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2篇 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92691464       资源大小:51.74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2篇 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2篇 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目标预设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设计思路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激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纠正字音。齐读这首诗。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学生: (1)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2)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 3、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句 (2)指名读第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雨诺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解题,读题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登鹳雀楼) 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标拼音)指名读 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 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 前鼻音尽 边音、楼里 翘舌入 齐读全诗 5、去拼音读 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 (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 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看见。(生自由练说) 2、相机学习一二句 这是一轮什么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渐渐消失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太阳渐渐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 听老师来读一读,小朋友轻轻闭上眼,让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好的画面吧。 4、相机机学习三四句。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所以诗人告诉我们(出示,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所以诗人这样告诉我们(出示,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课文配有插图,以图学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些什么?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一步在头脑中呈现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诵读。 四、读好古诗 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愿意跟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张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听清老师读诗时的节奏、音调。白日依山尽,(生接)欲穷千里目,(生接) 2、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3、就像这样,全班同学一起来一遍吧。齐读 5、古诗咱们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要在模仿老师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让学生初步读好古诗水到渠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瞧,这课的生字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字音读准还要把它写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较入和哪个字很像,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错。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黑板范写入(撇捺要舒展开) 更也有撇捺,撇是竖撇,写时要先竖后撇,捺从上往下穿过撇。师黑板范写更 学生入更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撇捺的变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样记欲这个字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来记这个字) 怎样才能写好看呢?左右等宽,谷的一捺要变成点,哦,字宝宝很有礼貌,它懂得谦让,把地方让出来写右边的欠。 目怎么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相信你们会写得很好。 学生欲目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4、学生在习字纸上练写 5、投影反馈,相机评价,再写完写好剩下的。 设计意图学写的4个生字,指导时侧重点不同,指导范写两个,放手观察两个。写字教学中力求讲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 教学理念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很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经熟读成诵了。但是否能把古诗的每个字读准,读好,这是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纠偏看似简单,其实比其它训练更重要。现在讲究基于儿童的古诗教学,而这堂课还要基于这次教学的儿童,二年级的教材用一年级学生上,许多生字的读音更要扎实强化。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

    注意事项

    本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2篇 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麒***)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