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7篇.docx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圆柱的外表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外表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外表积。先说明圆柱的外表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外表积的绽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外表积的组成局部,求外表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外表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力量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外表积的含义,把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把握求圆柱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鼓励自主探究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用孩子们喜爱喝饮料的爱好创立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许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讨论,今日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设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觉新知 1、 熟悉圆柱的外表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外形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假如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毕竟,说明学生对学问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根底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局部组成的熟悉。培育了学生的制造力量。)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讨论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状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大事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看、思索、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需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当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假如圆住绽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外表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存时,我觉得应当用进一法取值,由于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由于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 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学问,探讨大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受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活动,培育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力量,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学难点:探究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熟悉骰子。课件出示骰子图片,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特征。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庄家用掷骰子来设骗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掷一掷。(出示课题:掷一掷) 二、学习新知,探究神秘 (一)组合 1思索:一次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有哪些?不行能是哪些? 2教师演示:同时掷两个骰子,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假如两个骰子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相加的和是4,那么红色、蓝色骰子上的点数分别可能是多少? 3猜一猜:一次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些? (板书:点数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4动手实践,验证猜测: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 (二)大事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1刚刚,有谁掷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是1或13的吗? 教师:看来,在上面的全部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大事;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行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大事。 2思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朝上的面的点数之和可能为2,3,4,12,这些和消失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教师:虽然掷出的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个数,但这些和消失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教师把可能消失的这11个和分成a、b两组,如下列图所示: (三)动手实践,探究神秘 1教师提出规章,学生猜测结果 (1)分组 教师:假如教师和你们玩掷骰子的竞赛,你们想选哪一组的数?a组还是b组? (2)猜一猜:假如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教师赢,假如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你是怎么想的? (3)毕竟谁赢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学猜得对呢?让我们在竞赛中见分晓吧! 2动手实践,发觉问题 (1)教师与局部学生嬉戏,课件出示嬉戏规章(一)。 假如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教师赢;假如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 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教师竞赛,其他的同学当记录员,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并按要求涂在下面的统计图中。 师生共同嬉戏,下面的同学做记录。 统计后,宣布赢家。 教师:在刚刚一轮的嬉戏中,教师赢得多,同学们赢得少,同学们不服气,认为还有许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接下来连续掷,教师还会赢吗?为了表达公正、满意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轮的嬉戏中,我们每个人都动手轮番掷,好吗? (2)全体学生参加嬉戏,课件出示嬉戏规章(二)。 连续嬉戏:两人一组,轮番掷,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嬉戏完毕。 嬉戏完毕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统计法来给最先涂满的和作记录。 学生两人小组进展嬉戏,并作好记录。 教师:观看试验统计结果,你们发觉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掷出的点数之和是a组数的可能性大一些,而点数之和是b组数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教师:其实,我们用数学上的组合学问来思索一下,就能揭开这个神秘! 