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12篇.docx
-
资源ID:92693197
资源大小:52.66KB
全文页数:5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卫》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12篇.docx
大卫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12篇大卫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1 在前不久进行的初中优秀课评选中,我执教的课题课文故宫。为了充分体现我校的课改思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并结合学科特点、文体特点、学生实际,整个课堂教学由“课前展示-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探究教材,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细读感悟,体会特色-总结收获,拓展延伸”六大环节组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1、能够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教学重、难点得到合理的体现和突破。 2、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课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并由各组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故宫的知识,既为新课教学做了准备,使学生对故宫不再陌生;也锻炼了主持人和各组同学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将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在课堂上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3、能够学生自己弄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弄懂。由于语文科知识的琐碎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课堂不可能完全撒手给学生。这节课,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给学生,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知识,我尽量将知识的传授权留给学生。比如:故宫博物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填写课后练习一的平面图,想一想,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将课文划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结构方式。三个问题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所以,我将它们安排在“探究教材、合作交流”环节中,由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讲解、组员的补充中予以解决。 4、巧妙利用教具,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把握说明顺序是本文一个重点,要想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就要先完成课后练习一-填写故宫平面图。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并全面了解七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我在课前制作了故宫平面图(网上搜了半天,都没找到与教材完全相同的图片,于是,我动手将教材的图片扫描到电脑上,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的大小进行了处理,并在各建筑的图例旁加上了序号。)每组一份,于课前粘贴到自己组的小黑板上。课上,讨论完这个问题后,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写在小黑板上。检查时,由一组代表说明自己的答案,各组语文科代表检查下一组的回答情况。前后只用了三两分钟时间,全班同学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5、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比如,在概括了4-8段内容要点之后,我及时点拨:在说明文阅读中,经常出现概括文章说明内容的题型,要在把握各段要点的基础上,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加以概括。适时地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再如,找出第6段使用的方位词,进而把握立足点的内涵后,我又适时拓展,告诉学生立足点有两种,一种是立足于某一点,另一种是不断变换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有两种观察建筑物的方法:定点观察法,本文介绍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时,用的就是这种观察方法;“移步换景”的动点观察法,课文第二部分,从天安门介绍到景山,立足点在不断变化,用的就是这种观察方法。学生自然对于如何介绍建筑物做到心中有数了。 6、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自始至终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展示汇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写法、引导学生谈收获。整堂课,由我告诉给学生的只有两点:一是怎样概括说明文的内容要点。二是拓展了立足点的相关知识。 但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前就觉得这节课的任务有点多,恐怕要拖堂。(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每次作公开课,或是出于追求完美,或是为了制造亮点,总是设置过多的问题,最终经常拖堂。这一点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全力心改变的。)可是,左思右想,斟酌了再三,哪一个问题也舍得不砍,总觉得砍去了这节课就不够完美了。所以,一时侥幸地以为,如果课堂进行得顺利,时间应该能够。由于对学生的情况分析得不够准确,教学中,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学生一时没有理清头绪,这一环节就耽误了时间。以致于下面的环节时间就紧张了,不知不觉语速也加快了。最终还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留作课后作业了。 本节课,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至少是课改以来,我所做的一次步伐最大的尝试,希望在两位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帮助下,以后,我会做得越来越好! 故宫教学反思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大卫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外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学生自由介绍。 作者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房龙。 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美国青少年了解圣经知识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他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与犹太氏族的关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等一些令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互相纠错,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义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铜盔赋税仓皇逃窜气势汹汹万夫不当之勇长途跋涉大惊失色瑟瑟发抖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评议正音,全班齐读。 提出识记或书写难点,教师重点强调。 “卵”左右结构,左右部分大小较一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笔顺,而左右两部分中间的点画不能丢。 指名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2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地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赋税:国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瑟瑟发抖:瑟瑟,形容颤抖。这里形容发抖的样子。 万夫不当之勇:当,抵挡。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非常勇猛。 大惊失色:失色,脸色变得苍白,失去了本色。形容极为惊恐的状态。 仓皇逃窜:慌慌张张地逃跑。