定的标准进展分类,分完后先小组内沟通。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哪几类?由于采纳分的标准也必定不同,然后在让学生说标准的过程中,感悟到质数和合数的各自特征,一点点的提炼归纳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培育学生的分类、观看、分析、归纳和沟通的数学力量,建立正确的分类思想。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沟通争论、归纳概括,而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归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洁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观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制造出的美,培育学生的审美力量;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究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洁图形旋转90°。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提醒课题课件消失: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看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看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识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看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刚,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熟悉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许多,那究竟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日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亲密地钟表和风车开头讨论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围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学问。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识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观赏漂亮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育同学的空间想象力量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致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育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预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漂亮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观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观赏: 1、伴着悦耳的音乐,我们观赏了这四幅漂亮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看争论,再进展沟通。 三、稳固练习 (一)反应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当怎样画? 2、认真观看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沟通并观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学问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盼望同学们平常留意观看,都成为出色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观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学问有广泛的应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课标要求: 探究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探究”,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觉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分和联系,获得肯定的理性熟悉。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索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局部学问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熟悉和了解简洁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觉规律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看、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索问题的意识与力量。其中重点是培育学生的思维方法,进展学生的思维力量。 教学目标: 1、探究、发觉现实生活中简洁的排列规律,培育观看力量及初步推理力量。 2、通过观看、研读、沟通、验证等活动,经受探究简洁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索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胜利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展数学思索的意识,培育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觉简洁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节课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觉问题,从而提高思维力量。 教学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 “假如于教师带着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终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教师安排在左起其次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索,引导学生发觉,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有序思维方法,进展学生思维力量,在沟通中进展思维的碰撞,统一熟悉。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5859“分数混合运算(二)” 教学目标: 1.在观看比拟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计算。 2.引入新课分数混合运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届动物车展”情景图,从情悦图中,找出有关信息及问题,并估一估其次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 统计图,让学生理解“其次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这句话的意思是其次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用线段图来表示其次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应矫正落实双基 1.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一题。总结: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其次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要求 (1)通过观看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预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状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存,这时就要采纳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存数据。今日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究讨论 1、探究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各种车辆的消失有没有规律? 在这种状况下,怎样才能精确无误地登记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小组争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汇报展现,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教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晰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假如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预备好的硬币,根据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展,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根据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展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存的阅历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详细表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深入讨论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