三、理论验证,提醒神秘 1教师引导学生思索:假如点数之和是2,那么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 2假如点数之和是3,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假如红色骰子上是2,蓝色骰子上是多少?还有其点数之和是3的状况吗?一共有几种状况? 3点数之和是4的有几种状况呢?和是5呢?(学生答复后,教师在课件中依次呈现各种点数之和的组成状况。) 3 4 5 4思索:和是2只有一种状况,和是3有2种状况,和是4有3种状况,和是5就有4种状况。那么,和是6,7,8,9,10,11,12又各有哪几种状况呢?红色骰子的可能点数是多少,蓝色骰子呢? 教师:你可以想一想、写一写;也可以借助骰子摆一摆并写下来进展验证,然后把你得到的组合一一填在学习单的列举记录表中。 5汇报、沟通,完成上表。 6组内争论:刚刚有的同学们认为点数之和为8的有7种状况,有的认为只有5种状况。那么,点数之和为8的究竟有几种状况?为什么? 7观看和是2,3,4,5,12的列举记录表并进展统计(课件出示)。 和是2,3,4,12的各有几种组合呢?请大家在下表中一一填出来! 8学生汇报、沟通并完成上表。 9组内沟通:同学们,现在你们发觉a组能赢的隐秘了吗?(学生独立观看组成图及统计表,然后小组内沟通。) 10每组派代表汇报,沟通小组的发觉。 教师小结:这就是咱们做的嬉戏。教师选择的a组是中间的5,6,7,8,9五个数,共有24种组合;而同学们选择的b组是两边的1,2,3,10,11,12这6个数,共有12种组合,所以教师赢的时机更多。这也是这节课一开头我给大家讲的那个骗局中,庄家为什么赢得多的原因! 四、畅谈收获,回忆问题 教师: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后延长,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假如同时掷三个骰子,朝上的三个面有三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哪些和消失的可能性大呢?你们想知道结果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探讨一下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3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把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忙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觉这样的地砖必需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根底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育学好数学的信念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现教材62页例3,今日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沟通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肯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觉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认真观看,你们发觉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觉在小组里沟通。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依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状况明确展现任务,进展展现。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假如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学问?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4 教材背景: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识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教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忙教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查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育学生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觉事物隐含的规律,培育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力量。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识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阅历亲密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供应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查找“答案”时,不是简洁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全部的学生最终都能精彩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力量“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讨论的价值。 学情分析:本内容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从生活阅历看,大多学生有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受,因此,已有的生活阅历足以支持完成此任务。其次,从已有学问储藏看,参加完成此任务虽涉及画图表达、计算等综合学问,但都是较简洁的计算与表达。从思想方法看,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因此可以看出“打电话”问题适合五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查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经受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沟通争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育学生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培育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找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学法和动手操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1、猜谜语:一物长得真稀奇,耳朵嘴巴在一起,两人远隔千里外,声音传递一线牵。 师:打一生活用品。(电话) ?设计意图:谜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打电话”中有许多数学学问,今日我们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2023年柳州市春季运动会在上周六进行,我们学校五(1)班15名同学很荣幸将在李教师的带着下代表学校参与长绳竞赛。周六上午,李教师要打电话确认队员到位状况。 师:假如你是李教师,你应当怎么通知这15名同学呢?(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1)方案一:一个一个通知。(板书:一个一个通知) 师:假如每分钟通知1人,一个一个通知,需要多少分钟?(15分钟)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铺张时间了。)怎样打电话更加省时呢?独立思索。 (2)方案二:分组同时通知。 师:四人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更加省时的方案。为了更加节约时间,我们可以用表 示教师,用表示学生,第几分钟就标上数字几。 四人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小组汇报成果。可能有以下几种分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与方案一“一个一个通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老 师和组长都不闲着。) (板书:分组同时通知) 师:还有没有比7分钟更省时的方案呢? (3)方案三:全员参加通知。 引导学生用图示、列表等方法表示。 师:根据这种方案打电话,通知完15人需要多少分钟?(4分钟)这种方案的优势在哪?(每个人都不闲着)还有没有比4分钟更快的方案?为什么没有? 