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有一名叫大卫的牧羊少年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的紧急关头,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杀死了非得士巨人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第l-3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大卫是一位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的少年。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写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到以色列的军营叫阵,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出去和他交战。大卫并用弹弓射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以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故事的结果) 四、初识人物,了解特点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大卫、歌利亚、扫罗王,其中大卫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2自由交流三个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 歌利亚:目中无人、气焰嚣张、有勇无谋。 扫罗王:关心子民、讲求诚信。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中三个人物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深人体会大卫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与“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教学准备 1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2查阅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铜盔出嫁胸脯鹅卵石武艺超群气势汹汹毫不畏惧 2组织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故事中的三位人物,其中你们最喜欢的是谁?(生答:大卫。) 3教师导人:这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谈谈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二、品读细节,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大卫的相关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此说明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2四人一小组,在组内展开介绍、交流。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在耶路撒冷南边伯利恒的一个山坡上,坐着一位少年,脸颊透红,两膝间夹着一把琴。他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手指在琴弦上熟练地跳动着,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优美动听的歌声在原野上飘荡身边,一群羊正在低头吃草。 “脸颊透红”:通过对大卫的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卫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少年。 “他边弹琴,一边唱歌”:通过对大卫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卫是一个快乐无忧、多才多艺的少年。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用琴声、歌声赞美生活的美好。 理解比喻句:“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 a分析: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一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大卫所弹奏的琴声的悦耳动听、轻快流畅,表现了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b流动的溪水有什么特点? c想象:大卫弹奏出的琴声,有如溪中的流水清脆甜美、轻快悠扬,从他的指尖传出,并随着风儿四处飘荡。 d体会: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 理解比喻句:“这一切是那么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 a分析:这一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一句话采用了暗喻的手法,将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的情景比作一幅图画,表现了大卫十分热爱生活和他们生活的安宁、美好。 b联系上文,体会这一句话表现的是什么?(以色列人生活的安宁和美好。) c想象:一位脸颊透红的少年独坐山坡;曲膝夹琴自得其乐地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清脆悦耳的琴声在流淌,优美动听的歌声在飘荡;身边的羊群正低头吃草,默默地欣赏,也许是深深地陶醉了。这一切多么和谐美好,犹如图画一般。 d朗读: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e领悟写法: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这一画面的生动描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既刻画出了大卫健康可爱、多才多艺的美好形象,又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大卫说:“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我放羊的时候,经常有狮子和熊来偷袭,想吃我的羊。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让我去吧,大王!”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主要写大卫勇敢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 “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小小年纪却反过来安慰扫罗王,消除扫罗王的担忧,让我们感受到大卫的爱国、勇敢、自信的精神。 “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小小年纪的大卫面对凶猛的狮子与熊,能如此冷静沉着地应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机智勇敢、充满自信,也充分证明了他力气之大,且不畏强敌。 “让我去吧,大王!”一个“!”让我们体会到了大卫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因为这关系到所有以色列人的荣辱成败,大卫是一个爱国、勇敢的少年。 联系上文,深入理解:大卫请求出去交战,然而这一次,他所面对的对手不是狮子和熊,而是一个怎样的歌利亚呢? a“大卫走到军营门口,只见一个巨人正在军营门外气势汹汹地大声叫骂。”-这是一个狂妄自大、气焰嚣张的歌利亚。(动作描写) b“那人身材高大,头戴笨重的铜盔,身穿厚厚的铠甲,腿上包着铜护膝,肩上扛着铜制长枪,枪杆有织布机的机轴那么粗。”-这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歌利亚。(外貌描写) c“他力大无穷,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是非利士人中一个有名的武士。”-这是一个能力非凡的歌利亚。 d“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歌利亚。 分析: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 思考并体会: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表现了什么? 把歌利亚的声音比作巨雷,生动而夸张地表现了歌利亚咄咄逼人的气势和以色列人十分恐惧的心理。 教师小结:面对着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闻声就令人心惊胆战的巨人歌利亚,年纪小小的大卫竟然毫不畏惧,恳切地请求并极力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这是何等的勇气,他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扫罗王并说服了扫罗王。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语言,表现了大卫的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 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突然,大卫飞快地拿出弹弓和鹅卵石,迅速瞄准,只听见嘭的一声,鹅卵石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歌利亚哇地惨叫一声,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死了。 “迎”字表现了大卫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飞快地拿出”“迅速瞄准”表现了大卫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抓住时机,反应迅速,十分沉着机智。 “嘭的一声”“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则表现了大卫什么? 表现了大卫力量之大,射击之准,给了歌利亚致命的一击。 教师小结:大卫不等歌利亚出手,仅用弹弓与鹅卵石就将其打死在地,这就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l0自然段。 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动作,表现了大卫临危不惧、随机应战、十分沉着机智。 三、课堂小结,朗读背诵 1教师小结:武艺超群、狂妄嚣张的巨人歌利亚最终倒在了一位少年的弹弓下,这个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少年大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以色列人的命运。这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智慧与勇气的无穷力量。 2学生独立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背诵。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大卫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大卫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T、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背诵课文第4、1自然段。 5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 设计意图 主备教师辅备教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解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它与河南省龙门石窟、山西省云岗石窟,并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在3华里长的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建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内部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 2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你对敦煌莫高窟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学生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薪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对两个思考题是怎样理解的。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 (2)讨论: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为什么说它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划出表示数量的词语)想一想这几个句子与重点词句有什么关系? (3)指名读课文,让学生根据重点词句说说本段的主要意思。 5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精美的艺术晶。 (2)思考:为什么说“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读读第2个句子。 (3)讨论这两个句子的关系。 (第1句概括地说,第2句具体地说。从“最大的佛像”和“最小的菩萨”的对比中,说明工艺的精美。) 6指导阅读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段课文,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敦煌的壁画,像朵朵鲜花,艳丽多姿。” (2) 出示句子:敦煌的壁画,像朵朵鲜花,艳丽多姿。说说“盛开的鲜花”是怎样的?(盛开的鲜花色彩艳丽,姿态各异、种类繁多、充满生机) 谁能用“像”的句式说说敦煌莫高窟的艳丽多姿。 (3)理解第二句话的意思。第2句就壁画的内容的丰富来具体说明第1句所说的“艳丽多姿”。) (4)让学生朗读第二句话,并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一句话。 7自由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讨论:这三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8作业:课后作业本第5题,(作业本)第1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用“不仅还”造句。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能按照课文内容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 (二)教学过程: 1阅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说说这三段的主要意思。 2指导阅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课文写了什么?划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轻提、舒展、高高地举到、拨动)。 (2)指导学生说说这段课文4句话的意思。(前一句描述这幅巨大壁画的背景:清清的池水,池水中朵朵鲜花,被池水环绕的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渲染了环境的“艳丽多姿”。后3句是壁画的主体,着重勾画了画中人物的“艳丽多姿”,即:第2句,完整地介绍了在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演奏的乐师和起舞的少女;第3句,概括地描写了起舞的少女;第4句,具体细腻地描述了“其中一个梳着发髻的女子”的“动人舞姿”。) (3)理解“艳丽多姿”“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翩翩起舞”“优雅”“华丽”“端庄”“舒展”等词语的意思。 (4)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观察第2幅图。注意抓观察点的转移-由四周的自然景观,到中央的亭台楼阁;由中央的亭台楼阁到在亭台楼阁表演的全场人物;由演出的全场人物到翩翩起舞的少女;由翩翩起舞的少女群体,最后集中在“其中一个”。使学生知道作者是由四周到中央,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有条不紊地把这幅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不但要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而且要注意这些动作词语的排列次序是不能更动的。 3教学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说说这一段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写作者站在这幅壁画前的内心感受)。 (3)作者的感受是分几步来表达的?(先总说“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再用“不仅还”把对壁画栩栩如生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 (4)指导用“不仅还”造句。 4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1) 齐读。 (2)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 找出重点词语,试着背诵:巨大的壁画池水鲜花亭台楼阁乐队少女翩翩起舞优雅端庄女子轻提舒展举到拨动好像都是活的不仅还 (4)指名背诵。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大卫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4 三)教师过渡:作者的父亲只授他瓷艺,却不肯传他配方,直到有一天,父亲交给他一尊残缺的青花瓷瓶,让他寻找青花的碎片,父亲的用意何在? (四)请学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展示课件第五屏) 1.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1)“父亲郑重其事地交给我一尊青花瓷瓶。” 从“郑重其事”这个词中能感受到什么? 用“郑重其事”说一句话。 (2)“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 父亲期盼什么?想说什么?为什么最终还是沉默? 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感受送进这句话再读。 (3)“可是,父亲一脸肃穆” 父亲为什么一脸肃穆,这时候他心里会怎么想?请学生补白。 指导朗读,体会父亲对“我”的良苦用心。 2.教师小结:父亲如此郑重地交给儿子一尊残缺的青花瓷瓶,究竟是让儿子找寻什么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用“闻名天下、郑重其事”各写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一)请学生用简要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师过渡:面对父亲的考验,“我”是如何修补这尊残缺的青花的? 