板书:全员参加通知 (设计意图: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比拟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区分,体会到优化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拟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简单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缘由,从教师不空闲到教师、组长不空闲,引导学生得出只有教师、组长和接到通知的组员都不闲,才是最省时的方案。) 三、综合分析,优化方案 1.分析方案 回忆这3种方案。 师:在这3种方案中,哪些人最忙,哪些人闲着? 师:方案1和方案2中有人忙着,有人闲着。所以不是最节时方案。 师:而方案3中,教师没闲着,接到通知的队员也没闲着,即:一个也不闲着这种打电 话的方法可以为我们节约许多时间。 2、师:比照一下这三种方案,你最喜爱哪一种?为什么? ?让学生尝试着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熬炼学生的规律思维和语言力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照三种方案,经受优化的过程) 四、认真观看,发觉规律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方案三,我们刚刚用画图法知道了李教师要通知15名队员最少需要4分钟,下面我们来依据图示填写下表。 1.师生共同填表 2.观看表格,发觉规律 师:认真观看这个表格,你发觉什么? 师:我们发觉:教师和队员总人数分别是 2 4 8 16 ? 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它的特点就是每一个数×2得到下一个数列。即每增加一分钟,教师和队员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 师:假如某一时间内,教师和队员总人数是64,下一分钟是多少?256呢?512呢? 师:我们通过这个规律知道了教师和队员总人数,如何快速得出队员总人数呢?(在一样时间内,教师和队员总人数1=队员总人数;) 师:假如某一时间内,教师和队员总人数是64,队员总人数是多少?教师和队员总人数是128呢?512呢? (当学生观看出这两个规律时,让学生反复重复,全班重复,指名重复。教师反复提问:这一列的规律是什么?这两列的关系是什么?) 师:根据这个规律, 第5分钟时,教师和队员总人数是多少?队员总人数是多少?第6分钟呢?第9分钟呢?(要知道第九分钟的就必需先知道第八分钟的是多少) 3.比照图示法和列表法,优化方法 师:我们分别用了图示法和列表法呈现通知这些队员最短需要多长时间,这两种方法你最喜爱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示法只适合求人数比拟少的状况,而对于人数比拟多时,我们通常用列表法,列表法更加便利快捷。 师:很明显,列表法相对来说更加快捷,我们在实际运用中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把握得怎么样?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假如长绳队有32人,每人每分钟通知1人,李教师要通知到全部队员,最快需要多少分钟?6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2、蚂蚁每传递一次信息需要2秒钟,经过14秒钟,总共有多少只蚂蚁知道信息? ?贴近学生的生活阅历,关注学生的亲身感受。同时,让学生发觉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此类规律的应用。加强了所学学问与生活的联系。】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实际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用到类似的统筹方法呢?(生答) 师:沏茶;烙饼;校讯通;移动公司或联通公司给各手机用户发的暴雨橙色预警;4月20日上午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知道这个消息后,消防官兵和各界人士通过大路、水路、铁路、空中运输等多种渠道同时为灾区人们供应各种救援物资,使灾区人们生活准时得到保障。等等。生活中还有许多方面都用到了我们今日学习的统筹思想,可见统筹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尤为重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学会总结。】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一个一个通知 15分钟 方案2:分组同时通知 7分钟 方案3:全员参加通知 4分钟 (图示法和列表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理解并积存生字新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依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3、依据人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绽开合理的想象。 4、感受六个孩子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怜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预备 教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以下词语:救济、惋惜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激发情感。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乱。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乘机侵略西班牙,派往西班牙20万军队。三年的战斗使西班牙陷入水深炽热之中。西班牙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各国人民纷纷募集粮食、药品、捐款予以支援。今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叙述了六个孩子的故事。 说明: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学问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现颜色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神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本课的故事发生在战斗年月,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的表达意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索:课文讲了哪六个孩子,围绕他们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2、出示填空: 一天,六个的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他们(时间)(地点)(谁)(做什么)想_,于是他们_。(结果) 3、概括一件事情需要讲清晰哪些内容? 说明: 概括力量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本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的确不易。利用填空练习帮忙学生梳理文章线索,降低概括的难度。然后,让学生了解概括大事要讲清晰大事的“六要素”,到达“授之以渔“的目的。 3、沟通。 板书: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三、研读课文,感悟六个孩子的品质。 (一)学习课文1-8节。 1、师:六个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西班牙孩子的脸。 出示图片。 2、轻声读课文1-8节,思索: 六个捷克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被法西斯强盗炸死的西班牙孩子的残缺不全的脸,想到_,想到_,还想到_。 3、沟通。 4、小结:六个孩子对那个可怜的西班牙孩子满怀怜悯,对法西斯强盗满怀怒火 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3-8节。 过渡:孩子们多么想帮忙那些饱受战斗苦难的西班牙人民啊,他们能做的只有捐钱了,可是钱太少了,只有半克隆,这相当于人民币1角5分左右,于是他们想到了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二)学习课文14-18节 1、课文14-18节写了4个孩子献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的过程。请大家默读课文14-18节,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 2、沟通。 安东尼: 鄙视安东尼的同学齐读14节。 沟通鄙视安东尼的缘由。板书:折? 出示骑士画面,理解“骑士” 随机指导朗读: 突然,安东尼说:“我有一把折刀,”他迟疑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可以卖掉它。” 小结:安东尼第一个想到了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那把折刀是一件珍宝,是每个孩子都梦想拥有的,他虽然有太多的不舍,还是毅然捐了出来,他真了不起。 孩子们对他的举动布满鄙视,出示句子朗读: 甫兰杰克庄重地站了起来。其余孩子也站了起来。他们紧紧握住了安东尼的手,紧紧地成年人只有在遇到危急的时刻才这样握手。 甫兰杰克: 学生沟通鄙视的缘由。板书:鞋油盒 出示鞋油盒实物。师:这个盒子可好玩了,轻轻一扭,盒子就翻开了,甫兰杰克可是等了好久,鞋油用完了,才归他全部的,这里面可以藏许多珍宝,或许就藏着孩子们最喜爱的弹子,你喜爱吗?舍得卖掉吗? 朗读句子:甫兰杰克一声不响地拿出一只铁制的鞋油盒,轻轻地放到安东尼的刀子旁边。 罗达: 学生沟通鄙视的缘由。板书:弹子 出示句子朗读: 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依沃塞夫: 师:没有人觉得依沃塞夫了不起,他真的不值得我们鄙视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 出示: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在自己那十三粒弹子里又加了一粒。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依沃塞夫平常用哨子可以干什么呢?板书:哨子 总结:课文写了四个孩子,但我们知道六个孩子都是一样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有那么多不舍,但是他们在不舍时,在迟疑时,仿佛又观察了西班牙孩子那残缺不全的脸,毅然捐出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多么得意的孩子,多么和善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课文14-18节。 说明: 文章141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表现了六个孩子为了帮忙西班牙人民,打算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的过程。然而,折刀、鞋油盒、弹子、哨子这些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东西为什么是这些孩子最珍贵的?这是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这局部的教学中,用“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可以帮忙学生走近这些孩子。通过想象练习,有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学生明白,东西虽然寻常,但对于六个穷孩子来说,是最喜爱的,是独一无二的,把这些宝贝卖掉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舍,从而体会他们的和善和对法西斯的憎恨。 过渡:孩子们捧着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来到了老依查克收旧货的铺子,在他们心里,他们正做着一件最神圣的事情,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决,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庄重,他们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感动。这一段写得非常感人,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19-20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孩子们感动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19-20节。 1、配乐朗读。 2、想象说话:孩子们心情是那么感动,是由于_。 四、小结复习,简介。 1、总结:战火无情人有情,东西有价,情意无价。透过这些寻常却又珍贵的东西,我们清楚看到是六个孩子,六个捷克的孩子,六个和善的捷克孩子,六个布满正义感的捷克孩子,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2、更要记住的是文章的,简介:伏契克 说明: 在分析与探讨将近尾声之时让学生了解文章,能更好的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其他名篇的兴趣。 3、教师总结:伏契克说过:“为了吸取将来的美妙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我想:这样的一尊尊塑像将永久铭刻在我们心里。 4、拓展作业。 依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 附板书: 35、六个孩子的故事 (捷克) 安东尼折? 罗达鞋油盒救济西班牙人民 甫兰杰克弹子 依沃塞夫哨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6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奇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着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宏大。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正确、标准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奇妙漂亮宏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培育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状况。 3、师:你喜爱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局部。 1.指读课文,想一想: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爱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2、课外阅读 其次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风光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熟悉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爱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奇妙 漂亮 奉献 课后札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熟悉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文本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爱与和善和我对母亲的感谢、喜爱与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母亲的慈爱与和善和我对母亲的感谢、喜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亲的和善、慈爱和我对母亲的感谢和喜爱。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贫困辛苦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迟疑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成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使“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终讲我最终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介绍。 梁晓声(1949)慈母情深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奇妙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 3采纳分组、分角色、分段等多种方式朗读全文。 二、默读课文,勾画表现母亲深情的词句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2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谢、喜爱、崇敬之情。 三、小组沟通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再选代表到全班来谈谈。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搁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即又坐了下去,立即又弯曲了背,立即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即又陷入了劳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大方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剧烈比照。“我挺快乐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谢、崇敬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