二、深入学习,细读理解 (一)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了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我是怎样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的?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心情,渗透人物的描写方法。 通过补白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出父亲的良苦用心。 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青花 (二)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展示课件第六屏) (三)自读第二部分。思考:在这三次尝试当中,“我”和“父亲”都有怎样的表现?画出相关语句,并批注出自己的理解,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班内交流画下的句子,教师引导: 1.请学生交流“修补青花”这部分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我如饥似渴地翻阅” 从“如饥似渴、渴望”中能体会出“我”怎样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句子。 (2)“终于,有一天” 从“终于、竟然、完全吻合”这些词语中能感受到“我”是怎样的心情?并试着读出来。 (3)“我小心地粘合着青花” 父亲对我修补的青花并不满意,“我”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2.请学生交流“复制青花”这部分内容,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我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 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不是吗”和四个问句?这是为了强调 “我”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句子 青花教学教案设计之二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大卫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关于春天的前三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2、学习本文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的方法,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旧课,自然引出新课 二.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探究新课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赏析绘春部分地前三幅春景图,请同学们速读三至五自然段,按顺序说明每段描写的对象 思考:1这三幅春景图中,你觉得那副写得最好,为什么? (一) 春草图 课件出示春草图,引出“发现法”,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课件出示)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偷偷,钻,嫩,绿,满是)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叠词的运用)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 小结:这段描绘春草的特点,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身历其境之感,而且较多地使用叠词,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 春画图 刚才我们通过想象已初步领会春花图的意境,现在再教给大家一种学校方法:合作探究法(课件出示) 一会我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春花图的妙处,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抓住春花什么特点? 2.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运用了什么修辞? 全班交流:(1)花多、色艳、味甜(2)高-低?色-味?虚-实?(3)拟人、排比、比喻) 小结:作者描绘春花图,动静、高低、色味虚实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三) 春风图 今天我们就运用圈点批注法给春风图做旁批。(课件出示:所谓圈点批注法就是对精彩的或自己喜爱的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写一两句感受、体会。 大家给“春风图”做旁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课件出示:(1)从哪些角度写春风的?(触、嗅、视、听)(2)分别突出了春风哪些特点?(温柔、芳香、悦耳)(3)运用哪些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小结:这一段作者调动多种感官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由此可见感受大自然,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要五官一起调动才能写得生动传神。 (四)纵观前三幅春景图,你觉得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注意了什么?哪些写景的方法值得你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习借鉴?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作业:1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运用你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描绘。 春 教学设计 (S版六年级下册) 大卫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6 教学要求: 1、认只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抓信事例,体会狄仁杰护法、执法之公正 4、体会狄仁杰护法之公正,感受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政治家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商鞅南门立木,想方设法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一个国家要稳定要强大,人仅要老百姓自觉守法,还要执法者公正的执法、护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初步识认人物。 狄仁杰(6307)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思考:文中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几个故事,练习用小标题概括。 2、学生独立自学课文,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三、品析细节,体会护法之公正 1、问:狄仁杰身为大理寺的负责人,是怎样公正护法的呢? 2、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3、小组交流,互评、补充。 讨论:狄仁杰如此不顾个人安危,犯言直谏是为了什么? 4、体会其中感情,指导学生读出狄仁杰据法力争时的话。 5、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了解狄仁杰的言行-体会其如何公正护法-感悟其美好的品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刚正不阿惩罪人”“明察善断护无辜”。 四、课堂小结 狄仁杰公正护法教案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大卫教学设计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7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首先,让学生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问题,以学生自读感悟为主,体会人物的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语,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注意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在读中感悟人物的特点,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加强语文与实践的联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轴、赋、税、脯、唬”5个字,学会“铜、嫁、卵、脯”4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阅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轴、赋、税、脯、唬”5个字,学会“铜、嫁、卵、脯”4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了解以色列。 让学生说说对以色列的了解,可以谈历史、民族、